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休謨、康德、伏爾泰、達爾文.ppt
《洛克、休謨、康德、伏爾泰、達爾文.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洛克、休謨、康德、伏爾泰、達爾文.ppt(13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洛克 經驗主義開創(chuàng)人 洛克生平 洛克是英國哲學家 深受笛卡爾的影響 被認為是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經驗主義原則的哲學家 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還獲得過醫(yī)學學位和行醫(yī)執(zhí)照 還治好過阿什利勛爵的肝病 在牛津結識著名實驗科學家和化學家波義耳 RobertBoyle 并共同從事過科學研究 他是最溫和又最成功的1688年英國革命的倡導者 他忠實地表達了這個革命的精神 他是西方自由主義哲學最早的倡導者之一 羅素曾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看成是自由主義的一個旁支 洛克 JohnLocke 1632 1704 使他成為著名哲學家的兩部著作是 人類理智論 1671開始寫作 大約1687寫出 1690全書發(fā)表 和 政府論兩篇 約寫于1681年 1690年出版 前者被稱為近代經驗主義的奠基之作 出版后受到廣泛的歡迎 也引來批評和反駁 據(jù)說萊布尼茲 1646 1716 看了 人類理智論 之后寫過兩次評論 通過友人轉交給洛克 但始終沒有引起洛克的注意和重視 也沒有回信 兩位大哲學家錯過了一次直接交流的機會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 舊譯 唯理論 理性主義者主張人的理性是知識的唯一來源 他們認為凡是心靈中能夠清楚思考的在現(xiàn)實世界中就確實存在 最可靠的方法是演繹法 經驗是不可靠的 代表人物主要是歐洲大陸哲學家 如笛卡爾 萊布尼茲 近代大陸哲學家都是理性主義者 被稱為 大陸的理性主義者 理性主義的問題 經驗科學的發(fā)展 從哥白尼 1473 1543 伽利略 1564 1642 到牛頓 1642 1727 推翻了許多過去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理論 如 托勒密理論 亞里士多德的理論 據(jù)說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用兩個重量不同的球做過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 結果同時落地 推翻了重物比輕物下落得快的觀點 這一說法據(jù)說為嚴格的考證所否定 但比薩斜塔實驗的故事大體是想說明經驗方法的重要性 說明關于外部世界的推理的前提需要經驗的證據(jù)來證實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 也稱為經驗論 經驗主義者主張感覺經驗是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的唯一來源 近代的經驗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英國哲學家 如洛克 巴克萊 休謨等 洛克的經驗主義認識論 1 哲學的首要任務在 人類理智論 中 洛克說 我的目的就是探討人類知識的起源 確定性和范圍 以及信念 意見和同意的各種根據(jù)和程度 洛克在這里將認識論作為哲學的首要任務 為什么呢 因為他在和朋友討論 道德和啟示宗教的原理 時發(fā)現(xiàn) 如果不解決我們的認識能力的問題 不弄清我們的認識能力所能允許我們的認識對象和范圍 我們對各種問題的研究就不會取得任何真正的實質性的進展 這是解決哲學問題的基礎 為知識大廈清除地基上的 垃圾 主要指經院哲學中各種空洞 荒謬 無意義的概念和抽象繁瑣的思維方法等 反對懷疑主義 2 認識或知識的起源心靈生來好比一張白紙或白板 經驗給其打上烙印 洛克的心靈 白板說 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 認識起源于經驗 經驗是知識的最終來源 也是給思維提供材料的唯一來源 經驗給我們的觀念提供了兩個來源 感知和反省 外部事物是感知的對象 心靈的運轉活動則是反省的對象 3 對 天賦觀念 的批判有人認為至少有些觀念是天賦的 它們構成證明上帝存在的先決條件 但洛克指出 如果它是天賦的 它應該是普遍的 但在印第安人的小屋中極少被提到 在兒童的思維中更難找到 它只能在心靈成熟之后才有可能被理解 因此它何以能夠 天賦 外部世界的知識 洛克假定我們可以通過感知覺推知存在著一個外部世界 它是引起我們感知覺的原因 這假定了 1 凡事都有原因 2 感覺經驗的原因是不同于感覺經驗的某種東西 洛克認為我們所真正知道的僅僅是我們的感覺經驗 我們關于引起這些感覺經驗的事物的知識并不肯定 感覺經驗和引起它們的對象之間究竟有無相似性 