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講 分解質因數(shù)法
《第三十一講 分解質因數(shù)法》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三十一講 分解質因數(shù)法(9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三十一講 分解質因數(shù)法 ————————————————姚老師數(shù)學樂園 廣安岳池 姚文國 通過把一個合數(shù)分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質因數(shù),來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叫做分解質因數(shù)法。 分解質因數(shù)的方法在求最大公約數(shù)和最小公倍數(shù)時有用,在學習有理數(shù)的運算、因式分解、解方程等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分解質因數(shù)的方法還可為一些數(shù)學問題提供新穎的解法,有益于開辟解題思路,啟迪創(chuàng)造性思維。 例1 一塊正方體木塊,體積是1331立方厘米。這塊正方體木塊的棱長是多少厘米?(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把1331分解質因數(shù): 1331=11×11×11 答:這塊正方體木塊的棱長是11厘米。 例2
2、 一個數(shù)的平方等于324,求這個數(shù)。(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把324分解質因數(shù): 324= 2×2×3×3×3×3 =(2×3×3)×(2×3×3) =18×18 答:這個數(shù)是18。例3 相鄰兩個自然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462,求這兩個數(shù)。(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把462分解質因數(shù): 462=2×3×7×11 =(3×7)×(2×11) =21×22 答:這兩個數(shù)是21和22。 *例4 ABC×D=1673,在這個乘法算式中,A、B、C、D代表不同的數(shù)字,ABC是一個三位數(shù)。求ABC代表什么數(shù)?(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因為ABC×D=1673,ABC是一個三位數(shù),所
3、以可把1673分解質因數(shù),然后把質因數(shù)組合成一個三位數(shù)與另一個數(shù)相乘的形式,這個三位數(shù)就是ABC所代表的數(shù)。 1673=239×7 答:ABC代表239。 例5 一塊正方形田地,面積是2304平方米,這塊田地的周長是多少米?(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先把2304分解質因數(shù),并把分解后所得的質因數(shù)分成積相同的兩組質因數(shù),每組質因數(shù)的積就是正方形的邊長。 2304=2×2×2×2×2×2×2×2×3×3 =(2×2×2×2×3)×(2×2×2×2×3) =48×48 正方形的邊長是48米。 這塊田地的周長是: 48×4=192(米) 答略。 *例6 有3250個桔子,平均分給
4、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剩下10個。已知每一名小朋友分得的桔子數(shù)接近40個。求這個幼兒園有多少名小朋友?(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3250-10=3240(個) 把3240分解質因數(shù): 3240=23×34×5 接近40的數(shù)有36、37、38、39 這些數(shù)中36=22×32,所以只有36是3240的約數(shù)。 23×34×5÷(22×32) =2×32×5 =90 答:這個幼兒園有90名小朋友。 *例7 105的約數(shù)共有幾個?(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求一個給定的自然數(shù)的約數(shù)的個數(shù),可先將這個數(shù)分解質因數(shù),然后按一個質數(shù)、兩個質數(shù)、三個質數(shù)的乘積……逐一由小到大寫出,再求出它的個數(shù)即
5、可。 因為,105=3×5×7, 所以,含有一個質數(shù)的約數(shù)有1、3、5、7共4個; 含有兩個質數(shù)的乘積的約數(shù)有3×5、3×7、5×7共3個; 含有三個質數(shù)的乘積的約數(shù)有3×5×7共1個。 所以,105的約數(shù)共有4+3+1=8個。 答略。 *例8 把15、22、30、35、39、44、52、77、91這九個數(shù)平均分成三組,使每組三個數(shù)的乘積都相等。這三組數(shù)分別是多少?(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將這九個數(shù)分別分解質因數(shù): 15=3×5 22=2×11 30=2×3×5 35=5×7 39=3×13 44=2×2×11 52=2×2×13 77=7×11 91=7×1
6、3 觀察上面九個數(shù)的質因數(shù),不難看出,九個數(shù)的質因數(shù)中共有六個2,三個3,三個5,三個7,三個11,三個13,這樣每組中三個數(shù)應包括的質因數(shù)有兩個2,一個3,一個5,一個7,一個11和一個13。 由以上觀察分析可得這三組數(shù)分別是: 15、52和77; 22、30和91; 35、39和44。 答略。 *例9 有四個學生,他們的年齡恰好一個比一個大一歲,他們的年齡數(shù)相乘的積是5040。四個學生的年齡分別是幾歲?(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把5040分解質因數(shù): 5040=2×2×2×2×3×3×5×7 由于四個學生的年齡一個比一個大1歲,所以他們的年齡數(shù)就是四個連續(xù)自然數(shù)。用八個質
7、因數(shù)表示四個連續(xù)自然數(shù)是: 7,2×2×2,3×3,2×5 即四個學生的年齡分別是7歲、8歲、9歲、10歲。 答略。 *例10 在等式35×(??? )×81×27=7×18×(??? )×162的兩個括號中,填上適當?shù)淖钚〉臄?shù)。(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將已知等式的兩邊分解質因數(shù),得: 5×37×7×(??? )=22×36×7×(??? ) 把上面的等式化簡,得: 15×(??? )=4×(??? ) 所以,在左邊的括號內填4,在右邊的括號內填15。 15×(4)=4×(15) 答略。 *例11 把84名學生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小組(每組最少2人),一共有幾種分法?(適于六
