行為主義心理學兒童觀述評.doc
《行為主義心理學兒童觀述評.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行為主義心理學兒童觀述評.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西南大學研究生課程考試答 卷 紙考試科目 學前心理 指導教師 劉云艷教授 院 、所、中心 教育學部 專業(yè)或專業(yè)領域 學前教育學 研究方向 學前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導 師 胡福貞副教授 級 別 2012級 學 年 20122013學年 學 期 第二學期 姓 名 石 敏 學 號 112012305000404 類 別 全日制碩士 (全日制博士 全日制碩士 教育碩士 高師碩士工程碩士 農(nóng)推碩士 獸醫(yī)碩士 進修)2013年9 月 26 日研究生院(籌)制課 程 類 別公共課課程考試方式課程論文題號得分教 師 評 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總分任課教師簽名:備注:成績評定以百分制或等級制評分,每份試卷均應標明課程類別(必修課選修課同等學力補修課)與考核方式(閉卷筆試口試開卷筆試課程論文)。課程論文應給出評語。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兒童觀述評石 敏 石敏(1988-),女,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學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北碚,400715)摘 要:自行為主義心理學問世以來,學者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對行為主義進行了較為深入、廣泛、全面的研究,但關于行為主義心理學中兒童觀的研究較少。筆者在文中通過對舊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新的新行為主義的三位代表人物華生、斯金納、班杜拉的兒童觀進行述評,以期勾勒出行為主義心理學中兒童觀的大體框架。關鍵詞:行為主義心理學 兒童觀 環(huán)境在科學心理學不斷發(fā)展壯大逐步走向成熟的歷史過程中,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于1913年發(fā)起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在該領域占統(tǒng)治地位達半個世紀之久,其時間之長、影響之大被譽為西方心理學史上第一股勢力。其在研究對象上主張摒棄內隱的心理、意識,而代之以外顯的行為;在研究方法上拒絕內省法而強調嚴謹、客觀的觀察與實驗;在研究任務上,主張將從動物和人類行動的實驗中獲得的規(guī)律,應用于解釋和控制人類行為。筆者將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分別論述其兒童觀的發(fā)展變化,并分析其進步和不足之處。一、舊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華生的兒童觀簡述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以一篇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的論文,宣告長期以來專注意識研究的傳統(tǒng)心理學破產(chǎn),一個新的以外顯行為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誕生,即行為主義心理學。(一)否定遺傳、本能,堅持兒童的“習性論”。在行為主義崛起的幾年里,華生對本能的看法存在著巨大的轉變?!?914年,本能在他的理論中有著突出的作用。但到了1919年,華生卻認為本能存在于嬰兒那里,習得習慣很快就取代了它。到了1925年,他完全拋棄了人類本能的觀點,主張只有一些稱作本能的簡單反射,而沒有復雜的、天生的行為模式。”1赫根漢.心理學史導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596-5971他認為,我們經(jīng)常稱之為“本能”的東西大多是訓練的結果,且心理學也并不需要本能的概念。并得出結論“我們并不曾遺傳才智、才能、氣質、性情及特性那些東西,那些東西都同本能一樣,是由學習而得來的,且大致是在搖籃時代學得的”2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602。即在舊行為主義心理學眼中人出生就如同一塊白板,不存在遺傳也不存在本能,同時兒童大抵是不成熟的、是貧瘠的,除了從遺傳而來的身體結構之外,空空如也等待別人用灌輸知識、技能、情感等。(二)持“分子式行為”,否定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持環(huán)境決定論。舊行為主義的研究對象是從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的意義上的客觀的、可觀察的行為,即機體用以適應環(huán)境的反應系統(tǒng)。該反應系統(tǒng)中刺激反應的聯(lián)接是行為的基本單位,其中刺激是指環(huán)境中的任何客體或有機體的內部狀態(tài),反應意指由刺激作用于有機體時隨時準備引發(fā)的一種固定不變的活動(肌肉收縮、腺體分泌)。因此,舊行為主義者關注的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特定反應,有著明顯的起點和終點,且行為僅僅涉及整個有機體,并不應強調意識等在行為中的作用。