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骨傷 考試題庫.doc
《中醫(yī)骨傷 考試題庫.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醫(yī)骨傷 考試題庫.doc(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一、填空題(30) 1、傷科疾病的治療,應以辨證論治為基礎,貫徹 動靜結合(固定與活動統(tǒng)一) 、 筋骨并重(骨與軟組織并重) 、 內(nèi)外兼治(局部與整體兼顧) 、 醫(yī)患合作(醫(yī)療措施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 的治療原則。 2、造成骨折的外力形式有 直接暴力 、 間接暴力 、 肌肉強烈收縮 、 持續(xù)勞損 。 3、橈骨遠端骨折根據(jù)受傷姿勢和骨折移位的不同,可分為 伸直型 和 屈曲型 兩種,其中以 伸直型 骨折較多見。 4、常用夾板固定墊的放置方法有一墊固定法 、 二墊固定法 和 三墊固定法 。 5、股骨頸骨折分 頭下型 、 頸中型 、 基底型 。 6、脊髓損傷在頸膨大或其上者,出現(xiàn) 高位截癱 ,損傷在頸膨大以下者,出現(xiàn) 低位截癱 。 7、脫位的特殊體征是 關節(jié)畸形 、 彈性固定 、 關節(jié)盂空虛 。 8、“4”字試驗陽性提示 髖關節(jié)或骶髂關節(jié)病變 。 9、《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闡述骨折的治療大法為 正確復位 、 夾板固定 、 內(nèi)外用藥 、 功能鍛煉 。 10、骨折的基本移位方式有 成角 移位、 側方 移位 、 旋轉(zhuǎn) 移位 、 分離 移位和 短縮 移位。 11、小夾板固定時三點加壓用于糾正和預防骨折端 成角 移位,兩點加壓用于糾正和預防骨折端 側方 移位。 12、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眩暈最大的特點是 頭部旋轉(zhuǎn) 引起的眩暈,常用的體格檢查方法是 旋頸試驗 。 13、骨折復位必須掌握“以子求母”,即以 遠端 對 近端 的復位原則。 14、骨折特有體征有 畸形 、 骨擦音 、 異常活動 。 15、根據(jù)骨折處是否與外界相通,將骨折分為 閉合性 骨折和 開放性 骨折。 16、肩關節(jié)脫位常出現(xiàn) 方肩 畸形。 17、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骨傷科專著是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 18、傷科常用的藥物治療方法分為 內(nèi)治法 和 外治法 兩種。 19、骨折早期并發(fā)癥有 外傷性休克 、 感染 、 脊髓損傷 、 周圍神經(jīng)損傷 、 重要血管損傷 、 內(nèi)臟損傷 、 缺血性肌痙攣 、 脂肪栓賽 。 20、當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 25% 時,發(fā)生輕度休克;當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 35% 時,即為中度休克;當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 45% 時,為重度休克。 21、肢體周徑測量時,若測量腫脹時取 最腫 處;測量肌萎縮時取 肌腹 部。 22、根據(jù)骨折損傷程度,將骨折分為 單純 骨折、 復雜 骨折、 完全 骨折和 不完全 骨折。 23、托馬(Thomas)試驗用于檢查 髖關節(jié)屈曲攣縮畸形 病變。 24、《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歸納的“正骨八法”有 摸 、 接 、 端 、 提 、 推 、 拿 、 按 、 摩 等八法。 25、骨折晚期的并發(fā)癥有 墜積性肺炎 、 褥瘡 、 尿路感染及結石 、 損傷性骨化 、 缺血性骨壞死 、 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 關節(jié)僵硬 、 遲發(fā)型畸形 。 26、根據(jù)骨折就診時間將骨折分為 新鮮 骨折和 陳舊 骨折。 27、牽引療法有 皮膚牽引 、 骨牽引 和 布托牽引 三大類。 28、現(xiàn)場急救的五項技術為 保持呼吸道通暢 、 止血 、 包扎 、 固定 、 搬運 。 29、回旋法適用于整復髖關節(jié) 后脫位 ,反回旋法用于整復髖關節(jié) 前脫位 。 30、握拳試驗用于診斷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 二、單選題(62) 1、下肢骨折短縮( C )以上,就會出現(xiàn)明顯跛行。 A.1cm B.2cm C.3cm D.4cm E.5cm 2、關節(jié)脫位的固定時間一般為( B )。 A.2周 B.2~3周 C.3周 D.4周 E.5周 3、鎖骨骨折后患者姿勢可見( D )。 A.頭向健側傾斜 B.患側肩部向內(nèi)、向后、向下傾斜 C.頭部直立 D.頭部向患側傾斜 E.下頜偏向患側 4、肩關節(jié)周圍炎關節(jié)活動受限最明顯的方式是( A )。 A.外展 B.內(nèi)收 C.后伸 D.前屈 E.內(nèi)旋 5、髖部正?;顒臃秶牵?A ) A.前屈145,后伸40,外展30~45,內(nèi)收20~30,外旋40~50,內(nèi)旋40~50(內(nèi)旋、外旋時均屈膝90) B.前屈145,后伸90,外展30~45,內(nèi)收20~30,外旋40~50,內(nèi)旋40~50 C.前屈40,后伸50,外展30~45,內(nèi)收20~30,外旋40~50,內(nèi)旋40~50 D.前屈40,后伸30,外展20~30,內(nèi)收30~45,外旋20~30,內(nèi)旋20~30 E. 前屈100,后伸10,外展60~70,內(nèi)收20~30,外旋10~20,內(nèi)旋20~30 6、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主要用于檢查( C )。 A.頸椎結核 B.環(huán)樞椎半脫位 C.頸椎病 D.肩關節(jié)脫位 E.頸椎骨病 7、練功療法應貫徹的原則是( B )。 A.內(nèi)外兼治 B.動靜結合 C醫(yī)患合作 D.筋骨并重 E.主被動交替 8、股骨頸的前傾角正常值為( C )。 A.11~13 B.11~15 C.12~15 D.12~18 E.12~20 9、多次反復發(fā)生的脫位稱為( E )。 A.先天性脫位 B.陳舊性脫位 C.復雜性脫位 D.完全性脫位 E.