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系統(tǒng)解剖學》(臨床醫(yī)學五年制,影像等專業(yè))課程標準
《《人體系統(tǒng)解剖學》(臨床醫(yī)學五年制,影像等專業(yè))課程標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體系統(tǒng)解剖學》(臨床醫(yī)學五年制,影像等專業(yè))課程標準(5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人體解剖學 一、課程概述 授課教研室 解剖學教研室 授課學期 第2.3學期 課程名稱 中文 人體解剖學 課程類別 必修課 英文 Human Anatomy 學時分配 總學時 200 理論 63 習題 實驗 實訓 137 上機 見習 適用專業(yè)層次 臨床醫(yī)學、病理診斷、、醫(yī)學影像五年制 (一)課程性質、地位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征的科學,隸屬于生物科學的形態(tài)學范疇。它是醫(yī)學生學習的第一門必修醫(yī)學基礎主干課程,即醫(yī)學課程學習的入門和奠基課程。醫(yī)學中有近1/3的名詞來源于解剖學。只有在充分認識正常人體形態(tài)和結
2、構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人體的生理、生化和病理過程,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診斷和治療。隨著醫(yī)學科學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先進診療手段和方法應用于臨床,如CT、MRI、介入醫(yī)學、微創(chuàng)醫(yī)學等,都與解剖學知識的應用與發(fā)展密切相關。 在大體解剖教學模塊教學設計中,將總學時(140學時)的76%安排在實驗室教學,學員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尸體解剖訓練和學習,各小組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操作的方式,每次輪流主刀,其余同學擔任助手,負責翻閱教材、圖譜,探討結構的解剖和觀察。同時教員巡回指導和評判優(yōu)良,激勵各組之間展開競賽。通過每個實驗組輪流推舉代表,對所學內容歸納總結,其他組員提示補充。通過提出臨床和實際應
3、用問題,安排各小組成員課余時間積極準備,課堂展開討論等。在神經解剖教學模塊教學中,設計了理論→實踐→病例分析討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總學時(60學時)的50%安排在實驗室教學,以實踐觀摩為基礎,病例分析討論為主線,為學生學習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空間和情景。無論是大體解剖還是神經解剖,理論課教學均采取多媒體課件形式講授,課件全部為圖文結合形式,應用圖片結合動畫指示,結合動畫視頻,錄像視頻,結合臨床和日常生活現象講授較難理解的結構。此外,通過“解剖學論壇”、課外解剖實踐活動、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的課堂外教學以彌補課堂內教學的不足。 通過開課前師生見面會、課程中期師生聯誼會、課程終末教學評價會和問卷調查等手
4、段,促進教員和學員間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從教與學的層面達到反饋調控和評價課程的目的。課程考核是課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課程考核時,將實踐操作成績、分析討論成績、實踐考核成績和理論考核成績作為學生的綜合評定成績,并加大了實踐考核成績的比例,達到30-35%。在理論考核中采納了“國家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的題型,將教學過程中的病例討論題,編寫成A2.A3題型,將標本結構示意圖編寫成B1題型,并加大考核中的比例,側重考核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觀察能力。 二、課程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掌握人體結構的系統(tǒng)組成,闡述其功能概況及相互聯系;掌握人體各局部的層
5、次、結構概況,重要器官的位置、毗鄰及形態(tài)結構;并建立起局部解剖學與系統(tǒng)解剖學互為補充、融為一體的人體形態(tài)學知識結構,為后續(xù)醫(yī)學基礎課程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神經生物學基礎等及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分類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掌握人體各部位主要器官或結構的形態(tài)、位置、毗鄰,闡述人體各局部的層次結構。掌握身體各部動脈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分布,主要標志肌及其神經支配,重要局部的結構排列。熟悉解剖學基本操作的方法,養(yǎng)成勤于動手,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夠閱讀理解800個左右的解剖器官結構的英文名詞和能用英文對人體各局部重要器官的形態(tài)位置、層次、毗鄰關系作簡要的描述。并具備借助
6、詞典能閱讀英語原版解剖教材和圖譜的能力。能熟練辨識和觸摸身體重要結構的表面解剖和骨性標志。準確辨認和尋找各部位的解剖層次和各層中的結構。能準確確定重要的動脈搏動點和壓迫止血點。能理解人體器官的位置、形態(tài)結構與臨床疾病的關系和意義,以及運用解剖學知識闡述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備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大量的解剖實踐,熟悉結構的尋找、分離、修潔、觀察等解剖操作過程,使學員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自主學習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得到明顯的增強;經歷臨床應用病例或問題的討論過程,使學員獲取專業(yè)進展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剖學知識的臨床應用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2.過程