8、年級程度) 解:把84分解質因數(shù): 84=2×2×3×7 除了1和84外,84的約數(shù)有: 2,3,7,2×2=4,2×3=6,2×7=14,3×7=21,2×2×3=12,2×2×7=28,2×3×7=42。下面可根據(jù)不同的約數(shù)進行分組。84÷2=42(組),84÷3=28(組),84÷4=21(組),84÷6=14(組),84÷7=12(組),84÷12=7(組),84÷14=6(組),84÷21=4(組),84÷28=3(組),84÷42=2(組)。 因此每組2人分42組;每組3人分28組;每組4人分21組;每組6人分14組;每組7人分12組;每組12人分7組;每組14人分6組;
9、每組21人分4組;每組28人分3組;每組42人分2組。一共有10種分法。 答略。 *例12 把14、30、33、75、143、169、4445、4953這八個數(shù)分成兩組,每組四個數(shù),要使各組數(shù)中四個數(shù)的乘積相等。求這兩組數(shù)。(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要使兩組數(shù)的乘積相等,這兩組乘積中的每個因數(shù)不必相同,但這些因數(shù)經分解質因數(shù),它們所含有的質因數(shù)一定相同。因此,首先應把八個數(shù)分解質因數(shù)。 14=2×7??????? 143=11×13 30=2×3×5??? 169=13×13 33=3×11?????? 4445=5×7×127 75=3×5×5??? 4953=3×13×127
10、 在上面的質因式中,質因數(shù)2、7、11、127各有2個,質因數(shù)3、5、13各有4個。 在把題中的八個數(shù)分為兩組時,應使每一組中的質因數(shù)2、7、11、127各有1個,質因數(shù)3、5、13各有2個。 按這個要求每一組四個數(shù)的積應是: 2×7×11×127×3×3×5×5×13×13 因為,(2×7)×(3×5×5)×(11×13)×(3×13×127)=14×75×143×4953,根據(jù)接下來為“14、75、143、4953”正符合題意,因此,要求的一組數(shù)是14、75、143、4953,另一組的四個數(shù)是:30、33、169、4445。 答略。 *例13 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315平方厘米,
11、長比寬多6厘米。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設長方形的寬為x厘米,則長為(x+6)厘米。根據(jù)題意列方程,得: x(x+6)= 315 x(x+6)=3×3×5×7 =(3×5)×(3×7) x(x+6)=15×21 x(x+6)=15×(15+6) x=15 x+6=21 答:這個長方形的長是21厘米,寬是15厘米。 *例14 已知三個連續(xù)自然數(shù)的積為210,求這三個自然數(shù)各是多少?(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設這三個連續(xù)自然數(shù)分別是x-1,x,x+1,根據(jù)題意列方程,得: (x-1)×x×(x+1) =210 =21×10 =3×7×2×5 =5
12、×6×7 比較方程兩邊的因數(shù),得:x=6,x-1=5,x+1=7。 答:這三個連續(xù)自然數(shù)分別是5、6、7。 *例15 將37分為甲、乙、丙三個數(shù),使甲、乙、丙三個數(shù)的乘積為1440,并且甲、乙兩數(shù)的積比丙數(shù)的3倍多12,求甲、乙、丙各是幾?(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把1440分解質因數(shù): 1440= 12×12×10 =2×2×3×2×2×3×2×5 =(2×2×2)×(3×3)×(2×2×5) =8×9×20 如果甲、乙二數(shù)分別是8、9,丙數(shù)是20,則: 8×9=72, 20×3+12=72 正符合題中條件。 答:甲、乙、丙三個數(shù)分別是8、9、20。 *例16 一個
13、星期天的早晨,母親對孩子們說:“你們是否發(fā)現(xiàn)在你們中間,大哥的年齡等于兩個弟弟年齡之和?”兒子們齊聲回答說:“是的,我們的年齡和您年齡的乘積,等于您兒子人數(shù)的立方乘以1000加上您兒子人數(shù)的平方乘以10?!睆倪@次談話中,你能否確定母親在多大時,才生下第二個兒子?(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由題意可知,母親有三個兒子。母親的年齡與三個兒子年齡的乘積等于: 33×1000+32×10=27090 把27090分解質因數(shù): 27090=43×7×5×32×2 根據(jù)“大哥的年齡等于兩個弟弟年齡之和”,重新組合上面的質因式得: 43×14×9×5 這個質因式中14就是9與5之和。 所以母親4
14、3歲,大兒子14歲,二兒子9歲,小兒子5歲。 43-9=34(歲) 答:母親在34歲時生下第二個兒子。 第三十二講 最大公約數(shù)法 通過計算出幾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來解題的方法,叫做最大公約數(shù)法。 例1 甲班有42名學生,乙班有48名學生,現(xiàn)在要把這兩個班的學生平均分成若干個小組,并且使每個小組都是同一個班的學生。每個小組最多有多少名學生?(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要使每個小組都是同一個班的學生,并且要使每個小組的人數(shù)盡可能多,就要求出42和48的最大公約數(shù): 2×3=6 42和48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6。 答:每個小組最多能有6名學生。 例2 有一張長150厘米、寬
15、60厘米的長方形紙板,要把它分割成若干個面積最大,井已面積相等的正方形。能分割成多少個正方形?(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因為分割成的正方形的面積最大,并且面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邊長應是150和60的最大公約數(shù)。 求出150和60的最大公約數(shù): 2×3×5=30 150和60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30,即正方形的邊長是30厘米。 看上面的短除式中,150、60除以2之后,再除以3、5,最后的商是5和2。這說明,當正方形的邊長是30厘米時,長方形的長150厘米中含有5個30厘米,寬60厘米中含有2個30厘米。 所以,這個長方形能分割成正方形: 5×2=10(個) 答:能分割成10個正方形
16、。 例3 有一個長方體的方木,長是3.25米,寬是1.75米,厚是0.75米。如果將這塊方木截成體積相等的小正方體木塊,并使每個小正方體木塊盡可能大。小木塊的棱長是多少?可以截成多少塊這樣的小木塊?(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3.25米=325厘米,1.75米=175厘米,0.75米=75厘米,此題實際是求325、175和75的最大公約數(shù)。 5×5=25 325、175和75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25,即小正方體木塊的棱長是25厘米。 因為75、175、325除以5得商15、35、65,15、35、65再除以5,最后的商是3、7、13,而小正方體木塊的棱長是25厘米,所以,在75厘米中包含3
