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論語復習之3待賈而沽.ppt
《高中語文論語復習之3待賈而沽.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論語復習之3待賈而沽.ppt(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待賈而沽,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說明孔子有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孔子五十多歲時,在魯國做過官,但很快就下臺了。接著,他開始了漫長的“周游列國”,可最終沒有人重用他。14年之后,他無奈地回到魯國,重操舊業(yè)。再5年,郁郁而終。 那豈不是說人不出名,終生遺憾了嗎? 所謂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一個“名”字,白了多少少年頭,流了多少英雄淚!“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边@是三閭大夫屈原的恐慌。“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边@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安荒芰鞣及偈?,寧可遺臭萬年?!边@已把對“名”的追求推向了極端。 至于“功成名就”、“揚名顯親”等,更是鑄造著中國讀書人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們在前面已多次談到的那樣, 雖然反復申說“人不知而不慍”之類的話,但也感嘆“沒有人知道我??!”(《憲問》)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為了“自見于后世”。(《孔子世家》)說穿了,正是“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因此,儒學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歡“令廣譽施于身”(孟子語),而只是反對聲聞過情,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罷了。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則人盡趨利。如此說來,追名倒也并不是壞事。至少可以使我們不生活在一條人人爭權(quán)奪利的單行道上吧!,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教人的中心,都在這個思想,他說只怕自己無能,沒有真才實學,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要要求自己,充實自己。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司馬遷寫《史記》,在《伯夷列傳》中,特別引用孔子的這句話??鬃诱f,一個君子,最大的毛病,是怕死了以后歷史上默默無聞,與草木同朽。但是歷史留名,談何容易?我們研究歷史哲學時,常問同學們,腦子里能記得幾個皇帝的名字?一個人當了皇帝,就現(xiàn)實來說,那已經(jīng)很夠了吧!死了以后,不必多久,連名字都被別人忘了,人生的價值又何在?歷代有那么多宰相,民間又記得幾個?歷代有許多狀元,我們知道了幾個?而他們對于歷史、對于國家社會貢獻了什么?老百姓知道的少數(shù)歷史人物,還是靠小說捧出來的,其他大多數(shù)的,有誰知道?所以,后世留名,談何容易!孔子、釋迦牟尼、耶穌留了名。在功業(yè)上的歷史人物,文天祥、岳飛,也是少數(shù);至于其他歷史人物,又有幾人知道?從這里看人生,多渺??!在目前很短暫的一段當中去爭名,上臺去鏡頭上亮一下,有什么用?伊藤博文的話不錯,求名當求萬世名。,人誰不好名?看好在哪里。一個人真想求名,只有一途——對社會真有貢獻。要歷史留名實在太不容易,可是三代以后,未有不好名者,所以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钡妹词裁疵_z臭萬年也是名,但有什么用?真的大名,要對歷史有貢獻,就太難了。求利之道也是一樣,幾十年來,看到那么多朋友,發(fā)那樣大的財,最后怎樣?豈待下文分解。所以名利之道要看通的。真了解了人生,確定自己究竟走哪條路才是最重要的,不然就一生很其實,很本分,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過分的企求。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學問也好,一切事業(yè)也好,只問自己,具備了多少?充實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賴別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內(nèi)省的修養(yǎng)方面,只問自己應對人如何,而不要求別人對你如何。,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這些都是講君子、知識分子的學問標準。要做到一個君子,必須矜而不爭?!榜妗笔莾?nèi)心的傲,(驕與傲是兩回事。沒有真本事,看不起別人,是驕;有真本事而自視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里,外面對人不必傲,內(nèi)在有氣節(jié),窮死餓死可以,絕不低頭,這是矜。