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數學 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信息窗》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三年級上數學 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信息窗(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高端高效產業(yè)發(fā)展片區(qū) 三 年級數學
第 一 單元 單元備課
課 題
第一單元:動物趣聞---克、千克、噸的認識
教
學
總
目
標
1、在操作活動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噸,初步建立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噸=1000千克。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在觀察、操作過程中,培養(yǎng)初步的估計能力。能結合實際,解決與質量有關的簡單問題。
3、在具體的情境下,體會質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
材
解
讀
本單元是本學期的第一個單元,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常用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的基礎上,來學習常用的質量單位。由于克、千克、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因
2、此,本單元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讓學生親身體會,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與實踐活動內容是:認識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千克、噸,并能夠正確使用。本單元設有一個信息窗,信息窗呈現的是四個小朋友正在翻閱百科全書,了解動物知識的情境。通過閱讀,他們了解了“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孵出來時還不到1克呢”,“世界上最小狗大約重1千克”“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重15噸,它的腎重1噸”等知識,從而引出問題: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噸有多重?讓學生先來估計一下,進而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稱一稱,比一比,了解克、千克和噸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克、千克、噸的認識。
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克、
3、千克、噸的認識和對常見物品質量的估計。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質量觀念。
課
時
安
排
信息窗 1課時
自主練習 1課時
我學會了嗎 1課時
高端高效產業(yè)發(fā)展片區(qū) 三 年級數學第 一 單元集體備課
首備人單位及姓名:房村鎮(zhèn)中心小學 尹煥麗 復備人: 復備時間:
單元總課時數: 1 節(jié) 第 1 課時 上課時間:
課 題
一、動物趣聞---克、千克、噸的認識
課 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在掂一掂,稱一稱操作活動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噸,初步建立
4、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噸=1000千克。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在觀察、操作過程中,培養(yǎng)初步的估計能力。能結合實際,解決與質量有關的簡單問題。
3、在具體的情境下,體會質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克、千克、噸的認識和對常見物品質量的估計。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質量觀念。
教學準備
天平、砝碼、臺稱、硬幣、蘋果、字典、花生米、鹽、大豆等
教 學 過 程
個人修改及補充
一、 創(chuàng)設情境,質疑導入
1、師:我們的世界很奇妙,動物知識你又知多少?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學生置疑:
1)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噸
5、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噸是什么?
3、帶這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動物趣聞---克、千克、噸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認識1克
1、介紹質量單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較輕的物品用克(g)作單位
2、體驗、操作:1克有多重?
1) 問:“1克有多重”?我們先來稱一稱。(用鑷子夾起1克的砝碼)這個砝碼是1克重。把1克的砝碼放在右盤里面,再把1個2分幣放在左盤里面,讓學生觀察這時標尺的指針處在什么位上?
(經過學生觀察,使學生明確1個2分幣大約重1克)
2)讓學生拿出一個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3)你還能找到大約是1克重的東西嗎?
學
6、生觀察生活中的物品,并交流。
3、觀察生活物品的質量單位,并學會估一估(薯片、巧克力,上好佳。比較小的水果等)有多重,并用天平驗證,在掂、估、稱、說的過程中體驗1克、50克、100克、500克等有多重,為今后估計其他常見物品的質量提供經驗。
4、引導學生認識1千克
1) 讓同學們拿出兩袋鹽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兩袋鹽有多重?再把鹽放到臺稱中,仔細看一看指針指在什么刻度上?
2)表示較重的物品用千克(kg)作單位,1千克又叫1公斤。
同時引出1千克=1000克
3) 生活中許多商品是以1千克為一個包裝單位的,如有的洗衣粉的質量是1千克等,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找和千克有關的物品
7、。
5、教學噸的認識.
(1)各小組匯報課課前所做的實踐活動情況,如:稱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買5千克的糧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體會其重量.學生匯報時,教師及時板書有關數量.
(2)提問:那么1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3)引導:假設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個同學體重共多少千克?
40個同學的體重多少千克?(可找?guī)讉€體重約25千克的同學,讓每個同學都背一背,實際感受一下.) 像這樣40個同學的體重約是1000千克,也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計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t表示。
(4)提問:每袋
8、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噸?一桶油重100千克,幾桶油重1噸?
