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語文 第七單元 經(jīng)典原文7《朱子語類》三則講義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doc
《2019版高中語文 第七單元 經(jīng)典原文7《朱子語類》三則講義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版高中語文 第七單元 經(jīng)典原文7《朱子語類》三則講義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doc(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朱子語類三則宋代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朱熹的思想與程顥、程頤的思想合稱程朱理學。朱熹一生關(guān)心現(xiàn)實,對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賦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現(xiàn)狀焦慮不安,要求選賢任能,修明軍政,愛養(yǎng)民力,實現(xiàn)統(tǒng)一。從中進士至死50多年間,雖為官僅9年,在朝廷任職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擊貪吏,救災(zāi)安民。朱熹是一位熱心講學興教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直接從事教育活動達40余年,即使在他從政的十余年間,也熱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辦地方學校和學院,并親蒞講學。他的弟子眾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四書章句集注近思錄(與呂祖謙合編)等,尤其是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統(tǒng)教材,在中國封建社會盛行達七八百年之久。他的學術(shù)思想對中國周邊國家產(chǎn)生很大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都曾提倡程朱理學,印刷和發(fā)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學所討論的,主要是以“性”與“天道”為中心的哲學問題,同時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學等方面的問題。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中庸一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提出了性、道、教三個問題。理學家就是順著中庸的這三個問題接著討論。理、氣、心、性、太極、無極等成為理學家討論的主要問題。在宋明理學六七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個主要的派別,其中朱熹是最為關(guān)鍵的人物。朱熹繼承并進一步發(fā)展了北宋時期興起的理學思想,為理學思想體系初步確立了范圍及基礎(chǔ)。宋明理學發(fā)展到朱熹這里,才確立了獨特的學術(shù)規(guī)模與體系,奠定了確然不拔的基礎(chǔ),并影響了此后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達六七百年之久。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與講學中度過的。朱熹的門人九十多人記錄了他講學時的一些問答,后人分類整理,編為朱子語類。朱子語類共140卷,是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匯編。其中四書占51卷,五經(jīng)占29卷,哲學專題如理氣、知行等,專人如周、程、老、釋等,以及治學方法等,約占40卷,歷史、政治、文學等約占20卷,較詳盡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許多言論,內(nèi)容生動,極具魅力。其中密布著師徒間緊湊的對答,且以口語式的文體記錄下來,使朱子精深細致的哲學觀點,變得極為平易而實用。當然由于語錄是門人的記錄,與朱熹原話不免有出入可疑之處,但其分門別類,明白易曉。朱子語類有三大特點: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語多,可糾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見;二是朱子語類中所涉及的許多問題,在其文集中有言之甚簡或完全闕如的,可以彌補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語類與其他理學家語錄多談性理者不同,上自天地之所以高厚,下至一物之微,無所不談,范圍廣泛。從這三個特點可知其價值之高,“歷千載而如會一堂,合眾聞而悉歸一己”。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學派的思想,探尋其問題的本意,朱子語類乃是最寶貴的資料。本文的三則語類分別談?wù)摿俗x書的方法、天理及人欲問題、義利問題。章節(jié)主要內(nèi)容第一則關(guān)于讀書,朱子語類強調(diào)應(yīng)該讀到不忍釋手,才能領(lǐng)略到書中的真意;粗讀幾遍了解書中的大意就感到滿足,其實沒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意。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會更加明白事理。讓頭腦清醒,整日用心,才會看很多書,理解很多理第二則關(guān)于理欲問題,朱子語類認為天理與人欲是存在斗爭的,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做的是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使之合乎天理。具備圣人資質(zhì)的人,自然會按照天理去做,而不會流于人欲。資質(zhì)僅次于圣人的賢人,需要首先分辨天理與人欲,然后才去行動。普通人需要仔細用心,每時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做事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誤導(dǎo)第三則朱熹認為讀書首先要明辨義利,是“為人”還是“為己”,是要成圣成賢,還是趨于愚昧不肖,這是讀書的原則,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去做,不容商量對應(yīng)學生用書P59誦讀朱子語類第一則,完成以下各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若讀之數(shù)過(遍,次)(2)略曉其義即厭之(滿足)(3)終日著意(用心)(4)窮得多少義理 (窮究,即研究深透)(道理)(5)則精神自是憒憒(昏亂不清醒)2翻譯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1)欲別求書看,則是于此一卷書猶未得趣也。