“群”則是敬業(yè)樂群,彼此相處融洽,但不營私,不走營私的路,走的大公之路。對于人的觀察,不要聽了對方一句話說對了,就認為他統(tǒng)統(tǒng)對了;也不要因為對方某一點不好,而因此不聽他的好意見。 上面這些話,都地以“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句話為中心,而引伸出來的。 ——南懷瑾《論語別裁》,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評析】 作為一個修道的人,難道還能任小人禍國殃民,任小人危害人類的精神世界嗎,那一個修煉人的慈悲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連這樣的禍害人類的小人都坐視不管,那還是一個懂道理的人嗎。因此子路不讓他去,孔子說,我難道就像一個匏瓜中看不中吃嗎!運用比喻。①表現(xiàn)孔子出淤泥而不染的自信。②含有對子路的責難進行申辯的意思,反映孔子心理上的尷尬和矛盾。表達形象生動,較一般陳述句更有感染力。,練習三,追尋孔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從課文中可以看出,孔子熱心于仕途,既有“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有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還有從政的強烈自信。這里最主要的恐怕還是第一點。正是這種救世的自覺,使他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孜孜不倦地尋求施展抱負的舞臺。這種力求用世的態(tài)度,比一般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tài)度更為積極。 圣人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笔ト酥溃且患抑?,非一國之道,乃普天下之道也。據(jù)亂世而奔小康,小康世而進大同也。天下大同者,天下各國遠近大小若一也。周游列國而不被用,圣人則藏之矣。圣人將其藏于何處?一曰藏于《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二曰藏于得其真?zhèn)髦ネ剑徊赜谄溲孕?,這就是被孔門弟子記錄下來的《論語》。,練習一,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第一種解釋,朱子把“道不同”理解為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邪與正之間是不能妥協(xié)、合作的,至于說談判,恐怕不能叫做“謀”。兩者就好象走向相反方向的兩種人,他們不可能有共同語言,因此,不可能謀劃到一起去。 第二種解釋,《十三經(jīng)注疏》把“道”不同理解為具體的職業(yè)技術(shù)不同,“各精其事,不能為謀”。 第三種解釋,張岱說:天下道理本來就不同,如果能得道,那么,不必強求完全相同,各自按照所得的“道”去做就行了。這種解釋就好比說老子、孔子、釋迦牟尼所得的道不同,但都是得道的人,他們不必互相商量,卻可以各自按照自己所得的道去做。所謂“人各有志,不能強勉?!?“道”在這里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觀念和學術(shù)主張等。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司馬遷感嘆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志向??!”這是政治態(tài)度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司馬遷又說:“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不是說的這種情況呢?”這是思想觀念、學術(shù)主張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卡爾馬克思引用過詩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說去吧!” 不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嗎?,孔子的自信通過以下方式體現(xiàn)出來:從內(nèi)容說,一是將自己直接系于周文王之后,有一種雄視百代的氣勢;二是用歸謬法證明自己受命于天,表明自己的命運非常人所能改變。從形式說,使用兩個反問句,增加了不容置疑的力量。,練習二:從政的強烈自信,【評析】 陽貨提出兩個重大的問題讓孔子回答??鬃右仓荒軐嵲拰嵳f,有治世之能而不救民于水火算不上仁,有志參政而又屢次錯過機會不能算明智之舉。陽貨聽后依然沒有指責孔子也沒有要求他一定要如何,而是感慨時光流逝歲月不饒人??鬃硬缓迷僬f什么,也沒有什么好說的,只能當場表態(tài):好了,我決定為官從政。至于是否一定付諸行動就另當別論了。 也許是孔子的隨機應變,也許是孔子的敷衍之詞,也許是孔子的無奈表白。,練習二,文言常識: 給出、收進用同一個詞表示的,有以下詞: 沽、賈、鬻、售、乞、丐、貸、假等。,孔子一生 仕途坎坷。但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開始,封建統(tǒng)治者就把他的學說定位為“國學”、“正統(tǒng)”,當成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鬃右惨虼耸老硖珡R,千古流芳,加上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師”等頭銜,被目為文化的代言人。 