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形成性考核冊綜合練習部分答案Word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電大《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形成性考核冊綜合練習部分答案Word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2010年電大《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形成性考核冊 答案(最新)綜合練習部分
綜合題答案第一、二、三、四、五章(綜合練習題)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孕育 生成 拓展
2.理性批判與情感激發(fā)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
3.和平與發(fā)展
4.科學主義(或者實證主義)人本主義(或者非理性主義)
5.社會管理 社會決策 咨詢
6.情感激發(fā) 定量研究 技術分析
7.大科學
8.人 人的解放和發(fā)展
9.全面 真實 必然
10.宏觀 中觀
二、名詞解釋
1.人文科學通常被說成是"人文學",是指關于人的本身的學說或者理論體系,是對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和發(fā)展問題以及人的自然
2、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進行研究的學問。
2.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精神文化活動等社會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3.接受美學是從接受主體(欣賞者)的反應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藝,把欣賞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構成因素的一種文藝學--美學思潮。
三、單項選擇題
1.A?。玻谩。常摹。矗摹。担谩。叮隆。罚谩。福隆。梗谩。保埃隆?
四、多項選擇題
1. BCD 2. ABC 3. BCD 4.ABD 5.ABE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人文社會科學在階級社會中一般具有某種階級傾向性;
(2)人文社會科學通常體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性;
3、
(3)人文社會科學的時代性。
2.答案要點
(1)"歐洲中心論"或"歐美中心論"失去其統(tǒng)治地位;
(2)傳統(tǒng)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
(3)現(xiàn)代歷史學研究的主體性的張揚;
(4)歷史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的更新。
3.答案要點
(1)深入開掘創(chuàng)作主體的藝術思維及心理;
(2)重新認識文藝作品的形式;
(3)注重研究文藝的接受問題;
(4)進一步探索文藝與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關系。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
?。?)教育是文化事業(yè)的組成部分,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深受科學文化思潮發(fā)展的直接影響。人類科學的發(fā)展,總是沿著較低水平的綜合向較為精細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較高水平的綜合
4、螺旋式路線前進。有分化才有綜合,有較高水平的綜合才有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紀下半葉,綜合發(fā)展逐步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界的自覺追求"打破學科孤立發(fā)展的圍城"、"不要讓一個專業(yè)的人在一張桌子上吃飯"、"理論的力量在于綜合,在于協(xié)同運用"的呼聲日益強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員群體化:出現(xiàn)了文-文溝通,理-理溝通,文-理溝通,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綜合性的大科學體系的現(xiàn)實可能性。當前的世界和中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在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這場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就是強調文理綜合。這正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乃至大科學綜合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的產物。
(2)教育觀念和科學文化思潮,說到底,都是社會實踐需求
5、和時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綜合的教育觀念和倡導綜合發(fā)展的科學文化思潮,同樣反映了20世紀下半葉新的社會實踐的需求,體現(xiàn)了新的時代精神。所謂新的社會實踐的需求,就是信息社會、知識經濟對人的知識能力結構的需求;所謂新的時代精神的召喚,就是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召喚。新的世紀,要求人類走出自然科技"指數(shù)增長"而人文精神失落"半個人的時代";要求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結盟、交融;要求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改變重理輕文、重"智"輕"情"、重知識技能輕態(tài)度方法、重分析輕綜合、重物質追求輕精神價值的培養(yǎng)"半個人"的傾向。從這樣的角度,去認識以文理綜合為重要導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實踐,與科學綜合發(fā)展趨勢的內在聯(lián)
6、系,有助于更為深刻地認識教學改革的時代特征和歷史意義。
(3)聯(lián)系實際進行論述(略)。
綜合題答案第六、七、八、九、十章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認知心理學
2.實證主義社會學
3.資本論
4.馬式文通
5.普通教育學
6.蒙昧 野蠻 文明
7.羅爾斯
8.陶行知
9.大科學
10.行為主義 認知主義
二、名詞解釋
1.經濟自由主義是與國家干預主義并列的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中的兩大經濟思潮之一。它發(fā)端于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生活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要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最好的經濟政策就是給私人經濟活動以完全的自由。
7、
2.索緒爾提出區(qū)分語言和言語:語言是語言符號相互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言語則是實際話語。前者是社會的、主要的,后者是個人的、從屬的。
3.終身教育論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教育如何適應迅速變化的社會,如何適應人的終身發(fā)展需求。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等。
三、單項選擇題
1.B?。玻痢。常谩。矗瓵?。担摹。叮痢。罚隆。福摹。梗隆。保埃谩?
四、多項選擇題
1.ABCDE 2. AB 3. CD 4.ABCD 5.ABD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一是從古代走向現(xiàn)代(2分);二是從"異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2分);三是從半封閉研究到開
8、放性研究(1分);四是馬克思主義對西方人類學影響增大(1分)。
2.答案要點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心理學領域涌現(xiàn)了三股新潮:
一是在認識理論領域中,認知心理學取得重要進展;二是在人格理論領域中,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崛起;三是在情緒理論領域中,情緒心理學提出了新的假說。
3.答案要點
盡管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的各種流派紛繁復雜,但基本上屬于兩大經濟思潮:一是經濟自由主義。它發(fā)端于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經濟生活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要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最好的經濟政策就是給私人經濟活動以完全的自由。
二是國家干預主義。它的理論源頭是1
9、6世紀到17世紀的重商主義,認為流通領域特別是對外貿易乃社會財富的源泉,強調在國家支持下發(fā)展對外貿易;從20世紀30年代起,發(fā)展出了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新的國家干預主義,并開始占主導地位。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
這兩個案例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涉及學生、教師、家長的教育心理。第一,小學生期待的是關心、愛護和理解(兩例皆然)。第二,教師的行為態(tài)度,小到課內外射向學生的視線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和對學生發(fā)展的預期(第二例),都在小學生心中產生強烈的消極(第一例)或積極(第二例)的影響。第三,家長過度的期望和呵護(第一例),或者是簡單粗暴(第二例),都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造成消極影響(第一例中,在過度的呵護之下長大的、具有某種優(yōu)越感的“小太陽”,心理上經不住也許只是短暫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籠罩著陰影--可喜的是,這個孩子能嘗試與命運抗爭)。
如做進一步思索,在這類案例中,學生、教師、家長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著的社會心理背景。為什么說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涉及全社會的系統(tǒng)工程呢?這可以從社會心理的角度進行討論。而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學一點心理學,以不斷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給孩子以更多的關心、愛護、理解和疏導,給家長提出必要的有說服力的建議,向社會作積極宣傳,實在是十分重要的。
可復制、編制,期待你的好評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