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 第三章 有機化合物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高中化學 第三章 有機化合物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化學 第三章 有機化合物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6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說明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在括號內打“√”,錯誤的在括 號內打“×”。 1.僅含碳和氫兩種元素的有機物稱為碳氫化合物,也稱為烴;烴分子中的碳原子之間只以單鍵互相結合,剩余價鍵均與氫原子結合,使每個碳原子的化合價都達到“飽和”。這樣的飽和鏈烴,稱為烷烴。 ( ) 2.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也是最簡單的烷烴。其分子式為 CH4,結構式為 ,是一種對稱的正四面體結構,四 個C—H鍵的長度和強度相同,夾角相等。 ( ),3.通常情況下,甲烷等烷烴的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與高錳酸鉀等強氧化劑不反應,與強酸、強堿也不反應;但在一定條件下,能在氧氣中燃燒,能與溴水、氯水發(fā)生取代反應。 ( ) 4.乙烯主要從石油中獲得,其產量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石油化工發(fā)展水平;乙烯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可以用乙烯作為水果的催熟劑。苯可從石油或煤焦油中獲得,是一種重要的有機溶劑,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 ( ),8.將一小塊鈉加入到乙醇中,鈉沉于乙醇底部,不熔化,最終慢慢消失。說明鈉的密度比乙醇的大,鈉與乙醇緩慢反應生成氫氣,乙醇中羥基上的氫原子相對于水不活潑。 ( ) 9.乙酸俗稱醋酸,是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液體,易溶于水和乙醇,熔點是16.6 ℃,純凈的乙酸晶體又稱為冰醋酸。乙酸的結構簡式為CH3COOH,官能團稱為羧基(—COOH)。 ( ),10.酸與醇反應生成酯和水的反應叫酯化反應。乙酸與乙醇發(fā)生酯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 ) 11.油脂水解生成甘油、高級脂肪酸鹽,此反應稱為皂化反應,工業(yè)上利用此反應來制取肥皂。 ( ) 12.蛋白質在酶等催化劑作用下水解,生成氨基酸。 ( ),由此可見,若燃燒后生成的水為液態(tài),燃燒后氣體的體積一定減小,燃燒前后氣體體積減小值只與烴分子中的氫原子數(shù)有關,與碳原子數(shù)無關。,,【應用1】 120 ℃時,1體積某烴和4體積O2混合,完全燃燒后,恢復到原來的溫度和壓強,測得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不變。該烴分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數(shù)不可能是 ( )。 A.1 B.2 C.3 D.4,答案 D,,同系物、同分異構體概念辨析及其判斷 1.同系物 結構相似,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的物質互為同系物,例如,甲烷、乙烷、丙烷等互為同系物。 (1)同系物的結構相似,主要指化學鍵類型相似,分子中各原子的結合方式相似,官能團的種類和數(shù)目相同。對烷烴而言就是指碳原子之間以共價單鍵相連,其余價鍵全部結合氫原子。同系物的結構相似,并不是相同,例如, 和CH3CH2CH3。,2.同分異構體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結構的現(xiàn)象稱為同分異構現(xiàn)象。具有同分異構現(xiàn)象的化合物互稱為同分異構體。 (1)“同分”——分子式相同(當然相對分子質量也相同,但相對分子質量相同的不一定是同分異構體);“異構”——結構不同,分子中原子的排列順序或結合方式不同。,【示例2】 下列各組物質中的最簡式相同,但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異構體的是 ( )。 A.乙烯和苯 B.1-丁烯和環(huán)己烷 C.1,3-丁二烯和環(huán)丁烯 D.二甲苯和甲苯 解析 乙烯和苯的最簡式不同;1,3-丁二烯和環(huán)丁烯的分子式均為C4H6,二者互為同分異構體;二甲苯和甲苯結構相似,組成上相差一個CH2基團,二者為同系物;1-丁烯和環(huán)己烷的最簡式均為CH2,但二者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異構體。 答案 B,【應用2】 右圖中的小球代表碳 原子,棍代表碳碳單鍵,每 個碳原子的剩余價健全部跟 氫原子結合,則兩分子的關 系為 ( )。 A.同系物 B.同分異構體 C.同位素 D.同素異形體 解析 由圖示可知二者的分子式均為C4H10,但結構不同,故互為同分異構體。而同系物的分子式必然不同,同位素的研究對象是同種元素的不同核素,同素異形體的研究對象為單質。 答案 B,有機化學反應類型的判斷 有機化學反應的類型主要取決于有機物分子里的官能團(如 碳碳雙鍵、羥基、羧基等),此外還受反應條件的影響。 1.取代反應 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替代的反應。如甲烷、乙烷等烷烴的鹵代反應,苯的溴代反應和硝化反應,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乙酸乙酯、油脂的水解反應等,都屬于取代反應。 