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師1108考試批次《語言學概論》復習題及參考答案.doc
《福師1108考試批次《語言學概論》復習題及參考答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福師1108考試批次《語言學概論》復習題及參考答案.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一、 簡答(20分) “世界語”是波蘭醫(yī)生柴門霍夫創(chuàng)造的,這能說明語言是個人現(xiàn)象嗎?為什么? 考核知識點:語言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創(chuàng)造的,語言的發(fā)展也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語言的產(chǎn)生、存在與發(fā)展都是依賴于社會,離不開社會的。個人雖然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的權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創(chuàng)造的語言材料,依據(jù)的依然是全民語言的基礎。 答:世界語是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創(chuàng)造的,那么是否由此可說語言是個人現(xiàn)象呢?可從兩方面看: 1 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發(fā)展是早就存在的社會愿望。世界上已經(jīng)查明的語言有五千余種。語種之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的進步。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希望能造出一種理想的語言,他的這個想法為以后許多人造語的擬制奠定了理論基礎。以后英國哲學家培根、法國笛卡爾等都先后提出過倡議。共同的美好愿望吸引著不少人嘗試設計某種人造語言。載止一九二九年,人們先后提出了五百多種方案,其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生命力最強,一直流行到現(xiàn)在的只有Esperanto(我國最初有人把它譯為“國際語”、“愛世語”、“愛斯不難讀”或“萬國新語”等,后沿用日本譯名,習稱為“世界語”。) 2 還可以從世界語本身來看,它是在印歐語系各種語言的基礎上,吸其所長,去其所短精心設計出來的。柴早在中學時代就刻苦攻讀了俄語、烏克蘭語、波蘭語、英語、德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等多種民族語言,著手創(chuàng)造一種對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中立的人造語言,這種語言要能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由此看來,世界語的創(chuàng)造基礎也是社會現(xiàn)象,只不過個人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 論述(35分) 如何辯證地看待語言符號任意性的特點,試舉例闡述。 考核知識點:符號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由社會任意約定的;語言符號在開始制定時用這個聲音代表這個義是任意的,如hua代表花;正是因為語言符號形式和內(nèi)容的這種聯(lián)系不是天生的、必然的,世界上才有多種多樣的表示同樣意義的符號,符號的形式和意義的聯(lián)系才是可以改變的,語言符號才是可以發(fā)展變化的。 答:所謂任意性,是指語言的聲音形式和意義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沒有必然的、本質的聯(lián)系。實際上這個特點應具體地,分階段地看待: 1 符號在創(chuàng)制過程中帶有任意性和強制性。 語言開頭用這個聲音代表這個意義時是任意的,如現(xiàn)代漢語的hua代表“花”這個義,“ren”代表“人”這個義,為什么用這個符號代表這個意義,不能不帶有某種任意性或偶然性。與征候不同,如前所述?!胺酃P”、“黑板”、“公路”似乎可從組合知義,但“粉”、“筆”等創(chuàng)制時是任意的。漢語的量詞豐富,但人用“個”,“馬”、“?!庇谩捌ァ?、“頭”也說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約定俗成。 當然任意是就單個的符號最初產(chǎn)生時候的情況之來說的。一旦已經(jīng)約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經(jīng)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變,除非得到全社會的承認。而這在實際生活中是辦不到的。如有些是國際性的,“SOS”是國際緊急呼救信號,語言中的國際術語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圖改變語言的發(fā)展方向,改變整個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哪怕是改變一個字的意義和用法,也是辦不到的。語言符號被非語言符號所代替,它也具有約定俗成的道理。 2 在使用過程中帶有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需要得到全社會的承認,需要有穩(wěn)定的成分。但穩(wěn)定并不等于排除語言的發(fā)展變化,約定與變動可以說是一對辯證的統(tǒng)一。在語言符號使用過程中,有些符號的意義或用法有了改變,這一改變又有可能得到社會的認同,于是又成為規(guī)范的用法。例:意義--帥呆了,酷斃了。組合--吃食堂,救火,打掃衛(wèi)生,恢復疲勞。您們。出現(xiàn)了規(guī)范與突破的抗衡,誰勝誰負,看最后的約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語境中,語言符號有時突破了約定俗成的使用規(guī)律,產(chǎn)生一種臨時用法。如文學語言: ?、俚壤@到丹桂商場,老李自己種在書攤面前。 老舍《離婚》 ②……只見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兩道紅?。鴼⒇i一般叫著,哭得鮮艷而熱烈! 李佩甫《無邊無際的早晨》 ?、坌〈鍥]有綠色郵亭,她喜歡緣小路,去投寄羞澀。 馮靜輝《郵亭》 ?、軡L圓的月亮,滾圓的誘惑,滾圓的溫馨,滾圓的歡樂, 中流《滾圓的誘惑》 有人將此稱為“文學的狂歡節(jié)”。 這種語言的狂歡不但表現(xiàn)在文學語言中,而且表現(xiàn)在網(wǎng)絡語言中。有人說,網(wǎng)絡是一個沒有過濾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語言的變異表現(xiàn)得無以復加。