譯文:想要另外找書來讀,那就是對這一卷書還沒有領(lǐng)悟它的意旨。句式:省略句,應(yīng)是“猶未得(其)趣”。(2)蓋人心之靈,天理所在。譯文:人心的性靈,是由天理所決定的。句式:判斷句,無標志詞的判斷句,句意本身有判斷意味。3本則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樣的讀書觀?明確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學家,而且還是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對于學生讀書,一向主張精讀,反對貪多。他認為為學者必須通過熟讀精思,其學習才會取得進步。朱熹熟讀精思的讀書法,首先是講究“熟讀”。這也就是文中所說的“讀書須讀到不忍舍處,方是見得真味”。他的熟讀,是在專精條件下的熟,他認為只有通過熟讀,才能真正掌握書中所講的義理,也就是他在這里所說的“真味”。因此,朱熹所講的讀書法,是與他的哲學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的。勤讀書有智慧更聰明4“讀書須讀到不忍舍處,方是見得真味。若讀之數(shù)過,略曉其義即厭之,欲別求書看,則是于此一卷書猶未得趣也?!闭埪?lián)系這現(xiàn)實分析這段話。明確讀書是有方法的,根據(jù)讀書的目的去選擇讀書的方法。若要把握書中的精髓,讀書就應(yīng)該堅持不懈,若淺嘗輒止,就不能掌握義理、獲得知識。有些人讀了書,之所以記不住、說不出,“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但在信息爆炸的當代,若要擴大知識面,一目十行,觀其大意的速讀也是必不可缺的能力。精讀與泛讀有機結(jié)合才是高效的讀書法。誦讀朱子語類第二則,完成以下各題。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極要與他埽除打疊(灑掃收拾。“?!蓖皰摺薄4虔B,收拾、安排)(2)明知合行大路(應(yīng)該)(3)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戰(zhàn)之機(心之本然,即本來的思想)(關(guān)鍵)(4)若是中人之資質(zhì)(普通人)(5)須大段著力(仔細)(6)如履薄冰(踩)(7)無一時一刻不照管克治(同“克制”)(8)直是恁地用功(應(yīng)該,應(yīng)當)(如此,這樣)6翻譯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1)此便是無克己工夫。譯文:這就是缺乏“克制自己”的功夫。句式:判斷句,以“是”作為判斷標志。(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戰(zhàn)之機。譯文:這就是天理和人欲斗爭的關(guān)鍵。句式:判斷句,以“是”作為判斷標志。(3)乃為人欲引去。譯文:卻被人欲所引誘。句式:被動句,以“為”作為被動標志。(4)若賢人資質(zhì)次于圣人者。譯文:假如是資質(zhì)僅次于圣人的賢人。句式:定語后置,“者”表定語后置。7朱熹認為怎樣才能夠“去人欲”而成“克己”之功?明確一是要經(jīng)常灑掃收拾思想的污垢,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二是遇到事情不能隨便放過,要明白事理,做出正確選擇。三是資質(zhì)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磨礪培養(yǎng)“克己”的能力。四是要有謹慎的態(tài)度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加強學習。8本則文字中“大路”“小路”分別指什么?人們?yōu)槭裁瓷帷按舐贰倍 靶÷贰保?明確大路、小路分別指的是天理、人欲。因為人們“無克己工夫”才舍大路而取小路,外物無窮無盡地撼動人心,而人好惡的情感又不能加以節(jié)制,這樣很容易被人欲左右。9朱熹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點?明確首先,朱熹態(tài)度和藹,利于溝通。朱熹語言通俗,猶如家常之語卻含有深意。其次,朱熹善用生活俗事作喻,便于啟發(fā)。朱熹以“小路”“大路”分析“私欲”和“天理”,生動形象,淺顯易懂。再次,朱熹因人施教的方法很切合實際。朱熹將教育對象分為“圣人之資”“賢人之資”和“中人之資”三個層次,教以不同方法,很有針對性。最后,引用論語語句加以勸勉,很有說服力。誦讀朱子語類第三則,完成以下各題。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圣賢教人,都提切己說話(切身)(說教)(2)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求學的人)(為了裝點門面做樣子給人看)(3)向外便是趨愚不肖之途(不才,不正派)(4)這里只在人札定腳做將去(踏踏實實的)(用在動詞后,沒有實在意義,作音節(jié)助詞)11翻譯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譯文:品德高尚的人明白理義,品德低下的人只計較利益得失。句式: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正常語序是“君子于義喻,小人于利喻”。(2)從這邊便是為義,從那邊便是為利。譯文:從這邊講就是為了義,從那邊講就是為了利。句式:判斷句,以“是”作為判斷標志。(3)今是要求人知?要自為己?譯文:現(xiàn)在是要求別人了解(自己)?還是要自己為了(提升)自己?句式:省略句,在“知”后省略了賓語“自己”。12第三則選文討論的主旨是義利之辨,與理欲之辨有怎樣的聯(lián)系?明確義就是道義原則,利就是利益。重義輕利,是儒家一貫的立場,也是朱熹在這一章語錄當中要講明的問題。義利問題來源于孔子所說的一句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很明顯,孔子把義利對立起來,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朱熹繼承了儒家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并做了進一步的闡發(fā)。他一方面認為,作為統(tǒng)治階級,應(yīng)該實行獎勵生產(chǎn)、開荒救災(zāi)、薄賦賑濟以及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等措施,從這個角度來說,“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從每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來說,應(yīng)該重義輕利,講義不講利。朱熹對此還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所謂義,就是“天理之所宜”(論語集注里仁),這是說,符合天理所當做的,就合乎義。而利則是“人情之所欲”(論語集注里仁),是“人欲之私”(孟子集注梁惠王上)。