7、與方法 (1)能掌握應用標本、模型、掛圖的直觀學習法,學會觀察、理解形態(tài)結構的方法。 (2)能尋找自身的骨性標志、肌性標志和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將理論知識、標本與活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理解和靈活掌握理論知識。 (3) 通過解剖操作前的預習,歸納操作要點,學會模擬手術操作前必須進行相關解剖學知識準備的方法。 (4)通過小組分工協(xié)作、輪流參與操作,學會在手術中,團隊協(xié)作的過程與方法。 (5)通過模擬臨床手術的解剖操作,熟悉有關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 (6)通過小結時的病例分析,掌握從網絡、圖書館獲取有關信息的方法;掌握應用解剖學知識解釋臨床現象及手術時的注意事項的方法。 3.情感態(tài)
8、度與價值觀 基于人體解剖學教學環(huán)境的特殊性和艱苦性,培養(yǎng)吃苦耐勞和克服困難的精神;通過捐獻遺體的使用,形成愛護標本、愛護尸體,尊重捐獻者的良好意識,養(yǎng)成正確領悟人生的價值,培養(yǎng)熱愛和獻身于人類醫(yī)學事業(yè)的高尚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人文關懷精神;通過對教學尸體和標本的解剖操作,培養(yǎng)對醫(yī)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勇于探索人體奧秘的精神;通過模擬臨床手術,使學員充分體驗作為一個外科醫(yī)生所肩負的重擔和責任,體現良好的職業(yè)情操和道德素養(yǎng);通過小組成員輪流解剖操作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每次課的內容,養(yǎng)成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和形成樂于合作共事的良好精神氛圍;通過聯系臨床知識和學習解剖學新進展,培養(yǎng)積極思考
9、、不斷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 三、內容標準 《大體解剖》 第一章 緒論、運動系總論 [教學目標] 了解: 1.人體解剖學的定義、發(fā)展概況與分科。 2.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基本方法與觀點。 3.體型、變異與畸形(自學)。 4.解剖教研室科研方向,解剖學與數字人體,解剖學與生物力學。 5.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骨的發(fā)生和發(fā)育(自學)。骨的血供、淋巴引流和神經支配(自學)。 6.直接連結的種類和結構。滑膜關節(jié)的分類。滑膜關節(jié)的血供、淋巴引流和神經支配(自學)。 7.肌命名原則。肌的血供、淋巴引流和神經支配(自學)。 理解: 1.骨表面結構形態(tài)的命名原則。 2.滑膜關
10、節(jié)的運動形式及其定義。 3.肌的形態(tài)和結構。肌的起止的定義。肌作用的特點。肌的輔助裝置和作用。 4.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gross anatomy; neuroanatomy; the head, neck, upper limbs, lower limbs, thorax, abdomen, pelvis, perineum, back and vertebral region; locomotor system; alimentary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urinary system; reproductive system; endoc
11、rine system; circulatory system; nervous system; sense organs; vertical axis; horizontal plane; superior/inferior; cranial/caudal; anterior/posterior; ventral/dorsal; medial/lateral; internal/external; superficial/profundal; proximal /distal; ulnar/radial; tibial/fibular;bones; joints; skeletal musc
12、le; process; spine; eminence; tuberosity; tubercle; crest; line; fossa; fovea; foveola; sulcus; impression; sinus; antrum; cellules; canal; meatus; aperture; foramen; hiatus; capitulum; condyle; epicondyle; synovial joints; articular surface/capsule/cavity; flexion/extension; adduction/abduction; ro
13、tation; pronation/supination; inversion /eversion; circumduction; origin; insertion; fascia; retinaculum; synovial bursa/sheath 掌握: 1.解剖學方位術語的定義和應用。 2.解剖學的軸和面的定義和應用。 3.人體分部、分區(qū)的定位。 4.骨的分類及特點,分辨各部骨的類型。骨的結構及其特點。 5.滑膜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各輔助結構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 1.解剖學姿勢、方位、軸和面的概念。人體的分部分區(qū)。 2.運動系統(tǒng)的組成。骨的分類和
14、構造。滑膜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 難點: 1.解剖學術語。 2.滑膜關節(jié)的運動形式。 [學時分配] 3學時(理論) [實施方法] 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理論講授,配合肢體語言示范和學員模擬,演示解剖學方位術語和關節(jié)運動。將人文關懷精神融入課堂講授中,強化學員尊重、珍惜和充分利用標本、尸體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觀。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章重點內容。學習中通過自身肢體動作,能夠演示人體解剖學位置、軸、面和方位,進而理解并掌握相關概念。通過聯系日常生活現象,認識滑膜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通過自身關節(jié)的活動演示關節(jié)的運動形式。課后當天及時復習鞏固