能享此殊榮,當然與他思想上的成就有關(guān),但更重要是因為其強烈的宗法制等級觀念,和一些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者安定社會的言論,如教人民本份的“溫、良、恭、儉、讓”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教臣子忠君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和“事君,能致其身(侍奉君王,可以不惜生命)”;甚至公然愚民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們假設:如果他主張更富哲理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還會被歷代君王重視嗎? 孔子原夢想做個政客,最后不得志郁郁而終,他哪里知道:自己無意中做了最成功的文人,在中國歷史上博得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比做個把諸侯強多了。這真是歷史跟他開的一個玩笑。 這是文人與政治互利互惠取得“雙贏”的經(jīng)典個案。后世附庸當權(quán)者欺世盜名的文人也層出不窮,可隨著所處朝代的滅亡,歷史總會還他們真實的面目。儒家思想適用于任何“家天下”的政權(quán),所以孔子能雄踞文壇直到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補充材料,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如果不能如愿以償,我們就怨天尤人,沒有用,除了增加別人的反感或得到一點廉價的同情,除了使自己的心里更增添憂愁煩惱之外,得不到任何好處。解決的辦法在哪里?在于確定自己到底為什么而學習。一旦學習是為了自我的修養(yǎng),無論是道德的修養(yǎng)還是能力的修養(yǎng),那么,修養(yǎng)好之后,我們可以努力尋找機會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把我們所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實踐中去,使自己得到充實和自信,使他人也受益。可是,我們能否如愿以償,卻有時間因素、空間因素、人為因素等等的制約。蘇秦首次拜見秦王,秦王說采用蘇秦之說的時機還不到;杜甫有才有德,但是生逢安史之亂,如何能“致君堯舜上”?我們自我修養(yǎng)好了,按正道去努力尋求機會了,不能如愿以償,有何可怨的呢?此時此刻,我們?nèi)匀粨碛形覀兊男摒B(yǎng),就好比我們還有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家”,就好比我們?nèi)匀粨碛形覀兊恼?寶。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不滿而放棄了自己的“家”,不要因為一時沒有人欣賞而放棄自己的珍 寶。這就叫做“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選擇什么樣的人來一起完成,非常重要。好比領(lǐng)兵打 仗,做將軍的選擇什么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勝負。如果有一個人憑著自己的力量和大膽,赤手空拳地要去和裝備齊全的敵人去打仗,也許有成功的可能,但是,終歸是冒險。他個人的失敗也影響到你的事業(yè),這樣隨便冒險的人,能與之為伍嗎?雖然他說“我不怕死”,但這種人只能是空有血氣之勇,難以成事,而足以壞事,要想成就事業(yè),能與之為伍嗎?面對事情,知道謹慎小心,不掉以輕心,不盲目自大,能夠事先謀劃,不匆忙上陣,不畏縮不前,這樣的人,才是能夠成就事業(yè)的人,才是我們可以與之為伍的人?!芭R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guī)定。,【原文】 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2)?!?【譯文】 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評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學生,當國家有道時,可以直述其言,但國家無道時,就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禍端。這是一種為政之道。當然,今天這樣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在一些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這是應當給予批評的。,【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譯文】 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矣械?,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里。 【評析】 “君臣以義合”的觀點,意思是“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标戀Z說:“骨肉以仁親,夫婦以義合,朋友以義信,君臣以義序,百官以義承”。