由此可見,朱熹把義利問題等同于理欲問題,把孔孟關(guān)于義利的關(guān)系從理學的角度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在朱熹看來,每個人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主要的就是要嚴守義利之分別。朱熹說:“學無深淺,并要辨義利?!?朱子語類卷十三)這和文中所說的是一個意思,即義利之辨是學者的“切身事”。 對應(yīng)學生用書P111一、基礎(chǔ)鞏固1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極要與他埽除打疊 B然小路前面有個物引著C到遇事時固不會錯 D無一時一刻不照管克治解析:A項,“埽”同“掃”;B項,“著”同“著”;D項,“克治”同“克制”。答案:C2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若讀之數(shù)過 過:遍,次B略曉其義即厭之 厭:討厭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戰(zhàn)之機 機:關(guān)鍵D明知合行大路 合:應(yīng)該解析:厭,滿足。答案:B3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且須分個內(nèi)外 B須是遇事之時C古之學者為己 D若是中人之資質(zhì)解析:B項,古今同為遇到事情。A項,內(nèi)外:古義:“內(nèi)”指通過學習提升自己,“外”指學習是為了炫耀自己;今義為方位名詞,內(nèi)部和外部。C項,學者:古義:學習的人;今義: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項,中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今義:中間人。答案:B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 B.C. D.解析:A項,“之”,前一是“代詞,書”,后一是音節(jié)助詞。B項,“乎”,前一是“語氣詞,嗎”,后一是介詞“比”。C項,“以”,前一個是介詞“把”,后一個是表修飾的連詞,同“而”,可不譯。D項,“所”均為無定代詞,“的地方”。答案:D5名句名篇填空。(1)戰(zhàn)戰(zhàn)兢兢,_,_。(2)孔子曰:“君子喻于義,_。”(3)曾子曰:“_,不亦重乎?_,不亦遠乎?”答案:(1)如臨深淵如履薄冰(2)小人喻于利(3)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6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尋常遇事時,也知此為天理,彼為人欲。譯文:_(2)此須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譯文:_(3)大凡為學,且須分個內(nèi)外,這便是生死路頭。譯文:_答案:(1)一般遇到事情的時候,也知道這是天理,那是人欲。(2)這就需要先明白事理,然后勇敢地去做。(3)一般說來,學習、做學問,就要分清內(nèi)外,這就是最緊要的問題。二、閱讀提升(一)課內(nèi)閱讀閱讀文本選段,完成79題。問:“尋常遇事時,也知此為天理,彼為人欲。及到做時,乃為人欲引去,事已卻悔,如何?”曰:“此便是無克己工夫。這樣處,極要與他埽除打疊,方得。如一條大路,又有一條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個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覺行從小路去;及至前面荊棘蕪穢,又卻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戰(zhàn)之機。須是遇事之時,便與克下,不得茍且放過。此須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資質(zhì),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賢人資質(zhì)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時固不會錯,只是先也用分別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資質(zhì),須大段著力,無一時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又曰: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一六“訓(xùn)門人四”)7下列語句不能體現(xiàn)朱熹“存天理、滅人欲”方法的一項是()A須是遇事之時,便與克下,不得茍且放過B須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D先也用分別教是而后行之解析:C項,僅是對具有“上智圣人”資質(zhì)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答案:C8下列有關(guān)本則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則中的“理”與“欲”的問題,就是道德規(guī)范與人的物質(zhì)欲望之間的關(guān)系。B朱熹認為在生活中經(jīng)常被人欲所引導(dǎo)而丟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沒有做好。C圣人在理欲問題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會順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為了說明對于理欲之辨的問題,要認真謹慎地對待。解析:A項,“就是”一詞過于絕對,“人欲”既指物質(zhì)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規(guī)范的妄念。答案:A9“天理”與“人欲”是宋明理學家所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問題之一。朱熹對這一問題有怎樣的看法?答:_參考答案:儒家一向認為天理與人欲是對立的,人欲橫行則天理滅。這種把人欲和天理對立起來的看法,為程朱理學所繼承,并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和論證。朱熹所說的天理,根本上還是儒家所講的仁義道德、五倫規(guī)范。主張理學的人的修養(yǎng)目標,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倫理學說去規(guī)范人的行為,也就是用天理去除人欲。這是道德修養(yǎng)的關(guān)鍵,也就是朱熹所說的“天理人欲交戰(zhàn)之機”。理學所講的理欲之辨,用現(xiàn)代哲學術(shù)語來說,其實就是理性對感性的限制。(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朱子家訓(xùn)朱熹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年雖高于我,我必。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之善,則揚之。