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2講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上傳人:無*** 文檔編號:29254309 上傳時間:2021-10-06 格式:DOC 頁數(shù):7 大?。?3.51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第一單元第2講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_第1頁
第1頁 / 共7頁
第一單元第2講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_第2頁
第2頁 / 共7頁
第一單元第2講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_第3頁
第3頁 / 共7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第一單元第2講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一單元第2講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一、選擇題 1.漢武帝即位后,改變了以前專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為相的傳統(tǒng),開始擢用沒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為相,拜相后始封侯。漢武帝此舉(  ) A.加強了丞相對皇帝的依賴性 B.強化了相權對中央集權的控制 C.削弱了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 D.化解了相權與君主集權的沖突 解析:漢武帝改變以前專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為相的傳統(tǒng),開始擢用沒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為相,意在削弱貴族政治,丞相由皇帝親自擢選也能加強丞相對皇帝的依賴性,故A項正確;漢武帝改變丞相任用的方式與強化相權對中央集權的控制無關,故B項錯誤;劉氏同姓諸侯王主要分布在地方封國中,漢武帝改變丞相任用的方式與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無關,

2、故C項錯誤;漢武帝改變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君相集權的沖突,故D項錯誤。 答案:A 2.西漢武帝以侍中、尚書等組成內朝執(zhí)掌國家決策大權,后又任命外戚衛(wèi)青為大司馬大將軍,不但掌管全國軍事,還進入內朝,參與政治決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駕崩后,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身份正式作為內朝的領袖執(zhí)掌朝政。從此,外戚擔任大司馬大將軍,掌控內朝成為西漢慣例。下列對這種制度的理解正確的是(  )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剝奪了相權 B.大司馬大將軍掌握決策權,西漢政府從文人政府轉變?yōu)檐娙苏? C.大將軍衛(wèi)青進入內朝后,皇權受到嚴重威脅 D.西漢后期內朝逐漸成為外戚專政的

3、工具 解析:霍光掌權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剝奪相權,故A項錯誤;外戚擔任大將軍不意味著軍人執(zhí)政,故B項錯誤;衛(wèi)青入內朝加強了皇權,故C項錯誤;外戚專權掌控內朝成為慣例,故D項正確。 答案:D 3.“太子年幼繼位,年輕的太后臨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來協(xié)助處理政事,外戚驕橫擅權,無視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結納在自己身邊的心腹宦官,發(fā)動政變,除掉外戚?;实塾H政后,自然重用奪權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專權的局面。這種外戚、宦官的交替專權,成為東漢后期封建政權的一個特點。”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是(  ) A.外戚、宦官權力過大   B.君主的權力受到制約 C.君權至上的結果 D.中央集權所致 解析:

4、外戚、宦官權力過大是材料的現(xiàn)象,不是根源,故A項錯誤;雖有外戚、宦官專權,但他們的權力并不是來自于制度和職位,而是來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權的延伸,君主的權力并沒有受到制約,故B項錯誤;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親信,之所以能交替專權,關鍵在于他們代表的是皇帝的權威,是君權至上的結果,故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故D項錯誤。 答案:C 4.南朝時期,寒人通過充將帥,掌機要(中書舍人),任典簽(代表皇帝監(jiān)察地方諸王刺史)不斷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 A.門閥氏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漸下移 C.專制皇權的逐漸加強 D.監(jiān)察的非理性化趨勢 解析:門閥氏族

5、政治的形成是在東漢,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項錯誤;材料說明,南朝時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歷代君王為了強化皇權,任用寒人,在內朝寒人典掌機要,在外朝,寒人通過擔任典簽對地方進行控制和監(jiān)察,此外,南朝時的將帥,大多出身寒門,根據(jù)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專制皇權的逐漸加強,故C項正確;監(jiān)察的非理性化趨勢不合題意,故D項錯誤。 答案:C 5.唐中宗任命品級較低的豆盧欽望為尚書省長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頭銜,觀察他的反應。豆盧欽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體議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進入。后來加了“平章軍國重事”銜,豆盧欽望才真正參議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A.

