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學習目標: 知識和能力:學習文中關鍵的字詞或語句,積累文言詞句;理解文意,并背誦課文;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過程和方法: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課文內(nèi)容;利用論點、論據(jù)知識來把握整體。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憂患意識,要有用勇于吃苦、艱苦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誦讀文言文的習慣。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詞語,為今后學好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明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練”這一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1、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2、讀準讀好,背會背熟。 教法:導讀引背,引導學生探究寫法、領悟文章主旨。 學法:自主讀譯記誦,分組交流探討與合作誦讀相結(jié)合。 教具:古箏曲《嘆顏回》、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并學習文學常識 1、 出示以下“孟子語錄”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盡信《書》,不如無《書》。 以上這些至理名言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這些話都出自兩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賢之口。這個人與孔子齊名,他就是被稱為“亞圣”的孟子。(看孟子像) 2、 資料簡介(文學常識):以檢查對孟子和《孟子》的預習情況的方式進行。 (過渡語)我們都知道,遠距我們現(xiàn)在大約二千五百年前,出現(xiàn)了一個歷史文化轉(zhuǎn)變的偉大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都有幾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時期,孟子在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時期,孟子始終為人倫正義,為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號,他繼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國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學觀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樣,流傳到今天。 預習題 孟子:戰(zhàn)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縣)人。孟子受業(yè)于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把他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并尊其為(亞圣)。 《孟子》:(儒家)經(jīng)典之一,為(孟子)和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 今天我們學習《孟子》中的名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明確學習目標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2、 學生個別朗讀課文。指導朗讀。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 拂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分組練讀:兩人互讀;組內(nèi)輪讀。 4、全班練讀:男生齊讀第一段;女生齊讀第二段;第三段:女分讀、男分讀、男女合讀;第四段:齊讀。 5、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配樂:古箏曲《嘆顏回》)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翻譯課文。 “信”“達”“雅”三個字是文言文翻譯可遵循的原則。 從文言文翻譯的角度來理解,“信”,就是要求譯文忠實于原文。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斑_”,就是要求譯文通順明白,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側(cè)重在譯文本身的提煉,要求譯文選用的詞語比較考究,能進而為規(guī)范得體,簡明優(yōu)雅。 “信、達、雅”三者互相聯(lián)系,而又各有側(cè)重。一般說來,“信”是第一位的,“達”、“雅”遞而次之。所以,文言文翻譯當以直譯為主,在難于直譯時,才輔之以意譯。 2、 小組交流,討論,解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指導各組準備展示本組的翻譯內(nèi)容。) 3、 學生翻譯講解課文大意。 學法:分四組,每組翻譯一段,師點撥;(配以板書) 組際挑戰(zhàn),互相“點將”,我讀你譯,你讀我譯。 ◇第一段的設計: (學生)先借助“注釋”講歷史人物的故事, 再翻譯句子,同時(師)點撥文言詞語及翻譯方法 第二段的設計: 用組長與組員對話的方式,(對照幻燈片放映的文本)逐人逐句翻譯,且組長譯首句和尾句(以便于組織)。 第三段的設計:基本同于第二段。 第四段的設計:同第二段。 ◇師穿插講解: ①調(diào)整語序 例: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舜于畎畝之中發(fā) ②詞類活用 例: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 ③同形異音異義字 拂:行拂亂其所為,讀“fu” ,阻撓,違反。 入則無法家拂士,讀“bi” ,通“弼”,輔佐,輔弼。 ④百里奚的“奚”字。 四、背誦 1、“引背”,按板書提示背誦; 2、小組內(nèi)互背; 3、“賽背”,以小組為單位,以個人為單位; 4、“美背”,全班配樂(古箏曲《嘆顏回》)齊背。 五、分析 1、文中列舉的六個歷史人物有什么共同點? (他們在成為名人之前,要么經(jīng)受磨難,要么從事著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為世人所知……都是在經(jīng)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2、結(jié)合現(xiàn)實談談你對第二段的理解。 第二段,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都必然要在內(nèi)心和身體各方面經(jīng)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jīng)受的挫折都經(jīng)受過了,以后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3、課文是如何展開論述的?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先談人,著眼于“生于憂患”;后論國,著眼于“死于安樂”;最后得出中心論點。寫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使文章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前者用了6個“于”、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第二段的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為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賢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則從個人經(jīng)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松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nèi)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的寫法,也堪稱經(jīng)典,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4、最后一個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總結(jié)中心論點,獨成一段,鮮明突出。 六、談啟示,作拓展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這篇文章使我們明白了艱難困苦對人的意義。 這篇文章使我們懂得了人怎樣才會有所作為。 這篇文章還使我們接觸了一些關于國家治理的問題。 2、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個道理,聯(lián)想到的故事或相似的名言警句。 (事例) 司馬遷,遭遇宮刑,卻成就了一部《史記》。 李時珍,歷經(jīng)千辛萬苦,不斷上山采藥,留下了一部《本草綱目》。 孫中山,無數(shù)次的努力,千萬次的犧牲,中華民國從此誕生。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名言)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古人大業(yè)成,皆自憂患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學?!獎e林斯基 苦難毀滅一些人,也磨練一些人。——富勒 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反抗命運。——貝多芬 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xiàn)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斞? 七、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在物質(zhì)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設計 (舉例論證) ( 對比論證) 舜 苦… 傅說 勞… 過… 改 膠鬲 餓… 吃大苦 心… 慮… 作 生于憂患, 管夷吾 空乏… 成大業(yè) 色… 聲… 喻… 死于安樂 孫叔敖 拂亂… 入… 出… 百里奚 所以…-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019 2020 九年級 語文 下冊 18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教案 新版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talysoccerbets.com/p-335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