15、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二章 內臟學、內分泌系統(tǒng)總論 [教學目標] 了解: 1.中空性器官的結構層次及特點(自學)。 2.內分泌腺和組織的結構特點。激素的作用特點(自學)。 理解: 1.內臟的概念。 2.食物的消化吸收路徑。 3.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呼出的路徑。 4.尿液的產生及排出路徑。 5.精子的產生及排出路徑。卵子的產生及排出路徑。 6.內臟各系統(tǒng)與脈管系統(tǒng)的聯系。 7.內分泌系統(tǒng)與脈管系統(tǒng)的聯系。 8.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alimentary tract; oral cavity; pharynx; esophagus; stomach; duod
16、enum; jejunum; ileum; cecum; ascending/transverse/descending/sigmoid colon; rectum; anal canal; digestive glands; salivary glands; parotid gland; submandibular gland; sublingual gland; liver; pancreas; respiratory tract; nose; pharynx; larynx; trachea; principal bronchi; lungs; kidney; ureter; urina
17、ry bladder; urethra; testis; ductus deferens; ejaculatory duct; prostate; seminal vesicle; bulbourethral gland; penis; scrotum; ovary; uterine tube; uterus; vagina; pituitary gland; pineal body; thyroid gland; adrenal gland 掌握: 1.內臟一般結構概況。 2.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消化道的劃分。 3.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呼吸道的劃分。 4.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 5.男性生殖系
18、統(tǒng)的組成。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 6.內分泌系統(tǒng)的組成。 [重點難點] 重點: 1.內臟一般結構概況。 2.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 3.內分泌系統(tǒng)的組成。 難點:消化腺與內分泌腺的差異。 [學時分配] 3學時(理論) [實施方法] 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理論講授,主要結合機能,系統(tǒng)講授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的組成。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章重點內容。在學習中首先熟悉各系統(tǒng)的機能概況,然后以食物的消化吸收、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呼出、尿液的產生和排出、精子或卵子的產生和輸送途徑為媒介,掌握內臟各系統(tǒng)的組成。通過認識內分泌系統(tǒng)的作用
19、特點,以及與內臟各系統(tǒng)間的聯系,掌握內分泌系統(tǒng)的組成概況。課后當天及時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三章 脈管學、感覺器、神經系統(tǒng)總論 [教學目標] 了解: 1.血管的分布特點。 2.胚胎血循環(huán)的特點。 3.神經元的構造和分類。神經膠質的作用(自學)。神經系統(tǒng)常用術語(自學)。 4.脊神經神經叢的組成和位置(自學)。 5.腦神經的纖維性質。腦神經的行程及支配(自學)。 6.交感神經的分布(自學)。副交感神經的分布(自學)。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區(qū)別。內臟神經叢位置和分布(自學)。內臟感覺神經的特點。牽涉痛的概念(自學)。 7.感受器的組成形式(自學)。皮膚的結構和皮膚線(自
20、學)。 理解: 1.心血管系統(tǒng)與淋巴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特點和相互關系。 2.脈管系統(tǒng)與運動系統(tǒng)、內臟各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的聯系。 3.反射弧的概念。 4.脊神經的纖維性質。脊神經的支配特點。 5.腦神經支配特點。 6.交感神經的組成和支配特點。副交感神經的組成和支配特點。 7.神經系統(tǒng)與運動系統(tǒng)、內臟各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的聯系。 8.感受器的分類。 9.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 cardiovascular system; heart; artery; vein; capillary; systemic circulation; pulmonary circulati
21、on; lymphatic system; lymphatic capillary/vessel/trunk/duct; tonsil; lymph node; thymus; splee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inal cord; brain;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spinal nerve; cervical nerve; thoracic nerve; lumbar nerve; sacral nerve; coccygeal nerve; cranial nerve; olfactory nerve; optic ner
22、ve; oculomotor nerve; trochlear nerve; trigeminal nerve; abducent nerve; facial nerve; vestibulocochlear nerv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vagus nerve; accessory nerve; hypoglossal nerve; somatic nerve; visceral nerve; sympathetic/parasympathetic nerve; visual apparatus; vestibulocochlear organ 掌握: 1
