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沒有終點的苦難旅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一九四二》-沒有終點的苦難旅程(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一九四二》:沒有終點的苦難旅程
《一九四二》用史詩手法雕刻出一條粗礪、恐怖的逃荒之路,衣衫襤褸的河南饑民悶頭移步,一路向西,尋覓生的希望。就在他們即將到達那片“希望之鄉(xiāng)”的時候,滿載難民的列車被阻擋在了潼關(guān),一列持槍的士兵,幾根橫在軌道上的木樁,擊碎了他們走出苦海的夢想。至此,老東家(張國立)已孑然一身,他無力再與命運抗爭,索性把生死交付給蒼天,于是逆著稀疏的人流,調(diào)頭而去,重歸來路,用他的話說,只想死得離家近些。就這樣,一百多天的磨難,一百多天的渴望,在臨近終點的時候戛然而止。細想之下,這似乎是影片唯一合理的結(jié)局,因為在這個苦難故事中,原本也沒有解脫的可能,沒有逃生的出口
2、。
馮小剛正劇大片多以苦難與悲情為題,講述的基本上都是被遺棄者的故事?!都Y(jié)號》中,連長谷子地及弟兄們被上級遺棄,白白犧牲了性命,只有荒野里的尸骨,伴著悠悠的歲月;《唐山大地震》中,女兒方登被母親遺棄,骨肉分離給母女倆帶來沉重的心靈之痛;《一九四二》中,被遺棄的是河南災(zāi)民,政府大小官員的漠視,軍隊的墮落,令河南鄉(xiāng)民陷入萬劫不復(fù)之地,掙扎在生死之間。不過,前兩部作品除了訴說被遺棄之痛,還通過谷子地固執(zhí)地追討說法、方登曲折的心理成長,超越了苦難與悲情,使觀者在擦試眼角的淚水時,能感到涌上心頭的陣陣溫暖。在這兩部影片中,撕開的傷口上又細心地敷上一層藥粉,于是,圍繞著傷痛與治愈便形成了肯定
3、/否定、積極/消極、正面/負面的對比,編織出豐富的情感和戲劇張力?!兑痪潘亩穭t不同,它拒絕溫情,拒絕光亮,觀眾被籠罩在密不透風的凄慘時空之中,聽任饑餓的咬嚙,生命無尊嚴地逝去。
影片中的河南災(zāi)民一直行走在路上,但空曠的戶外場景卻掩抑不住一種強烈的幽閉感。災(zāi)民像不見容于社會的異物,被排斥、被遺棄,被束縛在一個狹小的生存地帶,遠離正常的社會空間。在影片中,災(zāi)區(qū)之外的中國民眾幾乎完全缺席,只有少數(shù)幾個場景里出現(xiàn)了充當歡迎人群的民眾,他們呆板、機械、像木偶般地受人操控。整部影片里,我們找不到真實的普通民眾的身影,聽不到他們的聲音,當然更見不到他們與河南、災(zāi)民的任何關(guān)系。其他普通民眾的不在
4、場突顯了災(zāi)民的非正常狀態(tài),暗示出災(zāi)民與正常社會的斷裂。
這種幽閉感還來自于社會良知的缺席。影片中僅有的一個半拯救者,都是來自社會外部,具有“局外人”的身份:一個是美國記者白修德,他深入災(zāi)區(qū),了解難民狀況,并將真相帶到當局者的眼前,促成政府當局伸出援手;半個則是當?shù)氐膫鹘淌堪参鳚M,一個西方宗教的代言人,一個集信仰與懷疑于一身的矛盾體。實際上,影片對安西滿及他所代表的西方宗教表現(xiàn)了一種猶疑的、矛盾的態(tài)度。一方面,黃土坡上的西式教堂在逐漸拉開的全景鏡頭和溫暖、神圣的音樂襯托下,莊嚴而崇高,仿佛讓人看到了脫離苦難的希望;另一方面,安西滿可笑的傳教方式以及他最后信仰的崩塌,又意味著希望的破滅
5、,面對災(zāi)難時宗教的無力和無奈。除此之外,來自中國內(nèi)部的社會良知卻是失聲的。
正是在這樣幽閉的、孤絕的環(huán)境下,人間慘劇一幕幕展開,影片動人心魄的部分,也集中在這些段落上?;ㄖ樽柚官u女而掄起鐵鍬,星星為活下去不得不賣身妓院,栓柱(張默)為留下那個僅有的念想而慘死日軍刀下,還有那幾條吞吃尸體的瘋狗,血紅的眼睛令人不寒而栗……逃荒之路彌漫著死亡的氣息。但實際上,被遺棄的絕望之感更令人感到恐怖。腐敗的官員、缺席的其他民眾、失聲的社會良知,所有的這一切編織出一幅毫無希望可言的社會圖景,勾勒的是一個眾生如蟻的地獄般世界。
對比其他的歷史敘述,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九四二》的歷史講述有明顯
6、的選擇性。它打開了一扇記憶的大門,但同時又掩蓋或遮蔽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史實。比如,第一個揭開河南災(zāi)荒真相的《大公報》及其記者張高峰,在影片中被含糊其辭地處理掉了。張高峰的長篇報道《豫災(zāi)實錄》刊登在1943年2月的《大公報》上,以詳實的細節(jié)描述了這場災(zāi)難,后來他本人也因此遭到逮捕、監(jiān)管。正是讀了張高峰的報道,以及《大公報》的被??偈拱仔薜掠H赴災(zāi)區(qū),才有了電影里講述的故事。張高峰在被監(jiān)管期間仍然關(guān)注災(zāi)區(qū),發(fā)表了有關(guān)災(zāi)區(qū)、災(zāi)民的報道??上У氖?,中國人的這份良心、這份基本的道義感、責任心,在當下追逐國際化的中國電影中被吞沒掉了。設(shè)想一下,如果在白修德身邊,也讓觀者看到張高峰的身影,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為民眾請命的張高峰們,盡管他們的努力未能改變餓殍遍野的事實,但至少讓觀者看到災(zāi)難深重的中國仍然有一線曙光,有一種改變的可能。
《一九四二》用沉重的影像讓觀者重溫了中華民族的一段苦難史,通過難民的視角聲討了腐敗,譴責了戰(zhàn)爭,但缺乏正面力量的書寫使影片陷入絕望、晦暗的泥潭,使災(zāi)難變成一種影像奇觀。觀者迷失在震撼的視聽沖擊之中,驚恐、激憤之余,回蕩在心間的是綿綿的苦悶。如果以更理想的標準要求這部影片,它應(yīng)該給這段苦難旅程尋找或設(shè)置一個終點,使悲情得到升華,從而彰顯歷史反思的意義和力量。
秦喜清: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研究員
第 4 頁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