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qū)吳林街道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四單元 “表達 交流”綜合實踐思想之美學案(無答案) 北師大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qū)吳林街道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四單元 “表達 交流”綜合實踐思想之美學案(無答案) 北師大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四單元 “表達?交流”綜合實踐思想之美
課前預習:
對本單元所學課文進行再閱讀,回顧各作品中作者就“讀書”的話題所持的觀點,所用的論據(jù),論證方法。了解議論文的結構、三要素及相關論證方法。
相關課程標準:
“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弊⒅貙懽鬟^程中的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huán)節(jié),提高獨立寫作能力。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捉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
教學目標:
1、體悟議論性文字的“議論”性特點和“思想”之美,將它與說明性文字區(qū)別開來。
2、以議論這種表達
2、方式來呈現(xiàn)思想之美。
評價任務:
1、體悟議論性文字的“議論”性特點和“思想”之美。
2、理解議論這種表達方式的特點。掌握議論文的相關寫作要求。
3、梳理的本單元幾篇課文的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理解有關議論的知識。
4、互讀文章,相互評價,推薦參加班級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經(jīng)常都在品頭論足、說長道短,也就是說,每天都在發(fā)表議論。可是提到“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大部分同學都不了解,在寫作中也不知如何運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表達方式,感受議論所要表達的思想之美。
二、了解有關議論的相關知識
(一)什么叫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fā)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
3、態(tài)度。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法對人物或事情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通常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
(?二)議論的三要素:
1、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tǒng)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
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絕不可模棱兩可,讓人捉摸不定。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
①文題 如《論讀書》論點是“論讀書”。
②開篇 如《黃生借書說》論點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③中間 如《讀書的三種姿勢》論點是“我們要站起來,用俯視的態(tài)度批判性的來讀”。
④結尾 如《借書不還,天打雷劈》論點是“借
4、書必還”。
2、論據(jù)
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兩種。事實論據(jù)用事實來說話,而理論論據(jù)靠經(jīng)典性取勝。論據(jù)必須圍繞中心論點,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選用事實論據(jù)還要注意幾點:
①論據(jù)必須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論據(jù)要具有代表性。
②論據(jù)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系,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發(fā)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nèi)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眾不同呢?
③論據(jù)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nèi)容即可。
3、常用的論證方法:
道理論證、舉例論
5、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
①、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④、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
6、用就是突出強調(diào)。
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diào)了……的觀點。
⑤、引用論證: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shù)據(jù),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三、結合議論的相關知識,回顧本單元幾篇課文的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
1、《孔孟論學習》,議論方式主要是兩種。其一是直截了當提出觀點,直接下結論如第五、七則。這第二種議論方式為第一、二、三、四、六則。這和《論語》的語言
7、精練有關同樣屬于事理例證的。課文中《孟子》的論證方式也是兩種。其一是事理論證即第十則此則層層推進特別明顯。其二是事實論證即例證法形象類其一是直截了當提出觀點 ,如第五、七則。