23、.心血管系統(tǒng)的組成,各自在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大、小循環(huán)的路徑和特點。 3.淋巴系統(tǒng)的組成,淋巴循環(huán)的路徑概況。 4.神經系統(tǒng)的劃分和組成概況。反射弧的組成。 5.脊神經的組成和分支。脊神經神經叢概況。 6.腦神經組成概況。 7.內臟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概況。 8.感覺器的組成概況和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 1.心血管系統(tǒng)和淋巴系統(tǒng)的組成。大、小循環(huán)。淋巴循環(huán)。 2.神經系統(tǒng)的劃分和組成。反射弧。脊神經的組成、分支、支配和神經叢。腦神經組成和支配。內臟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和支配。 3.感覺器的組成。 難點:淋巴循環(huán)。內臟神經系統(tǒng)。 [學時分配] 3學時(理論) [實施方
24、法] 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理論講授,主要聯系內臟和內分泌各系統(tǒng),講授大、小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的特點和組成。通過神經沖動的傳入和傳出途徑,系統(tǒng)概述感受器和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以及與內臟、內分泌、脈管各系統(tǒng)的相互聯系。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章重點內容。在學習中首先以食物的吸收、氣體的交換、尿液的產生、激素分泌為媒介,認識脈管系統(tǒng)的組成,以及與其它各系統(tǒng)的聯系。通過對反射弧組成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感覺器和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以及各系統(tǒng)間的相互聯系。課后當天及時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四章 下肢 第一節(jié) 下肢骨及連結 [教學目標] 了解: 1.髕骨、足骨的形
25、態(tài)結構。 2.骶髂關節(jié)、小腿骨間連結、跗骨間關節(jié)、跗跖關節(jié)、跖趾關節(jié)和趾間關節(jié)的組成和運動。 理解: 1.髖骨的構成。 2.跗骨的組成及排列。 3.骨盆的性別差異。 4.足弓的構成及功能。 5.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hip bone; iliac crest;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ischial spine; ischial tuberosity; pubic tubercle; acetabulum; femur; femoral head; greater trochanter; medial/lateral condyle;
26、 patella; tibia; tibial tuberosity; medial/lateral malleolus; fibula; tarsal bones; pubic symphysis; obturator canal; pelvis; hip joint; knee joint; patellar ligament; fibular/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 anterior/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medial/lateral meniscus; ankle joint;greater sciatic foram
27、en;lesser sciatic foramen;terminal line. 掌握: 1.下肢骨的組成。 2.髖骨的分部及各部的主要結構。 3.股骨、脛骨、腓骨的兩端、一體的主要結構。 4.骨盆的構成及連結的主要形式。界線的概念,大、小骨盆的劃分。坐骨大孔、坐骨小孔的境界及穿行結構。 5.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的主要結構特點(面、囊及輔助結構)和運動形式。 6.下肢骨重要體表標志。 [重點難點] 重點: 1.髖骨、股骨、脛骨、腓骨形態(tài)結構。 2.下肢骨體表標志。 3.骨盆組成及主要結構。 4.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 難點: 1.跗骨的組成和排列。
28、2.坐骨大、小孔的形成及交通。 3.踝關節(jié)的運動形式。足弓的形成。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3 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自主學習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下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下肢骨進行概要復習,對重點關節(jié)結合應用進行歸納總結。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在學習中首先熟悉骨的分類,骨結構命名的原則,然后對照骨標本辨識結構,借助骨標本描述結構。在下肢關節(jié)的學習中,主要結合
29、示教標本,歸納總結重點關節(jié)的結構特點,包括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利用肢體動作演示關節(jié)的運動。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二節(jié) 下肢前面淺層和股前內側區(qū) [教學目標] 了解: 1.股前內區(qū)、小腿前外區(qū)皮神經的分布。 2.縫匠肌、股內側肌群的起止。 3.股靜脈的行程及屬支。。 4.股中段斷面解剖(自學) 理解: 1.大隱靜脈靜脈回流特點。 2.闊筋膜及其形成結構。 3.股前肌群、股內側肌群的作用及神經支配。 4.血管腔隙、肌腔隙、股鞘的形成。 5.股疝、股動脈穿刺的臨床應用解剖。 6.閉孔動脈、神經的行程及支配。 7.能夠閱讀
30、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great/small saphenous vein; 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 nodes; saphenous nerve; fascia lata; quadriceps femoris; iliopsoas; adductor brevis; iliotibial tract;lacuna musculorum;lacuna vasorum;femoral sheath;femoral canal;femoral triangle;adductor canal 掌握: 1.大隱靜脈的行程要點及伴行神經,五大屬支及伴行的淺動脈。腹股溝
