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兒童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劉韻遠兒科驗案.doc
-
資源ID:8306549
資源大?。?span id="aq8xfag" class="font-tahoma">46.95KB
全文頁數(shù):6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北京兒童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劉韻遠兒科驗案.doc
北京兒童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劉韻遠兒科驗案一、肺炎驗案方某某,女,歲。年月日初診。 近三天來發(fā)燒,體溫在,無汗伴咳嗽、喘憋,曾口服復方新諾明、退熱藥,并肌注慶大霉素和柴胡注射液,體溫不退,且咳喘加重,精神弱,故來我院,門診以“支氣管肺炎”收入病房。 入院查體:體溫,汗出熱不解,口渴喜飲,大便三日未解,面紅,鼻翼煽動,口周發(fā)青,三凹征(),咽紅腫,舌質(zhì)紅,苔白。聽診:雙肺可聞喘鳴音,右肺可聞細濕羅音。胸片診斷:支氣管肺炎。 辨證:肺胃熱盛,肺失清肅。 治法:清瀉肺胃,止咳平喘。 第二卷方藥:麻黃克、杏仁克、生石膏克、甘草克、鮮蘆根克、黃芩克、薄荷克、大黃炭克。 二診:服上藥劑,體溫下降至,喘憋明顯減輕,仍咳嗽,大便未通,舌質(zhì)仍紅,苔黃白厚,脈數(shù)。于前方去黃芩、薄荷,加炙百部克、前胡克以宣肺止咳,大黃炭用量至克以通便。 三診:服藥劑后,體溫降至正常,大便通暢。劑藥后咳喘平,肺內(nèi)羅音消失。 評析此案病史較短,發(fā)熱三天,汗出熱不解,伴喘憋,口渴便干,說明熱邪偏重,肺胃熱盛,劉氏采用麻杏石甘湯為主,辛涼清熱,宣肺平喘。配合黃芩、鮮蘆根,加強清熱止咳之功。 因患兒三日未大便,腑氣不通,根據(jù)“肺與大腸相表里”之意,加用大黃炭以通腑泄肺,故收效速捷。 二、麻疹合并肺炎驗案賀某,女,歲。年月日初診。 患兒兩周前開始發(fā)熱,體溫左右,發(fā)熱三天后,全身出皮疹,伴有咳嗽。出疹第三天,全身皮疹增多,因高熱在外院曾給予肌注退熱針,針后體溫暫退,皮疹亦隨之消失。次日高熱又起,且咳嗽加重,出現(xiàn)喘憋。當?shù)蒯t(yī)院診為“麻疹合并肺炎”,經(jīng)各種治療效果不佳。轉(zhuǎn)我院,途中患兒高熱,曾出現(xiàn)雙目上視,雙手握拳,口吐白沫,牙關(guān)緊閉,將舌咬破。經(jīng)我院急診搶救后收入病房。 入院后仍發(fā)熱,夜間熱甚,體溫高達以上,精神萎靡,神志模糊,嗜睡狀態(tài),陣陣煩躁,時有譫語,呼吸急促,唇干焦裂,咽紅,舌質(zhì)紅絳,無苔,呈鏡面舌,脈細數(shù)。周身無汗,四肢不溫,頸軟,腹脹,肝脾腫大,拒按。血檢:白細胞總數(shù)立方毫米,中性,淋巴,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單位,血清谷草轉(zhuǎn)氨酶單位,乳酸脫氫酶單位。心電圖:改變。 線攝片:“考慮為非特異性感染”。雙肺均可聞及散在性中細濕羅音,西醫(yī)診斷:麻疹合并肺炎,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 辨證:麻毒陷肺,氣陰俱傷,熱擾心神。 治法:宣肺透邪,清熱解毒,清氣涼營,芳香醒神。 方藥:清營湯加減。 鮮蘆茅根各克、生地克、元參克、麥冬克、銀花克、連翹克、薄荷克、生石膏克、僵蠶克、紫雪散瓶,分三次沖服。 另:太子參克煎水隨時服。 劑藥后,神志漸清,能回答簡單的問話,仍高熱,有汗不暢,但手足轉(zhuǎn)溫,舌質(zhì)紅,鏡面舌上出現(xiàn)少許薄白苔,說明胃氣來復,津液回生。