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2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課文中的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 過程與方法 1.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理解作者創(chuàng)設的意境,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讀本文,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法。 3.美點尋蹤法。 課文朗讀磁帶、多媒體課件。 2課時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現(xiàn)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學家。工于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皆已亡佚。吳均善于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三篇,皆以寫景見長。 1.背景知識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這里看到的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桐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風光,如詩如畫,引人入勝,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 本文是作者給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nèi)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應當另有所述,但已散軼,亦無其他資料可考,只留下這看似隨興所至而寫下的一段文字。雖然只是片段,但這段文字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結構上看,都有相對的完整性,是一篇優(yōu)秀的山水小品。 2.“駢體文”的有關知識。 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全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駢體文也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初期的駢體文,多數(shù)是偶句,亦稱駢句,個別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但并非對仗。到后來發(fā)展成“四六文”(亦稱“駢四儷六”),對字數(shù)和對仗的要求就變得嚴格起來。本文開頭的“風煙”兩句、“從流”兩句、“急湍”兩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駢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視為初期的駢體文。 1.教師播放課文朗讀磁帶,學生想象畫面及聽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范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讀,把握節(jié)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于句號,每一個句號后的停頓應小于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后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jié)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jié)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薄皬牧?飄蕩,任意/東西?!薄捌嫔?異水,天下/獨絕?!碑斎灰灿欣?,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1.實寫語句講解。 (1)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形容樹密而綠。 (2)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的地勢,爭著向上。 (3)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4)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 (5)相鳴:相向和鳴。 (6)戾天:到天上;戾,至。 2.虛寫語句講解。 (1)息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2)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3)經(jīng)綸:籌劃、治理。 (4)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邊,名詞作狀語。 (5)猶:好像,如同。 (6)交映:互相掩映。 (7)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顯露。 3.重點句子的翻譯。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呈現(xiàn)同樣的顏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濤,與快馬無異。)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老鷹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山峰也平息了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是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有時還漏出點陽光。) 4.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和老師講解的內(nèi)容,翻譯全文。 5.根據(jù)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tǒng)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從“風煙俱凈”到“天下獨絕”寫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山水總的印象。 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xiàn)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 ②“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弊髡叱舜S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捌嫔疆愃北砻鬟@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diào)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學生齊讀這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水,突出“異”。 ①“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笔钦f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坝昔~細石,直視無礙?!彼椎挠昔~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說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tài)的色和動態(tài)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學生齊讀這一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從“夾岸高山”到最后寫山,突出“奇”。 ①“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shù)的山峰。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睂懬逶降娜?、悅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于聽,動靜相生。 ③“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本哂幸伙w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凸顯了山水的魅力。 ④“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睒渲v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充,補寫群峰中林深葉茂以突出作者的喜不自勝、流連忘返。 