如“gg哥哥”、“mm妹妹”(讀上聲),以隱身的面目出現(xiàn)在聊天室的網(wǎng)蟲們,為自己起了一個個能吸引人上前攀談的網(wǎng)絡名字,如四海為家的面條,大尾巴狼等等。這種變異現(xiàn)象在英美早已出現(xiàn)。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動電話傳遞訊息時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頭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風氣。如RUOK(are you OK--你還好嗎?) CULE(see you later--再見)。對這些語言符號能指和所指關系的變異,能指符號形式的變異,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這是語言污染,有損祖國語言的純潔,是語言的危機。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社會方言,是語言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正?,F(xiàn)象,不必大驚小怪,把這種現(xiàn)象看成語言的危機是神經(jīng)衰弱的表現(xiàn)。 歌詞例: 《牽手》、《很受傷》、《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廣告用字中也常見超常規(guī)的變異,如:咳不容緩,隨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觸而就,一網(wǎng)打盡,痔者必得等等。這些用法有表達效果還是有負面作用,值得探討。 三、問答題(45分)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參考答案: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礎上的。從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況看,一定的民族產(chǎn)生了一定的語言,同時產(chǎn)生了一定的文化。這樣,語言和文化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釋。 文化,一般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關系:一方面,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該民族的面貌。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勞動中同時創(chuàng)造了語言這個寶貴財富,一個民族的面貌,不僅決定于它的信仰、倫理觀念、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以及價值觀,同樣也決定于它的語言。 另一方面,語言又作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內(nèi)容??梢院敛豢鋸埖卣f,人類的一切知識都包含在語言之中,都借助語言來表達。沒有語言而有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都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關系,一方面,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表現(xiàn)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語言又作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內(nèi)容。典型的例子是詞匯。在語言中可以劃分出與文化特點有關的詞匯范疇。具體地說,屬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詞匯要比屬于文化邊緣特征的詞匯詳盡。反映文化現(xiàn)象的詞匯,其數(shù)量與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答: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本文對語言的內(nèi)在系統(tǒng),從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上作了分析,并對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進行了探討。 語言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然而,人類的語言現(xiàn)象又如此神秘,是人類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東西。自古以來,語言學家們都試圖從多方面對語言進行探討,形成了許多語言學流派。歸納起來,現(xiàn)代語言學主要來源于兩大傳統(tǒng):語文學傳統(tǒng)和人類學傳統(tǒng)。語文學傳統(tǒng)從比較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開始,根據(jù)文學作品和書面文獻的研究對語言進行分析和比較。19世紀語文學家的工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獨立研究奠定了基礎,后來發(fā)展到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這一傳統(tǒng)的繼承者強調語言的自然屬性,把語言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系統(tǒng),把語言學看成是一門橫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獨立的邊緣科學。人類學傳統(tǒng)指運用人類學方法去研究沒有書寫系統(tǒng)和文字傳統(tǒng)的社會集團的語言。自20世紀初美國的鮑阿斯和薩丕爾以來,人類語言學家都強調語言的社會屬性,認為語言和它的社會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因此必須把語言學看作是一門社會科學,把語言置于社會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研究。人類語言學的研究傳統(tǒng)誘發(fā)了文化語言學的出現(xiàn)和興起。通過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語言的交際過程,語言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人們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僅涉及語言系統(tǒng),而且涉及同語言系統(tǒng)緊密關聯(lián)并賴以生存的文化系統(tǒng)。 