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專用)2020版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第二章 第1節(jié) 重力 彈力 摩擦力練習(xí)(含解析)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山東專用)2020版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第二章 第1節(jié) 重力 彈力 摩擦力練習(xí)(含解析)新人教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節(jié) 重力 彈力 摩擦力
1.下列關(guān)于重力和重心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物體所受的重力就是地球?qū)ξ矬w產(chǎn)生的吸引力
B.物體靜止時,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就是物體的重力
C.用細線將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物體的重心一定在懸線所在的直
線上
D.重心就是物體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點,故重心一定在物體上
解析:重力是由地球吸引產(chǎn)生的,是所受引力的一個分力,兩者一般不相等,A錯誤.壓力和重力是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力,B錯誤.由平衡條件知,細線拉力和重力平衡,重心在重力作用線上,C正確.重心跟物體的形狀、質(zhì)量分布有關(guān),是重力的等效作用點,但不一定在物體上,D錯誤.
2.(多選)玩具汽
2、車停在模型橋面上,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 )
A.橋面受向下的彈力,是因為汽車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B.汽車沒有發(fā)生形變,所以汽車不受彈力
C.汽車受向上的彈力,是因為橋梁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D.汽車受向上的彈力,是因為汽車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解析:彈性形變指物體形變之后撤去外力能完全恢復(fù)原來形狀的形變.模型橋受到向下的彈力,是因為汽車發(fā)生了彈性形變,選項A正確,B錯誤;汽車受到向上的彈力,是因為橋梁發(fā)生了彈性形變,選項C正確,D錯誤.
3.如圖所示,長方體木塊擱在光滑方形槽中,則長方體木塊除重力外還受到彈力的個數(shù)是( C )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解析
3、:長方體木塊擱在光滑方形槽中,與槽接觸的地方有三處,并且都有相互作用,故長方體木塊除重力外還受到3個彈力的作用,選項C
正確.
4.(2019·上海浦東區(qū)模擬)如圖,質(zhì)量mA>mB的兩物體A,B疊放在一起,靠著豎直墻面.讓它們由靜止釋放,在沿粗糙墻面下落過程中,不計空氣阻力,物體B的受力示意圖是( A )
解析:A,B在豎直下落過程中與墻面沒有彈力,所以也沒有摩擦力,A,B均做自由落體運動,處于完全失重狀態(tài),均只受重力,故A正確.
5.如圖所示,木塊放在水平地面上,在 F=6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 1 m/s.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
4、以1 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6 N
B.若木塊以2 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它受到的水平拉力大于6 N
C.若用8 N的水平拉力使木塊運動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8 N
D.將水平拉力F撤去后,木塊運動得越來越慢,木塊受到的摩擦力越來越小
解析:當(dāng)木塊以任意速度運動時,無論勻速、加速或減速運動,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均相等,且等于它勻速運動時受到的水平拉力大小,故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6 N,A正確,B,C,D錯誤.
6.(2019·江蘇南京模擬)(多選)如圖所示,A,B,C三個物體質(zhì)量相等,它們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也相同.三個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勻
5、速運動,運動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C )
A.A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B.三個物體中只有A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零
C.B,C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
D.B,C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相反
解析:A物體與傳送帶一起勻速運動,它們之間無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即無摩擦力作用,選項A錯誤;B,C兩物體雖運動方向不同,但都處于平衡狀態(tài),由沿傳送帶方向所受合力為零可知,B,C兩物體均受沿傳送帶方向向上的摩擦力作用,故選項B,C正確,D錯誤.
7.(2019·山東濟寧模擬)(多選)如圖所示,小球A的重力為G=20 N,上端被豎直懸線掛于O點,下端與水平桌面相接觸,懸線對球A、
6、水平桌面對球A的彈力大小可能是( ABC )
A.0,G B.G,0
C., D.,
解析:球A處于靜止?fàn)顟B(tài),球A所受的力為平衡力,即線對球的拉力FT和桌面對球的支持力FN的合力與重力G平衡,即FT+FN=G,D錯誤;若線恰好伸直,則FT=0,FN=G,A正確;若球剛好離開桌面,則FN=0,FT=G,B正確;也可能FN=FT=,C正確.
8.(2018·貴州貴陽期末)如圖所示,輕質(zhì)彈簧的左端與物塊P相連,另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先將木板水平放置,并使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緩慢抬起木板的右端,使傾角逐漸增大,直至物塊P剛要沿木板向下滑動,在這個過程中,物塊P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情況是(
7、 A )
A.一直增大 B.保持不變
C.先減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減小
解析:開始時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物塊P所受的靜摩擦力方向向右,緩慢抬起木板的右端,物塊P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增大,而物塊保持靜止不動,故沿木板向上的靜摩擦力增大,選項A正確.