所以,君臣關(guān)系不是牢不可破的關(guān)系,國君的作為符合道義,臣子才能“以道事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與仁民愛物的儒學原則相統(tǒng)一。如果君王有道,臣子的道義就可以得以推行;如果君王無道,那么,君子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不離開君王,以便減少君王的過錯;另一種是離開君王,收斂自己的言行而保持自己的節(jié)操清白端正。在這兩種選擇中,需要看君王的無道是否可以得到糾正或減少,還要看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程度是否能夠達到這個目的。當然,如果君王已經(jīng)是虐民害物的“獨夫民賊”,那么,就不一定僅僅是這兩種選擇中的一種了。,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墩撜Z憲問》 【評析】 只看此語,好象孔子成了一個隱士,而且好象也在提倡著當隱士一樣。假如孔子真想當一個隱士,何必再周游列國呢?實際上,孔子在這里所說到的人最高的只是賢者,還有一種更高修養(yǎng)的人,那就是圣人,他們“知其不可而為之”,“天下滔滔而不避”,他們以救民于倒懸和仁民愛物為己任,孔子自己就是這樣做的。然而,天下之人無數(shù),能達到圣人境界的沒有幾個,因此,孔子并不用圣人的這種境界去要求人們。達不到圣人的境界,那么,就有了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賢人在天下無道的時候,無法有所作為,但是,他們絕不同流合污,更不會為虎作倀、助紂為虐,他們會端正自我,“危行言孫”,也就是端正地去做該做、能做的事,而說話卻小心謹慎,雖然他們不入世從政,卻能堅守節(jié)操,這就是“避世”的做法。 第二種情況,因為此地混亂而不能推行道義、有所作為,便會離開此地,尋找能夠推行道義、有所作為的地方去,他們同樣會堅守節(jié)操。 第三種情況是,看到對方表情不好的時候就避開;第四種情況是,聽到對方的言辭不好就避開。錢穆先生說,后兩種情況是,“避地以降,漸不欲避,志益平,心益苦?!比绻覀儼迅鞣N情況聯(lián)系起來講,那么,可以說,當天下無道而無法推行道義的時候,圣人當然是以天下為己任,盡心盡力來救世,但是,沒有圣人的修養(yǎng),那么,如果能避世就避世,不能避世就避地,不能避地就避色,不能避色就避言。如果能避世、避地,當然可以,但是,我們卻不一定具備避世、避地的條件,這樣就只能避色、避言了,也就是說在亂世之中存身,要正而行,更需要心志的平與堅定。在圣人來說,根本不需要避,而是身在現(xiàn)實中救苦救難,心在世俗名利外。來可泓先生說:“孔子是反對隱士思想和行動的,他也曾被長沮、桀溺等人罵得很難堪。但孔子認為他們是賢者,比之于當政的斗筲之徒要高尚得多?!?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墩撜Z子張》 【譯文】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廣泛地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給更好地推行仁道。 【評析】此語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說的??鬃诱f過,“學而時習之”,出仕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鬃舆€說過,沒有修養(yǎng)好就讓人去做官,是“賊夫人之子”,也就是說,不學習就做官是害人害己的事情。另外一種解釋是,把“優(yōu)”解釋為“有閑暇”,那么,做官以后有閑暇就應該再學習,學習得能夠游刃有余了就可以做官。這樣也能講得通。,人們誤認為孔子培養(yǎng)弟子去做官,是鼓勵弟子追求功名利祿,可是,只要我們翻一翻《論語》就可以知道,孔子向來反對追求功名利祿,而是主張做官必須“惠民”。 人們認為孔子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是歧視“勞動人民”,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弟子是“有教無類”的,而且培養(yǎng)的是道德修養(yǎng),而不是把技能、智慧放在第一位,培養(yǎng)的是君子人格,從來沒有根據(jù)金錢、地位或職業(yè)來判斷道德修養(yǎng)的高低。 “學而優(yōu)則仕”是與“科舉”或相當于科舉的選拔制度相適應的,近代以來廢除了科舉制,官員的選拔不僅與“學而優(yōu)”無關(guān),而且也與西方的選舉制度無關(guān),如果再強調(diào)“學而優(yōu)則仕”便會影響到官員任命的合法性,但是,如今,革命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應該走上正常的軌道了。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目的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改變,雖然說還是要提高學生素質(zhì),但是,學生畢業(yè)卻不再與做官從政有任何直接關(guān)聯(lián),所以就誤認為孔子之說不適合于現(xiàn)在的教育了,不過,我們要知道,孔子在此主張的道德修養(yǎng)好了,既可以做官,也可不做官,關(guān)鍵在于培養(yǎng)做人與做事的素質(zhì),這是任何時代的教育都適用的。