6、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長官的行政級別 C.是行政權力高度集中的表現(xiàn) D.使官僚機構形成完整的體系 解析:材料沒有體現(xiàn)三省六部運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內容,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三省長官行政級別降低,故B項錯誤;從材料中豆盧欽望因品級低不敢參與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職責是處理軍國政事,是行政權集中的表現(xiàn),故C項正確;材料僅體現(xiàn)了三省六部的長官,沒有體現(xiàn)出當時官僚機構的完整,故D項錯誤。 答案:C 6.貞觀年間的鄉(xiāng)貢須先經(jīng)過當?shù)刈痖L和州縣官批準,再由戶部審閱,才送吏部考試,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國家登記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參與鄉(xiāng)貢。這一要求(  ) A.凸顯察舉制和

7、科舉制的優(yōu)點 B.擴大了唐朝的統(tǒng)治基礎 C.說明唐朝科舉資格審查嚴格 D.在于控制科舉的錄取比例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唐朝實行科舉制度,察舉制是漢代的選官制度,題目中牽涉的是唐朝的科舉制,故A項錯誤;根據(jù)題目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國家登記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參與鄉(xiāng)貢”可以得出擴大唐朝統(tǒng)治基礎是錯誤的,故B項錯誤;根據(jù)題意,強調的是唐朝科舉資格審查的嚴格,故C項正確;根據(jù)題意,并未提到控制科舉錄取的比例,故D項錯誤。 答案:C 7.北宋初立,有千百個州縣行政單位,后采取措施,在眾多州縣之上設置一級行政機構“路”,以此達到“振領而群毛理”之意。這一做法(  ) 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

8、權 B.嚴密了地方監(jiān)察體系 C.可收統(tǒng)攝管理之功效 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 解析:在州縣之上設置新的行政機構“路”,顯然是擴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權,故A項錯誤;“路”是新設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監(jiān)察機構,故B項錯誤;相比宋初千百個州縣行政單位,作為其上級行政機構的路在數(shù)目方面必然相對較少,有利于收統(tǒng)攝管理之功效,故C項正確;設置新的行政機構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故D項錯誤。 答案:C 8.某同學在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找到以下材料:“無論是作為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抑或作為常設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jié)鎮(zhèn)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濃厚?!痹撏瑢W研

9、究的政治制度(  ) A.擁有大權,不受中央節(jié)制 B.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 C.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 D.使得專制主義空前強化 解析:依據(jù)材料“朝廷的臨時派出機構”“代表中央進行政治控馭和軍節(jié)鎮(zhèn)遏”可以判斷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擁有大權,但是在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jié)制,故A項錯誤;行省的權力受到中央的節(jié)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遏制了地方勢力的膨脹,故B項錯誤;行省擁有大權但是在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嚴格制約,即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故C項正確;行省制度的設立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不是加強皇權,故D項錯誤。 答案:C 9.中國古代的監(jiān)察體制確定了監(jiān)察與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層)的分

10、離,中央、地方的監(jiān)察機構與政府機構的相對分離,監(jiān)察官員與政府官僚的分離。這確保了監(jiān)察權力的(  ) A.分散行使     B.法制化 C.獨立運作 D.世襲化 解析:材料說的是“監(jiān)察與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層)的分離,中央、地方的監(jiān)察機構與政府機構的相對分離,監(jiān)察官員與政府官僚的分離”,不是說監(jiān)察權力分散行使,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說監(jiān)察權力的立法保障,故B項錯誤;材料說的是“監(jiān)察與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層)的分離,中央、地方的監(jiān)察機構與政府機構的相對分離,監(jiān)察官員與政府官僚的分離”,這樣確保了監(jiān)察權力的獨立運作,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監(jiān)察權力的繼承問題,故D項錯誤。 答

11、案:C 10.“明設官,開國數(shù)年一再更定,內外無偏重,大小監(jiān)制,緩急繁減,咸克互濟,可為盡善。獨是罷丞相而尊尚書,事難畫一,緩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勢有然也?!辈牧现饕从趁鞒瘡U丞相后(  ) A.權力過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權加強 D.君權空前強化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明朝出現(xiàn)那種“事難畫一,緩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獨是罷丞相而尊尚書”導致的權力過于分散,故A項正確;根據(jù)材料“獨是罷丞相而尊尚書,事難畫一,緩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勢有然也”可知,明太祖罷丞相所導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項錯誤;明朝罷丞相之后出現(xiàn)的是專制皇權而非中央集權的加強,故

