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藥基礎知識》ppt課件

上傳人:xiao****017 文檔編號:16371895 上傳時間:2020-09-29 格式:PPT 頁數(shù):38 大?。?.56M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中醫(yī)藥基礎知識》ppt課件_第1頁
第1頁 / 共38頁
《中醫(yī)藥基礎知識》ppt課件_第2頁
第2頁 / 共38頁
《中醫(yī)藥基礎知識》ppt課件_第3頁
第3頁 / 共38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中醫(yī)藥基礎知識》ppt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醫(yī)藥基礎知識》ppt課件(3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中藥基礎知識,歷代本草專著,中藥的性能,一、四氣五味 四氣(四性):寒、熱、溫、涼四種藥性。 溫熱與寒涼屬于兩種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只是程度上有區(qū)別。 對于有些藥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詞區(qū)別。 藥物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fā)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于發(fā)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如附子、干姜對于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 一般寒涼藥多具清熱、解毒、瀉

2、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癥。溫熱藥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癥。所以有“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方法。,五味指藥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淡附于甘、澀附于酸 。 辛味。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治療表證和氣滯血瘀的藥物,都具有辛味。辛味藥易耗氣傷陰,故氣虛、陰虛者慎用。 甘味。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治療虛證或攣急疼痛的藥物,都具有甘味。甘味藥能膩膈礙胃,故中滿濕阻、食積、氣滯者慎用。 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治療盜汗、泄瀉、尿頻、遺精等的藥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藥能收斂邪氣,故邪未盡之證者慎用。,苦味。能泄

3、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治療氣逆喘咳、溫熱、寒濕、腎陰虧虛等的藥物,都具有苦味??辔端幰讉驍∥福式蛱澨?、脾胃虛弱者不宜大量應用。 咸味。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疬癭瘤、癥瘕痞塊等病證。咸味藥多入腎經(jīng),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治腎虛證。還有些咸味藥走血分,有清熱涼血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證。脾胃便溏著慎用。 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滲濕利尿藥多具淡味,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等利尿藥。 澀味與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以治療虛汗、泄

4、瀉、尿頻、精滑、出血等證,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能澀腸止瀉。。,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藥的作用趨向。 升是上升,趨向于上;降是下降,趨向于下;浮是發(fā)散,趨向于表;沉是泄利,趨向于內。 總的來說,凡是具有解表、散寒、升陽作用的中藥,其藥性均屬升浮并具有上行向外作用;凡是具有清熱、瀉下、利水、收斂、降逆作用的中藥,其藥性都屬于沉降并具有下行、向里作用。 臨床治療上,病位在上、在表者,應用升浮藥治療;病位在下、在里者,應用沉降藥治療。 就中藥的性味而言,凡是溫性、熱性及味辛、味甘的中藥,大多為升浮性中藥;凡是涼性、寒性及苦味、酸味、咸味的中藥,大多為沉降性中藥。,三、歸經(jīng),歸經(jīng)是指藥物對于機

5、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定位作用)。 歸經(jīng)是以臟腑、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證為依據(jù)的。 前人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逐步認識到每種藥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圍,以此確定藥物的歸經(jīng)十分準確。如蘇子、白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肺經(jīng);茯神、柏子仁能治療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為心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心經(jīng),等等。 中藥性味相同,而歸經(jīng)不同,說明中藥的功效異同。,四、有毒無毒,有毒無毒,指中藥用于人體后能否造成不良反應,有無明顯毒性反應的性能。 “毒藥”廣義上講,為藥物的總稱,把藥的偏性謂之毒?!八幾C相符,大黃也補;藥不對證,參茸亦毒?!?狹義上講,指藥物對人體的損害作用。 中藥根據(jù)毒性程度分

6、為有毒、無毒、大毒、小毒。 凡是毒性中藥,使用中一定要嚴格把握用法用量,以確保用藥安全。 中藥性味、有毒無毒、歸經(jīng)結合說明中藥功效。,五、中藥的配伍,中藥配伍,即根據(jù)病情、治法和藥物性能,選擇兩種以上藥物同用的用藥方法。 目的:增強治療效能,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減少不良反應。 內容:七情配伍、君臣佐使。 七情配伍又稱配伍七情、藥物七情。除“單行”外,皆從雙元配伍用藥角度,論述單味中藥通過簡單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藥臨床應用的七種基本規(guī)律,是中醫(yī)遣藥組方的基礎。,七情配伍的內容: 單行:指用單味藥就能發(fā)揮預期治療效果,不需要其它藥輔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黃苓治輕度的肺熱咳血。 相