我們的知識并不確定無疑 我們充其量只能知道有原因 但并不能真正知道其真實的面貌 巴克萊和休謨都攻擊洛克的觀點 休謨攻擊第一個假設 巴克萊攻擊第二個 關于外部世界存在的論證 我們的感官自身無法產生觀念和感覺 因此 一定有不同于感覺的原因引起感覺 如果不假定外部世界的存在 會給我們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比如 如果你不相信火的存在 你可以將你的手放進火里直到你相信為止 洛克理論是一種 表象主義 或 再現(xiàn)論 也被稱作 表象實在論 或 再現(xiàn)實在論 我們所直接知道的是知覺或表象 我們只是通過知覺或表象間接知道外部對象 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的學說 我們的觀念 包括感知覺 是否復制了外部對象 外部對象是否和我們所感知的一模一樣 兩種性質的理論就是為了回答上述問題 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 有人也譯為 主性質 和 次性質 或 原始的性質 和 次生的性質 一個性質是 對象中引起我們心靈中觀念的能力 1 第一性質第一性質確實存在于對象自身 它們在我們心靈中所引起的觀念和對象中的性質是一樣的 這些性質和觀念是客觀的 其存在獨立于知覺者 2 第二性質第二性質的存在依賴于知覺者 第二性質產生的觀念和引起它們的力 存在于對象中的力 之間并無相似性 它們是主觀的 例子 顏色 color 聲音 sound 味道 taste 冷 cold 等 擁有這些性質的對象被稱為 實體 洛克兩種性質的理論受到巴克萊的攻擊 簡評 盡管在洛克之前就有哲學家提出經驗主義的思想 但系統(tǒng)闡述經驗主義卻是從洛克開始的 洛克的經驗主義奠定了英國經驗主義發(fā)展的基礎 開辟了不同于歐洲大陸理性主義的經驗主義傳統(tǒng) 對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洛克的經驗主義立場并不徹底 他之后的巴克萊和休謨更為徹底地貫徹了他的經驗主義立場 但由此也產生了理論上的種種問題 大衛(wèi) 休謨 生平 公元1711年4月26日生于蘇格蘭愛丁堡11歲進愛丁堡大學1729年起專攻哲學1732年剛滿21歲就開始撰寫他的主要哲學著作 人性論 1734年去法國自修 繼續(xù)哲學著述1748年出使維也納和都靈1749年回家鄉(xiāng) 潛心著述1763年任駐法使館秘書1765年升任使館代辦1767 1768年任副國務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愛丁堡卒于公元1776年8月25日 主要著作有 人性論 1739 1740 人類理解研究 1748 道德原則研究 1752 宗教的自然史 1757 等與約翰 洛克及喬治 貝克萊并稱三大英國經驗主義者 關于 人性論 全書分三卷 分別是 論知性 論情感 和 論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簡短的 引論 主要說明了人性科學的重要性和意義 第一卷 論知性 的主題是認識論 主要說明了知識的起源 分類和范圍 人的認識能力和界限 以及推理的性質和作用等認識論的內容 第一卷是 人性論 中最重要的部分 是其他部分的基礎 包含了休謨對哲學的主要貢獻 第二卷 論情感 是第一卷的繼續(xù) 其主題是情感的起源 性質和活動 并為下一卷關于道德問題的討論打下基礎 其中對意志和自由的討論有相對的獨立性 第三卷 論道德 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 其中第一章論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 屬于倫理學的內容 第二章討論 人為的德 既是倫理學的內容 也是政治學的內容 第三章討論的是 自然的德 一些休謨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想可以歸類為以下幾點 一 印象和觀念二 觀念關系的知識和事實的知識三 懷疑論四 情感主義的道德觀 一 印象和觀念 休謨繼承了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論傳統(tǒng) 但洛克和貝克萊稱之為 觀念 的東西 他則稱之為 知覺 知覺是知識的基本要素 包括感覺 情感 情緒 思維等所有的意識活動 知覺按照性質分為 印象 觀念 印象所謂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較生動的知覺 包括 聽見 看見 觸到 愛好 厭惡和欲求時的知覺 即當下所產生的感覺 情感和情緒等生動活潑的它是一切思想的來源和材料 印象分為 感覺印象 反省印象 1 感覺印象是原初的 來自不可知的原因 包括對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的感覺以及快樂 痛苦等感覺2 反省印象是直接從感覺印象得來的 或通過插入的觀念 直接從感覺中得來的 各種情感 情緒 態(tài)度都屬于反省印象的范疇 如欲望 厭惡 害怕 悲傷 絕望等 是直接從痛苦或快樂的感覺印象而來的反省印象 