為了加強扶正之力,改太子參為紅參克,煎水隨時飲服。 服藥劑,體溫降至,精神明顯好轉(zhuǎn),但咳嗽加重,舌質(zhì)嫩紅,苔少,脈細微數(shù)。于前方去銀花、薄荷、生石膏,加入瀉白散(桑皮克、地骨皮克)以瀉肺中伏邪。又進劑,體溫降至正常,繼以調(diào)理善后。共住院三周,各項檢查恢復正常,痊愈出院。 評析本案可謂是一個極危重病例,劉氏以中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驗案可以第二卷說明兩個問題:()麻毒陷肺,陽氣內(nèi)郁,往往出現(xiàn)熱深厥深之象,臨床表現(xiàn)出四肢不溫,切不可誤認為是虛寒證,妄投溫補之品,以薪助火之弊,而應以透邪外出為宜。()麻疹合并肺炎與外感引起的肺炎有所不同,麻疹合并肺炎經(jīng)過麻疹階段,氣陰已耗傷,正氣已虧,正虛邪實之證,治療困難,要在祛邪的同時扶正,不能單純清熱,故加用紅參扶助正氣。 三、敗血癥驗案支某,女,歲。年月日初診。 患兒持續(xù)發(fā)熱余天,體溫在之間,不咳不喘。病初尚有少許汗出,近天發(fā)熱,無汗,曾用各種抗生素及中藥治療,體溫仍在以上。入院時體弱消瘦,面色蒼白,無汗,四肢不溫,咽紅,舌苔黃白厚。 辨證:表邪未解,里熱熾盛。 治法:解表透邪,清泄里熱。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 鮮蘆根克、生石膏克、知母克、生地克、銀花克、連翹克、黃芩克、蘇葉克、甘草克。 服藥劑,體溫仍在以上持續(xù)不退,且煩躁,口唇焦裂,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焦黑,脈數(shù)。血培養(yǎng)結(jié)果: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 辨證:燥屎內(nèi)結(jié),毒熱熾盛。 治法:通腑瀉熱,清熱解毒。 方藥:原方去生石膏、知母、黃芩、蘇葉,加葛根、烏梅、升麻各克、元參克。 另番瀉葉、元明粉各克,分三次泡水沖服,劑。 服上藥后,大便瀉下三次量多,體溫降至左右,后改用清熱養(yǎng)陰法。方藥:生石膏克、竹葉克、麥冬克、生地克、元參克、鮮蘆根克、太子參克、葛根克、升麻克。 進藥劑后,體溫正常,舌質(zhì)淡紅,苔少脈細。邪勢已去,氣陰未復,再予調(diào)補氣陰,以善其后,生脈散加減。服藥劑后,血培養(yǎng)轉(zhuǎn)為陰性,痊愈而出院。 評析患兒曾用清瘟敗毒飲劑無效,二診時發(fā)現(xiàn)舌苔由黃變?yōu)榻购?,且伴有煩躁,大便秘結(jié),腑證明顯,故用通腑瀉熱法而取效。在原方中去生石膏、知母、黃芩清氣之品,加番瀉葉、元明粉通便瀉熱;因腑氣不通、毒氣內(nèi)蘊,故用葛根、升麻清熱解毒。藥后大便量多,體溫隨之下降,本著中病即止的原則,改用仲景竹葉石膏湯以清余熱,劑后脈靜身涼。即所謂“里氣通則表氣和,外疏通則內(nèi)暢遂”之意。 四、急性腎炎驗案周某某,女,歲。年月日初診。 發(fā)病前十天,患兒曾發(fā)燒,嗓子疼。 近五天來患兒顏面浮腫,尿量明顯減少,尿色如醬油,發(fā)病第二天曾在外院檢查,血壓第二卷。尿檢:蛋白(),(),個。診為急性腎炎,因?qū)η嗝顾剡^敏,口服紅霉素和急腎合劑治療。近兩日浮腫逐漸加重,伴嘔吐,故來我院。尿檢:外觀茶色尿,蛋白(),(),(),門診以急性腎小球腎炎收入住院。入院查體:體溫,顏面、雙眼瞼、雙下肢均浮腫,按之凹陷,咽紅,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小便短赤。 辨證:風邪犯肺,通調(diào)失職,風遏水阻,泛溢肌膚,發(fā)為風水。 治法:疏風宣肺,利水消腫,佐以止血。