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70周年征文(水電工程變化)匯編
《建國70周年征文(水電工程變化)匯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建國70周年征文(水電工程變化)匯編(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建國70周年征文(水電工程變化) 一九七一年的十月,當了三年知青并上了三線建設工地的我,經過生產隊、大隊、公社層層推薦、選拔、政審、體檢……,終于從由鐵道兵承建的襄渝鐵路郭家河隧道工地,被水電施工單位錄取,由一名知青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水電工人,那時能成為一名工人,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我感覺到頓時有了一種“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壯懷激烈。在心里不時歡快的唱著:“咱們工人有力量,嗨!咱們工人有力量!……”。并唱著這首歌,加入**電站工程的水電施工隊伍,成為千千萬萬水電工人中的一員。 **電站是70年代初期漢江上游建成的首座中型水電站,裝機容量13.5萬千瓦。壩體混凝土工程量 37萬立米。國家要求施工隊伍進場三年即1973年底第一臺機組發(fā)電,工期任務相當緊張。修電站不比蓋房子,需要截斷河流后才能在河床上施工。為了確保工程施工能正常進行,開工后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修建一座圍堰擋住水流,讓河水按修建好的導流建筑物繞行,給工程創(chuàng)造基本的干地施工條件。因此,圍堰的修建、投產、持續(xù)使用效果,都是電站施工能否按計劃完工的關鍵,根據**電站當時的條件,決策者選擇了草土圍堰形式作為擋水建筑物。草土圍堰的施工過程實際上很簡單,利用人工將一捆捆稻草在現有河床圍堰基礎部位平鋪好一層,然后再讓工程車在草上平鋪一層土。一層草一層土、再一層草一層土的在河床逐漸堆筑形成擋水壩,下層的草土體在上層草土體的重量的壓力下逐步下沉并穩(wěn)定,形成壩體,起到擋水的作用。 七十年代還是一個抓革命促生產的年代,面對困難的施工條件,大家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這句話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也就是“人定勝天”的具體表現。當時我們年輕工人的信念就是參加了工作,就要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用自己的青春譜寫出時代的榮光。水電工程施工是完全的野外施工,夏天不僅常常烈日當頭,而且時不時會有突如其來的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冬天除了天天風霜撲面,霜凍時手套都會粘在鋼筋上取不下來。我們面對水電工程嚴酷的野外施工條件,沒有一個人畏縮不前,大家還喊出了“下雨當流汗、刮風當電扇”的豪邁口號,體現了當時的那種大無畏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 **電站并不具備開工條件,沒有講施工設備是否配套、設計是否完善、技術是否滿足,而講的是勞動力是否充沛、施工人員是否充足。制定的施工措施就是發(fā)揚人海戰(zhàn)術,組織人力打殲滅戰(zhàn)。選擇修建草土圍堰,也是因為草土圍堰是一項能夠滿足大量使用人工施工的條件的工程項目。當時**電站在草土圍堰動工前后招收了大量當地民工參與了施工。 **圍堰施工的場面非常壯觀,真可謂千軍萬馬、熙熙攘攘。整個江岸道路上行進的都是一個個移動的“草垛”,(那些背草垛的人被草垛擋的一點都看不見的)。記得當時**電站工地有一件極為轟動的故事。一位來**電站視察的工程局領導,看見公路上有一個很大的草垛在輕快的移動,非常好奇,于是跑到跟前一看,原來背草垛的是一名**縣的女民工,因為個子比較小,又背著一捆大大的稻草,整個人都被草垛掩蓋看不見了。卸下草垛以后才看清一張清秀而沾滿稻草的臉。姑娘漏出一口白牙癡癡的笑著,在勞動布工作帽下,一縷烏黑的頭發(fā)漏出來,顯得那樣朝氣蓬勃。這個鏡頭被隨行報社攝影師拍了下來發(fā)表出來,造就了一幅鐵姑娘的形象。那是一個人人崇拜英雄的年代。年輕人想往的是一種革命情操、追求的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張鐵姑娘照片當時非常轟動,成為許多女孩子爭先效仿和學習的榜樣。 在**電站的總體施工中不僅前期圍堰施工以使用人力為主,在后來的主體工程施工中都是這樣的。處處體現著繁重和艱辛,真可謂“壩高一米、人瘦一圈”。那時候共產黨員模范帶頭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他們在群體中享受著崇高的聲譽。我們是1971年底進場時,工程已經正式開工了,進場后老師傅和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黨員是我們的主心骨!哪里危險、艱苦、哪里最困難,共產黨員就會出現在哪里?!边@是水電隊伍中國共產黨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光榮傳統(tǒng),共產黨員們不僅是這樣說,而且都是這樣做的。就是非黨員工人,也能夠這樣要求自己。那時候施工沒有加班費、沒有節(jié)假日補貼,但是需要加班時,無論刮風下雨、電閃雷鳴,沒有一個人請假、裝病、打退堂鼓,沒有一個人有怨言。因為,艱苦的施工項目總有共產黨員帶頭沖在前面,工友們都感到只要為了工程進度,怎樣干都是應該地。 