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體死亡倫理》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九章 人體死亡倫理(2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九章 人體死亡倫理,廣東省人民醫(yī)院 呼吸內科 李靜,一、臨終關懷的道德要求 二、安樂死及其倫理分析 三、死亡觀與死亡標準的倫理爭論,第二節(jié) 臨終關懷與安樂死的倫理道德,臨終關懷,是對臨終階段的病人包括其家屬的一種“特殊服務”,實際上也是一種對臨終患者處置死亡的方式 臨終關懷主要是向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包括醫(yī)療、護理、心理和社會等各方面的照護,使臨終患者的癥狀得到控制,痛苦得以緩解,生命質量得以體現,生命受到尊重,同時,病人家屬的身心健康也能得到關照,最終使病人能夠無痛苦、無遺憾、安詳或舒適地告別親友,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一、臨終關懷的道德要求(一)臨終關懷及其特點,第一,臨終關懷顯示了人道
2、主義精神 第二,臨終關懷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第三,臨終關懷是一種更容易為人們接受的臨 終處置方法,(二)臨終關懷的倫理價值和意義,,安樂死,一詞源于希臘文,本意是指“無痛苦幸福地死亡”,現代意義上的安樂死通常是指身患絕癥的病人,于治愈無望、生命垂危而又極度痛苦的情形下,自愿要求盡早結束生命,在此前提下所實施的保持人的尊嚴與安詳的死亡處置方式。,二、安樂死及其倫理分析(一)安樂死及其歷史發(fā)展,。,安樂死,主動安樂死,被動安樂死,是通過醫(yī)生或其他人之 手運用藥物等手段加速 結束病人的生命,即所 謂“仁慈殺死”,被動安樂死一般是指撤除 患者賴以維持生命、拖延 時日的體外循環(huán)裝置、 人工呼吸裝置與
3、其它輔助 設施,或放棄必需的醫(yī)療 措施,使患者等待死神的 降臨自然逝去,,,,,安樂死能解脫人們的痛苦嗎 當患者的肉體痛苦與精神痛苦交纏在一起無法分離,甚至精神痛苦更為厲害時,僅以擺脫肉體痛苦為主,簡單的提早結束生命難道是人道的嗎 安樂死是否是理想而又唯一的解脫病人痛苦的方式?是否舍此就無其他途徑,(二)安樂死的倫理之爭,,傳統(tǒng)的醫(yī)學死亡標準是心肺和循環(huán)功能的喪失,即呼吸、心跳、血液循環(huán)的完全停止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特設委員會提出了“腦死亡”的概念,并制定了4條相應的診斷標準,三、死亡觀與死亡標準的倫理爭論,哈佛“腦死亡”診斷標準 同時規(guī)定,凡符合以上4條標準,
4、并在24小時內反復檢查多次結果一致者,就可宣告死亡。但有兩個例外:體溫過低(<32.2)或剛服用過巴比妥類藥物等中樞神經系統(tǒng)抑制劑。,對外部刺激和身體的內部需求毫無 知覺和完全沒有反應 自主運動和自主呼吸消失 反射,主要是誘導反射消失 腦電波平直或等電位,時間:1986年6月29日凌晨5時。 死者:夏素文,59歲,患肝硬化腹水,伴肝腎綜合征 當事人: 醫(yī)生:蒲連升 死者兒子:王明成 判決結果:蒲連升、王明成二人無罪。,中國第一例安樂死案,2003年7月4日,“安樂死之子”王明成放棄治療,回家。他獨力走上二樓,雙腳發(fā)顫。,安樂死,安樂死,王明成說,他在昏睡中好像夢到了母親。17年前,母親肝硬化,
5、腹脹伴嚴重腹水,救治無望,幾次翻滾到床下想把自己摔死,王明成請求醫(yī)生蒲連升對母親實施安樂死。母親被兩次注射了100毫克復方冬眠靈后,次日凌晨5時去世。母親死去那一刻的安詳神情一直烙在他的心上。他向院方提出讓自己安樂死的勇氣也來源于那個眼神。那個眼神的代價,是他和蒲連升當年在看守所里蹲了一年零三個月,然后無罪釋放。,安樂死,安樂死,四川一名出生僅3個月的嬰兒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左眼先天性白內障等多種疾病被父母要求安樂死。網上調查結果顯示有76.48(123332人)的支持率,盡管這些疾病并非絕癥。,西安九名尿毒癥患者要求安樂死,安樂死,眾說紛紜,爭 鳴,正方: 安樂死,因為痛苦,所以解脫,反方:
6、 安樂死,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正方:著名倫理學家邱仁宗:解除痛苦是唯一目的 從倫理學角度講:作為病患的監(jiān)護人,當病人所患的重癥無法治愈,而且還必須在痛苦的折磨中走向死亡時,那么家屬就有權利幫助沒有行為能力的病患選擇死亡的方式,因為唯一的目的是幫助患者解除痛苦。,反方:人身權法論作者楊立新:安樂死是變相侵害生命權 非法剝奪一個人生命的行為,在侵害個人生命權的同時也侵犯社會秩序與國家利益,是對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挑戰(zhàn)。故此,應由公法憑藉國家強制力對侵害生命權的行為作出處罰,以一體保護個人、社會、國家三者的利益。,眾說紛紜,爭 鳴,正方:名醫(yī)胡守友:有尊嚴地死去很難 安樂死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要考慮到方