17、個25厘米,在175厘米中包含7個25厘米,在325厘米中包含13個25厘米。 可以截成棱長是25厘米的小木塊: 3×7×13=273(塊) 答:小正方體木塊的棱長是25厘米,可以截成這樣大的正方體273塊。 例4 有三根繩子,第一根長45米,第二根長60米,第三根長75米?,F(xiàn)在要把三根長繩截成長度相等的小段。每段最長是多少米?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此題實際是求三條繩子長度的最大公約數(shù)。 3×5=15 45、60和75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15,即每一小段繩子最長15米。 因為短除式中最后的商是3、4、5,所以在把繩子截成15米這么長時,45米長的繩子可以截成
18、3段,60米長的繩子可以截成4段,75米長的繩子可以截成5段。所以有: 3+4+5=12(段) 答:每段最長15米,一共可以截成12段。 例5 某校有男生234人,女生146人,把男、女生分別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若干組后,男、女生各剩3人。要使組數(shù)最少,每組應是多少人?能分成多少組?(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因為男、女生各剩3人,所以進入各組的男、女生的人數(shù)分別是: 234-3=231(人)…………………男 146-3=143(人)…………………女 要使組數(shù)最少,每一組的人數(shù)應當是最多的,即每一組的人數(shù)應當是231人和143人的最大公約數(shù)。 231、143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11,即每一
19、組是11人。 因為231、143除以11時,商是21和13,所以男生可以分為21組,女生可以分為13組。 21+13=34(組) 答:每一組應是11人,能分成34組。 例6 把330個紅玻璃球和360個綠玻璃球分別裝在小盒子里,要使每一個盒里玻璃球的個數(shù)相同且裝得最多。一共要裝多少個小盒?(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求一共可以裝多少個盒子,要知道紅、綠各裝多少盒。要將紅、綠分別裝在盒子中,且每個盒子里球的個數(shù)相同,裝的最多,則每盒球的個數(shù)必定是330和360的最大公約數(shù)。 2×3×5=30 330和360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30,即每盒裝30個球。 330÷30=11(盒)……………
20、紅球裝11盒 360÷30=12(盒)……………綠球裝12盒 11+12=23(盒)……………共裝23盒 答略。 例7 一個數(shù)除40不足2,除68也不足2。這個數(shù)最大是多少?(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一個數(shù)除40不足2,除68也不足2”的意思是:40被這個數(shù)除,不能整除,要是在40之上加上2,才能被這個數(shù)整除;68被這個數(shù)除,也不能整除,要是在68之上加上2,才能被這個數(shù)整除。 看來,能被這個數(shù)整除的數(shù)是:40+2=42,68+2=70。這個數(shù)是42和70的公約數(shù),而且是最大的公約數(shù)。 2×7=14 答:這個數(shù)最大是14。 例8 李明昨天賣了三筐白菜,每筐白菜的重量都是整
21、千克。第一筐賣了1.04元,第二筐賣了1.95元,第三筐賣了2.34元。每1千克白菜的價錢都是按當?shù)厥袌鲆?guī)定的價格賣的。問三筐白菜各是多少千克,李明一共賣了多少千克白菜?(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三筐白菜的錢數(shù)分別是104分、195分、234分,每千克白菜的價錢一定是這三個數(shù)的公約數(shù)。 把104、195、234分別分解質因數(shù): 104=23×13 195=3×5×13 234=2×32×13 104、195、234最大的公有的質因數(shù)是13,所以104、195、234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13,即每千克白菜的價錢是0.13元。 1.04÷0.13=8(千克)………第一筐 1.95÷0.13
22、=15(千克)………第二筐 2.34÷0.13=18(千克)………第三筐 8+15+18=41(千克) 答:第一、二、三筐白菜的重量分別是8千克、15千克、18千克,李明一共賣了41千克白菜。 例9 一個兩位數(shù)除472,余數(shù)是17。這個兩位數(shù)是多少?(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因為這個“兩位數(shù)除472,余數(shù)是17”,所以,472-17=455,455一定能被這個兩位數(shù)整除。 455的約數(shù)有1、5、7、13、35、65、91和455,這些約數(shù)中35、65和91大于17,并且是兩位數(shù),所以這個兩位數(shù)可以是35或65,也可以是91。 答略。 例10 把圖32-1的鐵板用點焊的方式焊在一個
23、大的鐵制部件上,要使每個角必須有一個焊點,并且各邊焊點間的距離相等。最少要焊多少個點?(單位:厘米)(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要求焊點最少,焊點間距就要最大;要求每個角有一個焊點,焊點間距離相等,焊點間距離就應是42厘米、24厘米、18厘米、36厘米的最大公約數(shù)。 2×3=6 它們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6,即焊點間距離為6厘米。焊點數(shù)為: 7+4+3+6=20(個) 按這個算法每個角上的焊點是兩個,因為要求每一個角上要有一個焊點,所以,要從20個焊點中減4個焊點。 20-4=16(個) 答略。 第三十三講 最小公倍數(shù)法 通過計算出幾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從而解答出問題的解
24、題方法叫做最小公倍數(shù)法。 例1 用長36厘米,寬24厘米的長方形瓷磚鋪一個正方形地面,最少需要多少塊瓷磚?(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因為求這個正方形地面所需要的長方形瓷磚最少,所以正方形的邊長應是36、24的最小公倍數(shù)。 2×2×3×3×2=72 36、24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72,即正方形的邊長是72厘米。 72÷36=2 72÷24=3 2×3=6(塊) 答:最少需要6塊瓷磚。 *例2 王光用長6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木塊拼最小的正方體模型。這個正方體模型的體積是多大?用多少塊上面那樣的長方體木塊?(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此題應先求正方體模型的棱長,這個棱長就是