學生齊讀此段,想象富春江兩岸山上樹木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 在上一節(jié)課里,我們一起疏通了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了作者在信中所寫的從富陽到桐廬的航程中所見到的富春江上的“奇山異水”。在這山水的描寫中寄寓著作者怎樣的情懷呢?下面我們一起繼續(xù)深入課文,看一看“奇山異水”下的情懷。 1.本文為我們呈現(xiàn)了怎樣一種意境? 文章第一語段總敘富陽至桐廬的景色,空靈澄澈,境界開闊,并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個字總攬勝景,勾勒出這幅山水畫卷的獨有形象,特征鮮明,意境清新,不僅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勝,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下文先寫“異水”,作者以精練清新的筆觸,從靜、動兩個方面來描繪富春江的江水之美,著重突出穩(wěn)靜的秀麗美和飛動的雄奇美,淋漓盡致、生動傳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態(tài)、“天下獨絕”的個性特征。接著寫“奇山”,從四個方面寫山,突出山勢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寫,交互生輝。水有山相映,便充滿靈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機。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它們?nèi)跒橐粋€有機的整體,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新而又深幽的“獨絕”意境,人若置身其間,縱目騁懷,無不為富春江絕美的景色陶醉傾倒而心曠神怡。 2.文章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寫景,找出其中寫得好的字詞句,并談談好在何處。 (1)從視覺來寫: 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天朗氣清、明快秀麗的景色,而且將富春江放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來描寫,就勾勒出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境界。 ②“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既寫出富春江水流曲折,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xiàn)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 ③“夾岸高山,皆生寒樹”中的一個“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時令特征,也寫出了人的主觀感受。 ④“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庇脭M人的手法,寫出江的兩岸崇山峻嶺、高聳入云的雄奇景色;“競”“爭”二字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2)從聽覺來寫: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比鲢?,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chǎn)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3.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yōu)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請反復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情懷。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辈粌H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4.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融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廣闊,令人神清氣爽。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fā)暗的?!扒д伞背小翱~”,“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游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游”“細”二字,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詞語背后的準確,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夾岸”描述高山聳峙于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代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峰壁立之狀?!昂畼洹币环矫纥c出了秋天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不但寫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千奇百態(tài)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著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jié)的典型特征,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說這些既代表了山水中特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qū)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qū)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著重描繪其音調(diào)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征。 5.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寫?它有何深意? 最后四句很像電影中一個“淡出”的鏡頭?!皺M柯上蔽,在晝猶昏”,猶言明中有暗;“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猶言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用這種方式來結束全文,余味無窮。 第一部分: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第二部分:具體描繪水之“異”,山之“奇”。 1.形聲兼?zhèn)?,動靜互見。 形聲兼?zhèn)?,時而繪山水之形,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時而摹鳥禽之聲,如“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達到形聲相融的意境。 動靜互見,“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表面看來似乎是寫鳥禽聲音,實質(zhì)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這是以動寫靜的手法?!皺M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惫饩€隨枝條疏密而明暗,是因為人在船中,船隨水行,這是以靜寫動的手法。 2.虛實相間,駢散結合。 如果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虛寫,那么前面的景物描寫則是實寫。實寫一方面給人以具體的感受,另一方面又為虛寫提供了依據(jù);虛寫進一步突出實寫。兩者共同表現(xiàn)了“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同時文章又實中有虛,虛中見實。具體描寫時,給人廣闊的想象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簡筆勾勒的美感;側面虛寫中含有形象,且從真實性角度看,又覺合情合理。 本文中的“風煙”句、“從流”句、“急湍”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駢句。文章雖用駢體,但也有散句穿插其中,另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 在教本文時,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多讀、多思、多品,通過網(wǎng)絡搜集資料,進行廣泛的知識跟進,并讓學生參考相關文章進行自主地點評。