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第8課 寡人之于國也課時優(yōu)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第8課 寡人之于國也課時優(yōu)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8課 寡人之于國也
課時優(yōu)案1
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古義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方);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士兵)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怎么樣)?”
曰:“不可
2、,直(通“只”,只是,不過)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音ɡǔ,
)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這樣,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意的)。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名詞作動詞,種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名詞作動詞,穿)帛矣;雞豚狗彘之畜(音xù,畜養(yǎng)),無(通“毋”,不要)失其時,七十者可以(古義是可以憑借)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錯過)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
3、負戴于道路矣(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古義是這樣卻)不王(名詞作動詞,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狗豬吃人所吃的東西卻不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打開糧倉救濟),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弧俏乙?,兵也’?王無罪(名詞作動詞,歸咎,歸罪)歲,斯(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1.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脈絡,完成填空。
答案 王道之始 王無罪歲
2.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nèi)
4、容是什么?請結(jié)合課文,從方針政策、具體措施、目標三方面作答。
答:
答案 (1)方針政策: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無憾”。
(2)具體措施:①小面積住宅,“五畝之宅,樹之以桑”;②大面積的田地耕種,“百畝之田,勿奪其時”;③家禽的飼養(yǎng)和家畜養(yǎng)殖,“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④加強教育,“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3)目標:“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3.下列對課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
5、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
B.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文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C.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語言上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文章中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比句,音節(jié)鏗鏘,氣勢充沛。
D.孟子“仁政”思想的內(nèi)容是“王道”,具體內(nèi)容是:順應農(nóng)時,使民生有保障,并進而對他們實行倫理道德教育。
答案 D
解析 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王道”,其他內(nèi)容還有如“人性本善”“
6、民貴君輕”等。
一、基礎檢測
1.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違農(nóng)時 違:耽誤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樹:種植
C.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發(fā):發(fā)現(xiàn)
D.谷不可勝食也 勝: 盡,完
答案 C
解析 發(fā):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意義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
A.請以戰(zhàn)喻 B.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C.斧斤以時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義
答案 C
解析 A、B、D三項為介詞,拿;C.介詞,按照,根據(jù)。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
7、憾也 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黎民不饑不寒
答案 D
解析 D.“黎民”,意思是“百姓”。古今同義。A.養(yǎng)生,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B.無望,古義:不要希望。今義:沒有希望。C.然而,古義:為兩個詞,“然”是代詞,這樣;“而”是連詞,卻。今義:轉(zhuǎn)折連詞,但是。
4.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句是( )
A.填然鼓之 B.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C.王無罪歲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 B
解析 A.鼓:名詞作動詞,擊鼓;C.罪:名詞作動詞,歸咎、歸罪;D.衣:名詞作動詞,穿。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8、( )
A.申之以孝悌之義
B.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D.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答案 D
解析 D.判斷句。A、B、C三項都是狀語后置句。
二、精段鑒賞
閱讀課文,完成6~9題。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河內(nèi)兇 兇:有戰(zhàn)亂
B.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
C.兵刃既接 兵:士兵
D.棄甲曳兵而走 曳:拖著
答案 D
解析 A.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更;C.兵器、武器。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9、A.句末助詞,可不譯/代詞,哪里;B.助詞,的;C.介詞,在;D.代詞,這樣。
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睹献印芬粫菓?zhàn)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諸子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
B.梁惠王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國君,因為魏國的都城在大梁,故魏國又稱梁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C.“河東”指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東。
D.“庠”“序”都指學校,“庠”指小學,“序”指中學。古代孝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答案 D
解析 “庠”“序
10、”都指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9.下列對本文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主張用“仁政”去統(tǒng)一天下。本文倒數(shù)第二段的敘述體現(xiàn)了他“仁政”主張的兩點具體內(nèi)容:制民之產(chǎn),謹庠序之教。
B.孟子可以說是個雄辯家。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將談話引入預設的話題,能用連續(xù)的反問句揭露對方的破綻,能用形象恰當?shù)谋扔髡f明道理。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證。
C.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認為人格的重要性遠遠高于財富、權(quán)力和地位。但本文的論述中卻強調(diào)制民之產(chǎn)。由此可見他的“仁政”主張和他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互相矛盾的。
D.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更鮮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但是本文的敘述沒有反映他的這種思想。
答案 A
解析 B.本文沒有運用連續(xù)的反問句,本文也只能說明孟子能用形象恰當?shù)谋扔髡f明道理;C.兩者是不矛盾的;D.本文的敘述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