7、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如大黃和芒硝合用,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藥物配伍合用,而以一藥為主,另一藥為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強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 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

8、參惡萊菔子,因為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相惡只是兩藥的某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功效減弱或喪失,而不是二藥的各種功能全部相惡。 相反:即兩藥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其中相須、相使表示增效,臨床用藥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殺表示減毒,應用毒烈藥時須考慮選用; 相惡表示減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原則上應絕對禁止。,“君臣佐使”,即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它高度概括了中醫(yī)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七情配伍的進一步發(fā)展,對學習研究中藥成方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君臣佐使”: 君藥:即在處方中對處

9、方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它體現(xiàn)了處方的主攻方向,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組方中不可缺少的藥物。,臣藥:意義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和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證或兼病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意義一是為佐助藥,用于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二是為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藥、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三是為反佐藥,即根據(jù)病情需要,使用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藥:意義一是引經(jīng)藥,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中藥的鑒別方法,中藥鑒別的方法:基原鑒別、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等。 性狀鑒別常從以下方面進行觀察:形狀、大小及厚薄、顏色

10、、表面特征、質地、斷面、氣、味、水試、火試。 各類中藥的鑒別要點:略。 中藥質量標準:國家標準(藥典、部頒標準)、地方標準。 取樣原則:100件以下取5件;100-1000件,按5%取樣;超過1000件,超過部分按1%取樣;不足5件的,逐件取樣;貴重藥材,不論包件多少逐件取樣。 供試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試驗所需的3倍數(shù),即1/3供實驗室分析用,另1/3供復核用,其余1/3則為留樣保存,保存期至少1年。,道地藥材: 四大懷藥:懷牛膝、淮山藥、懷地黃、懷菊花。 浙八味:浙貝母、浙玄參、杭菊花、杭白芍、杭麥冬、山茱萸、延胡索、白術。 云藥:云木香、云茯苓等。 貴藥:天麻、朱砂等。 川藥:川烏、川芎、川

11、厚樸、川黃柏等。 廣藥:廣豆根、廣藿香、陽春砂等。 西藥:大黃、當歸、冬蟲夏草等。 北藥:黨參、柴胡等。 南藥:江枳殼、宣木瓜、建澤瀉等。,中醫(yī)基礎知識,中醫(yī)的基本特點,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兩個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人與自然界(即外在環(huán)境)也保持統(tǒng)一的整體關系。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辯證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是根據(jù)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jù),論治是治療的手

12、段和方法。,病、證、癥是不同的概念。 癥,是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臨床表現(xiàn)。 證,是對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的病理概括。 病,是機體在一定情況下對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種反應,具有特定的癥狀和體征。一種病在不同階段可出現(xiàn)不同的證;不同的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又可出現(xiàn)相同的證。,陰陽學說,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陽的特性:明亮、溫熱、上升、向外、運動、興奮。 陰的特性:晦暗、寒冷、下降、向內、靜止、抑制。 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xiàn)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xiàn)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事物

13、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陰陽學說的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運用: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就人體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 背腹而言:背部為陽,腹部為陰; 四肢而言: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筋骨皮膚而言:筋骨在內故為陰,皮膚在外故為陽; 內臟而言: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為陽,五臟藏精氣而不瀉為陰; 五臟本身而言:心、肺居于上焦故為陽,肝、脾、腎居于中焦故為陰 。 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tǒng)一協(xié)調關系的結果。如以功能物質而言,功能屬陽、物質屬陰,人體的生理活動是以物質為基

14、礎的,沒有物質運動就無以產(chǎn)生生理功能;,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疾病發(fā)生是因“陰陽失調”。如“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兩虛”等病癥,并且病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 用于疾病的診斷:用陰陽的屬性來分析病情,如以色澤、聲音、呼吸、氣息來分辨陰陽,還可以脈象部位分陰陽。寸為陽,尺為陰,浮大洪澤為陽,沉小細澀為陰等。 用于疾病的治療:疾病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就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用于歸納藥物的性能:四氣中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五味中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升降浮沉中升浮屬陽,沉浮屬

15、陰。,五行學說,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運動。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溫熱、升騰、向上、明亮。 土的特性:“土爰稼穡”,生化、受納、承載。 金的特性:“金曰從革”,清潔、肅殺、沉降、收斂。 水的特性:“水曰潤下”,滋潤、向下、寒涼、閉藏。,事物五行歸類表,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與規(guī)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規(guī)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往復,循環(huán)無窮。 五行相克的規(guī)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16、火克金,金克木,依次往復,循環(huán)無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后所出現(xiàn)的不正常相克現(xiàn)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 相侮: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藏象學說,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臟,古作藏,指居于體內的臟腑;象,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于體外的種種征象。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臟:心