這樣做不僅可以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產(chǎn)生與作者、作品的共鳴,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本文內(nèi)容的理解。22 五柳先生傳 知識與技能 1.透過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傳的特點。 2.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鮮明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1.借助工具書進行課文注釋,感知文章。 2.反復誦讀,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風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優(yōu)秀品質(zhì),培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 結合背景、材料,體悟作者情感。 難點 鑒賞文章語言,學習用簡明語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寫法。 朗讀法、質(zhì)疑探究法。 課文朗讀磁帶、多媒體課件。 2課時 同學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都是不同的,有時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對某種事件的看法、追求,評定他的品性,如周敦頤獨愛蓮是由于他與蓮花一樣具有潔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愛牡丹則透露其追求榮華的心態(tài),那么大家知道陶淵明喜愛什么嗎? (菊,追求高潔,隱世避俗的品性。) 他的作品中,哪些反映了此個性? (《桃花源記》《歸園田居》。) 今天我們將再次走近陶淵明,走近“五柳先生”。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現(xiàn)在江西九江)人。東晉著名詩人,中國田園詩派的鼻祖。他29歲出仕,做過祭酒、參軍一類的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回柴桑歸隱?,F(xiàn)存作品130余篇,其中《歸園田居》《飲酒》《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并記》《五柳先生傳》等都是著名篇章。 本文是陶淵明托名五柳先生寫的自傳,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淵明的自畫像。因他的屋邊有五棵柳樹,所以自號為五柳先生。本文是陶淵明晚年的作品。雖然用了傳記體裁,卻又頗似一幅人物畫像。作者以“五柳先生”為這位隱士的名號,實際上是以他自況,藝術地再現(xiàn)自我形象,用客觀描述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安貧樂道的思想。 1.聽課文朗讀錄音磁帶,初步感知課文。 要求:學生邊讀邊體會本文樸素、自然的語言風格。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延長,掌握節(jié)奏。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許,處所。 (2)每有會意 會,體會、領會;意,書中的旨意。 (3)親舊知其如此 舊,舊交、舊友。 (4)造飲輒盡 造,往、到。 (5)期在必醉 期,希望、愿望。 (6)短褐穿結 穿結,打補丁。 (7)銜觴賦詩 觴,酒杯。 (8)以樂其志 樂,以……為樂。 (9)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10)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 蕭然,空蕩、空寂。 2.一詞多義。 (1)之:①或置酒而招之?、谇瓓渲抻醒? ①他,代詞;②的,助詞。 (2)言:①閑靜少言?、谇瓓渲抻醒? ①說,說話;②言語、話。 (3)其:①親舊知其如此?、谑裰捎卸?,其一貧?、燮溲云澣羧酥畠壓? ①他,第三人稱代詞;②其中的;③語氣詞,表揣測、反問。 (4)甚:①不求甚解?、谒猩跤谏? ①詳細;②重要。 (5)意:①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谀克祁ǎ庀旧? ①意旨;②神情。 (6)得:①家貧不能常得?、谕鼞训檬?,以此自終 ①得到;②益處。 (7)去:①曾不吝情去留?、谌帐汲鰰r去人近 ①離開;②距離。 3.古今異義。 贊曰 亦不詳其姓字 贊:傳記后附的評論性文字。今義指稱贊、贊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別名。今指文字。 4.翻譯下列句子。 (1)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他一來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 (2)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jīng)常是空的。 (3)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以這樣的方式過完自己的一生。 (4)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 5.學生結合注釋和老師講解的內(nèi)容,翻譯全文。 6.五柳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章介紹了他哪些方面的特點?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貧寒,嗜酒如命,讀書作文,不拘小節(jié)。 7.你能從“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一句中看出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嗎? 五柳先生只是個出身平凡之人。 8.五柳先生把名利看得很淡,文中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句話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 9.“五柳先生”之號是如何得來的? “五柳先生”之號得來的原因是其宅邊有五棵柳樹,而人們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誰也不知道,因此便只稱“五柳先生”。作者說不知他是誰,其實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10.五柳先生有哪些特點? (1)好讀書?!昂米x書,不求甚解”?!@是讀書方法,即讀書時不死摳字句。他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求知和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的不求甚解,展現(xiàn)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 (2)愛飲酒。“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上節(jié)課,我們梳理了文章的內(nèi)容,看到了一個愛讀書、飲酒、寫文章的五柳先生。五柳先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們一起繼續(xù)走進文章去探究。 1.陶淵明“好讀書”,為什么“不求甚解”呢?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求知和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應如何理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含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讀書有心得體會時,便沉醉于書中而忘記了飲食。這形象地說明了前文中的“好讀書”是真正的喜愛讀書而不是裝模作樣。 3.“欣然”“蕭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點?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種,可作“然而”“樣子”“這樣”解。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詞的詞尾,意思是“……的樣子”?!靶廊弧笔歉吲d的樣子,“蕭然”是冷冷清清的樣子。 4.怎樣理解“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親友請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氣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別人虛情客套。這說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節(jié)、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縟節(jié)置之腦后,是一位獨立于世的高風亮節(jié)之人。 