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人教大綱)第一冊 17陳情表(第二課時).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人教大綱)第一冊 17陳情表(第二課時).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人教大綱)第一冊 17陳情表(第二課時).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人教大綱)第一冊 17陳情表(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體會文章“陳情于事,情深理切”的表達特點。 2.鑒賞巧妙的說話技巧。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或背誦課文。 二、開展課堂討論,細致剖析《陳情表》“陳情達意”的藝術特點。 1.作者是如何通過“陳情”來達到為祖母盡孝的目的的? 學生思考后自由發(fā)言。 明確:這篇文章是在晉武帝要其做官,李密辭而不就的情況下寫的?!爸摇薄靶ⅰ笔欠饨ㄕ噘囈造柟毯脱永m(xù)的最高倫理準則,作者在忠君、孝親二者之間暫不能兼顧的矛盾中上表請求“矜愍”,因此,他為了達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從封建的道德觀念出發(fā),同時又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情辭懇切,娓娓道來,字字發(fā)自肺腑來打動晉武帝,也贏得了后世人們的贊譽。 在寫作文章時,作者有三種交錯出現(xiàn)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chǎn)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后是對祖母劉氏的孝情。但寫作此文時,作者壓抑了前兩種感情,而對后一種感情大肆渲染,并造成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情境。 2.思考:體會本文融情于事的結構特點和形象生動、自然精粹的語言特點。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 明確:(1)作者自己的孤苦無依、和祖母相依為命、對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對皇帝的“陳”述之中,曉暢、通達、渾然一體,沒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時時在述事,又處處在抒情。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2)本文是用駢文的形式寫成的。當時正是駢文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很多駢文形式華美,但內(nèi)容空泛,形成了駢文的浮華之風。而《陳情表》卻獨樹一幟,創(chuàng)造了一篇內(nèi)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好文章。 本文語言簡潔凝練,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語勢連貫緊湊,如行云流水,暢通自然,沒有斧鑿的痕跡。文中不少四字句至今還被使用。 三、鑒賞作者巧妙的說話技巧 問題:作者如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里打動晉武帝的心? 討論后明確:作者當時的確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出任吧,對新朝不摸底細,禍福難測;辭不就職,終養(yǎng)祖母吧,又怕新朝疑忌,招致殺身之禍。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巧妙的說話技巧派上了用場。首先,作者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確實存在的供養(yǎng)祖母為理由,向晉武帝陳情。其次行文時先說后說、輕說重說處理巧妙。第一段作者陳述少小時父死母嫁、無兄無弟的孤苦無依的不幸以及由祖母撫養(yǎng)成人,祖母臥病在床的情況。寫得凄切哀婉,使晉武帝“切峻”同情。第二段作者寫新朝對自己的禮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及進退兩難的狼狽。尤其是開頭作者說“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承認新朝的合法性,讓陰謀立朝的晉武帝怕李密反對新朝的疑忌頓消。第三段作者借新朝“以孝治天下”之政策,為自己“辭不就職”尋找借口,同時不惜卑身自污,說自己“少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至此,晉武帝所有猜忌都被打消。最后一段還指出“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的事實,表明先盡孝后盡忠的觀點。這樣武帝完全被說服,還“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 四、請同學們討論對“孝”的看法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選一名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明確:封建統(tǒng)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今天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態(tài)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解說:對“孝”的討論,可以加深我們對課文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道德教育。通過學習課文,讓同學們懂得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特別是在經(jīng)濟建設迅猛發(fā)展的今天,道德意識逐漸淡漠的今天,學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使他們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更應該注重樹人,注重他們的思想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 五、探究文章主題 學生分小組討論,各抒己見。 出示多媒體投影,展示名家對主題的不同看法。 (1)李密為了達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同時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 (陳文良《新古文觀止》) (2)這篇文章因為處處從封建的道德觀念出發(fā),而又情辭懇切,娓娓道來,字字發(fā)自肺腑,所以終于打動了君心,也贏得了后世人們的贊美。(《中國古代文學讀本》) (解說: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六、誦讀課文 1.教師有感情地范背全文。 2.學生集體朗讀一遍。 3.學生自由讀課文。 4.請一名背誦快的同學試背。 5.學生齊背全文。 七、課堂練習 1.翻譯下列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2)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3)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4)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2.將本文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對比,看兩篇文章在“動之以情”上有什么異同。 參考答案: 1.(1)才生下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拋開我死去了。將近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母親改嫁,改變她守節(jié)的志向。 (2)祖母早年患了疾病,經(jīng)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湯煎藥,從來沒有離開過。 (3)現(xiàn)在我是一個亡國的俘虜,最藐小也最鄙陋,承蒙陛下過分地提拔我,恩寵優(yōu)厚,我怎么敢徘徊不前,還有別的什么企圖呢? (4)我的苦處,不僅蜀地人士和二州長官見到過,并且十分了解,天地神明實在也看得很清楚。 2.古人常有“忠則《出師》,孝則《陳情》”之說,可見兩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來打動人,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師表》這篇奏章以議論、敘事為主,字里行間滲透了諸葛亮眷戀“先帝”知遇之恩的強烈感情。作者與劉禪兼有“君臣”與“托孤”的關系,陳述意見借“先帝”之口道出,飽含深情,字字句句發(fā)自肺腑,更容易打動劉禪。告誡語重心長,殷勤寄語,率直誠懇又不失長者、臣下身份,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杜甫贊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标懹钨澲骸俺鰩熞槐碚婷?,千載誰堪伯仲間?!笨梢娬Z言感情之深。 《陳情表》則通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來打動晉武帝,希望能夠準許自己侍奉祖母以終余年,因此言辭委婉流暢,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晉武帝看了文章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八、課文總結 文章詳盡而委婉地敘述了李密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處境,申述暫時不能應召赴任的衷情,言辭懇切,表情達意淋漓盡致。學習本文,我們既要學習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為“亡國賤俘”對新朝國君陳情時的謹慎、得體、恰如其分的語言;既要讀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領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九、布置作業(yè)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就文中的語言特點,寫200~300字的賞析短文。 3.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注重以孝治天下,忠孝兩全被認為是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后出師表(節(jié)選)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待亡,熟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愛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①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②。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③,今賊適疲于西④又務于東⑤,兵法乘勞⑥,此進趨之時也。 注:①思惟:思慮,思考。惟,考慮。②并日而食:兩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飯,謂行軍艱苦。③非計:不正確的計劃。④疲于西:在西邊疲于奔命。指蜀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出祁出伐魏,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西鎮(zhèn)長安御敵。⑤務于東:在東邊作戰(zhàn)。228年,魏將曹休攻吳,被吳將陸遜破于石亭。⑥兵法乘勞:按兵法乘敵人疲勞時進攻。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王業(yè)不偏安 偏安: (2)深入不毛 不毛: (3)熟與伐之 熟與: (4)是故托臣 是故: (5)以先帝之明 以: 2.歸納本文大意及作者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1)茍安于一隅。(2)不長莊稼、草木的荒涼之地。(3)何如。(4)所以。(5)憑借。 2.說明出師北伐的必要性及自己所作所為的正確性。表明作者繼承先帝遺志?!爸洳豢啥鵀橹钡闹邑憟髧?。-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語文人教大綱第一冊 17陳情表第二課時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大綱 一冊 17 陳情 第二 課時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261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