31、淺淋巴結的位置及引流區(qū)。 2.髂脛束的形成及作用。 3.股前肌群、股內側肌群的組成、排列。股四頭肌的起止、作用及神經支配。 4.血管腔隙、肌腔隙、股鞘、股三角、收肌管的境界及內容。股管的特點及交通,股環(huán)的境界。 5.股動脈的行程及分支分布概況。 6.股神經的行程及分支分布概況。 [重點難點] 重點: 1.大隱靜脈。腹股溝淺淋巴結。 2.髂脛束。 3.股四頭肌。 4.局部重要結構(血管腔隙、肌腔隙、股鞘、股管、股環(huán)、股三角、收肌管)。 5.股動脈、股神經。 難點:血管腔隙、肌腔隙、股鞘的形成。股管的形成與交通。 [學時分配] 1學時(理論), 6學時(實訓
32、)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分組解剖、觀察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課前組織全體學員對遺體默哀3分鐘,以示對遺體捐獻者的尊敬,并自始至終珍惜和利用好遺體標本。學員主要通過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的方式,實地解剖標本,并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下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股前內側區(qū)的肌、血管、淋巴和神經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重要局部結構進行歸納,并聯系臨床應用進行引導式闡述。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可借助大體解剖網絡教學解剖操作視頻提前預習)。
33、由于是首次解剖標本,學員應首先建立尊重、愛護、珍惜尸體標本的意識,逐步適應標本的解剖操作,熟悉主要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充分利用標本的直觀性和形象化特點,促進理論和實踐的互助、互補。在學習中首先借助標本解剖熟悉股前內側區(qū)的層次結構,肌群的層次排列,在此基礎上總結重要局部的組成、境界和內容,借助髖關節(jié)標本理解肌群的作用。對于難點內容,要借助骨盆示教標本去認識和理解。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三節(jié) 小腿前外側區(qū)和足背 [教學目標] 了解: 1.伸肌支持帶、腓骨肌支持帶的位置、作用。 2.足背肌。 3.小腿前、外肌群的起止。 4.脛前靜脈、足背靜脈
34、的行程及屬支。 理解: 1.小腿深筋膜與小腿前、外、后筋膜鞘的形成。 2.小腿前、外肌群的作用和神經支配。 3.腓淺神經、腓深神經受損后的功能障礙分析。 4.小腿前鞘的臨床應用解剖。 5.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anterior tibial artery; deep/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 dorsal artery of foot; common peroneal nerve 掌握: 1.小腿前鞘的內容及排列。 2.小腿外鞘的內容及排列。 3.脛前動脈、足背動脈的行程及分布概況。 4.腓淺神經、腓深神經的行程及支配概況。
35、 [重點難點] 重點: 1.小腿前鞘、小腿外鞘。 2.脛前動脈、足背動脈。 3.腓淺神經、腓深神經。 難點:小腿筋膜鞘的形成。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 3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分組解剖、觀察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通過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的方式,實地解剖標本,并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下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小腿前外側區(qū)的肌、血管和神經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重要局部結構進行歸納,并聯系臨床應用進行引
36、導式闡述。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可借助大體解剖網絡教學解剖操作視頻提前預習)。在學習中首先借助標本解剖熟悉小腿深筋膜的特點及其與脛、腓骨間的關系,進而認識和理解小腿筋膜鞘的形成,在此基礎上總結前鞘、外鞘的內容及其排列,借助踝關節(jié)標本理解肌群的作用。對于難點內容,可借助斷層標本和模式圖去認識和理解。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四節(jié) 下肢后面淺層,臀區(qū)和股后區(qū) [教學目標] 了解: 1.臀區(qū)、股后區(qū)、小腿后區(qū)皮神經的分布。 2.臀區(qū)和股后區(qū)深筋膜。 3.臀區(qū)肌、股后肌群的起止。 理解: 1.臀區(qū)肌、股后肌群的作用和神經支配。
37、 2.臀區(qū)血管神經的行程及分布概況。 3.梨狀肌與坐骨神經的位置關系及其臨床應用解剖。 4.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sural nerve; gluteus maximus; piriformis; suprapiriform/ infrapiriform foramen; superior/inferior gluteal artery/nerve; sciatic nerve; pudendal nerve; internal pudendal artery 掌握: 1.小隱靜脈的行程要點及伴行神經。 2.臀區(qū)肌的層次、排列。股后肌群的排列。 3.臀大肌的起止、作用及神經
38、支配。 4.梨狀肌上、下孔的形成及孔內出入的血管神經。 5.坐骨神經的行程、分支及支配概況。 [重點難點] 重點: 1.小隱靜脈。 2.臀大肌。 3.梨狀肌上、下孔。 4.坐骨神經。 難點:臀區(qū)肌的作用。梨狀肌上、下孔的形成。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 6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分組解剖、觀察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通過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的方式,實地解剖標本,并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下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