,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快樂)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痹唬骸氨艘粫r,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公孫丑下》) 這段文字中孟子的回答主要表現(xiàn)了他的政治抱負?!拔灏倌瓯赜型跽吲d,其間必有名世者”一句可見出孟子對英主明君的期待,他期待圣君賢臣來治平天下。而且他自信地認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就表明了孟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期許。這種浩然之氣,這種大我情懷,應該是當代青年學子的一個精神的鞭策。上述對話中,孟子的回答體現(xiàn)了自視極高、自任極重的心懷。 孟子本來想在齊國推行王道仁政,但是,齊宣王雖然能在廣招人材,并給以優(yōu)厚的待遇,但是,他卻無意重用某家人材,所以孟子離開了齊國。充虞看到孟子的情況,就在路上問道:“先生好像有些不高興的樣子。前天我聽您說過,君子不怨恨天也不責備別人?!痹诔溆菘磥?,似乎孟子是因為怨恨齊宣王不用他,所以,有怨恨之情。,“彼一時也,此一時也”,指的是時間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情況也因此而發(fā)生變化。在此是說,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到應該出圣賢君王的時候就必然會有圣賢君王出現(xiàn)。所以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也就是指有亂世必然會有治世,世界不會永遠是亂世,必然會有天下太平的時候。其中所反映出來的是一種對社會的希望,因此,何必怨天尤人呢? “其間必有名世者”,是說一定會有賢者有一番作為。孟子推算,從周以來,由興盛而衰落,如今已經(jīng)有七百年了,從運數(shù)來說(朱子認為是五百年之數(shù)),已經(jīng)超過了五百年,從現(xiàn)實的情況來考察,天下已經(jīng)如此衰亂,應該是圣賢君王出現(xiàn)的時候了,也就是應該到天下大治的時候了。因為民心思治,所以,孟子也期望著百姓能夠穩(wěn)定下來。 也許天數(shù)還不到天下太平穩(wěn)定的時候,在當今這個時代,孟子要勇于承擔使民生安定的重任,責無旁貸。實際上,孟子的意思是,無論是否到了天下要太平穩(wěn)定的時候,憂國憂民的情懷都不能放棄,就像孔子所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樣“知其不可而為之”。他到齊國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而是推行王道仁政以惠利民生,是想要借齊王來推行王道仁政,救民于水火之心,孟子能被尊為“亞圣”,也正是因為有此圣賢之心。,【譯文】 莊子在濮水邊垂釣,楚王派遣兩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說:“楚王愿將國內(nèi)政事委托給你而勞累你了?!鼻f子手把釣竿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神龜,已經(jīng)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裝著它,用巾飾覆蓋著它,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是寧愿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愿活著在泥水里拖著尾巴呢?”兩位大臣說:“寧愿拖著尾巴活在泥水里。”莊子說:“你們走吧!我仍將拖著尾巴生活在泥水里?!?探究:儒家、道家立世異同,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 s )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鼻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 中?!?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的影響最深最廣最大。他們的思想學說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最終形成了儒道兩家的不同傳統(tǒng),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基礎。 1、價值觀念 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家的價值觀,以人文主義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強調(diào)積極進取,投身社會事業(yè);老子開創(chuàng)的道家的價值觀,以自然主義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樸之性和內(nèi)心的寧靜和諧,主張超越世俗,因任自然。由于價值取向的差異,儒道兩家對社會的發(fā)展和個人的人生道路便有了不同的設計。儒家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持樂觀的態(tài)度,為士人君子設計了一條進取型的人生道路,主張以天下為己任,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應為之奮斗的目標。