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匯報.
教師小結:40個同學的體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約都是1噸.
(5)根據自己課前所做的實踐活動,進行推算,然后匯報“……的重量大約是1噸”.
(6)舉例:讓學生舉出重量大約是1噸的物品.
2.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 3噸=( )千克 8000千克=( )噸
讓學生任選一題解答,并說出是怎樣想的.
(2)師強調:因為1噸是1000千克,3噸是3個1000千克,3個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噸=3000千克.因為1000千克是1噸,8000千克
9、里有8個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噸.
3.小常識
生活中常見的秤有天平、臺秤、磅秤等。在小組內交流各種秤的用途,知道哪種秤是稱很輕的東西的,哪種秤是稱很重的物品的。
三、當堂練習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當 堂 達 標 練 習 設 計
1、在( )里填上合適的重量單位.
小蘭體重32( )
一個雞蛋重50( )
2瓶礦泉水重約( )
7粒黃豆約重( )
一筐蘋果約重20( )
小蘭體重約25( )
一個雞蛋約重50( )
一條鯨魚體重約34( )
2、填空.
2噸=( )千克 5千克=
10、( )克
7000千克=( )噸 9000克=( )千克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3、排排隊(從大到小排)
1)3千克 3噸 3克
2)2千克 2500克 2噸 1500千克 25000克
4、解決問題
(1) 學校食堂運來5噸大米,用掉 2600千克,剩下的還夠3天用完,剩下的平均每天食用多少千克?
(2) 一頭奶牛的重量是約 500千克,8頭這樣的奶牛共重多少噸?
(3)宏信建材商店有水泥4000噸,運了4天后還剩下800噸,平均每天運多少噸?
教 師 補 充 練 習
11、
板書設計
克、千克、噸的認識
較輕 克 g
較重 千克 kg
很重 噸 t
1千克=1000克
1噸=1000千克
教學反思
高端高效產業(yè)發(fā)展片區(qū) 三 年級數學第 二 單元集體備課
首備人單位及姓名:房村鎮(zhèn)中心小學 尹煥麗 復備人: 復備時間:
單元總課時數: 10 節(jié) 第 1 課時 上課時間:
課 題
信息窗1:出海歸來
課 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口
12、算;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乘法的豎式計算,運用學具操作理解算理并能運用簡便寫法熟練計算。
2.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對問題做出正確分析,對同一類題目做出總結和概括,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操作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學習感受大海的富饒,熱愛大海,增強保護大海的意識。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
教學難點
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乘法的豎式計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個人修改及補充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青島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你們
13、喜歡大海嗎?為什么?(引出大海的美麗富饒。板書:富饒的大海)???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捕魚歸來圖”
師:你都看到了什么?
(有指導的觀察,說清楚在哪看到了什么?)
2.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師板書。
3.解決問題:
(1)一共有多少條船?
生列算式:40×2=80(條)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80是怎樣求出來的?
用學具擺一擺,理解算理再小組交流,集體交流。
2個十乘4等于8個十,是80。
(2)小練習:自主練習2
10——×4——(40)——×8——(320)???
20——×2——(? )——×6——(?? )
30——×3
14、——(? )——×7——(?? )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說算理)
(3)200千克魚,能賣多少錢?
生列式:200×4=800?
說算理。
(4)小練習:
300×3?? 7×100
(指名說算理)
(5)買6千克螃蟹,200元錢夠嗎?
生列式:29×6≈???
(學生小組討論估算方法,互相交流)???
(6)2筐蝦一共多少千克?
生列式:13×2=
①估算
②利用學具操作,探究算理,小組交流
③豎式計算: ?
結合算理理解豎式
?。薄。?
× 2
?。丁 场粒玻剑?
?。病。啊 保啊粒玻剑玻?
15、 2?。丁 叮玻埃剑玻?
讓學生在嘗試用豎式計算的基礎上,弄清每個部分積是怎樣乘出來的,筆算乘法的順序是怎樣的。
④簡便寫法:
13
× 2
26
這批帶魚能賣多少錢?學生獨立列式
3×312=
①估算
②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
③全班交流,說出算理。
312
× 3
936
3、小結:在列豎式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當 堂 達 標 練 習 設 計
1
16、.算一算,你能發(fā)現什么? 2×3=??????? 3×5=??????? 5×4=?????? 4×2=
20×3=?????? 30×5=?????? 50×4=????? 4×20=
200×3=????? 300×5=????? 500×4=???? 4×200=
2.估一估,連一連
48×5? 6×63? 396×2? 102×3? 199×4? 7×81
?? ???