39、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臀區(qū)和股后區(qū)的肌、血管和神經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重要局部結構進行歸納,并聯系臨床應用進行引導式闡述。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可借助大體解剖網絡教學解剖操作視頻提前預習)。在學習中首先借助標本解剖熟悉臀區(qū)和股后區(qū)肌群的層次排列,在此基礎上總結重要局部穿行的結構,坐骨神經的行程要點,借助髖關節(jié)標本理解肌群的作用。對于難點內容,可結合骨盆示教標本去認識和理解。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五節(jié) 腘窩和小腿后區(qū) [教學目標] 了解: 1.腘窩淋巴結的位置和引流區(qū)。 2.腘動脈的關節(jié)支。脛后靜脈的行程和屬支。 3.小腿后群肌
40、的起止。 理解: 1.小腿后群肌淺、深層的分群、作用和神經支配。 2.脛神經受損后的功能障礙分析。 3.脛后動脈的臨床應用解剖。 4.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tibial nerve; popliteal artery; triceps surae; gastrocnemius; soleus;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opliteal fossa;malleolar canal 掌握: 1.腘窩的境界、內容及排列。 2.小腿后鞘淺、深鞘的內容排列。 3.小腿三頭肌的位置層次、起止、作用及神經支配。 4.脛神經的行程要點、伴行結構及支配。
41、 5.腘動脈及其主要分支(脛前、后動脈)的行程及分布概況。 6.踝管的形成及內容排列。 [重點難點] 重點: 1.腘窩。 2.小腿三頭肌。 3.脛神經與脛后動脈。 4.踝管。 難點:小腿后群肌深層的排列。踝管內容的排列。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 3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分組解剖、觀察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通過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的方式,實地解剖標本,并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下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
42、的多媒體課件對腘窩和小腿后區(qū)的肌、血管、淋巴和神經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重要局部結構進行歸納,并聯系臨床應用進行引導式闡述。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可借助大體解剖網絡教學解剖操作視頻提前預習)。在學習中首先借助標本解剖熟悉小腿后鞘的淺、深鞘的形成,在此基礎上總結鞘的內容及其結構的排列,探尋踝管內結構的排列規(guī)律,借助踝關節(jié)標本理解肌群的作用。對于難點內容,可結合結構的功能特點去認識和理解,如對血管神經的保護,肌的作用等。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五章 上肢 第一節(jié) 上肢骨及連結 [教學目標] 了解: 1.鎖骨、手骨的形態(tài)結構。 2.
43、胸鎖關節(jié)、肩鎖關節(jié)、前臂骨間連結、腕掌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和指間關節(jié)的組成和運動。 理解: 1.腕骨的組成及排列。 2.喙肩弓的形成及作用。 3.提攜角的概念。 4.拇腕掌關節(jié)的結構特點及運動。 5.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clavicle; scapula; acromion; coracoid process; scapular notch; humerus; greater tubercle; radius; radial tuberosity; ulna; carpal bones; shoulder joint; elbow joint; humeroulnar join
44、t; humeroradial joint; proximal radioulnar joint; wrist joint;anatomical neck and surgical neck;coracoacromial arch. 掌握: 1.上肢骨的組成。 2.肩胛骨的二面、三緣、三角的主要結構。 3.肱骨、橈骨、尺骨的兩端、一體的主要結構。 4.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的主要結構特點(面、囊及輔助結構)和運動形式。 5.上肢骨重要體表標志。 [重點難點] 重點: 1.肩胛骨、肱骨、尺骨、橈骨形態(tài)結構。 2.上肢骨重要體表標志。 3.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
45、 難點: 1.腕骨的組成和排列。 2.拇腕掌關節(jié)的運動形式。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 3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自主學習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上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上肢骨進行概要復習,對重點關節(jié)結合應用進行歸納總結。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在學習中首先熟悉骨的分類,骨結構命名的原則,然后對照骨標本辨識結構,借助骨標本描述結構,特別注意與下肢骨對應結構進行比較
46、,觀察其間的異同。在上肢關節(jié)的學習中,主要結合示教標本,歸納總結重點關節(jié)的結構特點,包括關節(jié)的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利用肢體動作演示關節(jié)的運動,應分別將肩、肘、腕關節(jié)與下肢對應的髖、膝、踝關節(jié)進行比較總結。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二節(jié) 臂、前臂前面淺層,胸前區(qū)和腋窩 [教學目標] 了解: 1.胸前外側區(qū)的皮神經和淺血管分布。 2.肘淋巴結的位置和引流區(qū)。臂、前臂前面皮神經分布。 3.女性乳房的血供和神經支配。 4.胸上肢肌的起止。 5.腋靜脈的行程及屬支。 理解: 1.女性乳房的臨床應用解剖。 2.肘正中靜脈穿刺的臨床應用解剖。