驕傲 羨慕 熱愛 仇恨 嫉妒 慷慨等印象 是通過觀念對感覺的判斷而間接得到的反省印象 二觀念關系的知識和事實的知識 休謨同洛克一樣 把知識看成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休認為心靈的理解力把簡單知覺 簡單觀念 簡單觀念 結合成為復雜觀念 然后知識是由復合觀念表達的 呈現(xiàn)對觀念與觀念之間關系的推理與判斷之中 知識的性質取決于觀念之間的關系 三 懷疑論 1 對實體存在的懷疑 實體 我們把很多關于性質的簡單觀念集合在一起 需要一個附著物 所以 實體就是一些簡單觀念的集合加上一個假定的 并不認識的支撐物 支撐著那些我們發(fā)現(xiàn)的存在著的性質 休謨之前的哲學家雖然都對傳統(tǒng)的神學和經院哲學持批判態(tài)度 但在知識的基礎中仍保留著 實體 觀念的地位 唯理論者甚至還把實體作為知識論的出發(fā)點 而休謨否認了實體作為知識對象的可能性 把 實體 觀念從哲學中驅逐出去 因為我們沒有關于實體的知覺 無論肯定實體還是否定實體的斷言都不屬于知識 近代哲學的三個實體物質心靈上帝 休謨從徹底的經驗原則出發(fā) 否定了任何實體的存在 不過他是以不作判斷的態(tài)度來處理的 1 認為物質實體是不可知的 2 認為心靈實體是不可知的 3 認為上帝是不可知的 1 對物質實體的懷疑 與貝克萊相似 感覺印象顏色 氣味 聲音反省印象情感 情緒 基本原則 我們的觀念超不出我們的經驗除了印象和感覺之外 別無他物 2 對心靈實體的懷疑 把經驗論推向了懷疑論 貝克萊 知覺的寓所或知覺活動的主體 承擔者 自我 休謨 當我親切地體會我所謂我自己時 我總是能碰到這個或那個特殊的知覺 如冷或熱 愛或恨 痛苦或快樂等知覺 任何時候 我總不能抓住一個沒有知覺的我自己 而且我也不能觀察到任何事物 只能觀察到一個知覺 自我 是可以知覺的自我但它只是心靈對一些感覺或反省印象進行綜合的結果 是一種主觀的杜撰是心理活動的產物 3 對上帝的懷疑 證明知識 事實知識 倫理學 證明知識他著力批判了當時流行的 宇宙設計論 這是有悖推理規(guī)則的類比推理 人類沒有能力 也沒有必要去假想一個設計師來構建宇宙 事實知識用先天的論證來證明一個事實是荒謬的我們能設想其存在的就能設想其不存在 存在 的存在是不能用理證來證明的 倫理學我們都有對至善 至美 完滿的追求 而現(xiàn)世是充滿不幸和痛苦的 2 對因果關系的懷疑 休謨解構因果關系 我們知覺兩個觀念在空間相繼出現(xiàn) 如果這兩個觀念重復出現(xiàn) 那么我們就會把先發(fā)生的觀念稱為原因 把后出現(xiàn)的稱為結果 久而久之我們會形成這樣的習慣 每當看到一個觀念時便聯(lián)想到另一個 這種在經驗的基礎上 經過聯(lián)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聯(lián)貫關系 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因果關系 經驗知識不能解釋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依賴的前提是過去的經驗由此推理會犯的錯誤 循環(huán)論證的邏輯錯誤超越經驗知識范圍的錯誤 證明知識不能解釋因果關系 我們知道由因到果 由果到因不是必然推理 相反的情況是可能的 它只能解釋不包含矛盾的觀念之間的關系 對包含相反或對立的可能性的因果關系不適用 因此不是適用的 3 對因果關系的自然主義解釋 按照休謨的解釋 因果關系不是任意的偶然的 因果關系有一定的原則 這個原則就是習慣習慣是人性的一種傾向 根據(jù)以前的經驗 如果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經常聯(lián)系在一起 我們就會由一件事情的出現(xiàn)而期待那一種事物的出現(xiàn) 這是人性的傾向 休謨的解釋把因果關系的基礎最后歸結為人的自然本性 休謨對因果關系的探尋是在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展開 但最終探尋的結果仍是經驗 又回到了原點 是思想的退化 3 17 2020 休謨的懷疑論是滿足個人的好奇心的思辨 他的懷疑局限于思辨領域 在實踐中他仍然相信健全的知識 他認為哲學的懷疑不應該也不可能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對懷疑論結論最有力的抵制 在休謨看來 用純思辨指導生活的超凡態(tài)度和定思想于一尊的教條主義會造成同樣的危險后果 3 17 2020 徹底的經驗論導致了懷疑論 摧毀了經驗論者想利用經驗來建構知識的幻想 使經驗論走向了絕境 同時也是唯理論的理性主義理想陷入了困境 以至于康德說 自從形而上學 第一哲學 以來 對于這一科學的命運來說 它所遭受的沒有什么能比休謨所給予的打擊更為致命 他的懷疑動搖了經驗科學的基礎 在知識界產生了振聾發(fā)聵的效果 四 情感主義的道德觀 在道德觀上 休謨堅持情感主義的道德觀 反對道德理性主義 在當時的道德哲學中 有一種觀點認為 在道德上進行善惡區(qū)分的根據(jù)是人的理性 道德上的對與錯 好與壞 當時由理性推導出來的 針對這種道德理性主義觀點 休謨提出了 道德上的善惡區(qū)別并不是理性的產物 的命題 認為人們關于對象的道德判斷并非來自理性 原因 1 理性的作用在于發(fā)現(xiàn)真?zhèn)?