習慣性脫位 10、對椎動脈造成擠壓和刺激引起腦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C )。 A.椎間盤退化 B.頸部韌帶肥厚鈣化 C.鉤椎關節(jié)增生 D.椎間孔 E.椎體后緣骨贅形成 11、用于診斷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體格檢查方法是( B )。 A.旋頸誘發(fā)試驗 B.壓頭試驗 C.屈腕試驗 D.曲頸試驗 E.搭肩試驗 12、肩關節(jié)周圍炎病程日久肩部肌肉出現(xiàn)萎縮,較明顯的是( D )。 A.大圓肌 B.小圓肌 C.胸大肌 D.三角肌 E.胸小肌 13、頸椎病體檢時發(fā)現(xiàn)患側拇指、食指感覺減退時,常提示( C )有病變。 A.C3~4 B.C4~5 C.C5~6 D.C6~7 E.C7~8 14、( A )不是鎖骨骨折固定的方法。 A.三角巾懸吊固定 B.“8”字繃帶固定 C.雙圈固定 D.石膏固定 E.克氏針固定 15、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骨折遠端移位方向是( A )。 A.向背側和橈側移位 B.向掌側和橈側移位 C.向背側和尺側移位 D.向掌側和尺側移位 E.向掌側移位 16、( C )不屬于不完全骨折。 A.橫斷骨折 B.嵌插骨折 C.青枝骨折 D.壓縮骨折 E.斜形骨折 17、股骨干骨折、骨盆骨折、多發(fā)性骨折都易出現(xiàn)( D )的并發(fā)癥。 A.血管損傷 B.神經(jīng)損傷 C.感染 D.外傷性休克 E.骨不愈合 18、容易出現(xiàn)腓總神經(jīng)損傷的骨折是( C )。 A.脛骨平臺骨折 B.髕骨骨折 C.腓骨頭骨折 D.腓骨干骨折 E.外踝骨折 19、墜積性肺炎的好發(fā)人群是( A )。 A.老年人 B.青年人 C.兒童 D.幼兒 E.成人 20、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好發(fā)年齡段是( D )。 A.20歲以下 B.20~30歲 C.30~40歲 D. 50歲以上 E.30歲以上 21、造成馬鞍區(qū)感覺消失或減退的鍵盤突出類型為( B )。 A.前側型 B.中央型 C.后外側型 D.外側型 E.極外側型 22、最多見的肩關節(jié)前脫位是( B )。 A.盂下脫位 B.喙突下脫位 C.鎖骨下脫位 D.肩峰下脫位 23、研磨試驗陽性提示( B )。 A.膝側副韌帶損傷 B.半月板損傷 C.膝交叉韌帶損傷 D.髕骨勞損 E.骨性關節(jié)炎 24、大頭墊適用于( B )。 A.橈骨小頭半脫位 B.肱骨外科頸骨折 C.橈骨下端骨折 D.股骨下端骨折 25、搭肩試驗(杜加氏征)常用于診斷( B )。 A.肩關節(jié)周圍炎 B.岡上肌腱炎 C.肩關節(jié)脫位 D.肱骨外科頸骨折 26、損傷外因主要是指( A )。 A.直接暴力 B.外感六淫 C.邪毒感染 D.理化損傷 27、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jié)是( B )。 A.肘關節(jié) B.肩關節(jié) C.髖關節(jié) D.膝關節(jié) E.踝關節(jié) 28、成人脊髓的末端位于( A )。 A.第一腰椎下緣 B.第二腰椎下緣 C.第十胸椎下緣 D.第十一胸椎下緣 E.第十二胸椎下緣 29、頸部活動的正常范圍是( B )。 A.前屈60~80,后伸35~45,左右旋轉(zhuǎn)個60~80,左右側屈各45 B.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旋轉(zhuǎn)個60~80,左右側屈各45 C.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旋轉(zhuǎn)個35~45,左右側屈各45 D.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旋轉(zhuǎn)個60~80,左右側屈各80 E.前屈60~80,后伸35~45,左右旋轉(zhuǎn)個60~80,左右側屈各80 30、測量上臂長度是從( A )。 A.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B.肩峰至肱骨內(nèi)上髁 C.肩峰至中指尖 D.肩峰至橈骨莖突 31、屬于不穩(wěn)定型脊柱骨折的是( D )。 A.壓縮1/3的椎體骨折 B.單純橫突骨折 C.單純激突骨折 D.椎體爆裂性骨折 E.以上都不是 32、( A )不是骨折長期臥床的并發(fā)癥。 A.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B.墜積性肺炎 C.褥瘡 D.尿路感染 E.尿路結石 33、( C )不是影響骨折愈合的因素。 A.骨折斷面的接觸 B.損傷的程度 C.傷口的處理 D.感染 E.斷面的血供 34、骨折功能復位標準中,( C )是錯誤的。 A.成人骨折成角不超過10 B.兒童骨折成角不超過15 C.成人骨折短縮不超過2cm D.兒童下肢短縮不超過2cm E.骨干橫行骨折對位大1/3以上 34、抽屜試驗陽性說明( D )。 A.膝關節(jié)半月板損傷 B.膝關節(jié)內(nèi)側副韌帶損傷 C.膝關節(jié)外側副韌帶損傷 D.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 E.髕韌帶損傷 35、下肢功能鍛煉的目的是( A )。 A.恢復負重和行走功能 B.促進血液運行 C.保護關節(jié)靈活性 D.防止關節(jié)功能障礙 E.防止肌肉萎縮 36、用屈髖屈膝法整復有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復位成功與否最主要的標志是( C )。 A.無壓痛 B.無縱向叩擊痛 C.掌跟試驗陰性 D.搭肩試驗陰性 E.回旋擠壓試驗陰性 37、髖關節(jié)后脫位復位后不能過早負重的主要原因是( E )。 A.防止再脫位 B.防止神經(jīng)損傷 C.有利于骨折愈合 D.防止反射骨化性肌炎 E.防止股骨頭缺血壞死 38、( D )不是落枕的發(fā)病原因。 A.睡覺時枕頭過高 B.睡覺時枕頭過低 C.睡覺時頭頸過度偏轉(zhuǎn) D.睡覺時頸部遭受暴力打擊 E.睡覺時枕頭過硬 39、拾物試驗主要用于檢查( B )。 A.髖關節(jié)病變 B.小兒脊柱疾病 C.膝關節(jié)疾病 D.上肢疾病 E.手部疾病 40、診斷脫位的依據(jù)是( E )。 A.骨擦音 B.疼痛 C.異常活動 D.畸形 E.彈性固定 41、腰椎間盤突出癥足拇指背伸肌力減弱或銷售,提示受壓的神經(jīng)根最可能是( E )。 A.骶1 B.腰2 C.腰3 D.腰4 E.腰5 42、嵌插骨折最重要的體征是( D )。 A.局部畸形 B.骨擦音 C.嚴重功能障礙 D.縱軸叩擊痛 E.