注意 特點:“上一下一,取而代之”。,2.加成反應 有機物分子中雙鍵(或三鍵)兩端的原子與其他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如乙烯與氫氣、氯氣、氯化氫、水等的加成反應,苯與氫氣的加成反應等。 注意 特點:“斷一加二”?!皵嘁弧笔侵鸽p鍵或三鍵中的一個不穩(wěn)定鍵斷裂;“加二”是指加上兩個其他原子或原子團于每一個不飽和原子上。,3.酯化反應 酸與醇反應生成酯和水的反應。如乙醇與乙酸生成乙酸乙酯和水的反應就是典型的酯化反應。 如:,4.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反應 有機物得氧或去氫的反應。如有機物在空氣中燃燒、乙醇轉化為乙醛、葡萄糖與新制Cu(OH)2的反應、銀鏡反應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等屬于氧化反應。 (2)還原反應 有機物去氧或得氫的反應。乙烯、苯等不飽和烴與氫氣的加成反應也屬于還原反應。,5.其他幾類反應 (1)顏色反應:如蛋白質與濃硝酸的顏色反應。 (2)硝化反應(屬于取代反應):如苯的硝化反應。 (3)銀鏡反應(屬于氧化反應):如葡萄糖的銀鏡反應。,【示例3】 人體內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發(fā)生以下變化。,請?zhí)羁眨?(1)過程②是________反應,過程③是________反應。(填寫反應類型的名稱) (2)上述物質________和________互為同分異構體。(填寫字母代號),解析 葡萄糖的結構簡式為 其中含兩種官能團—OH和—CHO,所以具有醇類的性質和醛的性質。過程②是加成反應,③是氧化反應。 答案 (1)加成 氧化 (2)A C,解析 判斷一個反應是否是取代反應,一要看是否是有機反應,二要看是否符合取代反應的特點“斷一下一上一”。A的反應不是有機反應,故不是取代反應;在B反應中CH3—OH中的C—O鍵斷裂,下來一個—OH,上去一個Cl原子,下來的—OH與HCl中的H原子結合生成H—OH即H2O,所以符合取代反應的“斷一下一上一”的特點,是取代反應;C反應是“加成反應”,D反應是“氧化反應”,它們都不屬于取代反應。 答案 B,乙酸乙酯的制備 1.反應的條件:濃硫酸、加熱。 2.反應的實質:羧酸脫羥基,醇脫羥基氫,其余部分相互結合成酯。,3.反應裝置(如下圖所示) 4.反應的特點 (1)屬于取代反應 (2)酯化反應和酯的水解反應,互為可逆反應,但酯化反應用濃H2SO4作催化劑,而酯的水解用稀H2SO4作催化劑。,5.乙酸乙酯制備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1)試劑的加入順序為:乙醇、濃硫酸和冰醋酸,不能先加濃硫酸。 (2)濃硫酸在此實驗中起催化劑和吸水劑的作用。 (3)要用酒精燈小心加熱,以防止乙酸和乙醇大量揮發(fā),液體劇烈沸騰。 (4)防暴沸的方法 盛反應液的試管要傾斜約45°,試管內加入少量碎瓷片。 (5)長導管的作用:導氣兼起冷凝作用。 (6)飽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吸收揮發(fā)出來的乙醇和乙酸,同時減少乙酸乙酯的溶解,便于產物分層析出。,(7)防倒吸的方法 導管末端在飽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或用球形干燥管代替導管。 (8)不能用NaOH代替Na2CO3,因為NaOH溶液堿性很強,會使乙酸乙酯水解。 (9)提高產率采取的措施(該反應為可逆反應) ①用濃H2SO4吸水,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②加熱將酯蒸出。 ③可適當增加乙醇的量,并有冷凝回流裝置。,【典例探究】 資料在線:查閱資料可知以下數(shù)據:,實驗步驟 學生在實驗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驟如下: ①在30 mL的大試管A中按體積比1∶4∶4的比例配制濃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下圖連接好裝置(裝置氣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勻地加熱裝有混合溶液的大試管5~10 min; ③待試管B收集到一定量的產物后停止加熱,撤去試管B并用力振蕩,然后靜置待分層; ④分離出乙酸乙酯層、洗滌、干燥。,問題設計 請根據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配制該混合溶液的主要操作步驟為_________________; 寫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實驗中飽和碳酸鈉溶液的作用是(填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和乙酸和乙醇 B.和乙酸反應并溶解乙醇 C.乙酸乙酯在飽和碳酸鈉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更小,有利于分層析出 D.加速酯的生成,提高其產率,(3)步驟②中需要小火均勻加熱操作,其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步驟③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離出乙酸乙酯后,為了干燥乙酸乙酯可選用的干燥劑為(填字母)________。 A.P2O5 B.無水Na2SO4 C.