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26課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教案1).doc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26課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教案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26課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教案1).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26課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熟悉20世紀后半期誕生的主要科技,理解高新科技的時代內涵,了解新興學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價值。認識高新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人類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講解,結合圖片材料歸納總結,形成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高新科技特性的認識,滲透科技與人文精神并重、發(fā)揮科技積極作用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網絡技術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信息時代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人類不斷探索自然,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20世紀,電子計算機、遺傳工程、航天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誕生,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著整個世界。1946年2月4日,美國軍方和政府部門的代表、著名的科學家一起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房間里。當一位陸軍將軍輕輕按下電鈕后,占滿整整三堵墻的機器立即亮了起來,人們熱烈鼓掌,高聲歡呼:“ENTAC活了!”并且向總工程師埃科特祝賀。 “ENTAC”就是世界上第一臺電腦。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第26課: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 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就是以高新技術為標志,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高新技術:具備高技術和新技術兩大特性。高技術主要指知識密集程度高,屬于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競爭、高勢能、高影響力的技術。而新技術并非指簡單的新的技術,它是對當代科學技術領域里帶有方向性的最新、最行先進的若干技術的總稱。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空間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一系列的高新技術為標志。 時間為20世紀4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 A) 科學理論的進步:相對論、量子論的提出 B) 社會的需求 C)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蘇爭霸的“冷戰(zhàn)”時期,美國處于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 的需要 【講授新課】 一、電腦與網絡(電子信息技術) 1、電腦:誕生:1946年,美國,具有人腦的功能,存儲和計算功能,自誕生以來向兩個方向發(fā)展:一個是存儲量更大,運行速度更快;二是體積更小,更輕便實用。 電子計算機的發(fā)明是與軍事和戰(zhàn)爭聯系在一起的,因為電子計算機最初是用于計算炮彈彈道的。 ★電子計算機的發(fā)明與人類以外的發(fā)明有何不同? 電子計算機的功能主要是存儲信息、進行大量復雜計算。這些計算和存儲對于人腦來說,原本就是而且現在仍是相當有難度的。另外,在計算機的基本功能上衍生出得各種附加、高級功能,對普通人來說,很多都是不可能達成的。計算機可以代替人腦進行高水平的腦力勞動,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可靠,更便捷。這和人類之前的發(fā)明是又本質的區(qū)別的。 2、互聯網的出現和發(fā)展: (1)互聯網誕生的背景 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互聯網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不斷更新換代。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發(fā)展十分迅速,產品不斷升級換代。未來的計算機將朝著微型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方向發(fā)展。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蘇爭霸的“冷戰(zhàn)”時期,美國處于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加緊了對信息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fā),直接推動了互聯網的產生。 (2)互聯網的誕生和發(fā)展 互聯網是超大規(guī)模的計算機及其相關設備組成的信息與服務共享的網絡。1969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采用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絡ARPANE,這是計算機互聯網(因特網)的前身。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互聯網進一步發(fā)展為全球信息網。全球信息網(WorldWideWeb),音譯為萬維網,顧名思義就是包羅萬象的可存取信息的全球性網絡。它是人們可以進行相互交流的抽象空間,主要由互聯的文本頁面、圖像、動畫、音像及三維世界構成。xx年,全球網民數量近20億 (3)互聯網產生的意義 積極:1)互聯網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后的第四媒體,改變了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體,具有界面直觀、音色兼?zhèn)?、鏈接靈活和高速傳輸的特點。 2)推動了“新經濟”(信息產業(yè)、知識經濟)的誕生 3)打破了傳統(tǒng)時空界限,推動了全球化的發(fā)展 4)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進入信息社會 消極:1)垃圾信息和不良內容2)網絡犯罪3)青少年沉溺于網絡世界等 二、探索生命的奧秘(生物工程技術) 過渡:生命的奧秘是人類永遠在思索的問題。20世紀50年代,生物學理論研究有了巨大的進展,這構成了我們今天生物技術、遺傳工程的基礎。生物工程技術屬于綜合性學科,建立 在計算機、化學等領域各自的技術進步上,其發(fā)展時間雖然并不是很長,但是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矚目的,而且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也十分深遠。 1、生物學理論的發(fā)展(理論基礎) (1)1865年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指出遺傳單位——基因 (2)1868年瑞士生物學家弗里德里希發(fā)現了DNA(酸性和蛋白質) (3)1944年美國生物學家艾弗里證明DNA是生物遺傳信息的載體。 2、生物工程技術的概念: 生物工程技術顧名思義是探索生命奧秘而發(fā)展出的一門重要學科。其涵蓋領域十分寬廣,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工程和發(fā)酵工程四大方向。它涉及制藥、診斷、營養(yǎng)、保健與食品、農業(yè)、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海洋生物技術、新型生物材料、再生能源等。 