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2019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六單元 燃料與燃燒 第2課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練習.doc
《山東省濱州市2019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六單元 燃料與燃燒 第2課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練習.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山東省濱州市2019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六單元 燃料與燃燒 第2課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練習.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2課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限時:______分鐘 1.(xx濰坊中考)如圖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環(huán)簡圖(X為H2CO3,Y為C6H12O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一中的轉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圖二中可實現(xiàn)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相互轉化 C.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 D.碳循環(huán)和氧循環(huán)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 2.(xx樂山中考)對“大棚”農(nóng)作物施用“汽水”(碳酸溶液),是近年來在種植生產(chǎn)中興起的一種新方法。對于其作用的下列幾種敘述:①加速植物光合作用;②冬天有助于農(nóng)作物“防凍”;③有利于改良堿性土壤,調(diào)節(jié)pH; ④可促進土壤中的Ca2+、Mg2+被植物吸收。其中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全部 3.(2019易錯題)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后,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及原因解釋正確的是( ) A.石蕊變藍,二氧化碳使石蕊變色 B.石蕊變紅,二氧化碳使石蕊變色 C.石蕊變藍,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變色 D.石蕊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變色 4.(xx威海中考)石墨烯是一種革命性材料,具有優(yōu)異的光學、電學和力學特性。如圖為金剛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結構模型圖,圖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種新型化合物 ②三種物質(zhì)分別在足量的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chǎn)物相同 ③金剛石和石墨烯是組成相同但結構不同的兩種物質(zhì) ④石墨烯有超強的導電性和導熱性,說明石墨烯的化學性質(zhì)和金屬相似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5.(xx昆明盤龍二模)下列關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一氧化碳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 B.過多CO2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應提倡“低碳生活” C.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單質(zhì),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質(zhì)也不同 D.CO和CO2都有還原性 6.(經(jīng)典題)下列關于一氧化碳的說法錯誤的是( ) A.一氧化碳易與血紅蛋白結合而使人缺氧窒息 B.一氧化碳難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常用的氣體燃料 D.冶金工業(yè)常用一氧化碳置換法 7.(xx江西中考)關于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構成:都是由分子構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性質(zhì):常溫下均為氣體,且都易溶于水 C.用途:氧氣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轉化:在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轉化 8.(2019改編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關操作如圖,正確的是( ) 9.(2019改編題)如圖是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氣體可能用到的部分裝置。請完成下列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____,檢驗A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收集CO2選用______(以上填裝置代號),這是由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決定的。 (3)檢驗一種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你會選擇藥品______________,而要吸收二氧化碳,一般你會選擇藥品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將二氧化碳氣體通過盛有紫色石蕊試液的 C 裝置,會看到______________的現(xiàn)象,使溶液變色的是______________(寫化學式)。 10.(xx六盤水中考)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部分裝置,請根據(jù)實驗裝置(部分固定裝置已省略)回答問題: (1)圖中標識①儀器的名稱是__________。 (2)實驗室既可以制取CO2,又可以制取O2的發(fā)生和收集裝置組合為________(在A~E中選),用該裝置制取CO2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F裝置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氣體,則該氣體可能是______。(填字母代號) A.NH3 B.H2 C.O2 D.CH4 (4)工業(yè)上常需分離CO、CO2的混合氣體。某同學采用裝置G也能達到分離該混合氣體的目的,操作步驟如下: ①關閉活塞乙,打開活塞甲,通入混合氣體,可收集到________氣體; ②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又可收集到另一種氣體。 11.(2019改編題)為除去下列物質(zhì)中的雜質(zhì)(括號內(nèi)為雜質(zhì)),選用試劑和操作方法都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zhì) 選用試劑 操作方法 A CO2氣體 (HCl) NaOH溶液 將混合氣體通入洗氣瓶洗氣 B CO2氣體 (CO) O2 點燃 C N2(O2) H2O 將氣體通入水中 D NaCl固體 (MgCl2) H2O、NaOH溶液、鹽酸 溶解后加過量的NaOH溶液,過濾,加過量鹽酸,蒸發(fā)結晶 12.