堿石灰 D.NaOH固體,拓展延伸 (5)某化學課外小組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制取乙酸乙酯的裝置(圖中的鐵架臺、鐵夾、加熱裝置已略去),與上圖裝置相比,此裝置的主要優(yōu)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在一支30 mL的大試管(A)中注入4 mL乙醇,緩慢加入1 mL的濃硫酸,邊加邊振蕩試管,待冷卻至室溫時,再加入4 mL乙酸并搖勻。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3COOH+HOCH2CH3 CH3COOC2H5+H2O。 (3)根據各物質的沸點數(shù)據可知,若用大火加熱,反應物容易隨生成物(乙酸乙酯)一起蒸出來,導致原料的大量損失;另一個方面,溫度太高,可能發(fā)生其他副反應。 (4)在步驟③中的主要現(xiàn)象是:試管B中的液體分成上下兩層,上層油狀液體呈無色(可以聞到水果香味),下層液體呈(淺)紅色,振蕩后下層液體的紅色變淺。分離出來的是粗產品乙酸乙酯,向其中加入無水硫酸鈉可以除去粗產品中的水;故選B項。,(5)對比兩個實驗裝置圖,結合乙酸乙酯制備過程中的各種條件控制,可以看出后者有三個突出的優(yōu)點。 答案 (1)在一支30 mL的大試管(A)中注入4 mL乙醇,緩慢加入1 mL的濃硫酸,邊加邊振蕩試管,待冷卻至室溫時,再加入4 mL乙酸并搖勻 CH3COOH+HOCH2CH3 CH3COOC2H5+H2O (2)BC (3)根據各物質的沸點數(shù)據可知,若用大火加熱,反應物容易隨生成物(乙酸乙酯)一起蒸出來,導致原料的大量損失;另一個方面,溫度太高,可能發(fā)生其他副反應,(4)試管B中的液體分成上下兩層,上層油狀液體呈無色(可以聞到水果香味),下層液體呈(淺)紅色,振蕩后下層液體的紅色變淺 B (5)①增加了溫度計,便于控制發(fā)生裝置中反應液的溫度,減少副產物的產生;②增加了分液漏斗,有利于及時補充反應混合液,以提高乙酸乙酯的產量;③增加了水冷凝裝置,有利于收集產物乙酸乙酯,【應用】 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學制取乙酸乙酯的過程,請你參與并協(xié)助他們完成相關實驗任務。 [實驗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實驗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學均采取乙醇、乙酸與濃硫酸混合共熱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裝置設計]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設計了下列三套實驗裝置:,若從甲、乙兩位同學設計的裝置中選擇一套作為實驗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裝置,選擇的裝置應是________(填“甲”或“乙”)。丙同學將甲裝置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實驗步驟]A.按所選擇的裝置組裝儀器,在試管①中先加入3 mL 95%的乙醇,并在搖動下緩緩加入2 mL濃硫酸充分搖勻,冷卻后再加入2 mL冰醋酸; B.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C.在試管②中加入5 mL飽和Na2CO3溶液; D.用酒精燈對試管①加熱; E.當觀察到試管②中有明顯現(xiàn)象時停止實驗。,[問題討論](1)步驟A組裝好實驗裝置,加入樣品前還應檢查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管②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管②中飽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飽和Na2CO3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NaOH溶液代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制取乙酸乙酯時,長導管不能伸入液面以下,以防倒吸。,答案 CH3CH2OH+CH3COOH CH3COOC2H5+H2O 乙 防止倒吸 (1)裝置的氣密性 (2)液體分為兩層,并可聞到香味 (3)溶解乙醇、除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不能 NaOH使乙酸乙酯完全水解,對接高考 本部分內容是有機化學的基礎,有待于選修《有機化學基礎》進一步深化和拓展,該部分是高考的重要內容,若單獨命題,一般相對簡單,經常以選擇題形式考查。主要考查常見的烴(甲烷、乙烯、苯)、烴的衍生物(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以及各種基本營養(yǎng)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用途和來源,另外,有機化學反應類型、同系物、同分異構體、有機物的燃燒規(guī)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知識。,【典例1】 (2013·山東理綜,10)莽草酸可用于合 成藥物達菲,其結構簡式如圖所示,下列關 于莽草酸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分子式為C7H6O5 B.分子中含有2種官能團 C.可發(fā)生加成和取代反應 D.在水溶液中羧基和羥基均能電離出H+,解析 A項,莽草酸的分子式為C7H10O5,錯誤。B項,分子中含有羥基、羧基、碳碳雙鍵三種官能團,錯誤。C項,在莽草酸中含有碳碳雙鍵,所以能發(fā)生加成反應。因含有羧基及羥基,可發(fā)生酯化反應即取代反應,正確。D項,在水溶液中羥基不能電離出H+,羧基能電離出H+,錯誤。 答案 C,【典例2】 (2013·廣東理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糖類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團 B.