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設計問題 提高數(shù)學課堂效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心設計問題 提高數(shù)學課堂效率(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精心設計問題提高數(shù)學課堂效率永寧三小張琬榮
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睌?shù)學課程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發(fā)展展開。課堂提問是教師針對學生目標向學生發(fā)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它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因此教師課堂中問題的設計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好的提問設計
能拓展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課堂上問題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
2、點:
一、問題設計宜“小”不宜“大”,具有階梯性
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如果問題設計“大”了,學生會無從思考,不知如何應對老師的問題。長時期就會喪失解決問題的信心,但提問太易太簡,也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毫無益處。因此教師的提問要深入淺出,體現(xiàn)階梯性,以點促面設計“線型”問題,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
如,教學低年級應用題:小林收集13個瓶子,小紅收集的比小林多3,小紅收集了多少個瓶子?學生讀完題后,讓他們分析題里的
小林與小紅收集瓶子的數(shù)量關系,提問:
1、 題中誰和誰比?誰收集的多?
2、 小紅收集的瓶子數(shù)量可以分為哪兩部
3、分?用什么方法計算?
以上基本應用題的啟蒙教學,步步設疑,比泛泛的一句“你是怎么想的”更讓學生有具體的思維指向,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又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后,對教師出的求教室粉刷墻的面積這樣的題目,學生由于缺乏實際常識知識的了解,不能正確解答這類題目,如果教師能先提出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作鋪墊,如提問: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求長方體幾個面的和?想一想粉刷教室的墻面要注意什么?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以上教學案例教師設計的問題由易到難,深入淺出,體現(xiàn)了階梯性。
二、問題設計宜“實”不宜空,具有現(xiàn)實性
4、
問題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解決問題的具體要求。有些教師在學習新課后,會提問學生:“你們學會了嗎?”學生肯定回答:“學會了?!毕窠虒W中“你聽懂了嗎,哪些人還不懂”這些可有可無的問題盡量不要提問,它們既沒有實際的意義,同時也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要設計一些具體的問題,以考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情況。
如學習“三角形的分類”,新課結束后,設計如下幾個問題,了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1、三角形按角分類,分為哪幾類三角形?按邊分類你知道有哪幾類三角形?
2、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它是什么三角形?有一個鈍角呢?
3、有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有兩個銳角的呢?有三個銳角的三角
5、形是什么三角形?
如在教學有余數(shù)的除法13+4=?…?時,教師對問題兩種不同的表述就會收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種是用13根小棒能擺幾個
正方形?還剩幾根?另一種是4根小棒可以擺一個正方形,用13根小棒能擺成幾個這樣的正方形?還剩幾根?對第一個問題學生就會出現(xiàn)幾種不同的擺法,如□□I,等,應該說這些擺法都符合
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且很有新意,但與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相悖,教學也就收不到意想的效果。顯然第二種表述就比較明確,實效性強,學生易操作,效果也較好。
三、問題設計宜“開放”不宜“封閉”,具有發(fā)展性
所謂具有發(fā)展性,是指編選問題的形式和引導學生思考的指向要開放。開放性問題是相對于有
6、明確條件和明確結論的封閉式問題而言的,這類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品質。
如教學“直線、射線、線段”一課,在認識直線后,向學生提問:
“在直線上添畫一筆或兩筆后,能變成哪些我們學過的圖形?”
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后,畫出了三角形、角、射線等圖形。這樣的引導,巧妙地把學生所學過的多種幾何圖形整合在一起,對于以后的新知學習有了明確的方向,形成了一個幾何知識體系。
四、問題設計宜“多樣”不宜“單一”,具有差異性
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機會往往是優(yōu)等生居多,因為優(yōu)等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正確率較高,教師就用
7、不著花多少力氣去點撥,從表面現(xiàn)象看來,似乎課堂效果很好。但是我們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所以教師要努力實現(xiàn)有差異的發(fā)展。因此,課堂提問不能搞“一刀切”,應有針對性地讓不同的學生作出不同的反應,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學習,獲得成功,實現(xiàn)共同的異步發(fā)展。
有位教師在教學“初步認識分數(shù)”時,引入“分數(shù)”意義的設計可謂匠心獨具:以唐僧師徒分桃子為例,讓學生擊掌表示每人分得的個數(shù)。
第一步:2人平均分4個桃子,每人得幾個?(生擊掌2次)
第二步:2人平均分2個桃子,每人得幾個?(生擊掌1次)
第三步:2人平均分1個桃子,每人得幾個?(生無所適從)
學生面露難色,無從下手。按常規(guī)教學,教師會告訴學生
8、:這種情況就要引入“分數(shù)”來表示。而這位教師卻讓學生“能寫則寫,能畫則畫”,用自己的方法表示所分得的結果。有很多的學生用“一半”
等詞或用畫出如“桃子”、“蘋果”平均分的方法來表示分得的結果,也有的學生直接用分數(shù)“二分之一”表示。拋出這樣的問題,易于激起學生創(chuàng)造地解決問題的興趣,同時也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五、問題設計宜“集中”不宜“分散”,具有整體性
一節(jié)課只有四十分鐘,所以要求教師在單位時間內的教學過程中,要依據(jù)教學的目的、重點與難點設置問題,一方面要加強問題個體之間的相互構成、協(xié)調、配合、互補,另一方面要注意問題與課堂各因素之間的輕重、緩急、難易、深淺的發(fā)展順序,將問題集中
9、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以達到最優(yōu)化的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教“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這樣設問: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么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多少?⑤怎樣來表示三角
形面積的計算公式?⑥為什么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這樣的問題設計,構成了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邏輯的問題鏈”。這個問題鏈”涵蓋了整個課堂的主要內容及其思維線路,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打通學生學習的思路,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不斷延展其思維軌跡,不僅使學生較好地
10、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還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較大的容量。
六、問題設計宜“寬松”不宜“局限”,具有靈活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靈活應
變。如教學“對稱、平移和旋轉”,教師將若干個對稱圖形對折后提
問:“這些折痕將圖形怎么樣了?”。學生答:“分成了兩半?”師問:
“兩邊的大小怎么樣?”答:“大小一樣?!边@樣的提問就局限了學生
思維的發(fā)展。如果把問題換一換,師問:“從剛才對折過程中,你發(fā)
現(xiàn)了什么?”生答:“我發(fā)現(xiàn)這些圖形左右兩邊的大小形狀都一
樣?!?
在此基礎上,相機誘導,學生馬上掌握了對稱圖形的特征。
七、問題設計的“數(shù)量”宜
11、過多,做到精問巧問
我們經(jīng)??吹剑航處煹奶釂柸邕B珠炮似地射向學生,問題的量多
而散,盡管有的問題設計的還比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頻繁,學生不
能靜下心來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當然不佳。這就要求教師在設
計問題時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shù)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
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定位準的問題,
避免問題過于繁瑣、直白、密集,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
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甲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拼成
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關系
12、?拼成的平行四
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怎樣求梯形面積?
乙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
算?梯形面積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還要除以2?
比較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前者的問題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較大,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與聯(lián)系”這個重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問得巧,學生想得深、想得準的效果。而后者的問題設計顯得雜亂、瑣碎、過于直白,沒有太大的思考價值,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概括和總結。
總之,課堂提問貌似簡單實則復雜,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隨著課改的深入實施,課堂活動的生成性和變化性,使得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這就要求教師
在課堂問題設計上要緊扣教材,問在點子上,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開啟心扉,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才能發(fā)揮有效提問的作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才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