這種建設祖國的時代精神,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飄揚在一代又一代水電工人的心中。這面旗幟在七十年代以前的水電工程中是施工精神。在以后長期的施工過程中得以凝煉,成為水電工人思想和靈魂。 在七十年代的那些個日日夜夜的奮斗中,**電站1973年實現了第一臺機組如期發(fā)電。 **電站施工條件不能滿足施工要求的情況下,水電人憑著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大無畏的獻身祖國建設的決心,用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用自己的滿腔熱血譜寫出了**電站按期發(fā)電的美麗的華章。 隨著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富強。水電工程建設也在不斷向有序施工方向發(fā)展。七十年代末的水電工程的施工觀念的已經得到了徹底的改變,開始嚴格執(zhí)行“初期勘測、規(guī)劃設計,施工階段設計,測量、細部結構設計程序?!比娣駴Q了過去“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的“三邊”工程建設模式。從那時起,水電工程以技術能力、設備能力來確定施工單位的施工能力。而且把這兩項能力的提高都歸結為隊伍建設范疇。施工單位通過隊伍建設的提高。同步拉動機械化施工程度得到了飛速發(fā)展。 **水電站是七十年代后期修建的,雖然工程量巨大。裝機容量相當于六個多**電站。但是由于施工條件好、設備能力強,電站在人員少,工期短的情況下仍然按國家計劃如期發(fā)電。 我76年從**轉移到**電站,參加**電站的工程施工。開始籌建期各方條件還是非常艱苦,我們白天頂風雨,夜晚披星月;每天砍樹木、蓋窩棚;飲山泉、啃窩頭,給后續(xù)進場的工友創(chuàng)造條件。一年后,大家就住進了清一色的磚混樓房,完全享受了現代化工程施工的條件。而且**電站的施工設備在國家大力投資下,施工現場展現出大國國有企業(yè)的氣派,站在施工現場,立刻給人以非常自豪的感覺。 首先是垂直運輸設備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電站的垂直起吊設備非常先進。除了布置在大壩不同層次的門機、四方吊車外,還有橫跨江面的四臺纜機,幾乎覆蓋了整個施工場地。以前非常復雜和困難的施工過程,變得輕而易舉。例如,導流底孔封拱工程,以前必須要提前斷流搭好腳手架,然后用一塊塊定型模板人工拼裝拱底模板和拱上模板后,才能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凝期到了以后,還要在危險的條件下拆除模板。現在有了纜機,施工過程變得簡單而易行。拱頂封堵混凝土拱蓋板是在混凝土預制車間提前作好的,然后用四十噸拖板車運送到工地,直接用纜機吊裝,大大縮減按了以前那些繁雜的工序。日常的施工手段也得到了改善。大壩澆筑模板一改過去小定性模板拼裝的局面,使用了幾十噸重的鋼結構大型模板拼裝。這一改變讓一大批土建工種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了。當時同時出現了附著式的鋼筋安裝、排水系統(tǒng)安裝、灌漿系統(tǒng)安裝和整體鋼筋吊裝工藝,不僅安裝工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施工速度也加快了許多。 **水電站的水平運輸條件也大大改善,拌合系統(tǒng)和大壩澆筑的混凝土實現了無縫對接,工地直通拌合樓的軌道罐車,不僅混凝土運輸過程短、速度快,而且大大保證了混凝土澆筑質量。工程局事無巨細的支持和鼓勵先進施工措施和施工方法。記得我剛到**電站時就參與了沉井下沉工作,工程局為此專門還成立了沉井下沉攻關小組。 **導流系統(tǒng)施工使用的沉井方案是當時的領先施工技術,它可以直接在現有河床上施工。當時,我們十幾個人的攻關小組就擁有了專業(yè)的機械設備。給我們配備了兩套專用大功率吸砂器和空氣壓縮機。而且還規(guī)定在任何情況下,永久空壓機房都要準備支援沉井下沉的用風需求。 國力強則國家強!國家強則施工隊伍強。從**電站到**電站的短短幾年,國有水電施工企業(yè)的施工技術和隊伍建設就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混凝土本身的進步,又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施工理念,“變態(tài)混凝土”這一名詞就常常在水電工程中出現,同時改變了施工手段。例如:干硬碾壓混凝土的出現,使得塔帶機、攤鋪機、雙驅震動碾,條帶機等修路、預制混凝土設備都直接使用到電站施工現場。流態(tài)混凝土的出現,又讓混凝土泵車、罐車、大型鋼模臺車用于施工。全面機械化施工在水電工程的實現,施工現場很少看能到工人,大量使用人工投入施工已永遠成為過去。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使得如同三峽電站等一批在建項目,都搭上了祖國水電建設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列車,創(chuàng)造出了中國制造的世界奇跡。 中國的水電工程施工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現在我國水電施工隊伍在國內外工地大顯身手,成為世界上最強的水電建設軍隊。讓我們?yōu)樽鎳默F在和未來自豪吧!-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建國 70 周年 征文 水電工程 變化 匯編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68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