異?;顒? 43、( C )不是骨折常伴有的并發(fā)癥。 A.休克 B.骨化性肌炎 C.肌肉萎縮 D.脂肪栓賽 E.內(nèi)臟損傷 44、骨折愈合過程中,血腫機化期的完成一般在傷后( B )。 A.1~2周 B.2~3周 C.3~4周 D.4~5周 E.5~6周 45、骨折手法整復時,骨折斷端對合的基本原則是( D )。 A.早巧穩(wěn)準 B.用力適當 C.禁忌動作粗暴 D.以子求母 E.以母求子 46、骨折早期,宜采用的練功活動是( B )。 A.禁止進行任何鍛煉 B.患肢肌肉舒縮活動 C.肌肉負重鍛煉 D.全面鍛煉關節(jié) E.以上均不是 47、至股骨頸骨折的原因是( B )。 A.直接暴力 B.間接暴力 C.肌肉收縮 D.重力擠壓 E.累積性力 48、上肢練功的目的是( D )。 A.增加肌肉的力量 B.促進骨折愈合 C.消除關節(jié)粘連 D.恢復手的功能 E.防止肌肉萎縮 49、髖關節(jié)中心性脫位必然合并( C )。 A.髖臼后緣骨折 B.髖臼前緣骨折 C.髖臼底骨折 D.股骨頭骨折 E.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50、足背伸肌和伸拇肌肌力減弱提示( C )。 A.腰2、3椎間盤突出 B.腰3、4椎間盤突出 C.腰4、5椎間盤突出 D.腰5骶1椎間盤突出 E.腰1、2椎間盤突出 51、不常見的脫位是( D )。 A.肘關節(jié) B.肩關節(jié) C.髖關節(jié) D.膝關節(jié) E.顳頜關節(jié) 52、屈曲型橈骨下端骨折,骨折遠端移位方向是( B )。 A.向背側和橈側移位 B.向掌側和橈側移位 C.向背側和尺側移位 D.向掌側和尺側移位 E.向背側移位 53、18歲以下青少年的骨折類型多為( C )。 A.橫形骨折 B.嵌插骨折 C.骨骺分離 D.壓縮骨折 E.斜形骨折 54、易招致感染的骨折類型是( D )。 A.病理性骨折 B.復雜性骨折 C.關節(jié)內(nèi)骨折 D.開放性骨折 E.疲勞骨折 55、( E )易并發(fā)骨缺血性壞死。 A.髕骨骨折 B.股骨干骨折 C.肱骨干骨折 D.橈骨下端骨折 E.股骨頸骨折 56、( E )不是導致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的原因。 A.感染 B.骨折端夾有軟組織 C.骨缺損 D.反復多次復位 E.未解剖復位 57、練功的作用不包括( E )。 A. 促進氣血運行 B.防止肌肉萎縮 C.防止關節(jié)強直 D.加速功能恢復 E.能夠生津止渴 58、( D )不屬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表現(xiàn)。 A.腰痛 B.一側或雙側坐骨神經(jīng)或股神經(jīng)痛 C.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D.間歇性跛行 E.馬鞍區(qū)感覺減退或消失 59、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癥狀有( B )。 A.肩臂麻痛 B.眩暈 C.猝倒 D.行走不穩(wěn) E.頸部疼痛 60、分骨手法適用于( C )。 A.跖骨骨折 B.指骨骨折 C.骨折“背叉”移位 D.反橈骨干骨折 E.肘部骨折 61、判斷脊柱骨折脫位是否并發(fā)脊髓損傷,應先做( D )檢查。 A.B超 B.CT掃描 C.MRI D.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 E.X線射片 62、骨折的功能恢復要求膝關節(jié)的關節(jié)面應與地面平行,否則日后會繼發(fā)( E )。 A.感染 B.血管損傷 C.周圍神經(jīng)損傷 D.關節(jié)僵硬 E.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三、多選題(31) 1、重要動脈損傷后,肢體遠端表現(xiàn)( ABDE )。 A.疼痛麻木 B.冰冷 C.發(fā)熱 D.蒼白或紫紺 E.脈搏減弱或消失 2、骨折不愈合的表現(xiàn)是( ACDE )。 A.斷端有異常活動 B.骨折端有疼痛、壓痛 C.斷端分離,骨痂稀少 D.兩斷端萎縮光滑 E.骨髓腔封閉,骨端硬化 3、骶髓損傷多為下列何部位骨折脫位的并發(fā)癥( CD )。 A.第10胸椎 B.第11胸椎 C.第12胸椎 D.第1腰椎 E.骶椎 4、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病因有( ABCCDE )。 A.腎氣不足 B.氣血虛弱、血不榮筋 C.風寒濕邪侵襲 D.勞損 E.外傷而誘發(fā) 5、脫位的晚期并發(fā)癥有( ABCD )。 A.關節(jié)僵硬 B.骨的缺血性壞死 C.骨化性肌炎 D.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E.骨折 6、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好發(fā)部位是( DE )。 A.腰1~2 B.腰2~3 C.腰3~4 D.腰4~5 E.腰5~骶1 7、橈骨下端骨折臨床可分為( BDE )。 A.外展型 B.伸直型 C.內(nèi)收型 D.屈曲型 E.粉碎型 8、可用于筋骨損傷遲緩愈合恢復的治法有( ABC )。 A.補氣養(yǎng)血法 B.補養(yǎng)脾胃法 C.補益肝腎法 D.和營止痛法 E.舒筋活絡法 9、擠壓綜合征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 BCDE )。 A.低血鈉癥 B.高血鉀癥 C.肌紅蛋白尿 D.肉眼血尿 E.酸中毒及氮質(zhì)血癥 10、直接暴力所致的損傷有( ABCD )。 A.砸傷 B.壓傷 C.撞傷 D.擠傷 E.扭傷 11、骨折后,適宜于夾板固定的有( ACD )。 A.四肢閉合性骨折 B.新鮮骨折 C.陳舊性四肢骨折適合于手法復位者 D.四肢開放性骨折,創(chuàng)面小 E.扁骨骨折 12、骨盆骨折的并發(fā)癥有( ABCDE )。 A.血管損傷 B.神經(jīng)損傷 C.尿道破裂 D.膀胱破裂 E.直腸破裂 13、骨折的骨性愈合標準是( BC )。 A.患肢無腫痛 B.具備臨床愈合標準的條件 C.X線顯示骨小梁通過骨折線 D.患肢無功能障礙 E.骨折端內(nèi)外骨痂會合 14、腰背部常用練功方法有( BCD )。 A.風擺荷葉 B.飛燕點水 C.俯臥架橋 D.五點支撐 E.回頭望月 15、高低墊用于( CD )。 A.肱骨干骨折 B.髕骨骨折 C.鎖骨骨折 D.尺橈骨骨折 E.肱骨外科頸骨折 16、傷科內(nèi)治法之初期治法有( ABC )。 A.攻下逐瘀法 B.行氣活血法 C.清熱涼血法 D.和營止痛法 E.舒經(jīng)活絡法 17、可出現(xiàn)支腿抬高試驗陽性的傷病是( ACD )。 A.腰部扭挫傷 B.