5.“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又怎么能“晏如”? 五柳先生吃穿住沒有一樣不困弊不堪,他卻能處之泰然、安之若素,這與古代圣人先賢的激勵是分不開的。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說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是如此。 6.請同學們尋找文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字,并思考這個字體現(xiàn)出五柳先生怎樣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 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2)愛好讀書著文: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達: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貧樂道: “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7.“贊”語與前文有什么聯(lián)系? 文后的“贊語”是作者仿照史家筆法加的評論性的文字。贊語的實質(zhì)是兩句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為鮮明。 8.通過課文中的介紹,我們看到一個怎樣的五柳先生? (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我們看到一個自別于名門望族、不慕榮利的五柳先生。 (2)“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我們看到一個沉默寡言的五柳先生。 (3)“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們看到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 (4)“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們看到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 (5)“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晏如也”。我們看到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 (6)“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我們看到一個卓爾不群、不隨世俗的五柳先生。 9.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點。 五柳先生對名利看得很淡.對物質(zhì)生活沒有太多的追求,安貧樂道,文中反映他這種思想性格特點的句子是“閑靜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畫像。因此這樣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現(xiàn)了陶淵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貧窮的生活,以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氣節(jié)。 10.本文寫人的方法與特點。 文章雖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點,并圍繞其主要思想性格特點來組織材料,因而寫得栩栩如生,寥寥幾句話,五柳先生的鮮明形象便躍然紙上。 本文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圍繞五柳先生的性格特點,記敘了他“好讀書”“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娛”這三個愛好,這樣的愛好正體現(xiàn)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貴”。文中在表現(xiàn)五柳先生安于貧窮的方面,也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描寫了他的住宿的簡陋,“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描寫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簡陋。文章把記敘與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形象地刻畫了人物。 11.文中最為詳寫的是他哪方面的特點? 寫五柳先生的喝酒,最為傳神。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即主體部分,敘述了五柳先生的生平行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作者對五柳先生的評價。 1.多用于否定句。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錢鐘書說:“‘不’字為一篇眼目?!?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為他的與眾不同擊節(jié)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diào)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2.語言平淡自然,不事雕琢。 本文語言樸素,不講究辭藻的華美,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用平常的語言敘述,不刻意雕飾。筆端帶情,字里行間流露出安于貧窮、詩酒自娛、悠然自得的樂趣。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人物:五柳先生 體裁:傳(正文——贊) 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 志趣高雅 志趣: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曠達自任 隱士 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 安貧樂道 生活環(huán)境:環(huán)堵蕭然、晏如也 《五柳先生傳》是一篇文言文自讀課文,在課文翻譯上不要求逐字逐句解釋,只求意譯。在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體會。 基于以上要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處理。 文言文的讀是很重要的,讀通、讀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讓學生聽讀、自由讀、朗讀、適時點評,在讀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掌握了文章的語言特點是多用句式整齊的否定句,有的同學更已通曉了文意,這樣,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就輕車熟路了。 本課教學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從課文本身理解人物,也體會到這是一種社會生活狀態(tài),對這種生活方式,同學們看法不一,我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當今社會作了比較,讓他們深入理解了陶淵明的選擇是有其社會原因的。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23 馬 說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2.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 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培養(yǎng)文言文的語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越環(huán)境,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重點 1.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點撥法。 3.拓展延伸法。 課文朗讀磁帶、多媒體課件。 2課時 戰(zhàn)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人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年齡已經(jīng)很大了。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曲,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因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沖云霄。