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如能是,天必相之。(錄自紫陽朱氏宗普)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切莫矜己之長矜:矜持B事師長貴乎禮也 事:侍奉C天必相之 相:幫助D我必遠之 遠:遠離解析:矜:夸耀。答案:A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B.C.D.解析:A項,均為代詞,他。B項,前者,助詞,與“也”一起表判斷;后者,代詞,的人。C項,均為副詞,就,表承接。D項,均為副詞,就。答案:B12下面各項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朱熹認為,臣對君要做到“忠”,君對臣要做到“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這是各階層的人應(yīng)恪守的原則和本分。B不能因為對方年長還是年幼而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而應(yīng)該根據(jù)他是否有德、有才來采取什么態(tài)度。C朱熹認為,對自己的優(yōu)點應(yīng)當盡量遮掩,以做到謙遜;而對缺點應(yīng)將其放大,以求快速改正。D對子孫應(yīng)盡心教育,對下人要寬松體恤;尊重有德有學問的人,對深陷困境的人應(yīng)伸出幫助之手。解析:C項,原文是說“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答案:C1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譯文:_(2)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譯文:_答案:(1)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大,我一定遠離他。(2)別人有小過失,要諒解容忍;別人有大錯誤,要用道理勸導(dǎo)幫助他。參考譯文:當國君所珍貴的是“仁”,愛護人民。當人臣所珍貴的是“忠”,忠君愛國。當父親所珍貴的是“慈”,疼愛子女。當子女所珍貴的是“孝”,孝順父母。當兄長所珍貴的是敬“友”,愛護弟弟。當?shù)艿芩滟F的是“恭”,尊敬兄長。當丈夫所珍貴的是“和”,對妻子和睦。當妻子所珍貴的是“柔”,對丈夫溫順。侍奉師長要有禮貌,交朋友應(yīng)當重視信用。遇見老人要尊敬,遇見小孩要愛護。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大,我一定遠離他。千萬不要議論別人的缺點,切莫夸耀自己的長處。對有仇隙的人,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來解除仇隙。對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誠正直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不論是得意或困難逆境,都要平靜安詳,不動感情。別人有小過失,要諒解容忍;別人有大錯誤,要用道理勸導(dǎo)幫助他。不要因為是細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為是細小的壞事就去做。別人做了壞事,應(yīng)該幫助他改過,不要宣揚他的惡行;別人做了好事,應(yīng)該多加表揚。待人辦事沒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務(wù)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嫉妒賢才和有能力的人。不要聲言忿憤對待蠻不講理的人,不要違反正當事理而隨便傷害人和動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義的財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擁護。不可不勤讀詩書,不可不懂得禮義。子孫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憐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學識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難的人。這些都是做人應(yīng)該懂得的道理,每個人盡本分去做才符合“禮”的標準。這樣做也就完成天地萬物賦予我們的使命,順乎“天命”的道理法則了。人如果能做到這些,上天也一定會輔助他的。三、語言表達14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_?主要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拋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那么閱讀代表自己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古代經(jīng)典,是繼承傳統(tǒng)的一種必要方式。其意義又不止于此。就個人的修養(yǎng)而言,閱讀古代經(jīng)典是使閱讀者經(jīng)歷一番文化濡染的過程,_?!案褂性姇鴼庾匀A”,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比較多的人與受熏陶比較少的人,其氣質(zhì)風度是截然不同的,并且很多人都發(fā)生氣質(zhì)的變化,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就會隨之發(fā)生變化。所以閱讀古代經(jīng)典對社會而言,_。參考答案:現(xiàn)在為什么還要閱讀古代經(jīng)典可以改變?nèi)说臍赓|(zhì)可以轉(zhuǎn)變風氣15觀察下面這幅漫畫,給這幅漫畫擬一個標題,并結(jié)合下面這段文字,簡要表達自己對這一現(xiàn)象的看法(不超過80個字)。據(jù)法制晚報報道,寒假期間,北京有近七成家長幫孩子報名各種課外輔導(dǎo)班。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不少家長開始注重對孩子進行唐詩宋詞及書法等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熏陶。同時,數(shù)學、作文等老牌項目有逐漸“沒落”跡象。記者在朝陽區(qū)日壇小學附近的一家培訓(xùn)機構(gòu)看到,水墨、工筆、軟筆書法、硬筆書法均是今年新增的授課內(nèi)容,每節(jié)課為一個半小時。傳統(tǒng)文化假期培訓(xùn)漸成火熱之勢。答:_參考答案:標題:如此培訓(xùn)(或“傳統(tǒng)文化培訓(xùn)真火了”,“寒假培訓(xùn)”,“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誤區(qū)”等)看法:(示例一)文化培訓(xùn)熱不是壞現(xiàn)象。傳統(tǒng)文化培訓(xùn)熱度漸增,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xiàn)象。