同時,舊行為主義者認為刺激-反應之間不需要任何間隔時間,且不同情境下的相同刺激會即刻產(chǎn)生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反應。華生依據(jù)其分子式行為觀,指出不論多么復雜的行為都可以通過條件反射這一機制建立起來,因而得出嬰兒可以任意塑造的論斷,3波林.實驗心理學史M.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13將兒童簡化為一架被當?shù)貙ν饨绱碳ぷ龀鱿鄳袨榉磻臋C器,忽視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華生曾聲稱“給我一打健全的、沒有缺陷的嬰兒也可以把他訓練成為一個乞丐或竊賊”4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634,由此可以看出,舊行為主義者眼中兒童行為的形成完全依賴于刺激和反應的被動連接,兒童只能對環(huán)境的刺激做出回應,而自身對環(huán)境的控制能力卻很弱。這無疑是片面夸大了環(huán)境、教育的作用,忽視了兒童的意志自由和主觀能動性。(三)否認語言和思維的區(qū)別,抹殺了動物與人的區(qū)別。以華生為代表的舊行為主義心理學否認意識代之以行為為研究對象;否定內省法代之以客觀的觀察法5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745。因此,思維過程能否歸結為可觀察的客觀現(xiàn)象儼然成為行為主義走向嚴格的客觀心理學道路上的重大問題。華生據(jù)其機械行為觀主張語言是一種動作習慣,主張“思維外周論”,因而進一步認為語言和思維沒有根本區(qū)別,都同屬于言語習慣。換而言之,言語是外顯(出聲)的言語習慣,而思維則是內隱(不出聲)的言語習慣。眾所周知,思維是人與動物最主要的區(qū)別,行為主義將人的思維依據(jù)其機械行為觀簡化為刺激-反應,并將其和語言歸于言語習慣。如此,不僅否認思維與言語的根本性區(qū)別,同時還降低了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的地位,使之與動物別無二般。華生認為“行為主義是二十世紀頭十年期間研究動物行為的直接的結果”6李陽 肖雯 李曉軍.心理輔導三大理論之人性觀之剖析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7,(2)6,可行為主義的目的是為了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不可置否,華生前期對動物的研究對推動行為主義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且人與動物之間確實存在許多共性,但這并不等同我們就可以無視其差異在人與動物之間劃等號??v觀其上,不難看出行為主義者否認思維的特殊性,混淆了人與動物的界限,無視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四)情緒華生力求將有機體的所有反應客觀化,在將語言和思維作了行為主義的論述之后,又將情緒這一問題簡單的歸結為有機體特定刺激下的某種特定的反應,并對嬰兒進行實驗研究證明了情緒的形成與消退。華生將情緒定位為一種涉及到整個軀體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內臟和腺體系統(tǒng)變化的模式反應7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667。通過許多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在新生兒身上可以找到由特定刺激所引發(fā)的三種原始情緒:愛、恐懼、憤怒,并論述了以上三種原始情緒在通過條件作用的基礎上產(chǎn)生更為復雜的各種情緒。情緒也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一大特性,因此行為主義研究情緒行為的對象就必將是人,且為明晰成人情緒反應的復雜性不得不從發(fā)生的角度研究兒童。行為主義者華生以兒童為研究對象,利用客觀操作的物質環(huán)境下的特定刺激進行情緒行為實驗。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行為主義者從動物的研究轉為對人的研究,從人身上得到的研究成果遞推與人的身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而實際上,人所處的環(huán)境是復雜的、多變的,其在單一背景下研究,結果具有很大局限性。再者,以身心不完備的嬰幼兒作為實驗對象,并對其造成巨大影響的做法是嚴重違反了實驗的倫理性原則的。二、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斯金納的兒童觀簡述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大約10年中,舊行為主義由于華生刺激反應公示過于簡單,只能研究如感覺、動作等低級的心理過程,行為主義內部醞釀著一種變革,并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一)新行為主義者未公開否定遺傳,并提出了“遺傳環(huán)境”概念。斯金納承認先天行為的存在,認為先天行為是遺傳列聯(lián)的產(chǎn)物,并具體分析了有機體的強化性列聯(lián)和生存性列聯(lián)。其中,生存性列聯(lián)即人類的遺傳稟賦,強化性列聯(lián)即習得行為。并在其論述個體行為的形成與維持的過程中,兩者都提及到,只是更加強調環(huán)境的作用。