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鎖分二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醉翁亭記》課件 北師大版.ppt
《2019中考語文鎖分二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醉翁亭記》課件 北師大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中考語文鎖分二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醉翁亭記》課件 北師大版.ppt(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醉翁亭記,2018中考鎖分——文言文閱讀,第一部分寫醉翁亭秀美的環(huán)境和名稱的由來環(huán)滁(ch)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h)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lng)邪(y)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zh)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知識梳理,1.詞語解釋(1)環(huán)滁皆山也環(huán):(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3)有亭翼然臨于泉上翼然:臨:(4)名之者誰名:(5)太守自謂也自謂:(6)飲少輒醉輒:(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寓:,樹木茂盛的樣子,像鳥的翅膀一樣,環(huán)繞,題名,自稱,靠近,情趣,意趣,領會,就,寄托,2.句子翻譯(1)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3)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題名的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號來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這秀麗的山水之間。,游覽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3.句子朗讀節(jié)奏(1)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3)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部分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mng),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1.詞語解釋(1)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開:(2)云歸而巖穴暝歸:暝:(3)晦明變化者晦明:,聚攏,散開,消散,天色或暗或明,昏暗,(4)野芳發(fā)而幽香野芳:發(fā):(5)佳木秀而繁陰秀:,野花,開放,枝葉長得茂盛,2.句子翻譯(1)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2)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天色或明或暗的變化,是山里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散出清幽的香味,好樹長高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3)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4)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溪水低落,石塊露出,是山里的四季。,四季的風景各式各樣,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4.文意理解(1)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順序描繪了瑯邪山的美麗景色?,(2)文章第二段不僅寫出了朝暮之景,還描繪了四時的景物變化。作者抓住了四時的哪些景物來表現(xiàn)山水之美?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春天野花盛開,夏天樹木茂盛,秋天風高霜潔,冬天水落石出。(或:“野花、樹木、風霜、水石”),時間順序(或:早晚、四季的變化。),第三部分寫滁人游覽和太守宴賓之樂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yǔlǚ)提攜(xi),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li);山肴(yo)野蔌(s),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y)者勝,?。╣ōng)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tu)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1.詞語解釋(1)至于負者歌于途歌:(2)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傴僂:提攜:(3)臨溪而漁漁:(4)泉香而酒洌洌:(5)山肴野蔌蔌:(6)雜然而前陳者陳:,駝背,指老年人,唱歌,攙扶著的人,指小孩,清,捕魚,菜蔬,陳列,(7)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酣:絲:竹:(8)觥籌交錯?。夯I:(9)蒼顏白發(fā)蒼顏:(10)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弦樂器,琴瑟之類,盡興地喝酒,管樂器,簫、管之類,籌碼,行酒令時用來計數(shù)的簽子,用犀牛角制作的酒杯,容顏蒼老,形容酒后昏昏欲倒的樣子,2.句子翻譯(1)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2)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在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造酒,泉味甜美,酒色清澄。,4.文意理解(1)文章第三段描寫了什么內(nèi)容?這樣寫有何用意?(2)第三段中說“太守醉也”,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聯(lián)系文意,請你說說太守“心醉”的原因是什么。,描寫了眾人游宴之樂,表現(xiàn)了太守“與民同樂”的思想。,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第四部分寫宴畢回歸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詞語解釋(1)樹林陰翳翳:(2)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去:,離開,遮蓋,(3)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4)醒能述以文者述:(5)太守謂誰謂:,同“為”,是,以……為樂,記述,2.句子翻譯(1)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2)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但是飛鳥知道生活在山林里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人們知道隨著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有他自己的樂趣。,(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夠和人們一起享樂,酒醒了來能夠用文字來記述的,是太守。,4.文意理解(1)太守和游人散去以后,作者調(diào)動了多種感官來描寫山林美景?!啊笔菑囊曈X的角度寫,而“”則是從聽覺的角度寫。(2)“醉能同其樂”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把“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總領全文主旨。,鳴聲上下,樹林陰翳,【全文中心】本文描寫了醉翁亭的秀美風光,勾勒了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表現(xiàn)了歐陽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悶的復雜感情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緦懽魈厣浚?)本文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以“樂”字為主線,將山水、人情和感受,從容婉轉地抒發(fā)出來。(2)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全文理解,【文意理解】1.本文以“樂”為線索貫穿全文,依次寫了“_____之樂”“_____之樂”“_____之樂”,最后三樂歸一,就是“與民同樂”。,2.《醉翁亭記》除寫了山水之樂外,還寫到了“太守之樂”,請你從內(nèi)容和它所體現(xiàn)的積極意義上談談對“太守之樂”的理解?!疤刂畼贰奔磁c民同樂的思想。從積極意義上理解:即使位卑,也要具有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積極人生,宴酣,山水,太守(或著文之樂),態(tài)度,期望人們安居樂業(yè)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理想,與民同樂對追求生活寧靜祥和,人們和諧相處都極具現(xiàn)實的積極意義。3.《醉翁亭記》里的“太守之樂”是指什么?有沒有包含“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有關成分?樂民所樂,與民同樂;為自己使人們活得快樂的政績而快樂;放情山水之樂。有“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本思想,但沒有范仲淹名句那樣博大的責任感。,金題演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題。(15分)【甲】《岳陽樓記》第三、四、五段【乙】《醉翁亭記》第三、四段對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或異/二者之為B.后/天下之樂/而樂C.頹然/乎其間者D.醒能/述以文者,【解析】A項中“開”的意思是“天放晴”。,A,2.對下列標色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連月不開(開放)B.長煙一空(全)C.雜然而前陳者(陳列)D.游人去而禽鳥樂也(離開),【解析】C項中的“上”是名詞作狀語,應解釋為“向上”。,C,3.下列各項中標色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滿目蕭然屋舍儼然(《桃花源記》)B.不以物喜諮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C.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隸而從者(《小石潭記》)D.而不知人之樂公與之乘(《曹劌論戰(zhàn)》),【解析】A項中兩個“然”意義和用法相同,都可譯為“……的樣子”。B項中兩個“以”,前者是連詞,可譯為“因為”;后者是介詞,表示動作方式,可譯為“用、拿”。C項中兩個“而”,都是連詞,前者表順承,后者表并列;D項中兩個“之”,前者是結構助詞“的”的意思,后者是代詞,代指曹劌。,【答案】A,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微斯人,吾誰與歸?。?)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除了這樣的人,我歸心與誰呢!,游人只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5.甲乙兩文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并具體說說你對此的理解。(2分),甲文表現(xiàn)了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思想。作此文時,作者正貶官在外,但仍然以天下為己任。這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乙文表現(xiàn)了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寫此文時,作者被貶滁州,但他仍懷寬厚仁愛之心,隨遇而安、與民同樂,這種心態(tài)值得欣賞。,-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醉翁亭記 2019中考語文鎖分二輪復習 文言文閱讀醉翁亭記課件 北師大版 2019 中考 語文 二輪 復習 文言文 閱讀 醉翁亭 課件 北師大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1151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