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學歷史知識的性質及地位》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論中學歷史知識的性質及地位(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論中學歷史知識的性質及地位
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歷史知識的教學,就是常說的要向學生傳授歷史的根本知識。這一任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知識是教學內容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因素?!瓫]有歷史知識,歷史作為研究人類往事的一門科學,就不能實現(xiàn)其職能。〞①然而,對這一任務的認識和理解,仍有一些問題值得討論。本文擬從歷史教育學的角度,談談中學歷史知識的性質和特點及其在教學中的地位問題。
一、中學歷史知識的性質及特點什么是歷史知識?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有時難免被忽略或誤解。比方,常有人以為歷史知識就是指歷史本身所發(fā)生的事,從而把歷史本來與歷史知識混為一談。從認識論的角度上去考察,歷史
2、本來與歷史知識的關系,是客觀實在與主觀認識的關系。所謂歷史知識,實際上是人們對客觀歷史的認識。正是歷史認識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歷史知識的性質與特點。因此,人們在闡述歷史知識時,實際上是在闡述對歷史的認識;歷史老師傳授歷史知識,實際上是在傳授對歷史的認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實際上是在學習對歷史的認識。
首先,我們來看看“歷史〞這一概念。無論在中文還是在西文中,“歷史〞這一概念至少含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指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二是指對過去所發(fā)惹事情的理解及認識。平時我們在用“歷史〞這個詞時,常常是從比擬泛指的意義上使用的,也就是把“歷史〞的這兩種含義混用,比方大學的“歷史系〞,并不是指“過去〞的
3、系,而是指對過去進展研究的“歷史學〞的系?!皻v史〞這一概念的兩種含義,后一種是更為主要的,這是因為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只有被人們理解和認識才有意義。馬克思認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須產生一樣,人也有自己的產生活動即歷史,但歷史是在人的意識中反映出來的,因此它作為產生活動是一種有意識地揚棄自身的產生活動。〞②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所謂“歷史〞,是過去的客觀存在在人的意識上的反映,是對過去的主觀認識。
我們再來看看什么是知識。對“知識〞的定義,比對“歷史〞的定義要更為單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是由主體與環(huán)境或思維與客體互相交換而導致的知覺建構,知識不是客體的副本,也不是由主體決定的先
4、驗意識。〞③我國學者對知識的界定亦是如此,比擬權威的解釋是:“所謂知識,就它所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lián)絡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④這就是說,知識源于客觀存在,是反映客觀存在的,但知識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不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簡單重復。所以說,知識是人們的意識對客觀存在的主觀認識。
如今,我們可以概括地說,所謂“歷史知識〞,是人的主觀意識對人類過去的客觀存在〔即歷史的開展過程〕的反映。它以人類的過去為認識對象,是對這一特定的認識對象的主觀認識。假如說有客觀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是指客觀地對歷史開展過程所進展認識的結果,而不是說歷史知識本身是不以人們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5、歷史知識的這種性質,正是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的性質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是以科學的唯物史觀作為理論指導來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是史與論的科學統(tǒng)一,這也決定了我們所說的歷史知識的性質。
以上所說的歷史知識,實際上還是泛指歷史學科的知識。作為學校教學中的歷史知識,與歷史學科的知識有必然的、內在的聯(lián)絡,但又不能完全絕對地等同于歷史學科的知識。因為,學校歷史教學中的知識,還要從學生學習開展和認識開展的角度來認識。國外的課程學專家認為,要從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角度上研究知識是什么,可從以下幾點來考慮:
〔1〕知識應包含根本的工具;
〔2〕知識應便于學會任何學習;
〔3〕知識應適用于現(xiàn)
6、實世界;
〔4〕知識應促進學習者的自我認識的技能以及個人完善的觀念;
〔5〕知識應由許多形式和方法構成;
〔6〕知識應使個人為科技世界作準備;
〔7〕知識應使個人為政治世界作準備;
〔8〕知識應容許個人重新獲得舊的信息;
〔9〕知識的獲得應是終生的過程;
〔10〕要在本來的價值上教知識。⑤
這就是說,教學中的知識要具有使學生可以學習與開展的意義和性質。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下,某一門課程中傳授的知識,與相應的科學或學科的知識,往往是被等同對待的,“因此造成了由于知識和次要材料太多,致使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過分繁重的情況〞⑥,從而因知識的過于系統(tǒng)、嚴密和繁多,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影