在考試政策杠桿的撬動之下,不僅學校教育的內(nèi)容在發(fā)生變化,家長們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有了新的認識。(示例二)考啥補啥,非正路也。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個綜合概念,各個元素往往整合在一起。如果以輔導(dǎo)班的模式,將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肢解開來,普及和推廣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意義就會打折扣。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欲”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fā)明而流傳。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中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边@里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欲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二程說:“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边@里所謂“滅私欲則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欲”。后來,朱熹說:“孔子所謂克己復(fù)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在朱熹看來,“存天理、滅人欲”是儒學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滅欲”理論上的作為,更多的在于闡明如何實現(xiàn)“存理滅欲”。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與人的正當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比如,“若是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視聽言動,人所同也。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天理;非禮而視聽言動,便是人欲”??梢?,朱熹所說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當要求以及違反了社會規(guī)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對人的欲望。他說:“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聲,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與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與常人異耳?!敝祆浞磳Φ氖浅聊缬谌说挠?。他甚至還說:“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謂之危者,危險,欲墮未墮之間,若無道心以御之,則一向入于邪惡,又不止于危也。”認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時,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誘惑。他反對司馬光“捍御外物”的思想,說:“夫外物之誘人,莫甚于飲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則固亦莫非人之所當有而不能無者也。但于其間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今不即物以窮其原,而徒惡物之誘乎己,乃欲一切捍而去之,則是必閉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飲食之正,絕滅種類,然后可以全夫婦之別也?!憋@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捍御外物”,而是要求通過“即物以窮其原”,正確區(qū)分天理與人欲。 至于如何實現(xiàn)“存理滅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欲”。“天理人欲,須是逐一驗過”,只有通過明理,才能滅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講“明天理、滅人欲”。其二,“存理滅欲”是復(fù)歸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就是要通過明辨天理人欲之異,復(fù)歸于人的本心。其三,“存理滅欲”是一個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過程。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并不是單純地通過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過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循序漸進,“自然純熟”。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在理論上的缺陷,是把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所謂“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這就有可能把屬于社會倫理的“天理”看作獨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會還沒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來確立“天理”的內(nèi)容時,而被任意賦予各種規(guī)定,從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說的“以理殺人”。當然,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摘自光明日報)-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朱子語類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 2019版高中語文 第七單元 經(jīng)典原文7朱子語類三則講義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 2019 高中語文 第七 單元 經(jīng)典 原文 講義 新人 選修 中國文化 研讀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544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