12、C項錯誤;明朝廢丞相后確實出現(xiàn)君權空前強化的局面,但材料中沒有提及,故D項錯誤。 答案:A 11.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僅主管民政,又設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都指揮使司掌軍政,為防止布政使司長官專權,每一布政使司又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舉措體現(xiàn)了(  ) A.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的意圖 B.三權分立的民主化的特點 C.宰相權力下放地方的趨勢 D.制約地方、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對地方機構的改變,皇權和相權的矛盾體現(xiàn)在中央機構變化上,故A項錯誤;明朝是封建王朝,其機構設置雖有互相監(jiān)督的作用,但不能體現(xiàn)出民主化特點,故B項錯誤;材料設置

13、的布政使司等官員不是宰相權力下放后的機構,故C項錯誤;材料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各行職權,權力分化,又各設左、右布政使防止專權,可知該舉措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故D項正確。 答案:D 12.有學者對“忠”在官修史書中出現(xiàn)的頻次情況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在漢代纂修的史書中,“忠”所占的比例為7.97%,宋代為15.89%,清代為22.71%。這反映出(  ) A.倫理教化逐步加強 B.專制主義日益強化 C.思想控制日趨嚴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倫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體現(xiàn)在“三綱五?!保瑢Π傩盏目刂粕?,而題目中強調的是“忠”,強調的是對君主

14、的“忠”,故A、C兩項錯誤;根據(jù)前面的分析,故B項正確;題目中并未體現(xiàn)史官的思想,故D項錯誤。 答案:B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宰相是中國古代輔政首腦的統(tǒng)稱,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啟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體制的樞紐。宰相及宰相制度對古代政治的穩(wěn)定、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興衰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材料一 歷代全國宰相籍貫分布統(tǒng)計表 河南 河北 陜西 山東 山西 甘肅 西漢 11 4 7 12 1 1 唐 63 49 67 21 44 27 兩宋 20 8 2 8 4 明 7 9 2 8 4

15、 江蘇 湖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西漢 7 唐 20 10 5 4 1 兩宋 8 2 19 8 15 14 明 15 7 19 6 10 12 材料二 歷代全國宰相籍貫分布中心地點數(shù)目統(tǒng)計表 宰相籍貫分布中心地點及數(shù)目(后者用括號表示) 西漢 咸陽(4)、沛縣(7) 唐朝 長安(28)、咸陽(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隴西(6)、聞喜(8)、蘇州(6)、安平(7)、洛陽(12)、滎陽(6) 兩宋 開封(7)、杞縣(3)、安次(3)、壽縣(4)、衢縣(今衢江區(qū))(3)

16、明 晉江(6)、余姚(3)、湖州(3) 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漢丞相、相國、三公,唐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學士。 ——以上兩則材料均摘自陳國生《論我國古代宰相 籍貫分布規(guī)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中國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變,有其趨勢,亦有其法則。趨勢維何?時代愈前,相權愈重;時代愈后,相權愈輕。法則維何?君主近臣,代起執(zhí)政,品位既高,退居閑曹是也(不斷用近臣外派來掌控國家,一旦權重,即被替代閑置)。 ——李俊《中國宰相制度》 (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宰相籍貫分布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2)論證材料三中關于中國宰相制度的

17、觀點。(要求:觀點明確,論從史出) 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jù)材料一表格,宋以前宰相籍貫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陜西、山東、山西、江蘇,宋代以后除上述地區(qū)以外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也有分布,據(jù)此可以得出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勻化;根據(jù)材料二表格,宰相籍貫分布:西漢:咸陽、沛縣,唐朝主要分布在長安、咸陽、西安、洛陽居多;兩宋以開封居多,明朝晉江居多,由此可以得出歷代帝鄉(xiāng)所在地,政治中心區(qū)附近分布密集;第二小問成因,可以從經(jīng)濟重心的轉移、南方文化教育發(fā)展、選官制度的變化、政治和軍事中心的特殊條件等角度回答。 (2)首先從材料中提取觀點,如:相權不斷削弱;通過內朝