真?zhèn)未嬖谂c觀念是否與事實符合的關系中 2 理性只能對經驗進行比較 整理 它本身沒有創(chuàng)造力 無法成為道德的起源 情感 休謨把人們的情感分為快樂和痛苦兩種 無論什么原則 行為和品質 只要能使我們獲得快樂 就是善的 反之 就是惡的 其實 休謨的情感主義包含了以后的功利主義的萌芽 休謨把善惡的標準歸結為情感上的快樂和痛苦 必然會導致道德觀上的個人主義和主觀主義 即道德評價的標準是完全主觀的 因而是因人而異的 那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 為了避免這種結論 休謨說 盡管道德評價的標準的主觀的 但并非是相對的 而是普遍的 因而 所有人的人性的結構都是相同的 對于同一現(xiàn)象 例如有利于社會的行為 為得到每個人的情感上的贊同和愉悅 這說明道德原則和評價標準具有普遍性 于是休謨引出了一個更為一般并且更為重要的人性原則 同情心 即憑借與他人的交流而感受到透明的情感傾向 借助同情心 使痛苦 快樂 激情等情感從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 使人能夠超出自我苦樂的范圍 對他人的苦樂和公共利益產生同情 同感和共識 相當于孟子說的 惻隱之心 這樣 休謨把個人的快樂和他人的快樂 個人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調和起來 休謨的情感主義道德觀中另一個原則是比較原則 按照比較原則 一個可以給人以快樂的事物 如果伴隨著羞恥 卑賤的觀念 也不能是善 反之 如果一個可以給人以痛苦的事物 如果伴隨著高尚 光榮的觀念 也不能是惡 道德倫理經常要求人們?yōu)榱碎L遠的 公共的利益而犧牲暫時的 個人的利益 評價 起初 人們對大衛(wèi)休謨的評價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但是盡管如此 大衛(wèi)休謨還是越來越引人注目了 1997年美國學巴里斯特德再次關注了休謨 他的休謨獲得了富蘭克林麥斯特獎 這起碼說明了人們對休謨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也說明了休謨哲學不朽的生命力 大衛(wèi)休謨對人性的分析開啟了西方道德哲學中的情感主義 也成就了功利主義 他的懷疑論為康德破除了獨斷主義迷茫 他對兩種知識的區(qū)分和對因果關系的懷疑奠定了他在西方知識論中的地位 他的經驗主義方法成為維也納學派開創(chuàng)分析哲學運動的一個重要法寶 3 17 2020 康德的批判哲學 3 17 2020 一 康德是誰 一 生平與性格伊曼努爾 康德 ImmanuelKant 1724年4月22日 1804年2月12日 出生于普魯士的哥尼斯堡 現(xiàn)俄羅斯加里寧格勒 德國哲學家 思想家 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 他被認為是對現(xiàn)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也是啟蒙運動最后一位主要哲學家 其一生深居簡出 終身未娶 過著單調刻板的學者生活 直到1804年去世為止 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 3 17 2020 1 生平 1 1724年出身貧寒的馬鞍匠家庭 九個孩子中排行老四 8歲遇到伯樂恩師 進入虔信派學校 開啟智慧之門 2 16歲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念書 6年之后畢業(yè) 因無法謀取大學職位只能去周邊小鎮(zhèn)當家庭教師 直至31歲 1755年 發(fā)表第一部著作 自然通史和天體論 提出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 獲得碩士學位 三個月后才在大學獲得沒有薪俸的編外講師職位 一干就是15年 學生的聽課經費成了其主要生活來源 3 46歲 1770年 終于獲得了科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 3 17 2020 4 1770 1781 未發(fā)表過一篇文章 然而十年磨一劍 1781年 他發(fā)表了 純粹理性批判 僅憑這一部著作 康德就奠定了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5 1788年發(fā)表 實踐理性批判 6 1786年升任柯尼斯堡大學校長 7 1790年發(fā)表 判斷力批判 8 1796年做了人生最后一次正式講座 9 1797年辭去大學教職 10 1804年2月12日病逝 3 17 2020 2 性格 1 機械得近乎刻板 每天生活安排 凌晨5點 男仆遵命喚醒5點 7點 頭戴睡帽身著長袍在書桌前工作上午授課結束后立即恢復裝束繼續(xù)工作下午1點用餐下午4點外出散步晚上邀友人共進晚餐 2 對詩歌熱情 對音樂繪畫冷漠 歌德 陳設簡陋 