即表明新行為主義者不再持“白板論”的兒童觀,表面上也不再持環(huán)境決定論觀點,這應算作是對舊行為主義的發(fā)展,可也并不意味著改變了華生所提出的環(huán)境決定行為的基本觀點。深受華生影響的他卻以另一種方式響應了華生的環(huán)境決定論,即將先天行為認為是環(huán)境的另一種形式(遺傳環(huán)境)決定的。即斯金納將遺傳也歸結于環(huán)境,從而成就其環(huán)境決定論觀點。斯金納借以“玩弄”概念的方法來挽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舊行為主義,實質上卻并未有所革新,但值得欣喜的是新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兒童不再是一張等待被涂抹、填充的白紙或容器。(二)新行為主義承認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的存在,同時承認人具有自我認知。斯金納說過:“一門恰當?shù)男袨榭茖W必須考慮在有機體皮膚內部的活動”8樂國安.從華生到斯金納_新老行為主義者的比較J.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8,即說明新行為心理學承認這些人的內部心理過程不僅存在且可以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雖然斯金納并未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斯金納雖承認人具有自我認知,但反對內省法的他卻認為人不能準確的報告自我認知的內容。新行為主義雖承認人具有自我認知,能夠認識自己,但同時又認為人是無能的,不能準確的報告出自我認知。(三)新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兒童具有主觀能動性。新行為主義者同舊行為主義者都認為遺傳對行為的決定作用是最小的,人類大部分行為是習得的。斯金納分析了條件作用之下的兩種行為,一種是應答性行為,即刺激-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另一種是操作性行為,即受到強化而形成的,是操作的效果而引發(fā)的。斯金納的持第二種行為觀,并持環(huán)境決定的選擇性相互作用,否認行為主體內在的某種意圖,僅僅注重于行為發(fā)生密切關系的環(huán)境條件。不難看出,斯金納并未公開承認兒童具有主觀能動性,且將內部狀態(tài)歸結為伴隨行為出現(xiàn)的附屬現(xiàn)象。但斯金納反對華生的SR理論,在其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中,要求當兒童做出一個符合期望的行為時呈現(xiàn)一個積極刺激或者撤消一個厭惡刺激,兒童的這種行為就會再次出現(xiàn),反之則不同。同時,斯金納主張行動的主動控制,主張強化反對懲罰??梢姡滦袨橹髁x眼中的兒童是承認人是有生命力的,至少其認為兒童是有主觀能動的選擇趨樂避苦的個體。三、新的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班杜拉的兒童觀簡述20世紀50年代,舊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嚴格的環(huán)境論和人與動物的觀點遭到了越來越多的反對,同時認知主義心理學的崛起使得過去為行為主義所拒絕的意識、思維、記憶等概念再次成為心理學的合法研究對象。在這種境況下,以班杜拉、羅爾特、米契爾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在堅持行為主義基本觀點的前提下,大膽吸取了認知主義心理學中一些合理的觀點和成果,新的新行為主義應運而生。(一)新的新行為主義辯證的分析了先天遺傳和后天習得的關系。班杜拉認為機體具有先天皮層結構和感覺運動等生理特征,這些生理特征的不同導致個體在行為上的不同。因此,班杜拉認為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習得因素共同決定著行為,但后天習得因素在其中占主導作用。9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4429可以看出,新的新行為主義既不持舊行為主義“白板論”的觀點,也不持新行為主義“遺傳環(huán)境”的概念,而是認為遺傳和環(huán)境共同決定著人的發(fā)展,這無疑較之前期行為主義有很大進步。(二)新的新行為主義否定環(huán)境決定論,堅持環(huán)境是決定行為的潛在因素觀。新的新行為主義者班杜拉在否定前期行為主義強調環(huán)境是行為的唯一決定者的基礎上,提出了環(huán)境是決定行為的潛在因素的觀點。該觀點具有兩層含義:環(huán)境對行為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作用是潛在的,只有環(huán)境和人的因素相結合才能發(fā)揮作用。該論斷表明,新的新行為主義者看到了在行為前后環(huán)境因素僅起著潛在的可能性,要想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成為現(xiàn)實就必須考慮人自身對其的選擇、組織和加工。(三)新的新行為主義強調自我調節(jié)是行為的中介。班杜拉否認行為主義片面強調環(huán)境決定行為的機械觀,主張人是環(huán)境產(chǎn)物的同時承認人也能主動調節(jié)改造環(huán)境,肯定了人的內在動力和個體能動性,強調自我調節(jié)是行為的中介。其自我調節(jié)是個體、行為、環(huán)境三種因素的交互作用,換言之自我調節(jié)不僅是個體對行為的調節(jié),同時還需要個體對行為調節(jié)的思想、情感等被舊行為主義排除在外的東西進行調節(jié)。