腰部勞損 C.腰椎間盤突出癥 D.梨狀肌綜合征 E.腰椎椎管狹窄癥 18、異?;顒涌梢娪冢?AD )。 A.骨折 B.脫位 C.肌肉萎縮 D.韌帶斷裂 E.陳舊性骨折畸形愈合 19、傷科局部望診的內(nèi)容包括( ABDE )。 A.畸形 B.腫脹、瘀斑 C.異?;顒? D.創(chuàng)口 E.肢體功能 20、( ABCDE )可用于肩關節(jié)脫位的整復。 A.端提捺正 B.拔伸牽引 C.屈伸回旋 D.杠桿支撐 E.足凳膝頂 21、發(fā)生筋膜間隔區(qū)綜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機有( BCD )。 A.神經(jīng)受損傷 B.大血管受阻 C.肢體內(nèi)部組織腫脹 D.肢體外部受壓 E.肌肉肌腱受損 22、( BCE )屬于穩(wěn)定性骨折。 A.斜形骨折 B.裂縫骨折 C.青枝骨折 D.橫行骨折 E.嵌插骨折 23、骨折后因長期臥床引起的全身或局部并發(fā)癥有( CDE )。 A.休克 B.感染 C.褥瘡 D.尿路感染 E.墜積性肺炎 24、骨折愈合過程一般分為三期,是( ABD )。 A.血腫機化期 B.原始骨痂形成期 C.瘀去新生期 D.骨痂改造塑形期 E.新生骨合期 25、肩關節(jié)脫位的臨床表現(xiàn)是( ABC )。 A.肩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 B.“方肩”畸形 C.搭肩試驗陽性 D.盂下脫位時患肢較健側短 E.患肢呈外展、外旋畸形 26、落枕的常見病因有( ABC )。 A.睡眠姿勢不良 B.枕頭高度不當 C.頸部感冷受涼 D.直接暴力打擊 E.飛鞭損傷 27、腰椎間盤突出的基本病理變化是( ABCD )。 A.纖維環(huán)破裂 B.髓核突出 C.髓核退行性改變 D.脊神經(jīng)根受壓 E.椎體壓縮 28、( ABCD )屬于骨折外因。 A.直接暴力 B.間接暴力 C.重復外力 D.肌肉牽拉 E.患者體質(zhì) 29、( ABC )屬于不穩(wěn)定性骨折。 A.斜形骨折 B.螺旋形骨折 C.粉碎骨折 D.青枝骨折 E.裂縫骨折 30、診斷無明顯移位骨折的重要體征是( AC )。 A.縱軸叩擊痛 B.腫脹和瘀斑 C.環(huán)狀壓痛 D.異?;顒? E.骨擦音和骨擦感 31、肢體主要動脈干損傷的表現(xiàn)有( ABCE )。 A.感覺麻木 B.膚溫下降 C.膚色蒼白 D.被動牽拉痛 E.肢體遠端脈搏減弱或消失 32、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應檢查( ABDE )。 A.搭肩試驗陰性 B.方肩畸形消失 C.肩關節(jié)活動自如 D.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 E.X線顯示肩關節(jié)已復位 33、導致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癥狀和體征的重要因素有( ABCD )。 A.髓核突出 B.椎體后緣骨贅形成 C.后縱韌帶肥厚 D.小關節(jié)骨質(zhì)增生 E.鉤椎關節(jié)骨質(zhì)增生 34、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體征有( BCE )。 A.反復發(fā)作的腰痛及一側或雙側坐骨神經(jīng)或股神經(jīng)通 B.脊柱側彎 C.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D.腰過伸試驗陽性 E.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 35、骨折的內(nèi)因有( ABCD )。 A.身體狀況 B.骨質(zhì)本身狀況 C.骨的解剖結構 D.周圍肌肉特殊分別 E.肌肉牽拉 四、名詞解釋(19) 1<21/126>.異?;顒樱訇P節(jié)活動):受傷前不能活動的骨干,發(fā)生無嵌插的完全骨折后,出現(xiàn)同關節(jié)一樣能屈曲旋轉(zhuǎn)的不正?;顒?。 2<21/227>.彈性固定:關節(jié)脫位后,其周圍的肌肉攣縮,可將脫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此時,對該關節(jié)進行被動活動,仍可輕微活動,但有彈性阻力;被動活動停止后,脫位的骨端又恢復原來的特殊位置。這種現(xiàn)象成為彈性固定。 3<33>.肌張力:肌肉在靜止狀態(tài)下保持的一定程度的緊張度。 4<115>.筋膜間隔區(qū)綜合征(筋膜間室綜合征,骨筋膜室綜合征):由于肢體外部受壓、肢體內(nèi)部組織腫脹和血管受損等原因,造成筋膜間隔區(qū)內(nèi)組織壓升高致使血管受壓,血循環(huán)障礙,肌肉和神經(jīng)組織血供不足,甚缺血壞死,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癥狀體征。 5<118>.擠壓綜合征(壓 傷):肢體或軀干肌肉豐厚處,受重物長時間擠壓,解除壓迫后,出現(xiàn)的肢體腫脹、肌紅蛋白血癥、肌紅蛋白尿、高血鉀、急性腎功能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癥候群。 6<123>.骨折:骨的完整性、連續(xù)性遭到破壞。 7<134>.解剖復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經(jīng)復位后完全糾正,恢復了骨的正常解剖關系,對位(指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指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系)完全良好。 8<134>.功能復位:骨折復位雖盡了最大努力,某種移位仍未完全糾正,但骨折再此位置愈合后,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妨礙。 9<145>.攜帶角:前臂完全旋后、肘關節(jié)伸直時,上臂與前臂縱軸呈10~15的外翻角度,肱骨髁上骨折可使此角改變而成肘內(nèi)翻或肘外翻畸形。 10<167>.頸干角(又稱內(nèi)傾角):股骨頸和股骨干之間形成的角度,正常值為110~140,隨年齡增大而減小,兒童平均151,成年男性平均132,成年女性平均127。大于正常值為髖外翻,小于正常值為髖內(nèi)翻。 11<167>.扭轉(zhuǎn)角(又稱前傾角):股骨頸中軸線和股骨兩髁中點間連線形成的角度,正常值為12~15。 12<225>.脫位(古稱“脫臼”“出臼”“脫骱”“脫髎”“骨錯”等):構成關節(jié)的骨端關節(jié)面脫離正常位置,引起關節(jié)功能障礙。 13<236>.