在語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兩種提法:“語言與文化”和“文化中的語言”。為了界定語言與其它文化現(xiàn)象的關系,有的語言學家將文化分為兩大范疇,“大文化”和“小文化”。其中,語言與大文化的關系是從屬關系,與小文化的關系是并列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總體概念來看,則語言屬于人類總體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疇。但它在總體文化中的地位比較特殊,與總體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關系是相對應的。因此可以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與人交際的工具,也是使人與文化融合一體的媒介。它隨著人類的形成而形成,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而變化。 從小文化角度來看,語言和文化是同步發(fā)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的發(fā)展。有了語言,人類就有了文化。語言是人類區(qū)別與動物的重要標志。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原始人與動物有許多相近之處,但是人產(chǎn)生了語言,動物卻沒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習俗等屬于文化范疇的東西,動物則不可能有。人類用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影響了人類,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進步。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積聚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給語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有著許多密切的關系。 在文化結構中,語義的基本單位是“義素”。義素是詞位通過文化結構表示語義的基本單位。一種語言中的詞位和義素之間的關系是基本穩(wěn)定的。這種穩(wěn)定關系反映出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同時使語言成為了解文化的鑰匙。但是,詞位和義素之間并不一定總是一對一關系。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中,不同地區(qū)或不同社會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為也會影響詞位和義素的對應關系。 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是一個完整的語音符號系統(tǒng)和書寫符號系統(tǒng),是一種語言區(qū)別于另一種語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就無法辨認該語言的語音或書寫的符號,并從中獲取語義。沒有掌握法語語言結構的人,就很難辨認法語字母不同組合后所表現(xiàn)出的詞義,同樣,不懂俄語的人,也會把俄語當成抽象的字母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達的詞義。 福師1108考試批次《語言學概論》復習題二及參考答案 一 、 簡答(60分,每題30分) 1、詞語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語義條件的限制? 參考答案:詞義的組合是通過詞語的搭配來實現(xiàn)的,詞語的組合要受到語法規(guī)則的約束,同時還要受到詞義條件的約束。詞語搭配的語義條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受到現(xiàn)實現(xiàn)象之間實際關系的制約 “我讀書”可以,“我讀飯”就不行?!拔铱磮蠹垺笨梢裕皥蠹埧次摇辈豢??!昂镒油嫣O果”可以,“蘋果玩猴子”不可。可用義素分析法考察,“飯”不可讀。“看”主語必須是“生物”。再如“某人死了”,“那棵樹死了”,“*門前那對石獅子死了”。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是新聞,因為違反了現(xiàn)實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 2 受到語義系列中其他成員的制約 語言不是廢物堆,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堆詞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塊要和它周圍的幾塊巧合妙拼,這就是說要從語義場去了解詞義。處于同一語義系列中的成員,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甲的搭配關系不僅決定于它自己,而且還取決于它與乙、丙的關系,如果這個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關系也會相應變化。如“湯”原包括開水、熱水,后出現(xiàn)“開水”、“熱水”,“湯”便僅指食物煮熟后剩下的汁水,不能與“洗”搭配了。每一個義項在它所屬的一群或一套詞里才有它確定的地位和意義,因為它和它是密切聯(lián)系的。如“吃牛奶”“喝面包”就是屬于語義特征的不和諧。 3 要考慮到社會使用習慣的制約。 使用習慣是由地域、民族約定俗成的,因此,詞語搭配必須適應不同語言(方言)的表達系統(tǒng)的要求。比如,漢語普通話中用“吃”“喝”“吸”三個詞表達的行為(如“吃飯”“喝水”“吸煙”),在上海話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吃”一個詞就可以表達了(如“吃飯”“吃酒”“吃煙”)。再如“肥”、“胖”在普通話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壽”。 民族:“龜”在漢語與日語中的寓意不同。 習慣無法用理性來判斷?!肮策M午餐”可以,“共進午飯”不可?!俺允程谩?、“打掃衛(wèi)生”、“救火”,原也不可思議,約定俗成后成了規(guī)范的。 習慣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而變化,如酷斃了,帥呆了之類組合出現(xiàn),也無法用理性去說明。 2、語法的特性有哪些? 參考答案:語法與語音、詞匯既互相聯(lián)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對象。