9.如圖所示,一輕質(zhì)彈簧兩端分別與豎直墻壁和物塊連接,物塊位于水平面上.A,B分別是物塊能保持靜止的位置中離墻壁最近和最遠的點,A,B兩點離墻壁的距離分別是x1,x2.物塊與地面的最大靜摩擦力為Ffm,則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 C )
A. B.
C. D.
解析:物塊在離墻壁的最近和最遠點,受到的靜摩擦力等于最大靜摩擦力F
8、fm,設(shè)彈簧原長為l0,由平衡條件可得Ffm=k(l0-x1),Ffm=k(x2-l0),解得k=,C正確.
10.(多選)如圖所示,地面粗糙,A,B兩同學(xué)站在地上推墻.甲中A向前推B,B向前推墻;乙中A,B同時向前推墻.每人用力的大小都為F,方向水平.則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BD )
A.甲方式中墻受到的推力為2F
B.乙方式中墻受到的推力為2F
C.甲方式中兩位同學(xué)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都為F
D.乙方式中兩位同學(xué)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都為F
解析:根據(jù)力的平衡條件可知,甲方式中墻受到的推力為F,乙方式中墻受到的推力為2F;甲方式中A同學(xué)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為F,B同學(xué)為0
9、;乙方式中兩位同學(xué)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都為F.故選項B,D正確.
11.、(多選)如圖所示,斜面體A靜置于水平地面上,其傾角為θ=45°,上表面水平的物塊B在A上恰能勻速下滑.現(xiàn)對B施加一個沿斜面向上的力F,使B能緩慢地向上勻速運動,某時刻在B上輕輕地放上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物體C(圖中未畫出),A始終靜止,B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關(guān)于放上C之后的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D )
A.B受到的摩擦力增加了mg
B.推力F增大了mg
C.推力F增大了mg
D.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增加了mg
解析:設(shè)物塊B的質(zhì)量為M,根據(jù)物塊B在A上恰能勻速下滑可知Mgsin θ=μMgcos θ.放上
10、C之后,B受到的摩擦力增加了mgsin θ=mg,選項A正確;由于B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放上C之后沿斜面向上的推力增大了mgsin θ+μmgcos θ=2mgsin θ=mg,選項B錯誤,C正確;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增加了2mgsin θcos θ=mg,選項D正確.
12.(2019·山東聊城模擬)如圖所示,原長分別為L1和L2,勁度系數(shù)分別為k1和k2的輕質(zhì)彈簧豎直懸掛在天花板上,兩彈簧之間有一質(zhì)量為m1的物體,最下端掛著質(zhì)量為m2的另一物體,整個裝置處于靜止?fàn)?
態(tài).求:
(1)這時兩彈簧的總長;
(2)若有一個質(zhì)量為M的平板把下面的物體豎直緩慢地向上托起,直到兩彈簧的總長度等于
11、兩彈簧的原長之和,求這時平板受到下面物體m2的壓力.
解析:(1)設(shè)上面彈簧受到的彈力為F1,伸長量為Δx1,下面彈簧受到的彈力為F2,伸長量為Δx2,由物體的平衡及胡克定律有
F1=(m1+m2)g=k1Δx1,
得Δx1=,
F2=m2g=k2Δx2,
得Δx2=.
所以總長為L=L1+L2+Δx1+Δx2
=L1+L2++.
(2)要使兩個彈簧的總長度等于兩彈簧原長之和,必須是上面彈簧伸長Δx,下面彈簧縮短Δx.
對m2:FN=k2Δx+m2g,
對m1:m1g=k1Δx+k2Δx.
解得FN=m2g+m1g.
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知FN′=FN=m2g+m1g.
12、答案:(1)L1+L2++
(2)m2g+m1g
13.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1=5 kg的滑塊靜置于一粗糙的斜面上,現(xiàn)用一平行于斜面的力F=30 N推滑塊,使滑塊沿斜面向上勻速運動,已知斜面體質(zhì)量為m2=10 kg,且始終靜止,取g=10 m/s2,求:
(1)斜面對滑塊的摩擦力;
(2)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和支持力.
解析:(1)對滑塊受力分析,如圖(甲)所示,在平行斜面的方向上,有F=m1gsin 30°+Ff,
可得斜面對滑塊的摩擦力Ff=5 N,方向沿斜面向下.
(2)因兩個物體均處于平衡狀態(tài),故可以將滑塊與斜面體當(dāng)作一個整體,其受力分析如圖(乙)所示.
根據(jù)平衡條件得
水平方向:=Fcos 30°
豎直方向:=(m1+m2)g-Fsin 30°
解得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15 N,方向水平向左;地面對斜面體的支持力=135 N,方向豎直向上.
答案:(1)5 N,方向沿斜面向下
(2)15 N,方向水平向左 135 N,方向豎直向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