肘后三角:伸肘時在一條直線上的肱骨內(nèi)、外上髁和尺骨鷹嘴,在屈肘時,成一等邊三角形,稱為“肘后三角”,是診斷肘關節(jié)脫位和股骨髁上骨折的標志。 14<301>.腰椎椎管狹窄癥(又稱腰椎椎管狹窄綜合征):腰椎椎管、神經(jīng)根管及椎間孔變形性、狹窄,而引起馬尾神經(jīng)及神經(jīng)根受壓而產(chǎn)生相應的臨床癥狀。 15<303>.梨狀肌綜合征:由于梨狀肌損傷、炎癥,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jīng)引起臀腿痛。 16<319>.損傷性氣胸:胸部損傷時,空氣由胸壁傷口、肺或支氣管破裂進入胸膜腔。 17<321>.血胸:胸部損傷后,造成胸膜腔積血。有時可與氣胸同時存在。 18<326>.化膿性骨髓炎(屬中醫(yī)“無頭疽”):化膿性細菌感染骨骼引起的炎癥。 19<342>.骨質(zhì)疏松癥(屬中醫(yī)“痿證”):原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結構退化為特征的,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fā)生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五、判斷題(10) 1、(√)骨折的復位是以遠端對近端為原則進行的。 2、()任何牽引方法,既矯正重疊移位,又糾正骨折側方移位或成角移位。 3、()關節(jié)脫位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其中以直接暴力所致者較多。 4、()提按手法用于糾正旋轉(zhuǎn)移位。 5、(√)造成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原因是關節(jié)內(nèi)骨折。 6、()造成外踝斜形骨折內(nèi)踝撕脫骨折的主要原因是外部內(nèi)翻所致。 7、(√)關節(jié)脫位多發(fā)生于人體活動范圍較大的關節(jié)。 8、()多次反復脫位稱為病理性脫位。 9、()分骨手法用于糾正骨折端嵌插移位。 10、(√)骨的無菌性壞死是由于破壞了骨的供血所致。 六、簡答(12) 1<33>.肌力測定標準有哪些? A:肌力的測定標準可分為以下6級(級數(shù)越大,肌力越大): 1.) 0級(完全癱瘓):肌肉無收縮。 2.)Ⅰ級(接近完全癱瘓):肌肉有輕微收縮,但不夠移動關節(jié) 3.)Ⅱ級(重度癱瘓):肌肉收縮可帶動關節(jié)水平方向運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 4.)Ⅲ級(輕度癱瘓):能抗地心引力移動關節(jié),但不能抵抗阻力。 5.)Ⅳ級(接近正常):能抗地心引力運動肢體,且能抵抗一定強度的阻力。 6.)Ⅴ級(正常):能抵抗強大的阻力運動肢體。 2<48/136>.簡答骨折三期分治的用藥原則是什么? A:根據(jù)骨折損傷的發(fā)展過程,一本分為初、中、后三期。 1.)初期(傷后1~2周):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 ①采用下法、消法,以攻下逐瘀、行氣消瘀; ②采用清法,以清熱涼血; ③采用開法,以開竅活血。 2.)中期(傷后3~6周):以接骨續(xù)筋為主。 ①采用和法,以和營止痛; ②采用續(xù)法,以接骨續(xù)筋。 3.)后期(損傷7周后):以壯筋骨、養(yǎng)氣血、補肝腎為主,可適當補益脾胃。 ①采用補法,以補氣養(yǎng)血、補益肝腎、補養(yǎng)脾胃; ②采用舒法,以舒筋活絡。 3<116>.簡述筋膜間隔區(qū)綜合征的五“P”癥。 A:1.)由疼痛轉(zhuǎn)為無痛(Painless)。 4.)蒼白(Pallor)或紫紺,大理石花紋等。 2.)肌肉癱瘓(Paralysis)。 5.)無脈(Pulslessness)。 3.)感覺異常(Paresthesia)。 4<127>.骨折早期有哪些并發(fā)癥? A:1.)外傷性休克 5.)重要血管損傷(多見于開放性骨折和移位較大的閉合性骨折) 2.)感染 6.)內(nèi)臟損傷 3.)脊髓損傷 7.)缺血性肌攣縮(筋膜間隔區(qū)綜合征的嚴重后果) 4.)周圍神經(jīng)損傷 8.)脂肪栓賽(少見而嚴重) 5<129>.骨折晚期有哪些并發(fā)癥? A:1.)墜積性肺炎(長期臥床導致) 2.)褥瘡(長期臥床導致) 3.)尿路感染及結石(見于長期臥床或合并截癱者) 4.)損傷性骨化(又稱骨化性肌炎,見于關節(jié)內(nèi)/關節(jié)附近骨折后,因損傷嚴重、急救固定不良、反復施行粗暴的整復手法和被動活動者) 5.)缺血性骨壞死(骨折端血供障礙) 6.)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內(nèi)骨折整復不良,或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導致) 7.)關節(jié)僵硬(嚴重關節(jié)內(nèi)骨折) 8.)遲發(fā)性畸形(少年兒童) 6<130>.簡述骨折的愈合過程。 A:骨折的愈合過程即持續(xù)和漸進的“瘀去、新生、骨合”過程。一般可分為如下3期: 1.)血腫機化期:骨折后2~3周 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后4~8周 3.)骨痂改造塑形期:骨折后8~12周 7<132>.骨折臨床愈合的標準? A:1.)局部無壓痛,無縱向叩擊痛。 2.)局部無異?;顒?。 3.)X線照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xù)骨痂通過骨折線。 4.)功能測定:在解除外固定的情況下,上肢能平舉1kg達1分鐘;下肢能連續(xù)徒手步行3分鐘,且不少于30步。 5.)連續(xù)觀察2周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一天為臨床愈合日期。 注意:2.)4.)兩項的測定須慎重,以不發(fā)生變形或再次骨折為原則。 8<132>.簡述影響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有哪些。 A:1.)斷面的接觸 2.)斷面的供血 3.)損傷的程度 4.)感染的影響 5.)固定和運動 9<167>.股骨頭頸的血供來源有哪些? A:主要來自三條細小的動脈: 1.)關節(jié)囊的小動脈:進入股骨頸,供應股骨頸和大部分股骨頭的血運。來源于旋股內(nèi)動脈、旋骨外動脈、臀下動脈和閉孔動脈的吻合部到關節(jié)囊的附著部,分為骺外動脈、上干骺動脈和下干骺動脈。 2.)股骨干滋養(yǎng)動脈:僅供應股骨頸基底部血運。部分與關節(jié)囊的小動脈有吻合支。 3.)圓韌帶的小動脈:僅供應股骨頭內(nèi)下部分的血運,與關節(jié)囊的小動脈有吻合支。 10<233>.