酯類物質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C.油脂的皂化反應生成脂肪酸和丙醇 D.蛋白質的水解產物都含有羧基和羥基 解析 A項,糖類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們的物質,錯誤。B項,水果有香味主要是酯類物質造成的,正確。C項,油脂的皂化反應生成高級脂肪酸鈉和丙三醇,錯誤。D項,蛋白質的水解產物都含有氨基和羧基,錯誤。 答案 B,解析 ①為加成反應;②的反應物只有一種,不符合取代反應的特征;③中的反應可看作是CH3CO—取代CH3CH2OH中羥基上的氫原子,屬于取代反應;④為苯的硝化反應,即硝基取代苯環(huán)上的氫原子。綜上,B項正確。 答案 B,2.(2012·高考組合)下列與有機物的結構、性質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012·山東,10A) B.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為C6H12O6,二者互為同分異構體 (2012·山東,10C) C.淀粉、纖維素和油脂都屬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2012·廣東,7B) D.氨基酸、淀粉均屬于高分子化合物 (2012·福建,7C),解析 在油脂中,不飽和高級脂肪酸的甘油酯中含有碳碳雙鍵,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A項錯誤;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相同,但結構不同,互為同分異構體,B項正確;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C項錯誤;氨基酸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項錯誤。 答案 B,3.(2013·上海,12)根據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原則,下列命名正確的是 ( )。 A. 3-甲基-1,3-丁二烯 B. 2-羥基丁烷 C.CH3CH(C2H5)CH2CH2CH3 2-乙基戊烷 D.CH3CH(NH2)CH2COOH 3-氨基丁酸 解析 A項編號有誤,應該為2-甲基-1,3-丁二乙烯;B項,應為2-丁醇,C項主鏈選錯了,應該為3-甲基已烷。 答案 D,4.(2013·海南化學,7)下列鑒別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用水鑒別乙醇、甲苯和溴苯 B.用燃燒法鑒別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用碳酸鈉溶液鑒別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鑒別苯、環(huán)己烯和環(huán)己烷 解析 A、B、C均可鑒別,A中,乙醇溶于水,甲苯比水密度小,溴苯比水密度大;B中乙醇、苯燃燒火焰有明顯差別,而四氯化碳不燃燒;C中,乙醇溶于碳酸鈉,乙酸與碳酸鈉反應產生氣泡,乙酸乙酯浮于溶液表面。環(huán)己烯可以使酸性KMnO4褪色而其它兩種則不能。D不可行。 答案 D,5.(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12)分子式為C5H10O2的有機物在酸性條件下可水解為酸和醇,若不考慮立體異構,這些醇和酸重新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 ( )。 A.15種 B.28種 C.32種 D.40種 解析 由題目信息可知水解生成的甲酸1種,乙酸1種,丙酸1種,丁酸可能2種,共可能共生成5種酸;對應水解生成的醇:丁醇可能有4種,丙醇可能有2種,乙醇1種,甲醇1種,共8種醇。重新組合成酯=5×8=40種。 答案 D,6.(2013·福建理綜,7)下列關于有機化合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乙酸和乙酸乙酯可用Na2CO3溶液加以區(qū)別 B.戊烷(C5H12)有兩種同分異構體 C.乙烯、聚氯乙烯和苯分子中均含有碳碳雙鍵 D.糖類、油脂和蛋白質均可發(fā)生水解反應 解析 A項中乙酸與Na2CO3反應產生氣泡,乙酸乙酯在Na2CO3溶液中分層,可以區(qū)別;B項中戊烷有正、異、新三種同分異構體;C項中聚氯乙烯、苯分子中均不含碳碳雙鍵;D項中糖類中的單糖不能水解。 答案 A,7.(2013·全國新課標Ⅱ)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苯與濃硝酸、濃硫酸共熱并保持55~60 ℃反應生成硝基苯 B.苯乙烯在合適條件下催化加氫可生成乙基環(huán)己烷 C.乙烯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生成1,2-二溴乙烷 D.甲苯與氯氣在光照下反應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 解析 B項中, 正確;甲苯與Cl2在光照條件下,主要取代甲基上的H原子,可生成一氯、二氯、三氯取代物,因而D項錯誤。 答案 D,-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化學 第三章 有機化合物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 有機化合物 課件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1818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