盧梭像 與對美學的深刻理解形成反差 3 既愛寂寞也愛交往 寫信投訴監(jiān)獄犯人唱歌吵鬧 早上主動邀約友人進餐 4 終身未婚卻有著正確的女性觀 幾乎兩次走進婚姻 因仆人欲再婚而怒目 盛贊女人之魅力 美和融化人心的能力與其母親對他從小的美育有關 3 17 2020 純粹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 判斷力批判 康德在這三部著作中分別闡述了他的認識論 倫理學和美學 構成了所謂 真 善 美 的批判哲學體系 3 17 2020 康德的批判哲學既批判封建神學 又批判唯物論 無神論 試圖調和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 使兩者妥協(xié) 總的說來 康德哲學具有二元論的性質 3 17 2020 現(xiàn)象 與 自在之物 作為我們感官對象而存在于我們之外的物是已有的 只是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樣子 我們一點也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它們的現(xiàn)象 也就是當它們作用于我們的感官時我們之內所產生的表象 3 17 2020 康德所說的 現(xiàn)象 并不是指我們日常所說的客觀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 而是指一種主觀的感覺表象 現(xiàn)象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性質 自在之物是什么樣子 我們一無所知 主體和客體之間 本質和現(xiàn)象之間存在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3 17 2020 自在之物 1 自然界的根源 2 上帝 靈魂 意志 3 社會倫理生活的理想目標 共和國 至善等 3 17 2020 康德面前的兩個世界 現(xiàn)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 認識論 能夠認識現(xiàn)象 不能認識自在之物 倫理學 道德和幸福是對立的 假設上帝存在 共和國是合理的 屬于彼岸世界 美學 在藝術作品中 仿佛統(tǒng)一 3 17 2020 對理論理性的考察 康德和休謨 我坦率地承認 就是休謨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條主義的迷夢 并且在我對思辨哲學的研究上給我指出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笛卡爾 萊布尼茨 伏爾夫體系 3 17 2020 在休謨看來 在感覺之外是否存在什么東西 這些東西是物質還是精神 都是不可知的 康德認為 必須肯定作為感覺表象的基礎的 自在之物 盡管我們對它一無所知 3 17 2020 雖然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 但是并不能就說一切知識都來自經驗 經驗永遠不會給與經驗的判斷以真正的或嚴格的普遍性 當嚴格的普遍性屬于一個判斷的本質方面時 這就指示出一個特殊的知識來源 即先天知識的能力 3 17 2020 知識有兩個來源 一個是感覺提供的后天的感覺經驗 它是零散的東西 一個是頭腦先天地固有的具有普遍性 必然性的認識能力 康德是經驗論的還是唯理論的哲學家 調和經驗論和唯理論 3 17 2020 在康德看來 人的認識活動就是用先天的認識能力 形式 去整理后天的感覺經驗 質料 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學知識 3 17 2020 人具有三種先天的認識能力 感性 知性和理性 感性這種先天的認識能力和感覺經驗相結合 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數(shù)學知識 知性這種先天的認識能力和感覺經驗相結合 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自然科學知識 3 17 2020 理性決意要拋開感覺經驗 超越 現(xiàn)象世界 去把握 自在之物 理性的努力是徒勞的 形而上學完全是假學問 3 17 2020 康德用他的時空觀來解釋數(shù)學 數(shù)學知識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根源于人心中時間和空間觀念的先天性 3 17 2020 在康德看來 自在之物 作用于感官而產生的感覺 只是一團混亂的心理狀態(tài) 只有經過先天的直觀形式的整理才能形成一定的感性對象 構成感性直觀知識 先天的直觀形式 時間和空間 3 17 2020 關于知性的知識 康德所謂的 知性 是指主體自我對感性對象進行思維 把特殊的 沒有聯(lián)系的感性對象加以綜合 并且聯(lián)結成為有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知識的一種先天的認識能力 3 17 2020 感性管直觀 知性管思維 