肩關節(jié)脫位有哪些整復方法? A:以前脫位為例: 1.)牽引推拿法 2.)手牽足蹬法 3.)拔伸托入法 4.)牽引回旋法 5.)椅背復位法 6.)懸吊復位法 11<267>.簡答肩關節(jié)周圍炎與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鑒別診斷。 A:肩周炎:肩前后外側均可見壓痛;肩外展試驗陽性,提示肩外展功能受限(嚴重者,外展、外旋、后伸等各個方向活動均嚴重受限);病程長者可見肩臂肌肉萎縮(尤以三角肌明顯)。 神經(jīng)根型頸椎?。侯i部多呈酸痛、灼痛、電擊樣痛,向肩、上臂、前臂、手指放射,且伴麻木感,頸部后伸、咳嗽、腹壓增加時疼痛可加重,壓頂試驗或分離試驗陽性,肩部往往無壓痛;頸部活動障礙,肩關節(jié)活動尚可;肌肉萎縮不明顯。 頸椎X線片可協(xié)助鑒別診斷。 12<299>.試述腰椎椎管狹窄癥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臨床鑒別點。 A:腰椎椎管狹窄綜合征:多見于40歲以上中年人,起病緩慢,主癥為緩發(fā)性、持續(xù)性下腰和腿痛,間歇性跛行,腰部后伸受限;背身試驗陽性;小腿外側痛覺減退或消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見于青壯年,起病較急,可反復發(fā)作;主要癥狀為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經(jīng)放射痛,腹壓增高時疼痛加?。谎壳扒顒邮芟?;體征有脊柱側彎、平腰畸形,下腰部棘突旁壓痛,并向一次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實驗陽性。 七、論述(5) 1<48/136>.論述骨折內(nèi)治法的分期、治則、代表方劑及藥物使用特點。 A:根據(jù)骨折損傷的發(fā)展過程,一本分為初、中、后三期。 1.)初期(傷后1~2周):多氣滯血瘀,宜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多用行氣活血止痛藥。 ①瘀血阻滯者,采用下法,以攻下逐瘀:常用桃核承氣湯、大成湯。多用苦寒瀉下之藥以攻逐瘀血、通泄大便、排除積滯。 ②氣滯血瘀者,采用消法,以行氣消瘀(此法最為常用):常用以消瘀為主的桃紅四物湯,以行氣為主的柴胡疏肝散,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并重的血府逐瘀湯。 ③瘀久不消,郁而化熱,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者,行采用清法,以清熱涼血:常用清熱解毒的五味消毒飲、普濟消毒飲,涼血止血的小薊飲子、犀角地黃湯。多用寒涼藥物。 ④氣閉昏厥或瘀血攻心者,采用開法,以開竅活血:昏厥期,可用奪命丹、蘇合香丸;復蘇期,可用復蘇湯、羚角鉤藤湯;恢復期,可用鎮(zhèn)肝熄風湯合吳茱萸湯。多用辛香開竅、活血化瘀、鎮(zhèn)心安神之藥。 2.)中期(傷后3~6周):雖腫痛減輕,但瘀未消盡、骨連未堅,宜以和營生新、接骨續(xù)筋為主,多用行氣活血、補益氣血、強壯筋骨之藥。 ①瘀腫疼痛尚未盡除者,采用和法,以和營止痛:常用和營止痛湯、橘術四物湯。 ②筋骨連接尚未堅實者,采用續(xù)法,以接骨續(xù)筋:常用新傷續(xù)斷湯、接骨丹。多用接骨續(xù)筋藥佐以活血祛瘀藥。 3.)后期(損傷7周后):以壯筋骨、養(yǎng)氣血、補肝腎為主,可適當補益脾胃,多用補益氣血、強壯筋骨之藥。 ①外傷筋骨、內(nèi)傷氣血,或長期臥床、氣血虧損者,采用補法,以補氣養(yǎng)血:可用補氣為主的四君子湯、補血為主的四物湯、氣血雙補的十全大補湯。多用補養(yǎng)氣血之藥,以旺盛氣血、濡養(yǎng)筋骨。 ②年老體弱、筋骨痿弱、愈合遲緩、骨質(zhì)疏松、關節(jié)不利者,采用補法,以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常用壯筋養(yǎng)血湯、生血補髓湯。 ③氣血虧損、臟腑功能失調(diào),或長期臥床、脾胃虛弱者,采用補法,以補養(yǎng)脾胃:常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 ④腠理空虛、復感外邪、癥狀加重者,采用舒法,以舒筋活絡:常用小活絡丹、疏風養(yǎng)血湯、舒筋湯、獨活寄生湯。多用活血藥和祛風通絡藥,以宣通氣血、祛風除濕、舒筋通絡。 2<130>.論述骨折的愈合過程。 A:骨折的愈合過程即持續(xù)和漸進的“瘀去、新生、骨合”過程。一般可分為如下3期: 1.)血腫機化期(骨折后2~3周): 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和鄰近軟組織血管斷裂,在骨折部形成血腫,血腫于傷后6~8小時開始凝結成血塊,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癥反應。骨折斷端因血液循環(huán)中斷,逐漸壞死,隨著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生、成纖維細胞和吞噬細胞的侵入,血腫逐漸機化,形成肉芽組織,進而演變成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端初步連接。 此期,可對骨折線對位不良者,進行再次手法整復、調(diào)整外固定或牽引方向的矯正。 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后4~8周):包括膜內(nèi)骨化和軟骨內(nèi)骨化。 膜內(nèi)骨化的過程為,骨內(nèi)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骨折端內(nèi)、外形成的骨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新骨不斷增多,緊貼骨皮質(zhì)內(nèi)、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呈梭形,稱作內(nèi)骨痂和外骨痂。 軟骨內(nèi)骨化的過程為,骨折端及髓腔內(nèi)的纖維組織逐漸轉(zhuǎn)化為軟骨組織,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并在骨折部形成環(huán)狀骨痂和髓腔內(nèi)骨痂,二者會合后,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加強,當其能抵抗肌肉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zhuǎn)力時,骨折即已達到臨床愈合,X線片可見骨折部四周的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 3.)