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單元綜合測評3 岳麓版選修11
《高中歷史 單元綜合測評3 岳麓版選修1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歷史 單元綜合測評3 岳麓版選修1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單元綜合測評(三) (時間:60分鐘 分值:90分)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眾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馬丁路德說,你若明白了這一層,就必知道:你需要那為你受苦而復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這信可以成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單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稱義了?!訝栁恼J為:上帝自創(chuàng)世紀以來,就把人分為“選民”和“棄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淪。“通過永恒的、不變的意圖,上帝始終決定著誰可以被拯救,誰將被毀滅?!? 材料二 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藝復興的印記,又體現(xiàn)了對文藝復興的深化。他鼓吹俗權至上,主張各國教會應與羅馬切斷聯(lián)系而由各國的政府來管理,則鮮明地反映了他對民族自由含義的一種更深刻的理解。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共同觀點及其核心內涵。(4分)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宗教改革運動是如何推動歐洲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的?(11分) 【解析】 第(1)問,“共同觀點”可以根據(jù)材料一中“因這信可以成為新人……得以稱義了”并結合所學知識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領導的宗教改革內容比較作答;“核心內涵”應聯(lián)系宗教改革所處時代的人文主義復興這一主體思想的背景歸納回答。第(2)問,從思想解放、民族獨立、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革命等諸多方面綜合分析。 【答案】 (1)共同觀點: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核心內涵:人文主義。 (2)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教派還成為各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旗幟。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一位西班牙官員說:“任何時候我進入教廷神職人員的房間,總是看見神父和銀錢商在一起,忙于鑒別錢幣的成色和計算數(shù)目,面前堆著成堆的錢幣。”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認“罪行”,就反復用刑拷問。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證詞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經(jīng)審判便予處死。被告認罪之后,如又否認,即不再審訊,予以燒死。 ——《宗教裁判所審訊條例》 (1)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維護統(tǒng)治和奢侈生活的?(3分) (2)根據(jù)材料二,列舉宗教裁判所在歷史上對科學壓制的罪行史實。(2分) (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你獲得了什么認識?(10分) 【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第(2)問,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第(3)問,圍繞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進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搜刮巨額財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進步人士和對教會不滿的人。 (2)迫害科學家伽利略,火燒布魯諾。 (3)中世紀的歐洲封建神學與世俗封建主相勾結,在經(jīng)濟上掠奪人民,在政治上迫害進步人士,阻礙科學發(fā)展;歐洲中世紀是宗教統(tǒng)治的黑暗時代。隨著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發(fā)展和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一場反封建神學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勢在必行。 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羅馬天主教會鼓吹“因行稱義”的修道信條。所謂因行稱義,是指一個基督徒靠其行事修為而成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靈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須絕色棄欲、積功行善,諸如持齋、守貞、安貧、乞食、忍讓、施舍、服從教會、遵守教規(guī)、購買贖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徑。 材料二 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說。他認為,靈魂得救只需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會的煩瑣儀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給人的禮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為,全憑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會或行善,更不靠贖罪券。 材料三 加爾文主張“信仰得救”。他認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與否取決于上帝預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為“選民”和“棄民”;選民發(fā)財致富,萬事順利,死后進入天堂,棄民則相反。 (1)根據(jù)上述材料,指出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基本主張的共同點。與羅馬天主教會的主張有何不同?他們?yōu)槭裁匆岢鲞@一與天主教會不同的思想?(8分) (2)概括宗教改革與社會變革的關系。(7分) 【解析】 第(1)問,從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主張比較即可得出答案;原因可從當時經(jīng)濟及階級狀況分析。第(2)問,從宗教改革對社會制度影響變化即經(jīng)濟、思想、階級方面分析。 【答案】 (1)共同點: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主張信仰得救。不同:羅馬天主教會主張因行得救。原因:西歐資產(chǎn)主義興起與發(fā)展,新興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興起,要求建立適應資產(chǎn)階級需要的民族教會。 (2)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天主教會被剝奪的財產(chǎn)很大一部分落到新興資產(chǎn)階級手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后,貫徹法家思想,講求國家利益至上,禮法道德傳統(tǒng)相對受到忽視。秦代家庭立法中,婦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擁有平齊地位……反映在婦女再嫁的問題上也就非常寬容。從江陵張家山漢簡中有關秦代法律的記載可以看出有“夫死而妻自嫁,娶者勿罪”的規(guī)定。 ——《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 材料二 馬丁路德認為,全國兒童,無論貧富、男女都應入校學習……在《論送子女入學的責任》一文中,馬丁路德闡釋了應該實施普遍義務教育的三個原因……他主張每個女孩子每天都應該在學校學習1—2個小時,期限1—2年。(《宗教改革時期教育思想》)與路德的女性觀相比,有些新教派別的女性觀更為激進,他們認為男女是絕對平等的、女性可以參與教會的活動,可以公開布道和演講……再洗禮派也基本消除了性別的差異,堅持男女在各個方面的完全平等,包括傳教和做教士的權利。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秦自商鞅變法后婦女地位的改變。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改變的原因。(6分) (2)根據(jù)材料二總結新教的女性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教女性觀改變的原因及馬丁路德闡釋實施普遍義務教育的原因的理論依據(jù)。(9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信息“婦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擁有平齊地位”分析作答;第二小問,根據(jù)“貫徹法家思想,講求國家利益至上”,結合所學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和變法的內容作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中“馬丁路德認為,全國兒童,無論貧富、男女都應入校學習”“他們認為男女是絕對平等的、女性可以參與教會的活動,可以公開布道和演講”“堅持男女在各個方面的完全平等,包括傳教和做教士的權利”等信息分析、概括作答;第二小問,“新教女性觀改變的原因”從宗教改革的背景和需要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三小問,馬丁路德實施普遍義務教育的原因應基于其宗教思想中體現(xiàn)“自由”與“平等”的內容作答。 【答案】 (1)改變:婦女地位有所提高,某些方面擁有男女平等的地位。原因:長期戰(zhàn)爭狀態(tài)沖擊著傳統(tǒng)的禮法道德規(guī)范;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的需要;獎勵耕織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的推動。 (2)女性觀:女性擁有接受教育和宗教信仰與傳播的平等權利。原因:資本主義家庭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女性在生產(chǎn)中地位的提高;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異端”思想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新教與天主教斗爭的理論需求和爭取教眾的發(fā)展需要。理論依據(jù):信仰自由、在上帝與《圣經(jīng)》面前人人平等、“因信稱義”。 5.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神圣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經(jīng)院主義神學日漸衰落,文藝復興喚起的理性主義和批評精神在知識分子中迅速傳播,產(chǎn)生巨大影響,這一切都為宗教改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6世紀,馬丁路德在德國發(fā)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全德;在瑞士,加爾文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到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個主要教派,即馬丁路德創(chuàng)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chuàng)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格蘭國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xiàn)?!陆屉m然有很多派別,但在教義方面有三個共同原則,即因信稱義、信徒人人都可成為祭司和《圣經(jīng)》具有最高權威,這三大原則和天主教是針鋒相對的。 (1)根據(jù)材料概括歐洲宗教改革的背景。(3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因信稱義”與天主教的“針鋒相對”之處,并指出這一思想的進步意義。(12分) 【解析】 第(1)問,材料主要從政治(“神圣羅馬帝國和羅馬朝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經(jīng)院主義神學日漸衰落,文藝復興喚起的理性主義和批評精神在知識分子中迅速傳播,產(chǎn)生巨大影響”)兩方面闡述了宗教改革的背景。第(2)問,天主教強調因行稱義,人得救要靠教皇和教會,而因信稱義則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作用,進步意義主要是動搖天主教會的地位,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等。 【答案】 (1)新興的民族國家出現(xiàn),加強了中央集權;文藝復興思想解放作用。 (2)“針鋒相對”之處:天主教宣揚因行稱義,依靠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和復雜的圣禮才能得救;而新教宣揚因信稱義的學說,主張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禮和神職人員。 意義:動搖天主教會的神學統(tǒng)治和權威,建立起適應資產(chǎn)階級需要的民族教會。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7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 材料二 1632年,俄籍荷蘭人維組斯經(jīng)沙皇特許而建立的土拉水力煉鐵場,是俄國最早的手工工場。隨后,在莫斯科、土拉等地興建了鑄銅、玻璃、造紙、制革等手工工場。 材料三 由于商品生產(chǎn)的發(fā)展,商人的勢力和社會地位日益增強和提高。他們不僅經(jīng)營國內外貿易,而且為沙皇政府代理財務,包收捐稅、承包工程、供應軍需、充當殖民活動的先鋒。但在封建貴族占統(tǒng)治地位、農奴制不斷強化的條件下,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仍很緩慢。 材料四 18世紀中期,俄國的手工工場大有增加,俄國的貴族開始建立手工工場,手工工場中廣泛使用農奴勞動。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代史資料選》 (1)根據(jù)材料,分析俄國17—18世紀的社會性質。(3分) (2)根據(jù)材料二,分析17世紀俄國社會生產(chǎn)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2分) (3)根據(jù)材料三,分析俄國商人的社會地位。(6分) (4)當時俄國的手工工場與西歐的手工工場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4分) 【解析】 手工工場一般認為是早期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但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最主要特征是雇傭剝削關系,在17世紀的俄國手工工場中大量使用農奴,不是雇傭剝削,不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它只是一種比較集中的生產(chǎn)組織形式,仍然屬于封建剝削方式。 【答案】 (1)封建落后的農奴制國家。 (2)手工工場的出現(xiàn)。 (3)商人不僅經(jīng)營國內貿易,而且為沙皇政府代理財務,包收捐稅、承包工程、供應軍需、充當殖民活動的先鋒,這說明商人和貴族一樣,是俄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者。 (4)俄國手工工場的勞動者大多是農奴,西歐手工工場使用的是自由的雇傭勞動力。-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歷史 單元綜合測評3 岳麓版選修11 單元 綜合 測評 岳麓版 選修 11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1195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