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了解自己?。∪缃裎冶焕г诘胤缴弦呀?jīng)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fā)了青春?,F(xiàn)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現(xiàn)在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朝文學家。他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并稱“韓柳”。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他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馬說》《師說》《祭十二郎文》《與孟東野書》《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都是很有名的文章。 題解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但講究文采,具有“煒曄而譎誑”的特點,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近。本文以“馬”為說的對象,是指借寫馬的遭遇來抒發(fā)自己對社會的看法。 1.聽課文錄音朗讀磁帶,初步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朗讀時要注意語句的停頓。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重點詞語的理解。 (1)祇:只是。 (2)辱:受到屈辱。 (3)駢:并列,一同。 (4)是:這。 (5)能:才能。 (6)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7)且:尚且。 (8)等:相等。 (9)安:怎么能 (10)臨:面對。 2.一詞多義的理解。 (1)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2)不以千里稱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 食不飽:吃。 (4)其真無馬邪: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食之不能盡其材:指代千里馬。 (5)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 (6)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 3.通假字的解釋。 (1)食:通“飼”,喂養(yǎng)。 (2)材:通“才”,才能。 (3)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4)邪:通“耶”,嗎。 4.難句翻譯。 (1)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2)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3)駢死于槽櫪之間。 (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識千里馬??! 5.學生結合注釋和老師講解的內(nèi)容,翻譯全文。 6.第1自然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7.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為了強調(diào)什么? 強調(diào)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8.第2自然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xiàn)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10.第3自然段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人不識馬。 11.本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xiàn)飼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 上節(jié)課中,我們一起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讓我們看到了千里馬因為沒有伯樂而只能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作者為什么要寫沒有被伯樂發(fā)現(xiàn)的千里馬呢?讓我們一起繼續(xù)走進課文,深入探究。 1.課文開篇就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就應該先有伯樂。因為如果人無法將千里馬與普通的馬區(qū)別開來,那千里馬就等于是普通的馬。 2.“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在文中有何作用?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在《馬說》中起論點的作用,下文都是從反面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3.“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4.當“千里馬”被埋沒時,它的遭遇怎樣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回答。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5.俗話說,不平則鳴。韓愈為何要替一匹馬的不公遭遇鳴不平呢?這豈不是小題大做?你們怎么理解呢? 韓愈是以此諷喻當時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在這里也指人才,而伯樂則是賞識人才的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這里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fā)了自己的懷才不遇,并非小題大做。 6.關于“托物寓意”寫法的理解。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托之物以某種象征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含蓄,能充分激發(fā)人們的想象。 7.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感情?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恨的心情。 8.你知道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態(tài)嗎? 仕途坎坷,多次被貶,懷才不遇,生不逢時。 9.細讀全文,體會每段最后一句話所表達的感情。 第1自然段末句“不以千里稱也”,表達出作者對名馬受屈、埋沒的不幸遭遇無限惋惜、慨嘆,語氣極為低沉。 第2自然段最后說“安求其能千里也”,運用了反詰的句式,表達了滿腔的憤激不平。 第3自然段寫道:“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薄皢韬簟焙竺嬗昧烁袊@號,是對那些一無見識卻又妄自論斷者發(fā)出的悲嘆?!捌湔鏌o馬邪?”是對上述錯誤結論的反詰,有咄咄逼人之勢?!捌湔娌恢R也?!闭嫣岢雠c對方截然相反的結論,字字鏗鏘,凝聚著對妄言無馬者的抨擊與鄙視,直抒郁結已久的不滿的感情。 10.體會本文嚴謹?shù)恼撟C結構。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1自然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笨梢砸暈榭偩V,旨在強調(diào)伯樂對于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xiàn)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2自然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zhì)——“伯樂不常有”?!鞍睬笃淠芮Ю镆??”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3自然段盡數(shù)統(tǒng)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fā)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fā);“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11.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簡練、含蓄的特點。 托物寓意的寫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論萬里之勢。 文章語言簡練,三個“也”字舉足輕重。七個“不”字別有蘊味?!