2、《黃生借書說》論點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本文構思嚴密,論證層層遞進。作者的意圖是教育青年人專心讀書,所以一開篇就闡明道理,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逐層加以論證:先分析問題。首先分析藏書者的一般情況,側(cè)重說明有書不能讀的原因;再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cè)重說明唯借書才能讀書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今昔對比,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之“幸”。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行文至
8、此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決問題 ) ,希望黃生“讀書也必?!?,“歸書也必速”。
3、《讀書雜談》課文中談到了兩種讀書的類型---職業(yè)讀書和嗜好讀書,在闡述觀點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
(其余文章讓學生分組找出來,互相交流)
四、例文導航 (投影儀展示)
天與地的距離
曾有人問蘇格拉底:“天與地的距離有多高?”他回答:“三尺?!薄叭??可我們許多人都在五尺以上啊?!彼麄兏械揭苫?。蘇克拉底一語道破:“所以人要學會低頭啊?!保ㄕZ言簡潔,開門見山,提出觀點)
是啊,學會低頭是一種謙遜的為人品格。一個人取得一點成績,是該大肆宣揚還是尋找自己的不足?正
9、如地里的麥穗,挺著筆直的腰桿,抬頭看天的都是少產(chǎn)的;相反,在夕陽下害羞地低下頭,隨風搖擺的才是粒粒飽滿的。而今就有一些人剛剛?cè)〉靡稽c成績,就會目空一切,整天看著自己頭上的光環(huán),卻忘了繼續(xù)看好腳下的路。(舉例論證作者的觀點會低頭是一種謙遜的為人品格。)
學會低頭是一種踏實的人生態(tài)度。社會就像一個金字塔,塔尖很小。但人們總是仰望它,幻想平步青云,擠身到上層。于是有些人不擇手段,或許得嘗所愿。不料好景不長,一個筋斗翻身落地。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慘”。還不如腳踏實地做人,兢兢業(yè)業(yè)做好本職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學會低頭更是人類的一種智慧??突f,每當我看到天上的星星,看著那些一百萬年前
10、射來的光,我就會覺得人類的渺小。魯迅說:“尼采說他是太陽,光熱無窮,所以他瘋了?!比祟悘囊靶U走向文明,那是自然的恩惠,所以我們的先人早就學會了向天地低頭,甚至頂禮膜拜。中國古人追求順其自然,講究天人合一,所以讓華夏子孫繁衍不息。老子主張人處“下位”,真是古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卻被一些急功近利者踐踏,于是我們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三段并列,三個方面談為什么要學會低頭。例子簡短,有自己的議論。)
這種智慧被日本先人學去了,他們遇人鞠躬,低頭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他們進步了,卻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日本軍官主義至今不肯對自己犯下的罪行低頭認錯,那是得不到亞洲人民原諒的。清朝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
11、國,不知和世界有多大的差距?鴉片戰(zhàn)爭,我們一敗涂地。改革開放,我們重新低頭學習世界一切先進的技術,中華民族迎來騰飛,發(fā)展的速度令世界瞠目。
(結合世界形勢,正反兩反面論證。)
天與地的距離,抑或就是那一低頭的高度?(尾段簡潔,照應首段)
【簡評】本文是一篇較為典型的考場議論性文章,作者借蘇格拉底之口提出中心論點,緊扣題意;由三個分論點構成論證的主體,論據(jù)豐富,表述簡括,論證充分;最后一段點題,給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總結典范的議論文的共同特點:
1、題目即是論點,讓閱卷者迅速判斷有沒有跑題;
2、開頭簡潔,提出中心論點,易于迅速把握;
3、主體部分分為幾個層次(幾個小論點),思
12、路清晰;
4、例子簡潔,沒有大段的敘述,例子與議論結合緊密;
5、論據(jù)運用有技巧,正反結合,事例與名言結合;
6、結尾簡潔,總括全文,照應主題。
五、學以致用,我來點評(投影儀展示例文)
給學生留15分鐘的時間,按照以上6點步驟點評例文《快和慢》,并找出該文的不足之處,要求落實到書面上。前10分鐘寫,后5分鐘可以商量。
快和慢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速度感的社會中,沖印店的大門上總是貼著“立等可取”的字樣,電視里不停地播放著各種神奇而速效的減肥藥廣告,甚至本該優(yōu)哉游哉的旅游也成了走馬觀花的看完一個景點,又急匆匆地趕往下一個景點的讓人身心俱疲的過程。對于這種一味追求速度的情況,我只想
13、說,這世上沒有永恒的快也沒有永恒的慢,有時,放緩速度,靜下心來思考,便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中心論點,強調(diào)“慢”)
首先,我想說,快和慢是相對而言的。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只有在特定的參照系中,速度才有意義,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正確區(qū)分出快和慢。在光的眼里,我們?nèi)祟惪梢赃_到的任何速度都微不足道;而在蝸牛的眼中,人類步行的速度便足以令它恐懼。
我想說的第二點是,快和慢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大家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一馬當先的兔子卻最后一個到達終點。為什么呢?就因為它太快了,在開始時便把烏龜遠遠地甩在后面??伤凰歼M取,不知再接再厲,反而在中途睡起覺來。而烏龜雖然爬得慢,但它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一步一