3、形成時間:20世紀70年代 4、核心:遺傳工程(基因工程) ①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只有一個基因組,大約有5萬—10萬個基因。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美國科學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闡明人類基因組30億個堿基對的序列,發(fā)現所有人類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人類全部遺傳信息,使人類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認識自我。計劃于1990年正式啟動,這一價值30億美元的計劃的目標是,為30億個堿基對構成的人類基因組精確測序,從而最終弄清楚每種基因制造的蛋白質及其作用。打個比方,這一過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畫出從北京到上海的路線圖,并標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與山谷。雖然很慢,但非常精確。隨著人類基因組逐漸被破譯,一張生命之圖將被繪就,人們的生活也將發(fā)生巨大變化。 ②應用 轉基因技術使人類可以對生物生命進行“任意修改”??茖W家擔心,由這種技術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型遺傳基因和生物可能會有害于人類。它們可能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謂的遺傳基因污染,而這種新的污染源很難消除。還有,轉基因農作物和以此為原料制造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的影響也尚未有定論。目前,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性問題在日、美、歐等地已經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消費者團體掀起了相當規(guī)模的反對轉基因農作物和食品的運動。 1996年7月5日,世界第一只克隆動物多利羊在蘇格蘭誕生 利:克隆技術是人類科學技術的一大進步,有積極的意義:利用克隆技術,可以改變農作物的基因型,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對醫(yī)療保健工作產生重大的影響;保護環(huán)境和瀕危動植物,以克隆技術再現物種。 弊:克隆技術從根本上破壞了生物個體的獨一無二性,有可能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 成意想不到的影響。尤其是克隆技術將會引發(fā)十分棘手的社會倫理問題:加劇家庭的多元化傾向,瓦解正常的人倫秩序,改變人的親系關系,喪失基本的歸屬感;使人口產生和性愛分離,破壞人類的感情,甚至會使人種退化,以及正常的生死觀念根本動搖。 三、登上太空 過渡:對于太空的探索和人類對于人類自身的探索幾乎是同步出現的。 1、 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與登月計劃 早在19世紀末,俄國著名的科學家齊奧爾可夫斯基已在他的著作中論述了借助火箭實現宇宙飛行的可能性。 1957年,蘇聯發(fā)射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標志著宇航事業(yè)的開端。 1961年,蘇聯發(fā)射了“東方一號”載人宇宙飛船,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人。 1961年4月12日的108分鐘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使全世界的人記住了加加林的名字,尤里.加加林開創(chuàng)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發(fā)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于上午10時55分降落在蘇聯境內,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愿望。 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成功在月球上著陸,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涼而沉寂的土地,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當時他說出了此后在無數場合常被引用的名言:“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2、空間站和航天飛機 1971年,前蘇聯發(fā)射了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實用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在美國首次升空。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與第一、二次相比) 1、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fā)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技成就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科學研究領域不斷擴大;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既彼此分工,又相互滲透,交叉融合,使科學技術不斷朝著綜合方向發(fā)展。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航天事業(yè)在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比如我們每天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或從廣播中聽到天氣預報,正因為有了衛(wèi)星拍攝的氣象云圖的幫助,我們才可以更加正確地預測天氣,從而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和保障。 1、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使社會生產力從傳統(tǒng)的機械化、工業(yè)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使人類繼“農業(yè)時代”、“工業(yè)時代”之后,進入“信息時代”。 2、使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一、二產業(yè)的比例下降,第三產業(yè)的比例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重要性開始下降,而高科技、知識型經濟不斷得到發(fā)展。 3、推動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在發(fā)達國家中產階級人數日趨增多,白領階層的不斷擴大,藍領階層的人數日益下降。工人階級的經濟地位得到改善,階級矛盾趨向緩和。 4、使人們的消費結構和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娛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日益朝著多樣化方向發(fā)展,總體意義上的物質和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享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成果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它帶來的負面效應:環(huán)境問題、能源過度開發(fā)、倫理問題、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鞏固小結】計算機的出現,把人類社會引入“信息時代”;網絡使地球縮小成了一個“村”;生物科學的發(fā)展使我們對自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生命奧秘的大門被一層一層地打開;航天科學的發(fā)展為人類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和生存空間。-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26課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 教案1 2019 2020 年岳麓版 高中歷史 必修 26 改變 世界 新科技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621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