語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1 抽象性 語法規(guī)則是從語言實踐中不斷概括和抽象出來的,研究語法時必先撇開詞語的具體意義(詞匯意義),才能從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義(語法意義)來,這就是語法的抽象性,如“救火”與“放火”,“我打他”與“他打我”,語法學上的許多術語, 2 生成性 語法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規(guī)則,人們可以根據(jù)這些有限的規(guī)則造出無數(shù)合法的句子,這就是語法的無限的生成性。 這一生成性表現(xiàn)在替換,這一替換涉及到組合關系、聚合關系。 例:小明看書?!⊥蹩磿?。→小王看報?!⊥踬I報。 3 穩(wěn)固性 由于語法是抽象的,語法體系是逐漸形成的,它就具有相當?shù)姆€(wěn)固性。它不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而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如漢語的詞類,組合方式。當然,也有發(fā)展、變化,如古今漢語、語序有了一些變化。 4 民族性與普遍性 語法體系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點。如漢語:兩本書two books,這兩個意義相同的短語,漢語在數(shù)名之間需有量詞, 英語就不同,但英語名詞常加上詞尾s表示它是名詞復數(shù)。漢語不用詞尾表復數(shù), 而是名詞前的數(shù)量詞表示。 語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對而言的,語法還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語言都有名詞和動詞的區(qū)別,一般句子都可以劃分為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這是因為人類的頭腦構造和發(fā)音器官基本相同,人們所接觸的客觀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維規(guī)律也基本相似,語法規(guī)律受思維規(guī)律的制約和影響而產(chǎn)生普遍性。 二 、論述題(40分) 語義有什么基本屬性?(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 1一般性 詞義的概括舍棄了事物具體的特殊的東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東西。如“水”: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黃河之水天上來。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才飲長河水, 又食武昌魚。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莫道昆明池水淺, 觀魚勝過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同是一個“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驚濤拍岸;有的是碧波蕩漾;有的是春風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傷。但這一切都是“水”。不僅這些,“蒸溜水”,苦澀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個詞的意義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種水,而是指一切水。詞所表示的不是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一般的東西。有人說“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開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與其他東西區(qū)分開來。如與“稀粥”區(qū)別開來,因為“水”概括了這類東西與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 2 模糊性 語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認為“小”的大就“大”,比認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說“小黃?!?、“大老鼠”,而實際上“小黃?!北取按罄鲜蟆贝蟮枚?。細菌相對人體是小得無可比擬,但對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個龐然大物。地球相對于人是太大了,但相對于銀河系、宇宙則又是不足為滄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與“小”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顯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與“密”,也是一對模糊概念。“頭發(fā)之稀”與“樹林之密”相比,頭發(fā)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種模糊的概念,且不論審美觀念不同,就是審美觀念一致了,承認不承認她美,也不很容易達到一致,幾個人同時說“她真美”時,各人心目中認為美的程度卻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給70分。古語說“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時的絕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對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樣,甚至超過西施?!懊馈痹谶@里沒有精確性,僅有一種模糊性。不僅形容詞帶有模糊性,其他詞也大多帶有模糊性。如名詞“青年”、“中年”、“老年”之間也很難嚴格切分出一條界限。英哲學家羅素說過:如果要等頭上最后一根頭發(fā)脫落了,才說他由非禿頭變成了禿頭,那顯然是可笑的。 3全民性 在階級社會中,有些事物如人、軍隊、國家、監(jiān)獄、都有很強的階級性,但反映它們的詞義卻是全民的,沒有階級性。因為詞義的概括舍棄了這類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階級性,保留了階級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東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詞一樣,一視同仁地為各階級服務。 