17、、肝、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受盛和傳化水谷;奇恒之腑,是指這一類的器官的形態(tài)與六腑相似,而其具有類似臟的貯藏精氣的作用。,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主血脈;主神志;心開竅于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里。 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jié);輔心調節(jié)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里。 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18、、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主運化;主升清;主統(tǒng)血;開竅于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里。 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生疏泄;主藏血;開竅于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里。,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里。 膽的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胃的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小腸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大

19、腸的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膀胱的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運行的道路。,氣、血、津液,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又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 人體的氣,來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飲食中的營養(yǎng)物質(即水谷之精氣)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肺、脾胃和腎等臟腑的綜合作用,將三者結合而成。 氣的生理功能:推動作用、溫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攝作用和氣化作用。 氣的運動,稱作“氣機”。氣的運動形式可歸納為升、降、出、入。 氣的分類:元氣、宗氣、營氣和衛(wèi)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

20、物質之一,是運行于脈中的紅色液體。 脈是血液運行的管道,又稱“血府”,有約束血液運行作用。 生成血的最基本的物質是營氣和津液。 營氣和津液都來自于飲食物經(jīng)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說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血的主要功能:濡養(yǎng)作用、運載作用、血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 血的運行主要依賴氣的推動作用。血在脈管中運行而不至逸出脈外,也是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xiàn)。 津液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 津液的主要功能:滋潤營養(yǎng)作用、化生血液作用和運載作用。,氣和血的關系:氣屬陽,血屬陰。“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為血之帥”指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血為氣之母”指血是氣的載體,并給氣以充

21、分的營養(yǎng)。 氣和津液的關系: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與津液的關系和氣與血的關系極其相似。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有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和氣的氣化、溫煦、推動和固攝作用。氣在體內的存在及其運動變化,既依附于血,也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也是氣的載體。 血和津液的關系:血與津液均是液態(tài)物質,均有滋潤和濡養(yǎng)作用,與氣相對而言,二者均屬于陰。 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津液滲注與脈中,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病因病機學說,病因,就是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tài)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中醫(yī)病因學說將致病因素分為三種:外因(六淫、癘氣等)、內因(七情等)和不內外因(飲食不節(jié)、外傷等)。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七情:喜、

22、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 痰飲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由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產(chǎn)物。 淤血是指全身血脈運行不暢或局部血液停滯,或體內存在離經(jīng)之血未能消散等病理狀況。 病機,是指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其結局的機理。 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藏象、經(jīng)絡、病因和發(fā)病等基礎理論,探討和闡述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其結局的機理及其基本規(guī)律,即病機學說。,中成藥基礎知識,中成藥的常用劑型,中藥傳統(tǒng)劑型: 丸劑、散劑、內服膏劑(膏滋)、酒劑、露劑、膠劑、膏藥等 中藥現(xiàn)代劑型: 如顆粒劑、片劑、注射劑、 膠囊劑、合劑等,中成藥處方來源:歷代醫(yī)藥文獻、驗方、新研制方。 來源于醫(yī)藥文獻的中

23、成藥,是按照“君臣佐使”配伍原則組方的。 常用中成藥劑型的使用特點:略。 引起中成藥不良反應的常見因素:劑量過大或療程過長;用藥不當;藥材品種混亂,炮制質量欠佳;中成藥組方不合理;個體差異。 常見中藥、中成藥的中毒反應及治療:烏頭類藥物及含烏頭類藥物的制劑(烏頭類生物堿);馬錢子及其制劑(番木堿即士的寧);蟾酥及其制劑;含朱砂、輕粉、紅粉等的制劑(汞);含雄黃、砒霜等的制劑(砷)。,中成藥的使用方法,內服法 服藥時間 :內服的中成藥,宜空腹服用,補養(yǎng)類中成藥宜飯前服 ;胃腸有刺激的飯后服為宜;驅蟲藥最好清晨空腹服;安神藥睡前服效果佳;嘔吐者應少量多次服用;調經(jīng)藥宜在臨近經(jīng)期前數(shù)日服用;對于急性病,須遵醫(yī)囑,視病情及藥物特點決定用法。,中成藥的使用劑量,應按照說明書的規(guī)定劑量用藥 醫(yī)生要因病、因藥、因人、因時而宜,合理確定中成藥的使用劑量。 一般情況3歲以內服1/4成 人量,35歲的可服1/3成 人量,510歲的可服1/2 成人量。,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