笆巢伙枺Σ蛔?,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七個“不”字如江河直下,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寫得淋漓盡致。 12.作者在本文中所提的看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面對韓愈你想說什么? 就一般而論,提出要有伯樂來識別名馬、培養(yǎng)千里馬,即要有知賢識才的人來挑選、薦拔人才,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然而,本文所流露出強烈的個人情緒,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期待像伯樂那樣的賢君來賞識、提拔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統(tǒng)治者身上,這是不可取的。 13.讀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14.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論點,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揭示千里馬“才美不外見”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點明中心,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 本文屬于“說”這種體裁,與現(xiàn)在的雜文相似。本文總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1.托物寓意,結構精巧。 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寫法,借助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摧殘和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2.條理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一中心逐層展開論述。開始指出唯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間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說明“不知”所造成的惡果,揭示了問題的實質(zhì);然后痛斥食馬者的淺薄愚妄,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馬 說 韓 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深刻嘲諷)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倍颊f明了誦讀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古詩文教學,必須首先讓學生在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礎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diào),反復地朗讀,再理解,再朗讀,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去體味作者與作品中的深意,最終實現(xiàn)對作品深刻的感悟。24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2.體會本文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并學以致用,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xiàn)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zhí)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xiàn)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tài)度。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復述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課文錄音朗讀磁帶、多媒體課件。 2課時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泵献右舱f:“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边@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謚號文憲,浙江浦江(現(xiàn)在浙江義烏)人。明初文學家。他在文治方面對明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被四方學者稱為“太史公”。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擅長傳記的寫作,他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全集》。 1.題解 東陽,現(xiàn)在浙江省東陽市,明朝屬于金華府。馬生,即馬君則,當時是國子監(jiān)太學生;“生”是長輩對晚輩讀書人的稱呼,作者當時已經(jīng)69歲?!靶颉笔且环N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別。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zhì)的文字,內(nèi)容多是勉勵、推重、贊許之辭。這篇序的作者,有名望有地位,但并不板起面孔說教,而是如話家常,質(zhì)樸親切,令人容易接受。 2.背景資料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他應詔入朝晉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勉勵他珍惜在太學的學習機會,刻苦學習。 1.聽課文朗讀磁帶,初步感知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同學聽完后指正、評價,教師作適當補充。 4.學生集體朗讀全文。 1.重要詞語的解釋。 (1)即:就。 (2)嗜:喜歡,愛好。 (3)致:取得,這里是“買到”的意思。 (4)每:常常。 (5)?。盒傅?,放松。 (6)走:跑,引申為“趕快”。 (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既:已經(jīng)。 (9)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10)碩師:才學淵博而有名望的老師。碩,大。 (11)趨:快步走,奔赴。 (12)填:充塞,擠滿。 (13)降:和緩。 (14)辭色:言辭語氣和表情態(tài)度。 (15)援:引,提出。 (16)質(zhì):詢問,請教。 (17)請:請教。 (18)或:有時。 (19)叱咄:大聲斥責。 (20)至:周到。 2.一詞多義。(1)和:緩解、暖和(久而乃和),謙和(言和而色夷) (2)冠:天下第一(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男子20歲成年(既加冠) (3)請:請讓我(戰(zhàn)則請從),請教(俯身傾耳以請) (4)再:第二次(再而衰),兩次(日再食) (5)患:擔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憂患(無凍餒之患) 3.古今異義。 (1)湯:古義:熱水(媵人持湯沃灌) 今義:菜湯 (2)走:古義:跑(走送之) 今義:行走 (3)趨:古義:快步走(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 今義:趨勢 (4)或:古義:有時(或遇其叱咄) 今義:或者 (5)卒:古義:最終(卒獲有所聞) 今義:士兵 (6)假:古義:借(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今義:假期 4.詞類活用。 腰:名詞作動詞,腰掛(腰白玉之環(huán)) 5.通假字。 (1)支:通“肢”,肢體(四支僵勁不能動) (2)被:通“披”,穿著(同舍生皆被綺繡) (3)食:通“飼”,給飯吃(日再食) 6.虛詞辨析。 (1)以:介詞,用(以衾擁覆) 介詞,把(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介詞,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連詞,來(無從致書以觀) (2)之:代詞,他(錄畢,走送之) 助詞,的(無鮮肥滋味之享) 助詞,賓語提前的標志(弗之怠) 7.重要句子的翻譯。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家庭貧窮,沒有辦法找到書來讀,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子按時歸還。