福師1108考試批次《語言學概論》復習題三及參考答案 一 操作題(30分) 請以“云霧籠罩著高山”為基本句式,按要求變換出下列句子,并寫出變換所用的手段。 以“云霧”為疑問點的特指疑問句。 以“高山”為中心語的名詞性非主謂句。 以“高山”為全句主語的主謂謂語句。 參考答案:變換常使用的手段:P131 1、 移位:指句式構成成分的相對位置的改變。 2、 添加:主要指語法成分的增加。 3、 刪減:主要指刪去一些語法成分。 4、 替代:主要指虛詞、語調等語法成分的換用 例如:① 以“云霧”為疑問點的特指疑問句。 什么籠罩著高山? ② 以“高山”為中心語的名詞性非主謂句。 被云霧籠罩的高山。 ③ 以“高山”為全句主語的主謂謂語句 高山云霧籠罩著。 二、簡答(30分) 簡述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參考答案:語言與思維存在著辯證關系,這一關系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語言與思維是不可分離的兩種獨立現(xiàn)象。 (一)語言與思維不可分離 (二)思維與語言是兩種獨立現(xiàn)象 答:語言不但是交際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活動,尤其是抽象思維活動,必須借助于語言,不能離開語言而單獨進行。在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中,思維起主導作用,思維決定語言。語言雖然對思維活動有一定影響,但不能無限度地夸大這種影響,語言也不能最終決定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活動。人類生活所在的客觀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類的大腦機制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維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主動的認識過程和認識的成果,所以思維的過程和思維的結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思維決定語言。 1) 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同時語言也離不開思維。二者如影隨形,誰也離不開誰。一方面,沒有語言,思維活動無法進行,思維成果無法表達,思維實際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只有在思維過程中運用才有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思維活動,無所謂交際和思想,語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沒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語言和思維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各以對方為存在條件。思維必須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哪里有思維活動,哪里就有語言活動。 2) 語言和思維的密切關系還表現(xiàn)在,語言和思維是互相適應的,思維發(fā)展水平有多高,語言的發(fā)展水平就有多高。一種語言,無論它的結構簡單復雜與否,都是能滿足一個社會集團交際的需要的,當然也能適應思維的要求。因此人類語言無所謂先進與落后,無所謂優(yōu)劣,都是一定社會的產(chǎn)物,為一定的社會服務。 三、論述(40分) 如何辯證地看待語言符號任意性(約定俗成)的特點,試舉例闡述。P45 參考答案:英國著名語義學家瑞恰慈的“語義三角”理論: 意(思想) 約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物(現(xiàn)實現(xiàn)象) 代表 特點與語義三角有關系。處理兩種關系:言與意;語言本身。 任意性與線條性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來的。 一 任意性 所謂任意性,是指語言的聲音形式和意義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沒有必然的、本質的聯(lián)系。實際上這個特點應具體地,分階段地看待: 1 符號在創(chuàng)制過程中帶有任意性和強制性。 語言開頭用這個聲音代表這個意義時是任意的,如現(xiàn)代漢語的hua代表“花”這個義,“ren”代表“人”這個義,為什么用這個符號代表這個意義,不能不帶有某種任意性或偶然性。與征候不同,如前所述?!胺酃P”、“黑板”、“公路”似乎可從組合知義,但“粉”、“筆”等創(chuàng)制時是任意的。漢語的量詞豐富,但人用“個”,“馬”、“?!庇谩捌ァ?、“頭”也說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約定俗成。*留學生:“我在公路上看見一張兔子?!薄耙浑p褲子”。 當然也有些語言學家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至少有一些語言符號包含著某些象征意義,似乎和某些意義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首先是各種語言中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擬聲詞,如漢語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轟隆”,英語中表示“流動”意義的很多名詞都包括“l(fā)”這個音。這種意見經(jīng)久不衰,可見也不能隨意地一筆抹煞。但總的來看,語言符號是任意的。 語言的聲音只不過是一種符號,符號與他所代表的東西沒有任何的聯(lián)系。中國古代的一些統(tǒng)治者就不懂這個道理。他們總以為語言的聲音和它所代表的東西之間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因此,他用了一個什么聲音來稱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這個聲音。在故宮,有一個"宣武門",被清朝的宣統(tǒng)皇帝改成了“神武門”。因為這個“門”的名稱和宣統(tǒng)皇帝用了同一個“宣”字,犯了忌諱。但“喧”與“宣”音同。一個新皇帝即位,就總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國古代皇帝傳位給下一代是稱為“世”的,“一世”相當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從唐代開始,這種稱呼改變了,“世”為“代”所代替。因為避唐代開國皇帝李世民的諱。這種避諱的事,在封建統(tǒng)治下確實十分嚴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題:“維民所止”,被認為是“雍正”去頭,誅九族。布什的貓“印度”。 現(xiàn)代數(shù)字迷信。 