47、3.胸上肢肌的作用和神經支配。 4.腋窩淋巴結的臨床應用解剖。 5.腋鞘的形成及臨床應用解剖。 6.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breast; pectoralis major; axillary artery; thoracoacromial artery; lateral thoracic artery; subscapular artery; pos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 brachial plexus;medial/lateral pectoral nerv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median nerve
48、; radial nerve; ulnar nerve; cephalic vein; basilic vein; median cubital vein;suspensory ligament of breast/Cooper’s ligament;clavipectoral fascia;axillary fossa. 掌握: 1.女性乳腺的位置、結構組成及特點,淋巴引流。 2.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的行程及伴行神經。 3.鎖胸筋膜的位置及穿行結構。 4.胸大肌的起止、作用及神經支配。 5.腋動脈的行程及分支分布概況。 6.臂叢內、外、后束的位置及其主要分支。
49、 7.腋窩淋巴結的分群及引流區(qū)。 8.腋窩四個壁的組成及主要內容,分布于各壁的動脈和神經。 [重點難點] 重點: 1.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 2.女性乳房。 3.腋窩。腋動脈。臂叢的束及分支。腋窩淋巴結。 難點:腋窩各壁的動脈和神經分布。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 6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分組解剖、觀察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通過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的方式,實地解剖標本,并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上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
50、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臂、前臂前面淺層,胸前外側區(qū)和腋窩的肌、血管、淋巴和神經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重要局部結構進行歸納,并聯系臨床應用進行引導式闡述。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可借助大體解剖網絡教學解剖操作視頻提前預習)。在學習中首先借助標本解剖熟悉女性乳腺的位置,上肢淺靜脈的行程要點,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乳腺的結構特點和淋巴引流。腋窩是本節(jié)重點和難點,應結合標本從組成腋窩四壁的結構入手,觀察總結分布于各壁的血管神經;根據血管的分布歸納腋窩淋巴結的分群;從臂叢的束及其分支形成了“M”型特征,辨識并總結臂叢的主要分支。借助肩關節(jié)標本理解相關肌群的作用。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
51、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三節(jié) 臂前區(qū),肘窩和前臂前區(qū) [教學目標] 了解: 1.臂、前臂的深筋膜。 2.臂前區(qū)肌群、前臂前區(qū)肌群的起止。 3.肘關節(jié)網的位置和形成。 理解: 1.臂前區(qū)肌群、前臂前區(qū)肌群的作用和神經支配。 2.肘窩區(qū)的層次及結構排列。 3.肱動脈、橈動脈的臨床應用解剖。 4.橈動脈、尺動脈的分支及分布概況。 5.肌皮神經的行程及支配。 6.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biceps brachii; brachial artery; radial artery; ulnar artery; brachioradialis; pro
52、nator teres;cubital fossa. 掌握: 1.肱二頭肌的起止、作用及神經支配。 2.臂前群肌的層次排列。 3.肱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行程及分布概況。 4.肘窩的境界、內容及排列。 5.橈動脈、尺動脈的行程及伴行神經。 6.正中神經、尺神經、肌皮神經的行程及支配。 7.前臂前區(qū)肌群的層次及排列。 [重點難點] 重點: 1.肱二頭肌。 2.肱動脈、橈動脈、尺動脈。 3.正中神經、尺神經。 4.肘窩。 難點:前臂前區(qū)肌群的層次及排列。肘關節(jié)網的形成。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 3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
53、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分組解剖、觀察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通過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的方式,實地解剖標本,并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上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臂前區(qū),肘窩和前臂前區(qū)的肌、血管和神經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重要局部結構進行歸納,并聯系臨床應用進行引導式闡述。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可借助大體解剖網絡教學解剖操作視頻提前預習)。在學習中首先借助標本解剖熟悉重要的標志肌,如喙肱肌、肱二頭肌、肱橈肌、旋前圓肌、指淺屈肌和尺側腕屈肌,以標志肌作為參照物,辨識
54、并總結其緊密毗鄰的血管神經,再聯系腋窩的動脈和神經,歸納重要神經、動脈干的行程要點和支配。對于前臂前區(qū)肌群的層次及排列這一難點內容,也要以標志肌肱橈肌為參照物,結合肌群起點的共性,探尋肌排列的規(guī)律、層次特點。借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標本理解相關肌群的作用。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四節(jié) 手掌 [教學目標] 了解: 1.手掌面的皮神經分布。 2.手掌骨筋膜鞘的形成和位置。 3.指纖維鞘的形成。指腹的結構。 4.屈肌支持帶的形成。 5.手肌的起止。 理解: 1.掌腱膜的位置和作用。 2.手外側肌群、中間肌群、內側肌群的作用和神經支配。 3.