骨痂改造塑形期(骨折后8~12周):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排列逐漸規(guī)律和致密,骨折端經(jīng)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而復活,骨折部形成骨連接。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加強、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逐漸被清除,同時,骨髓腔重新溝通、恢復骨的正常結構,最終骨折的痕跡從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 此期,若發(fā)現(xiàn)骨折線對位不良,手法整復、調(diào)整外固定均難以改善骨折位置。 3<132>.論述影響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 ①年齡:小兒的組織再生和塑形能力最強,骨折愈合速度快于成年人,老年人愈合速度更慢。 ②健康狀況:身體強壯、氣血旺盛,利于骨折愈合;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氣血虛弱,骨折愈合遲緩。 2.)局部因素: ①斷面的接觸:斷面接觸大則愈合較易,斷面接觸小則愈合較難。故,整復對位良好者愈合快,對位不良者愈合慢;螺旋形、斜形骨折往往較橫斷骨折愈合快。 ②斷面的供血:血供良好的松質(zhì)骨部骨折愈合較快,血供不良的密質(zhì)骨部骨折愈合較慢,甚發(fā)生延遲連接、不連接或缺血性骨壞死。 ③損傷的程度:大塊骨缺損的骨折或者軟組織損傷嚴重、斷端性成巨大血腫的骨折愈合較慢。 ④感染的影響:感染引起的局部長期充血、組織破壞、膿液和代謝產(chǎn)物堆積,不利于骨折愈合,易發(fā)生遲緩愈合和不愈合。 ⑤固定和運動:固定可維持骨折端整復后的位置,防止軟組織再受傷和血腫再擴大,利于骨折愈合;但固定太過會導致局部血運不佳,骨代謝減退、骨質(zhì)疏松、肌肉萎縮,不利骨折愈合。在保證骨折不再移位的前提下,進行適當?shù)年P節(jié)練功,使患肢肌肉有一定生理舒縮,局部循環(huán)通暢,可加速骨折愈合。 4.<134>.如何理解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nèi)外兼治和醫(yī)患合作的原則。 A:治療骨折時,必須在繼承中醫(yī)豐富的傳統(tǒng)理論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利用現(xiàn)代自然科學(如生物力學和放射線學)的成就,貫徹動靜結合(固定與活動統(tǒng)一)、筋骨并重(骨與軟組織并重)、內(nèi)外兼治(局部與整體兼顧)、醫(yī)患合作(醫(yī)療措施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的治療原則,辯證地處理好骨折治療中的復位、固定、練功活動、內(nèi)外用藥間的關系,盡可能做到骨折復位而不增加局部組織損傷,骨折固定而不妨礙肢體活動,因而可以促進全身氣血循環(huán),增強新陳代謝,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齊頭并進,同時減少患者痛苦,加速骨折愈合。 5<134>.論述骨折的功能復位及其標準。 A:骨折復位雖盡了最大努力,某種移位仍未完全糾正,但骨折再此位置愈合后,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妨礙,稱為功能復位。對不能達到解剖復位者,應力爭達到功能復位。其標準是: 1.)對位:長骨干骨折對位至少應達1/3以上,干骺端骨折對位至少應達3/4以上。 2.)對線:①成角移位:與關節(jié)活動方向一致,日后在骨痂塑形期可有一定矯正和適應,但成人宜<10,兒童宜<15。 與關節(jié)活動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矯正和適應,須完全復位。 ②旋轉(zhuǎn)移位必須完全矯正。 ③膝關節(jié)面應與地面平行,否則關節(jié)內(nèi)、外側在負重時所受壓力不均,易繼發(fā)損傷性關節(jié)炎,引起疼痛和畸形。 3.)長度: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期,下肢骨折短縮2cm以內(nèi)者,若骨骺無損傷,可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自行矯正;成人要求短縮移位不超過1cm。 八、病例(12): 1、趙,男性,55歲,1小時前行走時不慎摔倒,左手臂向左外側手掌著地,即致左肩部腫痛,不敢活動。檢查:左肩部腫脹、左鎖骨中間壓痛明顯,左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X線片如下: 1.)診斷:左鎖骨骨折 2.)診斷依據(jù):1、明顯受傷史。 2、癥狀:左肩部腫痛,功能障礙。 3、查體:左肩部腫脹,左鎖骨中間壓痛明顯。 4、X線片顯示鎖骨中段骨折。 3.)整復方法:膝頂牽引法?;颊咦唬π靥ь^、雙手叉腰;術者用膝部頂住患者背部正中,雙手握其兩肩外側,向背側徐徐牽引,使患者挺胸伸肩,致畸形消失。 4.)固定方法:“∞”字繃帶固定法或雙圈固定法?!啊蕖弊挚噹Ч潭ǚǎ夯颊邇梢赶赂髦妹迚|,以保護皮膚,用繃帶從患側肩后經(jīng)腋下,繞過肩前上方,橫過背部,經(jīng)對側腋下,繞過對側肩前上方,繞回背部至患側腋下,包繞8~12層,固定于挺胸、肩后伸位。固定后用三角巾懸吊患肢于胸前。 5.)固定時間:一般需4周。 2、王某,男,20歲,因滑冰不慎跌倒,手掌撐地,當即感右肩疼痛,右上肢不能外展和上舉,遂到醫(yī)院就診。見患者以左手托右肘,頭部向右側傾斜,下頜偏向左側,右肩腫脹、皮下瘀斑,局部隆起畸形,觸診時有骨擦音。請給出該病的診斷及依據(jù),試述其整復方法和固定方法。 1.)診斷:右鎖骨骨折 2.)診斷依據(jù):1、明顯受傷史。 2、患者體態(tài):左手托右肘,頭部向右側(患側)傾斜,下頜偏向左側(健側)。 3、癥狀:右肩部腫痛,功能障礙。 4、查體:右肩腫脹、皮下瘀斑,局部隆起畸形,有骨擦音。 5、X線片顯示鎖骨中段骨折。 3.)整復方法:膝頂牽引法?;颊咦?,挺胸抬頭、雙手叉腰;術者用膝部頂住患者背部正中,雙手握其兩肩外側,向背側徐徐牽引,使患者挺胸伸肩,致畸形消失。 4.)固定方法:“∞”字繃帶固定法或雙圈固定法?!啊蕖弊挚噹Ч潭ǚǎ夯颊邇梢赶赂髦妹迚|,以保護皮膚,用繃帶從患側肩后經(jīng)腋下,繞過肩前上方,橫過背部,經(jīng)對側腋下,繞過對側肩前上方,繞回背部至患側腋下,包繞8~12層,固定于挺胸、肩后伸位。固定后用三角巾懸吊患肢于胸前。 