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麻黃克、連翹克、赤小豆克、車前子克、澤瀉克、豬苓克、茯苓克、小薊克。 服藥劑,體溫正常,浮腫、肉眼血尿消失,尿蛋白轉(zhuǎn)為微量,。繼服劑,復查尿常規(guī)正常,血壓正常,痊愈出院。 評析此例為典型的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屬中醫(yī)風水,不但浮腫,尿少,且伴有發(fā)熱之表癥,因患兒對青霉素有過敏反應,入院后未再用其它抗生素,而單純以中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治療,用麻黃開宣肺氣,以提壺揭蓋,連翹清熱解表,赤小豆利濕清熱,配車前子、豬苓、澤瀉、茯苓通調(diào)水道,下利膀胱,佐以小薊涼血止血,使其水腫消、血尿止。 五、慢性腹瀉驗案馬某某,男,個月。年月日初診。 患兒腹瀉三月余,為淡黃色稀便,無明顯臭氣,每日五至六次。近一周來,病情逐漸加重,日瀉十余次,食后即瀉,完谷不化,并伴發(fā)熱,精神弱,食納尚可,在當?shù)赜每股刂委?,病情無好轉(zhuǎn),而來本院就診。 劉氏會診:患兒身熱,體溫,無汗,形體瘦小,面色略黃,腹軟,手足欠溫,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弱,指紋淡。大便常規(guī):膿球個。 辨證:泄瀉日久,脾腎陽虛,兼感寒邪。 治法:溫腎健脾,散寒止瀉。 方藥:附子克、肉桂克、干姜克、太子參克、芡實克、木香克、藿香克、葛根克。藥進劑后瀉止熱退,再進劑病情平穩(wěn),復查大便常規(guī)未見異常而痊愈出院。 評析患兒腹瀉三月余,久病脾虛,易被濕困,脾虛及腎,腎陽不能溫煦脾陽,則寒從內(nèi)生,加之復感寒邪,則諸癥加重,并伴發(fā)熱之表證。劉氏用溫腎健脾治本為主,兼用散寒解表治標。方中附子辛溫大熱,其性善走為通行十二經(jīng)脈純陽之藥,外通于皮毛、四肢而除表寒,里達于下焦而溫痼冷,徹內(nèi)徹外,配干姜辛溫,其性善守,暖脾胃而散寒,肉桂溫補脾腎之陽,益火消陰,太子參健脾益氣以助運化,芡實固腸止瀉,配以藿香辛散表寒,芳香化濕,木香理氣和中,葛根升發(fā)陽明之氣,使表里和病自愈。 第二卷六、消渴驗案蘇某,女,歲。年月日初診。 患兒素日喜飲水,近半年來常訴口渴咽干,飲水量逐漸增多,夜間每小時飲水一次,每次飲水,善饑能食,但體弱消瘦,疲乏無力,小便量多,且有泡沫,經(jīng)久不易消失。 舌質(zhì)淡,苔白少欠津,脈沉緩無力,形體消瘦,雙手欠溫,尿糖(),空腹血糖。 辨證:脾腎陽虛,氣陰虧損。 治法:健脾溫腎,益氣滋陰。 方藥:肉桂克、附子克、生黃芪克、生熟地各克、懷山藥克、山萸肉克、天花粉克、五味子克。 二診:服上方二周后,自覺身體有力,口渴癥狀減輕,尿次減少,舌脈同前,效不更方,繼服前方。 三診:繼服上方二周后,諸癥明顯好轉(zhuǎn),復查尿糖(),血糖。由于上學不愿耽誤學業(yè),改服金匱腎氣丸半年,囑患兒忌食甜食及肥甘厚味之品。后病情一直較平穩(wěn)。 評析古今醫(yī)家多認為消渴一證,以多飲、多尿、多食三消為主癥,以陰虛內(nèi)熱為致病之本,治以養(yǎng)陰清熱為大法,但臨床收效不著。本例患兒雖三消癥狀俱備,但劉氏認為,三消癥狀雖異,但實乃“本同而標異”,皆屬脾腎陽虛,氣陰虧損而致。腎陽不振,氣化失職,水不化氣,腎水不能上蒸化津,而直下排出,故見小便清長,排尿次數(shù)增多,口渴多飲證;腎陽虛不得溫煦脾胃,水谷之精微不得蒸發(fā)輸布周身臟腑,故而多食善饑;日久失養(yǎng)故形體消瘦。因此宗仲景腎氣丸之法,不泥其方,用附子、肉桂溫腎壯陽,以鼓舞腎氣,加強氣化溫煦作用,用黃芪大補元氣,生熟地配五味子滋補腎陰,用山藥健運脾氣,山萸肉補肝脾之精血,加用天花粉生津止渴。 