25、6、4和3的最小公倍數(shù)。 2×3×2=12 6、4和3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2,即正方體模型的棱長是12厘米。 正方體模型的體積為: 12×12×12=1728(立方厘米) 長方體木塊的塊數(shù)是: 1728÷(6×4×3) =1728÷72 =24(塊) 答略。例3 有一個不足50人的班級,每12人分為一組余1人,每16人分為一組也余1人。這個班級有多少人?(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這個班的學生每12人分為一組余1人,每16人分為一組也余1人,這說明這個班的人數(shù)比12與16的公倍數(shù)(50以內)多1人。所以先求12與16的最小公倍數(shù)。 2×2×3×4=48 12與16的最小
26、公倍數(shù)是48。 48+1=49(人) 49<50,正好符合題中全班不足50人的要求。 答:這個班有49人。 例4 某公共汽車站有三條線路通往不同的地方。第一條線路每隔8分鐘發(fā)一次車;第二條線路每隔10分鐘發(fā)一次車;第三條線路每隔12分鐘發(fā)一次車。三條線路的汽車在同一時間發(fā)車以后,至少再經過多少分鐘又在同一時間發(fā)車?(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求三條線路的汽車在同一時間發(fā)車以后,至少再經過多少分鐘又在同一時間發(fā)車,就是要求出三條線路汽車發(fā)車時間間隔的最小公倍數(shù),即8、10、12的最小公倍數(shù)。 2×2×2×5×3=120 答:至少經過120分鐘又在同一時間發(fā)車。 例5 有一筐雞蛋,
27、4個4個地數(shù)余2個,5個5個地數(shù)余3個,6個6個地數(shù)余4個。這筐雞蛋最少有多少個?(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從題中的已知條件可以看出.不論是4個4個地數(shù),還是5個5個地數(shù)、6個6個地數(shù),筐中的雞蛋數(shù)都是只差2個就正好是能被4、5、6整除的數(shù)。因為要求這筐雞蛋最少是多少個,所以求出4、5、6的最小公倍數(shù)后再減去2,就得到雞蛋的個數(shù)。 2×2×5×3=60 4、5、6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60。 60-2=58(個) 答:這筐雞蛋最少有58個。 *例6 文化路小學舉行了一次智力競賽。參加競賽的人中,平均每15人有3個人得一等獎,每8人有2個人得二等獎,每12人有4個人得三等獎。參加這次競賽的
28、共有94人得獎。求有多少人參加了這次競賽?得一、二、三等獎的各有多少人?(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15、8和12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20,參加這次競賽的人數(shù)是120人。 得一等獎的人數(shù)是: 3×(120÷15)=24(人) 得二等獎的人數(shù)是: 2×(120÷8)=30(人) 得三等獎的人數(shù)是: 4×(120÷12)=40(人) 答略。 *例7 有一個電子鐘,每到整點響一次鈴,每走9分鐘亮一次燈。中午12點整時,電子鐘既響鈴又亮燈。求下一次既響鈴又亮燈是幾點鐘?(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每到整點響一次鈴,就是每到60分鐘響一次鈴。求間隔多長時間后,電子鐘既響鈴又亮燈,就是求60與9的
29、最小公倍數(shù)。 60與9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80。 180÷60=3(小時) 由于是中午12點時既響鈴又亮燈,所以下一次既響鈴又亮燈是下午3點鐘。 答略。 *例8 一個植樹小組原計劃在96米長的一段土地上每隔4米栽一棵樹,并且已經挖好坑。后來改為每隔6米栽一棵樹。求重新挖樹坑時可以少挖幾個?(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這一段地全長96米,從一端每隔4米挖一個坑,一共要挖樹坑: 96÷4+1=25(個) 后來,改為每隔6米栽一棵樹,原來挖的坑有的正好趕在6米一棵的坑位上,可不重新挖。由于4和6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2,所以從第一個坑開始,每隔12米的那個坑不必挖。 96÷12+1=9(個)
30、96米中有8個12米,有8個坑是已挖好的,再加上已挖好的第一個坑,一共有9個坑不必重新挖。 答略。 例9 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需要18天,乙隊單獨做需要24天。兩隊合作8天后,余下的工程由甲隊單獨做,甲隊還要做幾天?(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由18、24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72,可把全工程分為72等份。 72÷18=4(份)…………是甲一天做的份數(shù) 72÷24=3(份)…………是乙一天做的份數(shù) (4+3)×8=56份)………兩隊8天合作的份數(shù) 72-56=16(份)…………余下工程的份數(shù) 16÷4=4(天)……………甲還要做的天數(shù) 答略。 *例10 甲、乙兩個碼頭之間的水路長234
31、千米,某船從甲碼頭到乙碼頭需要9小時,從乙碼頭返回甲碼頭需要13小時。求此船在靜水中的速度?(適于高年級程度) 解:9、13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17,可以把兩碼頭之間的水路234千米分成117等份。 每一份是: 234÷117=2(千米) 靜水中船的速度占總份數(shù)的: (13+9)÷2=11(份) 船在靜水中每小時行: 2×11=22(千米) 答略。 *例11 王勇從山腳下登上山頂,再按原路返回。他上山的速度為每小時3千米,下山的速度為每小時5千米。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多少千米?(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設山腳到山頂?shù)木嚯x為3與5的最小公倍數(shù)。 3×5=15(千米) 上
32、山用: 15÷3=5(小時) 下山用: 15÷5=3(小時) 總距離÷總時間=平均速度 (15×2)÷(5+3)=3.75(千米) 答: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3.75千米。 *例12 某工廠生產一種零件,要經過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每個工人每小時做50個;第二道工序每個工人每小時做30個;第三道工序每個工人每小時做25個。在要求均衡生產的條件下,這三道工序至少各應分配多少名工人?(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50、30、25三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50。 第一道工序至少應分配: 150÷50=3(人) 第二道工序至少應分配: 150÷30=5(人) 第三道工序至少應分配:
33、 150÷25=6(人) 答略。 第三十四講 解平均數(shù)問題的方法 已知幾個不相等的數(shù)及它們的份數(shù),求總平均值的問題,叫做平均數(shù)問題。 解答平均數(shù)問題時,要先求出總數(shù)量和總份數(shù)。總數(shù)量是幾個數(shù)的和,總份數(shù)是這幾個數(shù)的份數(shù)的和。解答這類問題的公式是; 總數(shù)量÷總份數(shù)=平均數(shù) 例1 氣象小組在一天的2點、8點、14點、20點測得某地的溫度分別是13攝氏度、16攝氏度、25攝氏度、18攝氏度。算出這一天的平均溫度。(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可運用求平均數(shù)的解題規(guī)律“總數(shù)量÷總份數(shù)=平均數(shù)”進行計算。這里的總數(shù)量是指測得的四個溫度的和,即13攝氏度、16攝氏度、25攝氏度、18
34、攝氏度的和;這里的總份數(shù)是指測量氣溫的次數(shù),一天測量四次氣溫,所以總份數(shù)為4。 (13+16+25+18)÷4 =72÷4 =18(攝氏度) 答:這一天的平均氣溫為18攝氏度。 例2 王師傅加工一批零件,前3天加工了148個,后4天加工了167個。王師傅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個零件?(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此題的總數(shù)量是指前3天和后4天一共加工的零件數(shù),總份數(shù)是指前、后加工零件的天數(shù)之和。用總數(shù)量除以總份數(shù),便求出平均數(shù)。 前、后共加工的零件數(shù): 148+167=315(個) 前、后加工零件共用的天數(shù): 3+4=7(天) 平均每天加工的零件數(shù): 315÷7=45(個) 綜合
35、算式: (148+167)÷(3+4) =315÷7 =45(個) 答:平均每天加工45個零件。 例3 某工程隊鋪一段自來水管道。前3天每天鋪150米,后2天每天鋪200米,正好鋪完。這個工程隊平均每天鋪多少米?(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的總數(shù)量是指工程隊前3天、后2天一共鋪自來水管道的米數(shù)。總份數(shù)是指鋪自來水管道的總天數(shù)。用鋪自來水管道的總米數(shù)除以鋪自來水管道的總天數(shù),就可以求出平均每天鋪的米數(shù)。 前3天鋪的自來水管道米數(shù): 150×3=450(米) 后2天鋪的自來水管道米數(shù): 200×2=400(米) 一共鋪的自來水管道米數(shù): 450+400=850(米) 一共
36、鋪的天數(shù): 3+2=5(天) 平均每天鋪的米數(shù): 850÷5=170(米) 綜合算式: (150×3+200×2)÷(3+2) =(450+400)÷5 =850÷5 =170(米) 答略。 例4 有兩塊實驗田,第一塊有地3.5畝,平均畝產小麥480千克;第二塊有地1.5畝,共產小麥750千克。這兩塊地平均畝產小麥多少千克?(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的總數(shù)量是指兩塊地小麥的總產量,總份數(shù)是指兩塊地的總畝數(shù),用兩塊地的總產量除以兩塊地的總畝數(shù),可求出兩塊地平均畝產小麥多少千克。 3.5畝共產小麥: 480×3.5=1680(千克) 兩塊地總產量: 1680+750
37、=2430(千克) 兩塊地的總畝數(shù): 3.5+1.5=5(畝) 兩塊地平均畝產小麥: 2430÷5=486(千克) 綜合算式: (480×3.5+750)÷(3.5+1.5) =(1680+750)÷5 =2430÷5 =486(千克) 答略。 例5 東風機器廠,五月份上半月的產值是125.2萬元,比下半月的產值少70萬元。這個廠五月份平均每天的產值是多少萬元?(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的總數(shù)量是指五月份的總產值。五月份上半月的產值是125.2萬元,比下半月的產值少70萬元,也就是下半月比上半月多70萬元,所以下半月產值為125.2+70=195.2(萬元)。把上半月
38、的產值和下半月的產值相加,求出五月份的總產值。 本題的總份數(shù)是指五月份的實際天數(shù)。五月份為大月,共有31天。用五月份的總產值除以五月份的實際天數(shù),可求出五月份平均每天的產值是多少萬元。 下半月產值: 125.2+70=195.2(萬元) 五月份的總產值: 125.2+195.2=320.4(萬元) 五月份平均每天的產值: 320.4÷31≈10.3(萬元) 綜合算式: (125.2+125.2+70)÷31 =320.4÷31 ≈10.3(萬元) 答略。 例6 崇光軸承廠六月上旬平均每天生產軸承527只,中旬生產5580只,下旬生產5890只。這個月平均每天生產軸承多
39、少只?(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的總數(shù)量是指六月份生產軸承的總只數(shù),總份數(shù)是指六月份生產軸承的總天數(shù)。用六月份生產軸承的總只數(shù)除以六月份的總天數(shù),可求出六月份平均每天生產軸承數(shù)。 六月上旬生產軸承的只數(shù): 527×10=5270(只) 六月中、下旬共生產軸承: 5580+5890=11470(只) 六月份共生產軸承: 5270+11470=16740(只) 六月份平均每天生產軸承: 16740÷30=558(只) 綜合算式: (527×10+5580+5890)÷30 =(5270+5580+5890)÷30 =16740÷30 =558(只) 答略。 例7
40、糖果店配混合糖,用每千克4.8元的奶糖5千克,每千克3.6元的軟糖10千克,每千克2.4元的硬糖10千克。這樣配成的混合糖,每千克應賣多少元?(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中的總數(shù)量是指三種糖的總錢數(shù);總份數(shù)是指三種糖的總重量。總錢數(shù)除以總重量,可求出每千克混合糖應賣多少錢。 三種糖總的錢數(shù): 4.8×5+3.6×10+2.4×10 =24+36+24 =84(元) 三種糖的總的重量: 5+10+10=25(千克) 每千克混合糖應賣的價錢: 84÷25=3.36(元) 綜合算式: (4.8×5+3.6×10+2.4×10)÷(5+10+10) =84÷25 =3.36(