5.)固定時間:一般需4周。 3、李,男性,58歲,45分鐘前行走時不慎摔倒,左 手臂向左外側手掌著地,即致左肩部腫痛,活動障礙。檢查:左肩部腫脹、左肱骨頭下方壓痛明顯,左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X線片如下: 1.) 診斷分型:左肱骨外科頸骨折外展型 2.) 診斷依據(jù): 1、明顯受傷史。 2、左肩部腫脹、左肱骨頭下方壓痛明顯,左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 3、X線片顯示左肱骨外科頸骨折外展型。 3.) 整復方法:患者坐位或臥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第一助手用布帶繞過腋窩向上提拉,第二助手握患者肘部,沿肱骨縱軸方向牽拉(糾正短縮移位)。術者雙手握骨折部,兩拇指按于骨折近端外側向內(nèi)推,其他各指抱骨折遠端內(nèi)側向外端提,第二助手在牽引下內(nèi)收其上臂即可復位。若有向前成角畸形,可用前屈上舉過頂法矯復位。 4.) 固定方法:超肩關節(jié)夾板固定法。在助手維持牽引下,放置3~4個棉墊與骨折部周圍,將短夾板(由腋窩下達肱骨內(nèi)上髁骨折以上)的大頭墊端頂住患者腋窩,前、內(nèi)側成角畸形處放置一塊平墊,三塊長夾板(上端超過肩部,下端達肘部)分別置于上臂前、后、外側,用三條扎帶捆緊夾板后,作超關節(jié)固定,用一長帶穿過三塊長夾板上端小孔作環(huán)形結扎,兩端至對側腋下用棉花墊好后結扎。前臂屈曲90懸掛于胸前。 5.) 固定時間:一般需4周。 4、張某,男,32歲,棍棒打擊后,左上臂畸形導?;顒影胄r就診。查:左上臂中段明顯腫脹、瘀斑、壓痛,臨時固定時傷處有異?;顒印⒐遣烈?,左手感覺、血運、運動均好。X線平片顯示肱骨中段橫斷形骨折。 1.)診斷分型:左肱骨干骨折中1/3骨折 2.)整復方法:患者坐位或仰臥位。第一助手用布帶繞過腋窩向上提拉,第二助手握患者前臂在中立位,沿肱骨縱軸方向牽拉(用力不宜過大,避免斷端分離移位),糾正重疊畸形后,術者在維持牽引下,兩拇指按于骨折近端外側向內(nèi)擠按,其他各指抱骨折遠端內(nèi)側向外端提,糾正移位后,術者捏住骨折部,第二助手漸漸放松牽引,使斷端互相接觸,微微搖擺骨折遠端或從前后內(nèi)外以兩手掌相對擠壓骨折處,可感到斷端骨擦音逐漸減小,直至消失,骨折處平直,表示基本復位。 3.)固定方法:小夾板于屈肘前臂中立位固定上臂,托板懸吊患肢。骨折部前后側各方一個長方形大固定墊,前后內(nèi)外各置一塊夾板,不超過上下關節(jié),前夾板不可壓迫肘窩。固定后,肘關節(jié)屈曲90,木托板將前臂置于中立位,懸吊患肢于胸前。 4.)固定時間:一般需6~8周。 5.)藥物內(nèi)服:用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5、王,女性,52歲,行走時不慎摔倒,右手掌著地,腕關節(jié)呈背伸位,即致右腕部腫痛,活動受限。檢查:右腕部腫脹壓痛明顯,呈“餐叉樣”畸形,腕關節(jié)功能障礙。X線片如下: 1.)診斷分型:右橈骨下端骨折伸直型 2.)病因病機簡析:患者摔倒時,腕關節(jié)背伸位,手掌著地,軀干向下與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橈骨下端,發(fā)生背側和橈側骨折移位。 3.)整復方法:一助手把持患者上臂,術者兩拇指置于遠端背側,其余各指置于腕部,緊扣大小魚際,先順勢拔伸2~3分鐘,糾正重疊移位后,將遠端旋前,并利用牽引力驟然猛抖,同時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復位。若仍未完全復位,則由兩助手維持牽引,術者用兩拇指迫使遠端尺偏掌屈,即可解剖復位。 4.)固定方法: 骨折遠端背側和近端掌側各放置一平墊后,于背、掌、尺、橈側分別放置一塊夾板(上端達前臂中、上1/3)。橈、背側夾板下端應超過腕關節(jié),限制腕關節(jié)橈偏和背伸,將其固定于掌屈尺偏位,用三條布帶包扎,將前臂懸吊于胸前。 5.)固定時間: 一般需4~5周。 6、 徐某,男,63歲,主訴外傷后左髖部疼痛,活動不利1小時來診?;颊哂?小時前不慎滑倒,左髖部著地,出現(xiàn)左髖部疼痛,活動不利,遂來我院急診。查體:患者左髖部無明顯腫脹,左腹股溝中點處壓痛陽性,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髖膝微屈,傷肢呈內(nèi)收、短縮畸形,大轉(zhuǎn)子和足底部叩痛陽性。 1.)診斷: 左股骨頸骨折 2.)病因病機:老年人肝腎不足、筋骨衰弱、骨質(zhì)疏松,輕微的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如,平地摔倒,髖關節(jié)旋轉(zhuǎn)內(nèi)收、臀部著地)即可在細小且負重大的股骨頸部發(fā)生骨折。 3.)整復方法:屈髖屈膝法。患者仰臥。助手固定骨盆。術者握其腘窩,屈髖屈膝90,向上牽引糾正短縮畸形后,伸髖內(nèi)旋外展糾正成角畸形,并使折面緊密接觸。復位后進行手掌實驗,患肢外旋畸形消失,則表示已復位。 4.)固定方法:固定方法:股骨髁上骨牽引,如無特殊禁忌還可用多跟鋼針或螺紋釘內(nèi)固定。 7、趙某,男,42歲。因右大腿腫痛、畸形、不能活動2小時就診。其妹代訴2小時前被汽車撞倒,當即感右大腿變形、劇痛、不能活動,隨即腫脹,由家人送來就診。查:心率104次/分,血壓80/60mmHg,面色蒼白,表情淡漠,被動體位,右大腿腫脹明顯,患肢短縮、外旋畸形,大腿中部壓痛明顯,有異常活動和骨擦音,傷肢遠端血運正常。 1.)診斷:右股骨干骨折中1/3型 2.)診斷依據(jù): 1、明顯受傷史。 2、臨床癥狀:右大腿腫脹、劇痛,右大腿中部壓痛明顯,有異常活動和骨擦音,患肢短縮、外旋畸形,功能障礙。 (3、X線片顯示骨折類型和移位方向。) 3.)初步治療方案: 1、手法整復:患者仰臥位。第一助手固定骨盆,第二助手雙手握小腿上段,順勢拔伸,徐徐將患肢屈髖屈膝90,沿股骨縱軸方向用力牽引,矯正重疊移位后,將傷肢外展。術者以手自斷端的外側向內(nèi)擠按,然后以雙手在斷端前后外內(nèi)夾擠。 2、固定方式: 1.)夾板固定 2.)持續(xù)牽引:①皮膚牽引:患者1/7~1/12體重(<5kg),8~10周。②骨骼牽引:外展旋中位股骨髁上牽引。 8、張,男,48歲。患者2小時前不慎從自行車上向左側跌倒,左手掌扶地,隨即出現(xiàn)左肩部疼痛,左臂不能活動。檢查:左肩峰下空虛,-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中醫(yī)骨傷 考試題庫 中醫(yī) 考試 題庫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1276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