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中化學 課時分層作業(yè)12 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蘇教版必修2.doc
《2018-2019學年高中化學 課時分層作業(yè)12 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蘇教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中化學 課時分層作業(yè)12 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蘇教版必修2.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課時分層作業(yè)(十二) 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建議用時:45分鐘)學業(yè)達標練1如圖所示裝置中,屬于電解池的是()C若要形成電解池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有一個外加直流電源;有兩個電極與電源相連;形成閉合電路;有電解質溶液或熔融的電解質。2在原電池和電解池的電極上所發(fā)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的是() 【導學號:13572092】A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fā)生的反應B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fā)生的反應C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fā)生的反應D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fā)生的反應C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fā)生的反應為氧化反應,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fā)生的反應為還原反應。3.用石墨電極電解CuCl2溶液(見右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a端是直流電源的負極B通電使CuCl2發(fā)生電離C陽極上發(fā)生的反應:Cu22e=CuD通電一段時間后,在陰極附近觀察到黃綠色氣體A可利用電解質溶液中離子的移動方向判斷出電源的正負極,并寫出電極反應式和反應現(xiàn)象。A銅離子應移向陰極,則a為負極。B.CuCl2發(fā)生電離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完成的,并非通電才能發(fā)生。C.反應Cu22e=Cu應在陰極上發(fā)生,陽極上發(fā)生的反應應為2Cl2e=Cl2。D.通電一段時間后,應在陽極附近觀察到黃綠色氣體。4下列關于電解池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與電源正極相連的是電解池的陰極B與電源負極相連的是電解池的陰極C在電解池的陽極上發(fā)生氧化反應D電子從電源的負極沿導線流入電解池的陰極A與電源正極相連的是電解池的陽極。5用電解法提取氯化銅廢液中的銅,方案正確的是()A用銅片連接電源的正極,另一電極用鉑片B用碳棒連接電源的正極,另一電極用銅片C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陰極產(chǎn)物D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陽極產(chǎn)物B由精煉銅原理知提取銅應該用純銅做陰極,A錯誤,B正確;若陽極為惰性電極,則陽極氯離子失電子生成Cl2,應該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C、D錯誤。6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導學號:13572093】A電解池的陽極上發(fā)生氧化反應,陰極上發(fā)生還原反應B原電池跟電解池連接后,電子從原電池負極流向電解池陽極C電解精煉銅時,電解池里的陽極材料發(fā)生氧化反應D電解飽和食鹽水時,陰極得到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氣B在電解池的陽極上發(fā)生氧化反應,陰極上發(fā)生還原反應,所以A正確;原電池跟電解池連接后,電子從原電池負極流向電解池陰極,因此B錯誤;電解精煉銅時,電解池里的陽極材料發(fā)生氧化反應,所以C正確;電解飽和食鹽水時,陰極反應為2H2e=H2,陰極區(qū)得到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氣,所以D正確。7圖中,兩電極上發(fā)生的電極反應為a極:Cu22e=Cu;b極:Fe2e=Fe2,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該裝置可能是電解池Ba極上一定發(fā)生還原反應Ca、b可能是同種電極材料D該過程中能量的轉換一定是化學能轉化為電能D根據(jù)電極反應,該裝置可能是原電池,a為正極,b為負極,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該裝置也可能是電解池,a極為陰極,發(fā)生還原反應,b為陽極,電能轉化為化學能。