其兒童觀,兒童再也是不是被動的接受環(huán)境刺激的動物,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能自我調節(jié)行為和改造環(huán)境的獨特個體。四、行為主義心理學兒童觀的評價如何評價行為主義往往毀譽不以,一種看法認為行為主義是西方心理學史上的一次革命,另一種則認為其毫無價值。面對這褒貶不一的評價,對行為主義兒童觀的評價應從客觀立場出發(fā),既看到受當時社會科學發(fā)展限制之下其兒童觀的進步之處,又要看到其兒童觀較之當代兒童觀的不足之處。(一)行為主義心理學兒童觀的進步之處1、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發(fā)展豐富了研究領域。首先,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發(fā)展促進了動物心理學的發(fā)展,且有望使得動物心理學合法話;其次,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極其重視對動物學習的研究,且力圖將動物研究而得的規(guī)律來說明兒童的學習規(guī)律,在當時還找不到合適的研究人類兒童學習規(guī)律的情況下,通過先研究動物來推進人類學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意義。2、行為主義心理學兒童觀處于不斷吸收、融合、進步之中。首先,研究從動物到人的變化,說明行為主義者隨著時間的流逝、科學的進步發(fā)展逐漸意識到人與動物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動物的研究不能簡單機械的推廣與人,人具有動物所具備的特性之外還具有人所特有的東西;其次,行為主義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從排除意識到排斥意識到承認研究意識是其兒童觀演變的基本前提,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是確立人獨特性的前提,也是心理學科學化的過程;最后,行為主義者后期認識到了并從實驗上證實,兒童是具有自我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這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是最難能可貴的,尤其在今天的教育教學中仍然需要這樣的兒童觀作為指引。3、行為主義心理學(二)行為主義心理學兒童觀的不足之處1、陷入了生物主義。早期行為主義者主要以動物為研究對象,在繼承進化論思想的基礎上,肯定了人與動物的相似性或相同性,忽視了人是社會歷史的存在物。并將長期通過研究貓、白鼠、狗等動物而得出的研究成果推廣到人類,以期達到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從而混淆了人與動物的界限,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2、否認或輕視遺傳的作用。各時期的行為主義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否認或輕視了遺傳在兒童行為形成和發(fā)展中的作用,因而陷入與遺傳決定論相敵對的環(huán)境決定論。從而使其兒童觀陷入洛克的“白板論”,認為兒童是不成熟的、是貧瘠的,除了從遺傳而來的身體結構之外,空空如也的如同容器一樣等待別人用灌輸知識、技能、情感等。3、主張客觀主義,否認意識與行為的差別。行為主義者力圖將心理學構建為像生物學、物理學那樣的自然科學,從而要求僅以外顯的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摒棄內隱的心理和意識。與此同時,也貶低了作為有機體的人在心理和行為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處于被動狀態(tài)之中。4、主張機械訓練,否認兒童的主觀能動性。行為主義否認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早期行為主義者大都將兒童當成是接受的容器,忽略兒童自我學習的意愿。因而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眼里,兒童是完全被動的與動物無異的個體,只要精心設計控制的條件便可以“創(chuàng)造”出符合要求的人與行為,完全否定了兒童的意志自由和主觀選擇,兒童被看成是接受機械化操作的物體。 兒童是一個社會的人,兒童觀也是一個社會建構的結果,兒童是生活在社會變遷中的、社會結構特定設置中的、特定環(huán)境境遇中的兒童。10王海英.20世紀中國兒童觀研究的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10因此,一個時代或一個理論流派的兒童觀并不是永恒固定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遷的,總是特定階段的兒童觀?,F(xiàn)在的兒童觀可以對行為主義兒童觀進行批評,但兒童觀的科學化不能繞過這個過程,因此對行為主義兒童觀的演變進行客觀的分析,對于認識兒童和為兒童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行為主義 心理學 兒童 述評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941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