14、個腳印,卻最先到達了終點。同樣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快的那一方如果原地踏步,必將會被后邊的追上,原先快的反而慢了,而原先慢的反而更快實現(xiàn)了目標。
最后,我想說,欲速則不達,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要仔細分析客觀狀況,再做決定。建國初期,人民剛當家作主,急于改變當時落后的生產(chǎn)力和我們國家的經(jīng)濟水平,所以出現(xiàn)了所謂的“大躍進”,想在短期內(nèi)來一個大發(fā)展。事實證明,“大躍進”嚴重違背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切實際的做法。雖然從表面上看,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似乎很快,實際上,我們不僅離目標有很大差距,相反的,“大躍進”還造成了社會的倒退。今天,溫總理強調(diào)要把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控制在7%,正是基于客觀狀況,經(jīng)過綜合分析而制定
15、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真正進步。
層次清楚明白;例子與議論結合。前兩點與論點關系不大,屬于跑題,第三點說的是“慢”,比較扣題。
活得悠閑些,你會發(fā)現(xiàn)處處有風景;玩得悠閑些,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真奇妙;學得悠閑些,那就“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了。(結尾簡潔,散文的語言構成一組排比,照應主題)
【簡評】一上來先擺出人們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然后針對那種“一味追求速度的情況”,希望大家作些冷靜思考;接著作者以主要篇幅,分三段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文章充滿哲學味,且收放有度,頗為辯證。尤其是第三點,作者對浮夸作風的批評,昭示人的一切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該快則快,該慢則慢。這正是科學發(fā)展觀的體現(xiàn),也反映了
16、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了強化上述觀點,作者連用三個“悠閑”形成排比,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更蘊含著濃厚的人文精神。讀到這里,讓人眼睛一亮,甚至忍不住拍案稱妙!
1、學生起來讀自己的點評,并說說不足之處。(學生回答都比較到位)
2、教師總結發(fā)言情況。
不管是文章的優(yōu)點還是不足之處,我們都要分析一下,分析優(yōu)點是為了學習優(yōu)點,分析不足是為了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避免這些不足。
3、教師讀自己的評點,并說說自己認為的不足之處。
這篇文章的首段用三個具體的關于“快”例子引出自己的論點來。中間的主體部分分為三部分,用三個小論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每段用“首先”“第二點”“最后”作為提示語,層次清楚,一
17、目了然;并且每段都有論據(jù),論據(jù)與議論結合緊密,例子篇幅長短得當;尾段用三個排比句結尾,簡潔有力,照應首段的中心論點。
不足之處:(1)首段太長,實際上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本文的引子,相當于材料作文開頭的引文部分,第二部分應該另起一段,提出中心論點。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慢”,結尾照應的時候也是在強調(diào)“慢”,但是題目卻是“快和慢”,主體部分前兩點也是談“快和慢”二者的關系,這就有文不對題的毛病,而且還是一個很嚴重的毛病。所以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問題。
六、作文訓練
話題一:讀書
要求:
1、圍繞“讀書”這一話題,構思自己的作文,題目自擬。
2、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以議論為輔
18、。讓議論成為畫龍點睛的句子。
字數(shù)要求:600字左右
話題二:閱讀下面的一則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個男孩到果園去,看見爺爺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樹上的一些枝條剪下來,小孩拿起一根枝條說:“爺爺,它們長得好好的,你把它們剪掉多可惜!”爺爺說:“傻孩子,減掉它們,果樹才能長得更好呀!”
要求:1、這位爺爺修剪枝條的事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根據(jù)你的理解確定一個議論中心;
2、緊扣議論中心,聯(lián)系身邊的某些人或事,寫一篇議論文;
3、題目自擬,字數(shù)不少于600字。
教學反思: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河山” 由于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這樣的后果是:1、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2、滋長學生說假話、套話、廢話的現(xiàn)象。3、影響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導致學生的作文能力整體素質(zhì)下滑。
本次的作文教學,結合本單元的課文,引導學生來理解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寫作修改訓練,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讀寫說的互動。亮點在于結合的是本單元的幾篇議論文 ,很容易讓學生理解議論所表現(xiàn)的思想之美。結合幾篇例文更便于學生理解議論這種表達方式。不足在于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過于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