諸藥合用,取其標本兼治之意,故而臨床收效較為滿意。 七、偏癱驗案孫某某,男,歲。年月日初診。 患兒三天前發(fā)燒,體溫,惡寒、咳嗽,經(jīng)西藥治療后,兩天體溫漸退。在入院前一天清晨,病兒煩躁,尖叫,雙目上視,手足拘攣,反復發(fā)作三次,每次十余分鐘,自然緩解,隨即感覺左側(cè)肢體發(fā)麻,肌膚不仁,走路跛行,左上肢屈伸不利,入院時左側(cè)肢體癱瘓不遂。 入院體驗:形體消瘦,面色蒼黃,精神較弱,低熱,口眼輕度右偏,左側(cè)額紋、鼻唇溝均較右側(cè)變淺,舌尖左偏、舌質(zhì)淡嫩,苔少,脈細無力,左側(cè)上下肢痿軟無力。神經(jīng)反射:左側(cè)生理反射減弱。病理反射:巴氏征、高爾登、夏洛克征均為陽性。 辨證:氣血素虛,復感寒邪,侵襲經(jīng)絡,氣血痹阻。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jīng)通絡,佐以活血化瘀。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獨活克、寄生克、桂枝克、防風克、桑枝克、細辛克、干姜克、當歸克、川芎克、赤白芍各克。 第二卷二診:服上方劑,病情好轉(zhuǎn),左上下肢能自動抬舉,但持續(xù)時間較短,搖擺不穩(wěn),于上方去干姜、細辛,加丹參克。 三診:服上方劑后,左上下肢活動明顯好轉(zhuǎn),左手能握物玩耍,并可扶床走動,體溫恢復正常。故以治本為主,用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之法。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克、當歸克、川芎克、赤芍克、桃仁克、紅花克、丹參克、桑枝克。 四診:上方服劑,患兒自己下地活動,步態(tài)如常,上肢屈伸自如,口眼恢復端正,神經(jīng)反射除巴氏征弱陽性外,其余均恢復正常。共住院天,基本痊愈出院。 評析劉氏認為本病在中醫(yī)可歸屬于“中風”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肝腎不足,氣血衰少,在標為邪中經(jīng)絡,氣血痹阻。此患兒病程較短,但在發(fā)病前有外感史,說明外邪侵襲無疑,邪犯肌表,營衛(wèi)失和故見發(fā)熱惡寒。但患兒形體消瘦,面色蒼黃,素體虛弱,衛(wèi)氣不足,脈絡空虛,外邪乘虛直中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竅絡失養(yǎng),故見口眼歪斜,舌向左偏。筋脈失養(yǎng)則見肢體癱瘓不遂。氣不通則麻,血不通則木。舌質(zhì)淡嫩,苔少,脈細無力均為氣血不足之象。 患兒入院后仍發(fā)熱,外邪未除,根據(jù)“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先祛風散寒,溫經(jīng)通絡。用獨活、桂枝、防風祛風散寒,用細辛、干姜、桑枝溫經(jīng)通絡,佐以當歸、川芎、赤白芍養(yǎng)血和血,用寄生平補肝腎。服藥劑,病情好轉(zhuǎn),故在第二方中去干姜、細辛,以免久服耗散正氣,加丹參加強活血通絡作用。待體溫恢復正常后,以治本為主,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第三方中以補陽還五湯加減,重用黃芪大補元氣,配當歸大補陰血,加用赤芍、川芎、丹參、紅花、桃仁以活血化瘀,用桑枝通經(jīng)絡。 中風病例,在兒科較為少見,多屬本虛標實之證,故治療時一定要分清標本,然而不論是治標,還是治本,兩方中都用了養(yǎng)血活血的當歸、川芎、赤芍等藥,印證了尤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