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有時遇到先達訓斥,(自己的)臉色(就)更加恭敬,禮節(jié)(就)更加周到,不敢(隨便地)回一句話,等到先達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冒著嚴冬凜冽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皮膚凍裂了我也不知道。 (4)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與我同住旅舍的同學們都穿著華麗的衣服,頭戴紅纓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有白玉環(huán),左邊帶著佩刀,右邊掛著香袋子,渾身光閃閃的,就像神仙一樣。 (5)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因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樂的(讀書)事,(我)不去理會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別人。 8.學生結合注釋和教師講解的內(nèi)容,翻譯全文。 我們花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梳理了文章的內(nèi)容,把握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們一起繼續(xù)走進課文,看看宋濂先生在文章中敘述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是要告訴同鄉(xiāng)什么。 1.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主要體現(xiàn)在借書抄錄,老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4)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5)未嘗稍降辭色。 2.作者寫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3.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其他學生的優(yōu)越條件的?寫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所學都不如作者,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4.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的? 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條件的艱苦,其中主要寫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tài)度。 開篇即點出學習上難以解決的矛盾:“家貧”和“嗜學”,由此引出了求學的艱難:常借書于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觀群書。苦無名師指導,趨百里外,從師叩問。經(jīng)過作者的主觀努力,頑強拼搏,在付出了無數(shù)辛勤的勞動,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辛酸后,終于克服了學習上“無書”和“無師”的困難,獲取了知識,成為飽學之士。作者特別渲染了從師求學的艱難:窮冬時節(jié),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生活上艱苦異常,粗茶淡飯一日也只有兩頓,穿的是破衣舊袍。但這些都未動搖作者求學的意志。 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艷羨。精神上的富足,戰(zhàn)勝了物質(zhì)上的貧困。作者最后以“勤且艱”概括了自己的學習生涯。 5.揣摩語言,賞析本文的語言美。 (1)“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寫出了抄書的艱難。 (2)“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借寫先達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反襯自己虛心求學、百折不回。 (3)“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這幾句形象地寫出了環(huán)境的惡劣、自己受凍的苦狀,反襯出作者求學的決心之大、意志之堅。 6.教師請語文課代表主持討論會,就“作者求學的經(jīng)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迪”或“文章給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為話題展開討論交流。 生1:逆境成才,這是個亙古常新的命題。困境可以磨煉人的意志,而堅強的意志是成功以至成才的關鍵。 生2:要想自學成才,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宋濂從小就“嗜學”,成人以后,“益慕圣賢之道”,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標是極其重要的,這是成功的動力。 生3:“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要有正確的苦樂觀,要善于苦中作樂,苦中求樂,化苦為樂,宋濂“以中有足樂者”,故可“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們要樂中學,學中樂,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自己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成年后從師求教之難,這里有跋涉之難、食宿之難;雖難而心中快樂。 1.運用對比,突出中心。 本文突出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作者把自己艱苦的求學經(jīng)歷與同舍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進行對比,得出學習的進步、道德上的成長取決于自己主觀的努力這個結論。在敘述艱苦求學的生活時,用主觀上的勤奮和客觀上的艱苦作對比。從師時,師嚴和自己禮恭形成對比;求學時,生活的艱難和求學意志的堅定形成對比??傊?,作者以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 作者在記敘的同時,又適當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具體生動。比如,寫求師的情景,“門人弟子填其室”;寫自己求救時“先達”的表現(xiàn),“未嘗稍降辭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悅”;寫自己求救時的謙卑、恭謹,“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寫同舍生的裝扮,“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作者在記敘、描寫的同時,還穿插了議論,突出文章的中心。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宋 濂 得書難——借書、抄書 嗜學 從師難——百里叩首 求學難——負籍遠游 學習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xiāng)晚輩馬生前來拜訪,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在太學的學習機會。再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學生通過熟悉課文內(nèi)容,理解作者年輕時求學的經(jīng)歷,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習目的。 25 詩詞曲五首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五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五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作品的節(jié)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體會五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這五首詩,或撫今追昔、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yōu)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重點 領會詩意,體味詩情,并積累名句。 難-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 2020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五 單元 教案 新版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337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