?大于500???????? 小于500?
3.筆算
43×2 23×3 41×2 22×4
234×2 112×4
17、 431×2 123×3
教 師 補 充 練 習
板書設計
信息窗1:出海歸來
一共有多少條船?: 40×2=80(條)
2筐蝦一共多少千克?:13×2=26(千克)
13
× 2
26
這批帶魚能賣多少錢?
3×312=936(元)
312
× 3
936
教學反思
高端高效產業(yè)發(fā)展片區(qū) 三 年級數學第
18、二單元集體備課
首備人單位及姓名:房村鎮(zhèn)中心小學 尹煥麗 復備人: 復備時間:
單元總課時數: 10 節(jié) 第 2 課時 上課時間:
課 題
信息窗2:海水養(yǎng)殖
課 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乘法的豎式計算,理解算理并能運用簡便寫法熟練計算。 2、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對問題做出正確分析,對同一類題目做出總結和概括,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乘法
19、的豎式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并能熟練運用簡便寫法計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個人修改及補充
??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隨著趕海隊伍的歸來,看到他們從海里捕到了許多海產品,他們把這些海產品怎樣了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你都看到了什么?他們在干什么?你能根據他們的對話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嗎?
2.學生觀察情景圖,自主提問,師板書
每條繩上夾29根海帶苗,已經夾好了3條繩子。一共夾了多少根海帶苗?
3籠
20、能裝多少只扇貝?
3.有選擇解決問題:
(1)一共夾了多少根海帶苗?
生列式:29×3=
①學生估算
先來估計一下,這道算式大約得多少?
29×3≈900
900只是一個大約的得數,大家猜一猜,準確的得數比900??
比900小一些
師:為什么猜準確得數比900小呢?
估算時,把29看成了30,看大了,所以準確得數應比900小。
②牽引不進位乘法豎式原理,獨立嘗試列出豎式
指名邊說算理,師邊板書:
2?。?
× ?。?
2?。?
6 ……6為什么寫在十位上?
8?。?
③簡便寫法:
2
21、?。? 注:進位的標記“2”要寫的小
× 2 3 一些,避免與其他的數
字混淆。
8?。?
分組討論:列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乘的順序。從個位算起,用一個因數依次去乘另一個因數每一位上的數。
積的位置及進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2)3籠能裝多少只扇貝?學生列式:125×3=
①估算
②遷移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乘法豎式,自學三位數乘一位數豎式。
指名板演,學生評價。
提醒: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4.觀察情景圖,還有哪些信息提出的問題沒有解決?
①4袋蝦飼料,每袋41千克,一共多少千克?
②一
22、籠養(yǎng)8只螃蟹,112籠共多少只螃蟹?……
學生獨立列式解決
41×4=
112×8=
41 112
× 4 × 8
164 896
學生獨立解決,列豎式計算。
集體訂正。????
三、小結
師:同學們,看一看,今天學的兩、三位數乘一位數與原來有什么不同?
師:對,這節(jié)課咱們就是學的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進位乘法。(板書:進位)
師:請大家先自己想想,然后再討論討論
23、,用豎式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進位乘法應注意什么?
(大屏幕出示)
(1) 乘的順序。從個位算起,用一個因數依次乘另一個因數每一位上的數。
(2) 積的位置及進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當 堂 達 標 練 習 設 計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38 ?。保丁 。担?
× 2 ×?。础 痢。?
2.先估算,再筆算
27×3 5×18 63×3 6×13
3、火眼金睛辯對錯
1 5 ?。薄。场 。础。?
× 3 6 × 14 × ?。?
4 0 412 ?。玻埃?
教 師 補 充 練 習
板書設計
信息窗2:海水養(yǎng)殖
一共夾了多少根海帶苗?
29×3=87(根)
?2?。?
× 2?。?
8 7
3籠能裝多少只扇貝?
125×3=375(只)
1 2 5
× 1 3
— — — —
3 7 5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