道家對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則持有一種謹慎、冷靜的態(tài)度,認為人性的真樸永遠應該是人生進取的出發(fā)點,社會發(fā)展和人生進取都不應以喪失自然和諧和真樸之性為代價。事實上,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莊都同時具有積極用世和超然通達兩種心態(tài),只是孔孟更為用世而老莊更為超然。人們往往將老子看成是隱士的代表,對現(xiàn)實不滿和失望并不等于逃避現(xiàn)實,認為世道已無法挽救也不等于不關(guān)心社會:抨擊時政、反思傳統(tǒng)和批判世俗,是隱士關(guān)心社會的獨特方式,他們并不是逃避現(xiàn)實,而只是逃避政治。,探究:儒家、道家立世異同,2、憂患意識 儒家式的憂患意識更多的是關(guān)注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而道家式的憂患意識則是對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的終極關(guān)懷。老、莊思想的最深刻之處,在于他們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早期,就敏銳地看到了文明發(fā)展的負面作用,并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對策,是用自然主義來矯正和補救人類行為的偏差和失誤。老莊這種基于自然主義價值觀的憂患意識是站在全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高度上來思考問題,因而便具有了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們所提出和思考的問題對于人類來說,往往更為具有普遍性,值得認真思考和借鑒。,探究:儒家、道家立世異同,3、入世的角度 道家注重變通革新,儒家注重循序治理。所以社會變革時期,道家人出山較多,姜尚、諸葛亮等均是此例。道家的變革思想就會大行其道,就連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也崇尚研習易經(jīng),倡導變革。當天下大定,道家隱,儒家出,以治理天下。儒家崇尚個人應遵守在家庭、國家制度的不同地位。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應該通過某種有序固定的方式進行,如后世的科舉制度等。 儒家之所以更為盛行,是由于太平時期社會制度的需要。畢竟社會制度確立后,穩(wěn)定漸進的發(fā)展便是社會的根本機制,這就需要大眾遵循規(guī)矩行事。而這種制度能夠運作的最根本前提,就是對廣大民眾的教育。由此產(chǎn)生了和平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普通大眾的的主要教材以及社會精英治世的思想理論基礎。其實這是社會發(fā)展到某種階段的必然需要,不能僅僅被指為是統(tǒng)治階級服務所需要的工具。這也是為什么在今天,經(jīng)過了內(nèi)戰(zhàn)、文革和改革初期后的中國,儒家有復興的趨勢的原因之一。即便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以極為強大的教育機制,讓普通大眾都接受一種普遍性的社會運作的意識形態(tài),而不是教育大眾起來天天“造反”。這也是為何冷戰(zhàn)時期,意識形態(tài)是美蘇兩大陣營除了經(jīng)濟和軍事之外的主要對抗領(lǐng)域。,儒道兩家對待人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儒道兩家各有特色,和而不同。中國知識分子在順境中多以儒家為指導,建功立業(yè),銳意進取,立人達人;在困境和逆境中則多以道家為調(diào)適,淡泊名利,潔身自好,超然通達。儒道互補構(gòu)成了一種完整的、藝術(shù)的人生觀。,4、入世治理 儒家有規(guī)矩可遵循;道家講究變化,講究前瞻性,講究兼學各家,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所以不奇怪道家思想在當今數(shù)字化、制度化的西方商業(yè)界,反而大受歡迎的原因。因此在太平時期,道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通過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個人的洞察和變通能力,不是能夠通過學校的教育或?qū)W習輕易獲得,從某種程度上,大眾對于這種能力,具有相當?shù)纳衩馗?。就像歷代普通老百姓對待道家的態(tài)度一樣,摸不透、看不懂,從而敬而遠之,造成道家在普通民眾中間,較為冷落的局面。 道家從古到今,從來沒有很固定的修煉方法或社會組織形式,因此在入世政治上,不如儒家。在出世修煉上,又不如佛家寺院制度來的嚴謹有序。道家大道無形的理論,可能也注定道家本身在社會上,不會固定于一種組織模式和教育方法。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歷代道家有如此繁多的門派和修煉方式,隨著時間推移,舊的修煉方法漸漸消失,被新的方法逐步替代。,-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高中語文 論語 復習 待賈而沽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293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