8某小組設計電解飽和食鹽水的裝置如圖,通電后兩極均有氣泡產(chǎn)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銅電極附近觀察到黃綠色氣體B石墨電極附近溶液呈紅色C溶液中的Na向石墨電極移動D銅電極上發(fā)生還原反應D根據(jù)電解飽和食鹽水的裝置,如果通電后兩極均有氣泡產(chǎn)生,則金屬銅一定是陰極,該極上的反應為2H2O2e=H22OH,石墨為陽極,發(fā)生的電極反應為2Cl2e=Cl2,故石墨電極附近觀察到黃綠色氣體,銅電極附近溶液呈紅色,A、B錯誤,D正確;電解池中,陽離子移向陰極,即移向銅電極,C錯誤。9根據(jù)下圖裝置,回答下列問題。若在鐵片上鍍銀,則a材料為_b材料為_;a、b的電極反應式分別為_、_。【答案】鐵片銀Age=AgAge=Ag10工業(yè)上用電解熔融Al2O3的方法制取鋁。(1)寫出兩極電極反應式,陰極_,陽極_。(2)現(xiàn)欲冶煉270 g Al,需_g Al2O3,在標準狀況下能產(chǎn)生_L氣體O2,轉移電子的數(shù)目為_?!窘馕觥縩(Al) mol10 mol,n(Al2O3) mol5 mol,m(Al2O3)5 mol102 g/mol510 g,n(e)10 mol330 mol,V(O2)22.4 L168 L,N(e)30NA?!敬鸢浮?1)4Al312e=4Al6O212e=3O2(2)51016830NA11根據(jù)如圖所示電化學實驗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1)若只閉合S1,該裝置屬于_,能量轉化形式為_,鋅極作_極。(2)若只閉合S2,該裝置屬于_,能量轉化形式為_,鋅極上所發(fā)生反應的電極方程式為_。(3)若只閉合S3,該裝置屬于_,銅極作_極。開始時鋅極上所發(fā)生反應的電極方程式為_,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解析】(1)若只閉合S1,沒有外接電源,則Zn、Cu、稀硫酸構成原電池,該裝置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較活潑的鋅作負極。(2)若只閉合S2,裝置中有外接電源,該裝置為電解池,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與電源正極相連的鋅極作陽極,鋅被氧化。(3)若只閉合S3,該裝置為電解池,與電源正極相連的銅極作陽極,銅被氧化,溶液中的H在陰極(鋅極)上被還原為H2?!敬鸢浮?1)原電池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負(2)電解池電能轉化為化學能Zn2e=Zn2(3)電解池陽2H2e=H2CuH2SO4CuSO4H2沖A挑戰(zhàn)練12關于如圖所示各裝置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裝置是原電池,總反應是:Cu2Fe3=Cu22Fe2B裝置中,鐵作負極,電極反應式為Fe3e=Fe2C裝置中c為陽極,d為陰極D若用裝置精煉銅,則d極為粗銅,c極為純銅,電解質溶液為CuSO4溶液C裝置中,F(xiàn)e為負極,Cu為正極,總反應式為Fe2Fe3=3Fe2,負極反應為Fe2e=Fe2,故A、B項錯;據(jù)裝置的電流方向可知c極為陽極,d極為陰極,故c極應為粗銅,C項正確,D項錯。13Cu2O是一種半導體材料,基于綠色化學理念,設計制取Cu2O的電解池示意圖如下,電解總反應:2CuH2OCu2OH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石墨電極上產(chǎn)生氫氣B銅電極發(fā)生還原反應C銅電極接直流電源的負極D當有0.1 mol電子轉移時,有0.1 mol Cu2O生成A根據(jù)方程式可知,銅失去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所以銅和電源的正極相連,作陽極,則石墨是陰極。溶液中的氫離子得到電子,產(chǎn)生氫氣,A項正確,B項和C項不正確;當有0.1 mol電子轉移時,有0.05 mol Cu2O生成,所以D項不正確。14某興趣小組的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研究有關電化學的問題。當閉合該裝置的電鍵時,觀察到電流計的指針發(fā)生了偏轉。 【導學號:13572094】請回答下列問題:(1)甲裝置的名稱是_(填“原電池”或“電解池”),Zn為_極,Pt為_極。(2)寫出電極反應式:Pt極_,Cu極_。當甲中產(chǎn)生0.1 mol氣體時,乙中析出銅的質量應為_。(3)若乙中溶液不變,將其電極都換成銅電極,電鍵閉合一段時間后,乙中溶液的顏色_(填“變深”“變淺”或“不變”)?!窘馕觥?1)由圖中的銅、鋅兩種電極和電解質稀硫酸構成閉合電路知:該裝置為原電池,Zn活潑,則Zn作負極;乙為電解池,Pt作陽極。(2)甲裝置為原電池,乙裝置為電解池,石墨和鉑都為惰性電極,連接電源正極的鉑電極為電解池的陽極,發(fā)生氧化反應:2Cl2e=Cl2,Cu為原電池的正極,發(fā)生還原反應:2H2e=H2。連接電源負極的碳電極為電解池的陰極,發(fā)生:Cu22e=Cu,根據(jù)電子守恒,當甲中產(chǎn)生0.1 mol氣體時,銅正極上發(fā)生2H2e=H2,轉移0.2 mol電子,根據(jù)Cu22e=Cu,乙中析出銅0.1 mol,即6.4 g。(3)若乙中溶液不變,將其電極都換成銅電極,電鍵閉合一段時間后,為電鍍池,陽極銅溶解Cu2e=Cu2,陰極銅上銅離子得電子析出金屬銅Cu22e=Cu,溶液中銅離子顏色為藍色,溶液中c(Cu2)不變,所以顏色不變?!敬鸢浮?1)原電池負陽(2)2Cl2e=Cl22H2e=H26.4 g(3)不變-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學年高中化學 課時分層作業(yè)12 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蘇教版必修2 2018 2019 學年 高中化學 課時 分層 作業(yè) 12 電能 轉化 化學能 蘇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628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