41、元) 答略。 例8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在平地上行駛了2.5小時,每小時行駛42千米;在上坡路行駛了1.5小時,每小時行駛30千米;在下坡路行駛了2小時,每小時行駛45千米,就正好到達乙地。求這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中的總數(shù)量是由甲地到乙地的總路程: 42×2.5+30×1.5+45×2 =105+45+90 =240(千米) 本題中的總份數(shù)是由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時間: 2.5+1.5+2=6(小時) 這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 240÷6=40(千米/小時) 綜合算式: (42×2.5+30×1.5+45×2)÷(2.5+
42、1.5+2) =240÷6 =40(千米/小時) 答略。 *例9 學校發(fā)動學生積肥支援農業(yè),三年級85人積肥3640千克,四年級92人比三年級多積肥475千克,五年級的人數(shù)比四年級多3人,積肥數(shù)比三年級多845千克。三個年級的學生平均每人積肥多少千克?(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中的總數(shù)量是三個年級積肥的總重量。已知三年級積肥3640千克。 四年級積肥: 3640+475=4115(千克) 五年級積肥: 3640+845=4485(千克) 三個年級共積肥: 3640+4115+4485=12240(千克) 本題中的總份數(shù)就是三個年級學生的總人數(shù)。三年級學生人數(shù)是85人已
43、知,四年級學生人數(shù)是92人已知,五年級學生人數(shù)是: 92+3=95(人) 三個年級學生的總人數(shù)是: 85+92+95=272(人) 三個年級的學生平均每人積肥: 12240÷272=45(千克) 綜合算式: (3640×3+475+845)÷(85+92×2+3) =12240÷272 =45(千克) 答略。 例10 山上某鎮(zhèn)離山下縣城有60千米的路程。一人騎自行車從該鎮(zhèn)出發(fā)去縣城,每小時行20千米。從縣城返回該鎮(zhèn)時,由于是上坡路,每小時只行了15千米。問此人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了多少千米?(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中的總數(shù)量是從某鎮(zhèn)到縣城往返一次的總路程: 60×
44、2=120(千米) 總份數(shù)是往返一次用的時間: 60÷20+6O÷15 =3+4 =7(小時) 此人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的路程是: 120÷7≈17.14(千米) 綜合算式: 60×2÷(60÷20+60÷15) =120÷(3+4) =120÷7 ≈17.14(千米) 答略。 *例11 有兩塊棉田,平均畝產皮棉91.5千克。已知一塊田是3畝,平均畝產皮棉104千克。另一塊田是5畝,求這塊田平均畝產皮棉多少千克?(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兩塊棉田皮棉的總產量是: 91.5×(3+5)=732(千克) 3畝的那塊棉田皮棉的產量是: 104×3=312(千克) 另
45、一塊棉田皮棉的平均畝產量是: (732-312)÷5 =420÷5 =84(千克) 綜合算式: [91.5×(3+5)-104×3]÷5 =[732-312]÷5 =420÷5 =84(千克) 答略。 *例12 王伯伯釣魚,前4天共釣了36條,后6天平均每天比前4天多釣了5條。問王伯伯平均每天釣魚多少條?(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1):題中前4天共釣36條已知,后6天共釣魚: (36÷4+5)×6 =14×6 =84(條) 一共釣魚的天數(shù)是: 4+6=10(天) 10天共釣魚: 36+84=120(條) 平均每天釣魚: 120÷10=12(條) 綜合算式
46、: [36+(36÷4+5)×6]÷(4+6) =[36+84]÷10 =120÷10 =12(條) 答略。 解(2):這道題除用一般方法解之外,還可將后6天多釣的魚按10天平均后,再加上原來4天的平均釣魚數(shù)。 (5×6)÷(4+6)+36÷4 =3+9 =12(條) 答:王伯伯平均每天釣魚12條。 例13 一個小朋友爬山,上山速度為每小時2千米,到達山頂后立即按原路下山,下山速度為每小時6千米。這個小朋友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本題的總數(shù)量是上山、下山的總路程,題中沒有說總路程是多少。假設上山的路程是1千米,那么下山的路程也是1千米,上山、下
47、山的總路程是2千米。 本題的總份數(shù)是上山、下山總共用的時間。 上山、下山總共用的時間是: 所以,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答略。 例14 某廠一、二月份的平均產值是1.2萬元,三月份的產值比第一季度的平均月產值還多0.4萬元。這個工廠三月份的產值是多少萬元?(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此題數(shù)量關系比較隱蔽,用“總數(shù)量÷總份數(shù)”的方法做不出來。作圖(34-1)。從圖34-1可以看出,一、二月份的平均產值都是1.2萬元。題中說“三月份的產值比第一季度的平均月產值還多0.4萬元”,那么三月份的產值一定比一、二月份的平均產值要高,所以圖34-1中表示三月份產值的線段比表示一、二月份
48、平均產值的線段長。 第一季度的平均產值是多少萬元呢? 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圖34-1中三月份的0.4萬元平均分成2份,分別加到一、二月份的產值上,這樣就得到第一季度的平均產值了。 1.2+0.4÷2=1.4(萬元) 因為三月份的產值比第一季度的平均月產值還多0.4萬元,所以三月份的產值是: 1.4+0.4=1.8(萬元) 綜合算式: 1.2+0.4÷2+0.4 =1.4+0.4 =1.8(萬元) 答略。 *例15 蘋果2千克賣2元錢,梨3千克賣2元錢。把每一筐15千克的梨、蘋果各一筐摻到一起,按2元錢2.5千克來賣,是掙錢,還是賠錢?按照前面的標準價計算差了多
49、少元?(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蘋果的單價是每1千克1元錢,梨的單價是每1千克2/3元,混合后每1千克混合水果的價錢應當是: 因為是把每一筐15千克的梨、蘋果各一筐摻合到一起,所以混合的水果一共是30千克,這30千克水果要少賣錢: 答:混合后是賠錢,照標準價差了1元錢。 *例16 三塊小麥實驗田的平均畝產量是267.5千克。已知第一塊地是3畝,平均畝產量是275千克;第二塊是5畝,平均畝產量是285千克;而第三塊地的平均畝產量只有240千克。第三塊地是多少畝?(適于四年級程度) 解:第三塊地的畝產量比總平均畝產量低: 267.5-240=27.5(千克) 每畝低27