感性是時空知性是范疇 3 17 2020 十二范疇 統(tǒng)一性量多數(shù)性全體性實在性質否定性限制性 3 17 2020 關系樣式 依附性與存在性 因果性與依存性 交互性 可能性 不可能性存在性 不存在性必然性 偶然性 3 17 2020 如果知性只包含這十二個范疇 意味著什么呢 人的認識能力是凝固不變的東西 3 17 2020 康德認為 人的認識過程不是在實踐中反映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過程 反倒是向客觀事物強加規(guī)律的過程 科學實驗是理性預先依據(jù)一定的原理 經過周密的設計而進行的能動性的活動 在這里 人主動地提出問題 強迫自然界回答 理論假設 實驗 證明理論 3 17 2020 3 關于理性的學說 按照康德的觀點 人們通過感性和知性所獲得的知識 都是關于 現(xiàn)象世界 的知識 是相對的 有條件的 理性專指人類要求把握絕對的 無條件的知識 即把握 自在世界 的先天認識能力 3 17 2020 自在之物 靈魂是一切精神現(xiàn)象的最高 最完整的統(tǒng)一體 世界是一切物理現(xiàn)象的最高 最完整的統(tǒng)一體 上帝是以上兩者的統(tǒng)一 是一切可能存在的最高統(tǒng)一體 3 17 2020 靈魂和上帝是否存在都是不可知的 但是應該作為道德假設存在 一個事物的存在和一個事物的概念是不同的兩回事 3 17 2020 關于世界問題 康德抬出機械唯物論同 形而上學 的理性宇宙論相對抗 提出了四組 二律背反 3 17 2020 評價 康德的認識論具有調和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折中特征 既包含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因素 又在總體傾向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不可知論 3 17 2020 真理的光輝 伏爾泰 3 17 2020 伏爾泰 1694 11 1778 05 原名弗朗索瓦 馬利 阿魯埃 伏爾泰是他的筆名 法國啟蒙思想家 文學家 哲學家 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 被譽為 法蘭西思想之王 法蘭西最優(yōu)秀的詩人 歐洲的良心 3 17 2020 哲學觀點概要 具有自然神論的特點極力倡導自由學說人在本質上是平等的法國哲學啟蒙運動的先驅 3 17 2020 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牛頓的自然論和洛克的認識論駁斥貝克萊的 存在即被感知 不否認上帝存在認為上帝是大自然的 第一推動者 3 17 2020 宗教觀點 反對天主教 不信奉宗教提出對不同宗教信仰具有包容態(tài)度要統(tǒng)治人民 宗教是必不可少的不是一個無神論者 而是一個自然神論者 3 17 2020 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人的理性 正義 都是上帝所賜予的不是機械物理的必然性是意志的必然性社會制度和法律應在這一基礎上建立 自由學說 3 17 2020 自由權利的進一步闡述 自由 試著去做你的意志絕對必然要求的事情的那種權利 自由范疇 人身自由 言論自由出版自由 信仰自由社會制度和法律狀態(tài)是維護一系列基本自由權利的規(guī)章制度自由不是消極意義上的不受束縛 而是積極意義上對某種權利的保護 3 17 2020 人人生來平等 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 認為 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 要求人人享有 自然權利 平等與自由相生 3 17 2020 政治觀點 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 認為最理想的是由 開明 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 反映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 主張開明君主制 信奉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的經驗論 為近代民主政治的先驅 3 17 2020 主要作品 史詩 亨利亞德 悲劇 歐第伯 喜劇 放蕩的兒子 哲理小說 老實人 哲學辭典 形而上學論 牛頓哲學原理 3 17 2020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 伏爾泰名言 人類最寶貴的財產 自由 書讀得多而不思考 你會覺得自己知道的很多 書讀得多而思考 你會覺得自己不懂的越多 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始終不渝的精神 這里是我的心臟 但到處是我的精神 即使沒有上帝 也要創(chuàng)造一位上帝 3 17 2020 哲學觀點總結 