當然任意是就單個的符號最初產(chǎn)生時候的情況之來說的。一旦已經(jīng)約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經(jīng)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變,除非得到全社會的承認。而這在實際生活中是辦不到的。如有些是國際性的,“SOS”是國際緊急呼救信號,語言中的國際術語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圖改變語言的發(fā)展方向,改變整個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哪怕是改變一個字的意義和用法,也是辦不到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講羅馬皇帝狄伯里烏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說話用錯了一個字,大臣馬爾凱魯斯是語法學家,就指出皇帝的錯誤,另一個語法學家加比多也在場,他拍馬屁,說皇帝的拉丁語很好,即使現(xiàn)在大家不這么說,不久以后大家也會這么說。馬爾凱魯斯當即指出:“加比多是一個說謊的家伙,因為,陛下,您可以把羅馬帝國的公民權授予任何人,卻不能規(guī)定一個字眼眼?!? 非語言的符號也是如此。如《東周列國志》“烽火戲諸侯”。文革也有這樣的例子:紅、綠燈這一對符號作為交通訊號是規(guī)定的,但文革時紅衛(wèi)兵企圖改變,因為他們從來接受的都是“紅”作為革命的象征:紅旗、紅領巾、紅心、紅太陽……等等,而現(xiàn)在突然發(fā)現(xiàn),在十字路口:紅燈卻表示要停止不前,他們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腦認為這完全是同革命開玩笑,“紅”原當是所向無敵,而不充當是退卻的,因此他們曾經(jīng)提出改為紅燈表示可以通過,綠燈表示不能通過。但這是不可能的。語言符號被非語言符號所代替,它也具有約定俗成的道理。 2 在使用過程中帶有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需要得到全社會的承認,需要有穩(wěn)定的成分。但穩(wěn)定并不等于排除語言的發(fā)展變化,約定與變動可以說是一對辯證的統(tǒng)一。在語言符號使用過程中,有些符號的意義或用法有了改變,這一改變又有可能得到社會的認同,于是又成為規(guī)范的用法。例:意義--帥呆了,酷斃了。組合--吃食堂,救火,打掃衛(wèi)生,恢復疲勞。您們。出現(xiàn)了規(guī)范與突破的抗衡,誰勝誰負,看最后的約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語境中,語言符號有時突破了約定俗成的使用規(guī)律,產(chǎn)生一種臨時用法。如文學語言: ?、俚壤@到丹桂商場,老李自己種在書攤面前。 老舍《離婚》 ②……只見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兩道紅??!國殺豬一般叫著,哭得鮮艷而熱烈! 李佩甫《無邊無際的早晨》 ?、坌〈鍥]有綠色郵亭,她喜歡緣小路,去投寄羞澀。 馮靜輝《郵亭》 ④滾圓的月亮,滾圓的誘惑,滾圓的溫馨,滾圓的歡樂, 中流《滾圓的誘惑》 有人將此稱為“文學的狂歡節(jié)”。 這種語言的狂歡不但表現(xiàn)在文學語言中,而且表現(xiàn)在網(wǎng)絡語言中。有人說,網(wǎng)絡是一個沒有過濾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語言的變異表現(xiàn)得無以復加。如“gg哥哥”、“mm妹妹”(讀上聲),以隱身的面目出現(xiàn)在聊天室的網(wǎng)蟲們,為自己起了一個個能吸引人上前攀談的網(wǎng)絡名字,如四海為家的面條,大尾巴狼等等。這種變異現(xiàn)象在英美早已出現(xiàn)。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動電話傳遞訊息時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頭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風氣。如RUOK(are you OK--你還好嗎?) CULE(see you later--再見)。對這些語言符號能指和所指關系的變異,能指符號形式的變異,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這是語言污染,有損祖國語言的純潔,是語言的危機。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社會方言,是語言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正?,F(xiàn)象,不必大驚小怪,把這種現(xiàn)象看成語言的危機是神經(jīng)衰弱的表現(xiàn)。 歌詞例: 《牽手》、《很受傷》、《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廣告用字中也常見超常規(guī)的變異,如:咳不容緩,隨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觸而就,一網(wǎng)打盡,痔者必得等等。這些用法有表達效果還是有負面作用,值得探討。 二 線條性 符號的使用只能在時間的線條上綿延,依次出現(xiàn)。如:你好啊。( 鏈條性) 說話總是一個字兒一個字兒一個字兒說的,沒法幾個字兒一塊說出來,這就是語言符號的線性特點,也就說,語言符號只能在時間上形成單向的一維的線性排列。既然是聲音,就指語詞在時間上的先后承接。我們的認識和思維活動卻可以是多維的,一下子就可以從各個方面去認識。我面前桌子上有一個蘋果,又大又紅又圓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時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這種認識和思維內(nèi)容告訴別人,由于語言符號的線性特點的限制,就沒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訴對方,而不得不通過語言符號把這種整體的認識分解成線性的結合,再傳遞給對方,由對方再還原為近似的認識和思維內(nèi)容。有人打比方:喉嚨象山洞,如“你好,你壞”一齊往外擠就擠不出。有時感覺到不知該怎么用語言來表達,大概和語言的這種特點有關。 線條性是德萊辛《拉奧孔》中提出的,詩與畫的關系,詩是用語言來講的,必然注意時間上的線條性;畫是用色彩來描畫的,故有時間上的并列。即畫是平面,詩是線條性的觀點。 8-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語言學概論 福師 1108 考試 批次 語言學 概論 復習題 參考答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9555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