18、官向外朝官轉化使相權削弱;再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史實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論從史出。 答案:(1)特點: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勻化;歷代帝鄉(xiāng)所在地,政治中心區(qū)附近分布密集。 成因:經(jīng)濟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發(fā)展;唐以前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導致世家大族壟斷選舉,科舉制的實行使選官范圍擴大,宰相籍貫分布均勻化;政治和軍事中心給人物行政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政治中心倍受統(tǒng)治階級重視,所以帝鄉(xiāng)多宰相,宰相籍貫分布在政治中心尤為密集。 (2)觀點:相權不斷削弱。 論證:秦代三公九卿制中宰相為百官之首,協(xié)助皇帝處理天下政務。漢武帝后,宰相的職權逐漸轉到尚書臺

19、。魏晉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趨于成熟,相權弱化。北宋設三司使、樞密院和參知政事分割相權。明代廢宰相設內閣,宰相制度不復存在。 觀點:通過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使相權削弱。 論證:漢承秦制,宰相為百官之首,協(xié)助皇帝處理天下政務。漢武帝為了裁抑丞相職權,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由皇帝與親信近臣形成了宮廷的決策核心,稱為“內朝”,而以丞相為首執(zhí)掌政務的政府機關,稱為“外朝”。朱元璋加強皇權,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之職,其在位后期始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協(xié)助皇帝處理朝廷文書。明成祖時,正式確立內閣制度??滴醯墼O南書房作為內廷決策機構鉗制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帝創(chuàng)設軍機處。乾隆帝時進一步強化軍機處的職能,內閣也形同虛

20、設,皇權得以空前加強。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發(fā)展演變簡表 時期 錄取數(shù)量 或方式 考試 內容 考試程序 唐代 進士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詩賦、儒家經(jīng)典、法律、文字、算學等 武則天時,初設殿試,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錄取名額大為增加 儒家經(jīng)典為主,儒家經(jīng)典可依據(jù)多種注疏 考試分解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制,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開始實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學子,按照其所處的地域進行排名,分別錄取出貢生后,再統(tǒng)一參加殿試 命題范圍只限于四書五經(jīng),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釋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學校為生員或入國子監(jiān)為監(jiān)生,

21、再通過鄉(xiāng)試、會試、殿試而入仕 結合材料與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科舉制度與社會發(fā)展”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jù)) 解析:開放型的論述題,從材料表格中唐代至明代“錄取數(shù)量或方式”“考試內容”“考試程序”三方面都可進行作答,“科舉制度與君主制的強化”“科舉制度與經(jīng)濟重心南移”“科舉制度與儒學的發(fā)展”等都是可以的,然后輔以相關的史實論據(jù)即可。 答案:(示例1)科舉制度與君主制的強化。 君主專制的強化使科舉考試的錄取數(shù)量、考試內容、考試程序發(fā)生了變化??婆e取士錄取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封建統(tǒng)治基礎不斷擴大;科舉考試內容由多元到以儒

22、學為主,再到只限于四書五經(jīng),且以朱熹的注疏為準,表明儒學思想已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工具;科舉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殿試逐漸成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實表明科舉考試的變化體現(xiàn)了君主專制的加強。(如果從錄取數(shù)量、考試內容、考試程序三個方面任取一個角度進行闡述,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2)科舉制度與經(jīng)濟重心南移。 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導致科舉考試錄取數(shù)量和方式逐漸發(fā)生變化。唐中后期以后,經(jīng)濟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時期南方成為我國的經(jīng)濟重心,經(jīng)濟重心南移帶來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業(yè)昌盛。科舉考試中,南方士子占優(yōu)勢,明代為平息北方士人情緒,實行“南北榜”。 (示例3)科舉制度與儒學的發(fā)展。 自唐代到明代,儒學在科舉考試中的地位日益突顯。唐代,儒學作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宋明理學以儒家綱常約束人們的思想,科舉考試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但可依據(jù)多種注疏;明代四書五經(jīng)成為科舉考試的唯一內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釋為準。由于內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革,從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沒落。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