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學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自主探索、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計算過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確計算不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會用豎式計算。
二、重點難點
重點:會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
難點: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算理。
三、導學問題
1.預習
看一看,這合唱團大約有多少人?
2.自主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并列式
求合唱團有多少人,就是( )人數+(
2、 )人數。
列式為:
(2)探究23+22的計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1)先用23和22的整十部分相加,所得的數再與個位上和相加。寫出過程:
(2)先把兩個數的整十數部分加起來,再把兩個數的個位上的數加起來,最后把所得的兩個數相加。
寫出過程:
3、
你還有其他的口算方法嗎?寫出來。
方法二:借助小棒計算。
用小棒擺出23和22,然后合起來,最后得到( )根小棒。
方法三:用豎式計算。
注意事項: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寫在的數的個位上;再算十位上的數,結果寫
4、在得數的十位上。
試一試,寫一寫:23+22
歸納總結:
3.達標練習
(1)用豎式計算。
35+62= 43+30= 76+23=
(2)原來有17人在雪地里做游戲,又來了12人來做游戲,現在一共有多少人在雪地里做游戲?
(3)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俄羅斯體育代表團獲得26枚銀牌,32枚銅牌,一共獲得多少枚銀牌和銅牌?
4.總結
今天的
5、學習,我學會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現很好;
我在 方面表現不夠好。
以后要注意 。
四、參考資料
阿拉伯數字的來源
阿拉伯數字1
6、、2、3、4、5、6、7、8、9、0是國際上通用的數碼。這種數字的創(chuàng)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勞。阿拉伯數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逐步創(chuàng)造出來的。
公元前3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各地的寫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羅門式,它的獨到之處就是從1~9每個數都有專用符號,現代數字就是從它們中脫胎而來的。當時,“0”還沒有出現。到了笈多時代(300-500年)才有了“0”。這樣,一套完整的數字便產生了。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7-8世紀,隨著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饑似渴地
7、吸取古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其科學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學家、旅行家毛卡訪問阿拉伯帝國阿撥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達,將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里發(fā)曼蘇爾(757-775),曼蘇爾令翻譯成阿拉伯文,取名為《信德欣德》。此書中有大量的數字,因此稱“印度數字”,原意即為“從印度來的”。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約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數字,并在天文表中運用。他們放棄了自己的28個字母,在實踐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無保留地把它介紹給西方。9世紀初,花拉子密發(fā)表《印度計數算法》,闡述了印度數字及應用方法。
印度數字取代了冗長笨拙的羅馬數字,在歐洲傳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對,但實踐證明優(yōu)于羅馬數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發(fā)行的《計算之書》,標志著歐洲使用印度數字的開始。該書共15章,開章說:“印度九個數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及阿拉伯人稱作sifr(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14世紀時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應用,逐漸為歐洲人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