伏爾泰的哲學觀帶有典型的自然神論的特點 并體現(xiàn)出自然和人的矛盾 平等地擁有自己天生的自由獲得自由的第一步就是獲得自由的可能性 也就是自由的 機會 的平等 在這個基礎上 才能談得上去爭取自由的現(xiàn)實性 即 實質上的平等 伏爾泰的信念 3 17 2020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3 17 2020 我就是達爾文 3 17 2020 達爾文簡介英國博物學家 進化論的奠基人 1831 1836年 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 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huán)球航行 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 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 經過綜合探討 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 3 17 2020 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 物種起源 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 而是在遺傳 變異 生存斗爭中和自然選擇中 由簡單到復雜 由低等到高等 不斷發(fā)展變化的 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 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 恩格斯將 進化論 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fā)現(xiàn)之一 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 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 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 除了生物學之外 他的理論對人類學 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 視頻 視頻 3 17 2020 達爾文的進化論 達爾文進化論主要包括四個子學說 一 一般進化論 物種是可變的 現(xiàn)有的物種是從別的物種變來的 一個物種可以變成新的物種 二 共同祖先學說 所有的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 分子生物學發(fā)現(xiàn)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 生物化學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最終證實了達爾文這一遠見卓識 3 17 2020 三 自然選擇學說 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 四 漸變論 生物進化的步調是漸變式的 是一個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累積微小的優(yōu)勢變異的逐漸改進的過程 而不是躍變式的 3 17 2020 3 17 2020 最古老 最原始的鳥類 一般進化論 始祖鳥 3 17 2020 體長 60厘米體重 500克食性 肉食時代 晚侏羅世時代 侏羅紀晚期 分布 歐洲 德國 巴伐利亞州 一般進化論 3 17 2020 共同祖先說 3 17 2020 共同祖先說 3 17 2020 3 17 2020 尺蠖蛾 自然選擇學說 3 17 2020 非洲狐貍 極地狐貍 有什么不同呢 自然選擇學說 3 17 2020 漸變論 3 17 2020 始祖馬 中新馬 現(xiàn)代馬 漸變論 3 17 2020 3 17 2020 變異 最大表現(xiàn)物種 鯨 單細胞生物 爬行類生物 陸行性生物 水陸生物 水行性生物 半變異生物 鯨 3 17 2020 鯨被列為變異性生物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以水行性為初 并且來到陸地后而繼續(xù)變異并回到水中 小組資源有限 過程不詳寫 3 17 2020 3 17 2020 進化 最有表現(xiàn)性的 劍齒虎 3 17 2020 劍齒虎的變化 總體來說就是一代一代演變過來的 沒有太大差別 就連現(xiàn)在的貓科動物 充其量只是劍齒虎祖先演變過來的罷了 進化 沒有太大改變 3 17 2020 自然選擇 大自然以適者生存為目標而進行的淘汰 對于一些無法隱藏自己的 無法逃脫被捕殺的 繁衍能力弱的目標為優(yōu)先處置 掠食者會將這些生物捕食到罕見 絕跡以及滅絕 這是大自然的生物法則 成王敗寇在大自然中變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但勝者的目標是要打敗其他物種繼續(xù)生存 