50、.5千克,需要第一、二兩塊地可拿出多少千克來填補呢? (275-267.5)×3+(285-267.5)×5 =7.5×3+17.5×5 =22.5+87.5 =110(千克) 110千克中含有多少個27.5千克,第三塊地就是多少畝。 110÷27.5=4(畝) 綜合算式: [(275-267.5)×3+(285-267.5)×5]÷(267.5-240) =[22.5+87.5]÷27.5 =110÷27.5 =4(畝) 答:第三塊地是4畝。 第三十五講 解行程問題的方法 已知速度、時間、距離三個數(shù)量中的任何兩個,求第三個數(shù)量的應用題,叫做行程問題。 解答行
51、程問題的關鍵是,首先要確定運動的方向,然后根據(jù)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進行計算。 行程問題的基本數(shù)量關系是: 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行程問題常見的類型是:相遇問題,追及問題(即同向運動問題),相離問題(即相背運動問題)。 (一)相遇問題 兩個運動物體作相向運動或在環(huán)形跑道上作背向運動,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必然面對面地相遇,這類問題叫做相遇問題。它的特點是兩個運動物體共同走完整個路程。 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的行程問題,一般是指相遇問題。 相遇問題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可分成三種類型:求路程,求相遇時間,求速度。 它們的基本關系式如下: 總路程=(甲速+乙速)×相遇
52、時間 相遇時間=總路程÷(甲速+乙速) 另一個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個速度 1.求路程 (1)求兩地間的距離 例1 兩輛汽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一輛汽車每小時行56千米,另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3千米,經過4小時后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兩輛汽車從同時相對開出到相遇各行4小時。一輛汽車的速度乘以它行駛的時間,就是它行駛的路程;另一輛汽車的速度乘以它行駛的時間,就是這輛汽車行駛的路程。兩車行駛路程之和,就是兩地距離。 56×4=224(千米) 63×4=252(千米) 224+252=476(千米) 綜合算式: 56×4+63×4 =22
53、4+252 =476(千米) 答略。 例2 兩列火車同時從相距480千米的兩個城市出發(fā),相向而行,甲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駛42千米。5小時后,兩列火車相距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此題的答案不能直接求出,先求出兩車5小時共行多遠后,從兩地的距離480千米中,減去兩車5小時共行的路程,所得就是兩車的距離。 480-(40+42)×5 =480-82×5 =480-410 =70(千米) 答:5小時后兩列火車相距70千米。 例3 甲、乙二人分別從A、B兩地同時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5千米,乙每小時行4千米。二人第一次相遇后,都繼續(xù)前進,分別到達B、A兩地后又
54、立即按原速度返回。從開始走到第二次相遇,共用了6小時。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從開始走到第一次相遇,兩人走的路程是一個AB之長;而到第二次相遇,兩人走的路程總共就是3個AB之長(圖35-1),這三個AB之長是: (5+4)×6=54(千米) 所以,A、B兩地相距的路程是: 54÷3=18(千米) 答略。 例4 兩列火車從甲、乙兩地同時出發(fā)對面開來,第一列火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第二列火車每小時行駛55千米。兩車相遇時,第一列火車比第二列火車多行了20千米。求甲、乙兩地間的距離。(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兩車相遇時,兩車的路程差是20千米。出現(xiàn)路程差的原因是
55、兩車行駛的速度不同,第一列火車每小時比第二列火車多行(60-55)千米。由此可求出兩車相遇的時間,進而求出甲、乙兩地間的距離。 (60+55)×[20÷(60-55)] =115×[20÷5] =460(千米) 答略。 *例5 甲、乙二人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走6千米,乙每小時走5千米,兩個人在距離中點1.5千米的地方相遇。求A、B兩地之間的距離。(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由題意可知,當二人相遇時,甲比乙多走了1.5×2千米(圖35-2),甲比乙每小時多行(6-5)千米。由路程差與速度差,可求出相遇時間,進而求出A、B兩地之間的距離。 (6+5)×[1.5×2÷(6
56、-5)] =11×[1.5×2÷1] =11×3 =33(千米) 答略。 由兩車“在離中點2千米處相遇”可知,甲車比乙車少行: 2×2=4(千米) 所以,乙車行的路程是: 甲車行的路程是: A、B兩站間的距離是: 24+20=44(千米) 答略。 同普通客車相遇。甲、乙兩城間相距多少千米?(適于六年級程度) 快車從乙城開出,普通客車與快車相對而行。已知普通客車每小時行60千米,快車每小時行80千米,可以求出兩車速度之和。又已知兩車相遇時間,可以按“速度之和×相遇時間”,求出兩車相對而行的總行程。普通客車已行駛 普通客車與快車速度之
57、和是: 60+80=140(千米/小時) 兩車相對而行的總路程是: 140×4=560(千米) 兩車所行的總路程占全程的比率是: 甲、乙兩城之間相距為: 綜合算式: 答略。 2)求各行多少 例1 兩地相距37.5千米,甲、乙二人同時從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走3.5千米,乙每小時走4千米。相遇時甲、乙二人各走了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到甲、乙二人相遇時所用的時間是: 37.5÷(3.5+4)=5(小時) 甲行的路程是: 3.5×5=17.5(千米) 乙行的路程是: 4×5=20(千米) 答略。 例2 甲、乙二人從相距40千米的兩地同時
58、相對走來,甲每小時走4千米,乙每小時走6千米。相遇后他們又都走了1小時。兩人各走了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到甲、乙二人相遇所用的時間是: 40÷(4+6)=4(小時) 由于他們又都走了1小時,因此兩人都走了: 4+1=5(小時) 甲走的路程是: 4×5=20(千米) 乙走的路程是: 6×5=30(千米) 答略。 例3 兩列火車分別從甲、乙兩個火車站相對開出,第一列火車每小時行48.65千米,第二列火車每小時行47.35千米。在相遇時第一列火車比第二列火車多行了5.2千米。到相遇時兩列火車各行了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兩車同時開出,行的路程有一個差,這個