7、方面面。臨床上,在中晚期的患者中往往有著“疼痛”之外的痛苦情況。比如肺癌患者,肺逐漸被癌細胞代替,肺就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呼吸困難,處于缺氧的狀態(tài),就算接氧也不能緩解呼吸困難的狀況,所以,這種病人常常是被活活憋死的。對于這類病人,要有尊嚴地死去是很難的。那些病人要安樂死,醫(yī)生卻沒辦法成全,因為沒有相關法律的保障。,正方 網友龍兒喜歡:懂得放棄,才能重獲新生 我有時候想,如果自己老的時候,動不了了,半身不遂,意識不清,我會在自己有意識的時候立下遺囑,放棄治療,請求安樂死。 我在醫(yī)院里,看過無數的病人受病痛的折磨,在生命的最后,他已經沒有知覺了,還在受苦,受罪,他的家人明知道是在做無用的努力,還要繼
8、續(xù)的人為的折磨他。放棄,才能重獲新生。,反方: 網友:安樂死是虛偽的人道主義 “安樂死”剝奪了患者的生命,是對神圣法律的蔑視與踐踏,是一種違法犯罪的行為;在道德上“安樂死”是對社會公德與文明的玷污與敗壞,特別是對于醫(yī)務工作者來說,它違背了職業(yè)道德和人道主義精神,充其量不過是虛偽的人道主義。,眾說紛紜,爭 鳴,冷觀 “安樂死”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它涉及到社會的許多方面,也牽連著社會、家庭、醫(yī)院等諸多關系,不可草率為之,在立法之前應當緩行。法律在確定“安樂死”行為阻止違法的同時,應對其實施的條件和程序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以防那些“枉法醫(yī)生”、“不孝子孫”、“圖財害命”者以及各種以“安樂死”為掩蓋而實
9、現不可告人之目的的人有機可乘。 網友:兩害相權衡取其輕 理論上同意,它的確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做法;現實中(至少現在)不同意,在“這里”,這口子一開,各種行行色色的人間悲劇定然層出不窮(大家用聯(lián)系的方法思考一下。這件事在西方國家也是很謹慎的。所以,兩害相權衡,取其輕。因為,要走到安樂死的人與病人相比畢竟是少數。,,,,,“死亡旅游激增”,“每15天就有一名英國人在瑞士自殺”引發(fā)這些驚人媒體標題的是一項關于瑞士協(xié)助自殺狀況的研究。面對這種情況,專家主張相對地看問題,并著重強調了姑息治療方面取得的進步。 今年8月底,蘇黎世大學發(fā)表了以自殺旅游:關于瑞士狀況的初步研究為主題的研究報告。一石激起千層浪。報
10、告的撰寫者是法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 據他們的信息,2008至2012年間,前來瑞士接受協(xié)助自殺服務的“游客”數量翻了一番:2012年有172名外籍人士在蘇黎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中77名德國人, 29名英國人。 “解脫”(Exit)-瑞士第一家協(xié)助自殺組織-擁有30多年歷史,它是瑞士活躍于該領域的主要服務機構?!敖饷摗苯M織只為瑞士人及瑞士長住居民服務。其副主席Bernhard Sutter表示,申請來瑞士接受協(xié)助自殺服務的外國人10年來人數穩(wěn)定,每年有225人左右。 相反,求助于協(xié)助自殺服務的瑞士人數量卻在逐年上升。Bernhard Sutter透露,2012年的統(tǒng)計數字為508人,比2011
11、年增長了18%。 但這一數字大約僅是瑞士每年自殺人數的一半。而且,不能忽視的還有另一種狀況-以患有不治之癥者為對象的姑息治療。2012年,全瑞士4萬接受姑息療法的病人中,僅有1.3%通過協(xié)助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患有晚期癌癥,這是人們向協(xié)助自殺組織尋求幫助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神經系統(tǒng)疾病,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ALS)、多發(fā)性硬化癥、帕金森氏病、癱瘓以及其他引起慢性疼痛的疾病也是人們希望安樂死的重要原因。這些疾病均無法治愈,但并不都致命。,協(xié)助自殺,【今日古典紅顏】杰奎琳杜普蕾,,這樣的環(huán)境養(yǎng)老是否多一點生之留戀?,思考題 .如何界定“人”?胎兒是人嗎? .能否對患有嚴重遺傳疾病的患者實施強制性絕育? .未婚女子、寡婦、女同性戀能否采用異源性人工授精? .能否用死者的精子進行人工授精? .在我國開展死亡教育的社會作用和意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