而敗者只有滅亡 沒有第三種選擇 3 17 2020 人工選擇人工選擇是指人類為了個人利益而進行的非自然淘汰的滅絕行為 以食物鏈頂端的身份去大肆獵殺或大量繁殖一種生物 人工選擇是對大自然的一種褻瀆 是擾亂食物鏈 自然規(guī)律的主要危害之一 人工選擇大多在于物以非端的處決方式 非法捕殺動物獲取皮毛 或養(yǎng)殖戶的大量繁殖一種生物以及滅絕其天敵導致一種生物獨大 這種行為很危險 一旦造成食物鏈失調 人類就會面臨毀滅 3 17 2020 達爾文進化論主要包括四個子學說 一 一般進化論 物種是可變的 現(xiàn)有的物種是從別的物種變來的 一個物種可以變成新的物種 這一點 早已被生物地理學 比較解剖學 比較胚胎學 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觀察 實驗所證實 我們現(xiàn)在甚至可以在實驗室 野外直接觀察到新物種的產生 所以 這是一個科學事實 其可靠程度跟 地球是圓的 物質由原子組成 一樣 在今天 除了極其個別的由于宗教信仰偏見而無視事實的人 實際上已無生物學家否認生物進化的事實 3 17 2020 二 共同祖先學說 所有的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 分子生物學發(fā)現(xiàn)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 生物化學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最終證實了達爾文這一遠見卓識 所以 這也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科學事實 三 自然選擇學說 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 自然選擇的存在 是已被無數(shù)觀察和實驗所證實的 所以 這也是一個科學事實 但是 現(xiàn)在學術界一般認為 自然選擇的使用范圍并不象達爾文設想的那么廣泛 自然選擇是適應性進化 即生物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 的機制 對于非適應性的進化 有基因漂移等其他機制 也就是說 不能用自然選擇來解釋所有的進化現(xiàn)象 考慮到適應性進化是生物進化的核心現(xiàn)象 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 也是成立的 3 17 2020 四 漸變論 生物進化的步調是漸變式的 是一個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累積微小的優(yōu)勢變異的逐漸改進的過程 而不是躍變式的 這是達爾文進化論中較有爭議的部分 在達爾文在世時以及死后相當長一段時間 大部分生物學家 特別是古生物學家 都相信生物進化是能夠出現(xiàn)躍變的 認為新的形態(tài)和器官是源自大的躍變 而不是微小的變異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緩慢而逐漸地累積下來的 包括赫胥黎在內的一些古生物學家由于強調生物化石的不連續(xù)性 而持這種觀點 在遺傳學誕生之后的一段時間內 早期遺傳學家們由于強調遺傳性狀的不連續(xù)性 也普遍接受躍變論 在20世紀40年代 現(xiàn)代綜合 學說將遺傳學和自然選擇學說成功地結合起來 漸變論逐漸占了優(yōu)勢 但是近二 三十年來 古生物學和進化發(fā)育生物學的研究表明 生物進化過程很可能是漸變和躍變兩種模式都存在的 躍變論又有抬頭的趨勢 不過 進化論所說的躍變 除了某些非常特殊的情形 例如植物經雜交出現(xiàn)新種 并非是指在一代或數(shù)代之間發(fā)生的進化 而可能經歷了數(shù)千年 數(shù)萬年乃至數(shù)百萬年 只不過以地質年代來衡量顯得很短暫而已 為什么生物進化論的提出為資本主義侵略和落后民族振興提供理論依據(jù) 3 17 2020 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思想沒有漏洞 只能說達爾文進化論有不足的地方 1 他的自然選擇原理是建立在當時流行的 融合遺傳 假說之上的 按照融合遺傳的概念 父 母親體的遺傳物質可以像血液那樣發(fā)生融合 這樣任何新產生的變異經過若干世代的融合就會消失 變異又怎能積累 自然選擇又怎能發(fā)揮作用呢 2 達爾文過分強調了生物進化的漸變性 他深信 自然界無跳躍 用 中間類型絕滅 和 化石記錄不全 來解釋古生物資料所顯示的跳躍性進化 他的這種觀點近年正越來越受到間斷平衡論者和新災變論者的猛烈批評 3 17 2020 謝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洛克 休謨 康德 伏爾泰 達爾文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725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