59、差是由于速度不同而形成的??梢愿鶕?jù)“相遇時間=路程差÷速度差”的關系求出相遇時間,然后再分別求出所行的路程。 從出發(fā)到相遇所用時間是: 5.2÷(48.65-47.35) =5.2÷1.3 =4(小時) 第一列火車行駛的路程是: 48.65×4=194.6(千米) 第二列火車行駛的路程是: 47.35×4=189.4(千米) 答略。 *例4 東、西兩車站相距564千米,兩列火車同時從兩站相對開出,經6小時相遇。第一列火車比第二列火車每小時快2千米。相遇時這兩列火車各行了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兩列火車的速度和是: 564÷6=94(千米/小時) 第一列火車每
60、小時行: (94+2)÷2=48(千米) 第二列火車每小時行: 48-2=46(千米) 相遇時,第一列火車行: 48×6=288(千米) 第二列火車行: 46×6=276(千米) 答略。 2.求相遇時間 例1 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是500千米,一列客車和一列貨車同時從兩個城市相對開出,客車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55千米,貨車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45千米。兩車開了幾小時以后相遇?(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已知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是500千米,又知客車和貨車的速度,可求出兩車的速度之和。用兩城之間的路程除以兩車的速度之和可以求出兩車相遇的時間。 500÷(55+45) =500÷10
61、0 =5(小時) 答略。 例2 兩地之間的路程是420千米,一列客車和一列貨車同時從兩個城市 答略。 例3 在一次戰(zhàn)役中,敵我雙方原來相距62.75千米。據(jù)偵察員報告,敵人已向我處前進了11千米。我軍隨即出發(fā)迎擊,每小時前進6.5千米,敵人每小時前進5千米。我軍出發(fā)幾小時后與敵人相遇?(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此題已給出總距離是62.75千米,由“敵人已向我處前進了11千米”可知實際的總距離減少到(62.75-11)千米。 (62.75-11)÷(6.5+5) =51.75÷11.5 =4.5(小時) 答:我軍出發(fā)4.5小時后與敵人相遇。 例4 甲、乙兩地相距2
62、00千米,一列貨車由甲地開往乙地要行駛5小時;一列客車由乙地開往甲地需要行駛4小時。如果兩列火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經過幾小時可以相遇?(得數(shù)保留一位小數(shù))(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此題用與平常說法不同的方式給出了兩車的速度。先分別求出速度再求和,根據(jù)“時間=路程÷速度”的關系,即可求出相遇時間。 200÷(200÷5+200÷4) =200÷(40+50) =200÷90 ≈2.2(小時) 答:兩車大約經過2.2小時相遇。 例5 在復線鐵路上,快車和慢車分別從兩個車站開出,相向而行。快車車身長是180米,速度為每秒鐘9米;慢車車身長210米,車速為每秒鐘6米。從兩車頭相遇到兩車的
63、尾部離開,需要幾秒鐘?(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因為是以兩車離開為準計算時間,所以兩車經過的路程是兩個車身的總長。總長除以兩車的速度和,就得到兩車從相遇到車尾離開所需要的時間。 (180+210)÷(9+6) =390÷15 =26(秒) 答略。 3.求速度 例1 甲、乙兩個車站相距550千米,兩列火車同時由兩站相向開出,5小時相遇。快車每小時行60千米。慢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先求出速度和,再從速度和中減去快車的速度,便得出慢車每小時行: 550÷5-60 =110-60 =50(千米) 答略。 例2 A、B兩個城市相距380千米??蛙嚭拓涇噺膬?/p>
64、個城市同時相對開出,經過4小時相遇。貨車比客車每小時快5千米。這兩列車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客車每小時行: (380÷4-5)÷2 =(95-5)÷2 =45(千米) 貨車每小時行: 45+5=50(千米) 答略。 例3 甲、乙兩個城市相距980千米,兩列火車由兩城市同時相對開出,經過10小時相遇。快車每小時行50千米,比慢車每小時多行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兩城市的距離除以兩車相遇的時間,得到兩車的速度和。從兩車的速度和中減去快車的速度,得到慢車的速度。再用快車速度減去慢車的速度,即得到題中所求。 50-(980÷10-50) =50-(
65、98-50) =50-48 =2(千米) 答略。 例4 甲、乙兩地相距486千米,快車與慢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經過6小時相遇。已知快車與慢車的速度比是5∶4。求快車和慢車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適于六年級程度) 兩車的速度和是: 486÷6=81(千米/小時) 快車每小時行: 慢車每小時行: 答略。 例5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465千米的兩地相對開出,4.5小時后兩車還相距120千米。一輛汽車每小時行37千米。另一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如果兩地間的距離減少120千米,4.5小時兩車正好相遇。也就是兩車4.5小時行465-120=3
66、45千米,345千米除以4.5小時,可以求出兩車速度之和。從速度之和減去一輛車的速度,得到另一輛車的速度。 答略。 例6 甲、乙兩人從相距40千米的兩地相向而行。甲步行,每小時走5千米,先出發(fā)0.8小時。乙騎自行車,騎2小時后,兩人在某地相遇。乙騎自行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兩人相遇時,甲共走: 0.8+2=2.8(小時) 甲走的路程是: 5×2.8=14(千米) 乙在2小時內行的路程是: 40-14=26(千米) 所以,乙每小時行: 26÷2=13(千米) 綜合算式: [40-5×(0.8+2)]÷2 =[40-5×2.8]÷2 =[40-14]÷2 =26÷2 =13(千米) 答略。 例7 甲、乙二人從相距50千米的兩地相對而行。甲先出發(fā),每小時步行5千米。1小時后乙騎自行車出發(fā),騎了2小時,兩人相距11千米。乙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適于五年級程度) 解:從相距的50千米中,去掉甲在1小時內先走的5千米,又去掉相隔的11千米,便得到: 50-5-11=34(千米) 這時,原題就改變成“兩地相隔34千米,甲、乙二人分別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