(xx濰坊中考)下列驗證“CO2與NaOH溶液反應”的裝置中,不能觀察到明顯現(xiàn)象的是(裝置氣密性均良好)( ) 13.(xx宿遷中考)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用于實驗室制取CO2,并對它的部分性質(zhì)進行探究,按要求回答問題。 (1)A裝置用于制取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B裝置收集CO2,氣體應從______(填“a”或“b”)端通入。 (3)若要C中的兩個氣球懸浮在空氣中,則氣體甲可能是______(填序號)。 A.氫氣 B.氧氣 C.空氣 (4)往D試管中通入CO2,當出現(xiàn)________________現(xiàn)象,表示石灰水中的溶質(zhì)恰好完全沉淀。 (5)E裝置的集氣瓶中充滿CO2,打開分液漏斗①,滴入少量NaOH濃溶液,氣球明顯脹大,寫出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氣球恢復原狀,應關閉分液漏斗①,打開分液漏斗②,滴入__________(填化學式,忽略滴入液體體積)溶液。 14.(xx廣東中考)請參與下列探究實驗: 【實驗探究】 步驟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結論或解釋 (1) 用玻璃棒分別蘸取95%的酒精、蒸餾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_______,蒸餾水___________ 結論: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在鐵片兩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紙片、乒乓球碎片,在鐵片中間加熱 乒乓球碎片先燃燒、硬紙片后燃燒 結論:乒乓球碎片的__________比硬紙片的低 (3) 在如圖中打開分液漏斗的旋塞 ①溶液中產(chǎn)生氣泡;②蠟燭火焰a________(填“先于”“后于”)b熄滅 現(xiàn)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大燒杯罩住高低兩支點燃的蠟燭 ①燒杯底部變黑;②蠟燭火焰d比c先熄滅 CO2不助燃,蠟燭不完全燃燒;d先熄滅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拓展】 堆積的面粉不容易點燃,即使少量點燃也只是小火燃燒;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會發(fā)生爆炸?!靶』鹑紵焙汀鞍l(fā)生爆炸”的原因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9原創(chuàng)題)“化學多米諾”是利用化學反應中氣體產(chǎn)生的壓強,使各化學反應依次發(fā)生。某化學小組設計了如圖氣體制取與性質(zhì)驗證的組合實驗,打開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很快看到E中導管口有氣泡冒出,且F中溶液由紫色變紅色。請根據(jù)圖示回答問題:(注:白磷的著火點為40 ℃) (1)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 (2)B中白磷不燃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中看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中看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化學方程式表示F中顏色變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G裝置收集氣體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xx泰安中考)某同學設計如下實驗,測定某品牌碳酸飲料中CO2的含量,設計如下實驗步驟: ①將250 mL瓶裝碳酸飲料放在冰箱中冷凍一段時間(未結冰); ②將飲料從冰箱內(nèi)取出,迅速加入質(zhì)量分數(shù)為50%的NaOH溶液 5 mL;倒轉飲料瓶,輕輕振蕩,然后放置恢復至室溫,作待測液; ③按如圖連接實驗裝置。取50 mL待測液置于裝置B的錐形瓶中,關閉開關K,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向錐形瓶中注入稀硫酸,至不再產(chǎn)生氣泡,關閉活塞; ④打開開關K,向裝置中鼓入空氣,一段時間后,將C裝置中的物質(zhì)過濾,洗滌,烘干,稱得質(zhì)量為0.394 g。 資料:①CO2與足量Ba(OH)2反應生成BaCO3沉淀。②堿石灰是CaO與NaOH的固體混合物。③實驗中各種溶液的密度都視為1 g/mL。 根據(jù)以上實驗過程完成下列問題: (1)上述實驗過程中,C裝置中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裝置A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裝置D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驟①冷凍碳酸飲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驟④鼓入空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據(jù)題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計算出此品牌碳酸飲料中CO2的含量為____________g/L(加入的NaOH溶液的體積可忽略不計)。 參考答案 1.A 2.A 3.D 4.B 5.D 6.D 7.D 8.A 9.(1)長頸漏斗 關閉分液漏斗的活塞,導氣口插入水中,手掌捂住錐形瓶,看導管口是否出現(xiàn)氣泡 (2)E 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 (3)澄清石灰水 氫氧化鈉溶液 氫氧化鈉的溶解度大,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更強 (4)溶液變紅色 H2CO3 10.(1)錐形瓶?。?)BD CaCO3+2HCl===CaCl2+H2O+CO2↑ (3)C?。?)①CO?、陉P閉活塞甲,打開活塞乙 11.D 12.A 13.(1)2HCl+CaCO3===CaCl2+CO2↑+H2O?。?)a (3)A?。?)溶液變成無色?。?)2NaOH+CO2===Na2CO3+H2O 稀鹽酸 14.(1)能燃燒 不能燃燒 (2)著火點?。?)先于 不燃燒 密度比空氣大?。?)上方的氧氣先消耗完 【拓展】 “小火燃燒”是由于面粉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較小,“發(fā)生爆炸”是由于面粉與氧氣充分接觸 15.(1)分液漏斗 集氣瓶?。?)溫度沒有達到白磷的著火點?。?)D中有液體進入且產(chǎn)生氣泡 CaCO3+2HCl===CaCl2+H2O+CO2↑ (4)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O2+Ca(OH)2===CaCO3↓+H2O (5)CO2+H2O===H2CO3 二氧化碳氣體密度比空氣密度大且不與空氣中成分反應 16.(1)有白色沉淀生成?。?)2NaOH+CO2===Na2CO3+H2O 防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C裝置 (3)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防止二氧化碳逸出 (4)把反應裝置中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裝置C中,使之完全被吸收 (5)1.76-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山東省濱州市2019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 第六單元 燃料與燃燒 第2課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練習 山東省 濱州市 2019 年中 化學 一輪 復習 第六 單元 燃料 燃燒 課時 大自然 中的 二氧化碳 練習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549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