7、響了學生的學習與開展,也就削弱了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對此,國外的教學論專家指出:“不能把學科視為‘適于兒童而剪裁的科學的概要的復寫’那樣的東西,它不是科學內容的簡單化、淡薄化或縮約。學科內容是從科學中,遵照教學的目的、課題以及兒童身心開展的特點,選取那些可以傳遞各門科學、技術、藝術的根本概念的事實、知識與方法。〞⑦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知識,也要具有能使學生進展學習、認識的性質。
關于歷史知識的特點,我國的歷史教學工作者已有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看法,諸如過去性、詳細性、科學性、思想性、系統(tǒng)性、綜合性、階段性、時序性、因果性,等等。這些都對我們認識歷史知識的特點有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特點中有些是
8、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具有的〔如科學性、系統(tǒng)性、綜合性、階段性等〕,但根本上是屬于科學的歷史認識所具有的特點,或者說是歷史科學的知識所具有的特點,這是符合我們以上所說的歷史知識是對歷史的認識這一觀點的。然而,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既然歷史教學中的知識不僅具有歷史學科的認識屬性,而且要有使學生進展學習和認識的屬性,那么,也就應從學習的角度上來認識歷史知識的特點。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歷史知識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時空確實定性。歷史知識既然是對人類社會開展過程的認識,這就決定了所認識的客觀對象,曾經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發(fā)生和存在的,而如今那么不存在或只留下痕跡。要對這種歷史上的客觀事物進展認識,不管是
9、詳細的還是抽象的,都要在一定的時空觀念下進展,這是歷史認識的首要條件,正如列寧所說的“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慮詳細時間、詳細環(huán)境里的歷史過程的客觀內容〞,⑧這就是說,脫離時間和空間的歷史知識必定會是錯誤的。對于已經發(fā)生并過去了的人類活動,只能根據(jù)現(xiàn)存的歷史信息〔例如史料〕進展間接的認識。歷史知識的這種時空確實定性,同時也反映出其認識對象的特征和認識方法的特征。
相對的系統(tǒng)性。歷史認識所反映的對象是廣泛的,涉及人類歷史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及其互相之間內在的聯(lián)絡。歷史知識的內容所具有的這種廣泛性和綜合性,在認識上必然需要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才能反映出歷史開展的必然邏輯和內在關系。同其他學科的知識一樣,
10、每一個單獨的知識必須置于整體知識的構造體系中才具有意義。但是,反映歷史實際開展及其內在聯(lián)絡的認識,其系統(tǒng)性又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對歷史的認識是有不同層次的,歷史知識的構造體系也不可能是絕對完好的,只能是相對的完好。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知識體系就具有這種相對的系統(tǒng)性特點。
廣泛的社會性?!叭说膫€體的認識及其開展,是在正常社會生活中形成和開展的,沒有正常的社會生活,沒有人際交往,沒有言語交流,沒有文化影響等社會因素,就不可能有人的認識。〞⑨歷史知識也具有這種認識上的社會性特點,它是源于社會歷史,反映社會歷史,認識社會歷史的,并且受著現(xiàn)實社會的存在與開展的影響。學生所學習的歷史知識,就知識的來源、途徑
11、、方式等方面說,都會受到社會的影響,也都反映出這種社會性特點。
潛在的開展性。雖然過往的歷史是特定的,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處于不斷開展之中的。歷史知識就其內容和形式來說,都不是完全封閉的和絕對固定的,而是具有潛在的開展性。一方面,歷史學科的開展會促使歷史知識的開展變化;另一方面,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也是不斷開展變化的。這就是說,歷史認識本身是活動著的,具有開放性、能動性,因此,歷史知識的建構不可能是一次完成又終久不變的,歷史知識可以逐步地擴展、深化,可以不斷地修定、調整,可以進一步地充實、完善。
以上我們所說的這些歷史知識特點,是歷史知識所具有的歷史認識的性質決定了的。這些特點對于歷史課程的編
12、制、歷史教材的編寫、歷史教學方式方法的運用、歷史學習的指導等,都具有參考意義。
二、傳授歷史知識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如何對待知識教學的重要性,怎樣理解知識學習的意義,這些是教學理論中反復研討的問題。“在傳統(tǒng)教育中,知識的授受被看作是教育的中心,甚至把教育等同于知識的授受。這樣,傳統(tǒng)教育中的智育,不過是知識的灌輸。在新的教育中,不僅要考慮知識本身的問題,而且要考慮知識在課程中所處的地位和對學習者的意義。〞①0
1.歷史知識的傳授是歷史教學活動的根底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片面地強調知識學習中的被動承受、記憶、背誦和復述,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劇烈鞭撻,甚至知識傳授的意義也遭到否認。但從當代教學理論的開展趨勢看,知識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能輕易否認的,而是要從新的角度上去認識傳授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的全面開展中的根底作用。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最近,由于更多地強調智慧訓練,從而便促進了把獲得知識看作一種有重要意義的目的這樣一種觀點加以高度重視的趨勢。〞①1布盧姆也認為,應該把知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