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ppt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伶官傳序》ppt課件.ppt(4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出身寒微,由母親親自教學,因家貧,不具紙筆,用荻畫地作書。學家。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歷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學家,又是史學家、金石家。 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nèi)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lǐng)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
2、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笨驮唬骸笆菫槲逡粻枺魏??”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序”,序作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契領(lǐng)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guān)書或文的內(nèi)容。,,幻燈片 3,,時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
3、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短短53年間,先后換了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戰(zhàn)亂頻繁,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后,迷 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 彥瓊、郭從謙等人所惑。后叛亂四起,擁有重兵的伶官拒不發(fā)兵,而莊宗親征又告敗北,眾叛親離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fā)表了自己的感慨,寫成了新
4、五代史伶官傳。伶官傳中,作者對為莊宗所寵幸并為非作歹、敗國亂政的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三人予以鞭撻,揭露他們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的罪惡行徑。本文就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 所作的序言。,,第一、二段補充注釋,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 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詞,相當 于“應(yīng)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qū) 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 及:等到,分析賞讀,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
5、? 答: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第一段議論,第二段記敘;總分關(guān)系。,第三、四段補充注釋,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shù)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
6、.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 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年 代,908年 912年 923年 926年,歲 數(shù),908年 (23歲) 912年 (27歲) 923年 (38歲) 926年 (41歲),,908年(23歲) “與爾三矢” 912年(27歲) “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38歲) “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 (41歲)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得天下 ------ 15年----盛失天下 ------ 3年----衰,為 什 么?,盛----“憂勞可以興國”衰----“逸豫可以亡身”,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 安閑享
7、樂可以使自身滅亡。,盛 衰,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盛 衰,“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盛衰在于人事,,15年,3年,,莊宗大事記,文章結(jié)構(gòu)圖示2,原,推究、探討,晉王三矢,受遺命,矢志復仇,盛,憂勞興國,衰,寵伶人
8、,身死國滅,逸豫亡身,天命,人事,,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論證手法分析,,,,,,,成敗皆人,謙得益 滿招損,對比,?,!,格 言 警 句,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作者寫作意圖,歐陽修寫伶官傳并 冠 以短 序,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借事論理,諷諫當時北宋王朝的執(zhí)政者力戒驕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勵精圖治;通過總結(jié)歷史教訓,也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1、活用詞: 負而前驅(qū)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倉皇東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2、特殊句子: 此三者,吾遺恨
9、也 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智勇多困于所溺,3、名句: 滿招損,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盛衰之理 豈非人事,(莊宗得失可知),,恪守父命,仇讎已滅,,,,意氣之盛,何其衰也,,得之易,守之難,成敗皆人,,,謙得益 滿招損,,,,,,盛,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請其矢,盛以錦囊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困,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告,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還矢先王,而告
10、以成功,,,,,(興盛),(裝),(旺盛),(強盛),(圍困),(困擾),(困厄),(困難),(告訴),(祭告),(稟告),,10,微,禍患常積于忽微 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 從數(shù)騎出,微行入古寺 微斯人,吾誰與歸,其,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微小的事),(悄悄地),(為隱藏身份而改裝),(如果沒有),(副詞,應(yīng)當,一定),(語氣詞),(代詞,他),(大概,表揣測語氣),,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判斷詞類活用,函
11、:,夜、東:,興、亡:,,,,,,,四:, ,忽微:,名詞活用為動詞,裝在盒子里,名詞作狀語,數(shù)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判斷句子的句式特點 A、此 三 者,吾 遺 恨 也 B、盛 以 錦 囊 C、系 燕 王 父 子 以 組 D、身 死 國 滅, 為 天 下 笑 E、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F、遣 從 事 以 一 少 牢 告 廟 G、燕 王,吾 所 立 介詞短語后置: 被 動 句: 判 斷 句: 省 略 句:,B C E,D E,A G,B F,,,,(之),(于),,,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歐陽修寫伶官傳并
12、 冠 以短 序,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借事論理,諷諫當時北宋王朝的執(zhí)政者;通過總結(jié)歷史教訓,也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自我檢測,1、下列加點字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莫能與之爭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C、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D、豈非人事哉,2、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 A、而皆背晉以歸梁 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B、吾遺恨也 小學而大遺 C、舉天下之豪杰 舉世無雙 D、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與爾三矢,3、下列文言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A、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4、下列各句中其
13、“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抑本其成敗之跡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5、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B、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 C、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D、函梁君臣之首,6、下列句子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C、函梁君臣首,入于太廟 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7、與“而告以成功”句式特征相同的一項是 A、負而前趨 B、舉以與人,如棄草芥 C、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D、洎牧以讒誅,8、與“函梁君臣之首”活用情況相同的一項是 A、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B、火尚足以明 C、日削月割 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