55、屈肌腱滑膜鞘的形成和交通。指腱鞘的組成和臨床應用。 4.魚際間隙、掌中間隙的境界和交通。 5.正中神經、尺神經受損的功能障礙分析。 6.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palmar aponeurosis; superficial/deep palmar arch; thenar space; middle palmar space;carpal canal. 掌握: 1.魚際、小魚際肌的層次排列。 2.掌淺、深弓的形成、位置及分支分布。 3.腕管的形成及內容。 4.手掌中部由淺入深的層次結構。 [重點難點] 重點: 1.魚際組成。 2.掌淺弓和掌深弓。 3.
56、手掌層次。 4.腕管。 難點:手掌骨筋膜鞘。筋膜間隙及交通。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 3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分組解剖、觀察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通過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的方式,實地解剖標本,并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上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手掌的肌、血管和神經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重要局部結構進行歸納,并聯系臨床應用進行引導式闡述。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可借助大體解剖網絡教學解剖操作視
57、頻提前預習)。在學習中首先借助標本解剖熟悉手掌重要標志肌群(如大魚際和小魚際)以及掌腱膜,以此作為參照物,辨識并總結結構的層次排列規(guī)律,兩個動脈弓的形成及伴行神經的支配。結合前臂層次結構歸納穿行腕管的結構,通過對手指的解剖觀察理解纖維鞘和滑膜鞘的形成及作用。借助斷層標本或模式圖認識和理解手掌的筋膜間隙和交通這一難點內容。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五節(jié) 背淺層和肩胛區(qū) [教學目標] 了解: 1.背部的皮神經分布。 2.臂、前臂后面的皮神經分布。 3.背區(qū)的淺血管。 4.項、背部的深筋膜。 5.背淺層肌、肩胛區(qū)肌的起止。 6.肩胛背神經、肩
58、胛上神經的行程和支配。 理解: 1.背淺層肌、肩胛區(qū)肌的作用和神經支配。 2.聽診三角的境界和臨床應用。 3.肩胛動脈網的形成和作用。 4.斜方肌深層的血管神經分布。 5.腋神經受損的功能障礙分析。 6.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trapezius; latissimus dorsi; deltoid; accessory nerve;trilateral foramen;quadrilateral foramen;musculotendinous cuff. 掌握: 1.背闊肌、斜方肌、三角肌的起止、作用及神經支配。 2.肩胛區(qū)肌的層次排列。肌腱袖的形成和作用
59、。 3.腋神經的行程、支配及伴行動脈。 4.三邊孔、四邊孔的境界及穿行結構。 [重點難點] 重點: 1.背闊肌、斜方肌、三角肌。 2.腋神經。 3.肌腱袖、三邊孔、四邊孔。 難點:肌腱袖的形成和作用。肩胛動脈網的形成。 [學時分配] 0. 5學時(理論), 6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分組解剖、觀察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通過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的方式,實地解剖標本,并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上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
60、的多媒體課件對背部淺層和肩胛區(qū)的肌、血管和神經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重要局部結構進行歸納,并聯系臨床應用進行引導式闡述。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可借助大體解剖網絡教學解剖操作視頻提前預習)。在學習中首先借助標本解剖熟悉重要標志肌,如斜方肌、背闊肌和三角肌,以此作為參照物,辨識并總結肌群層次排列規(guī)律、血管神經的分布。聯系日常生活的“落枕”現象、游泳動作以及戴帽動作等,認識和理解這三塊標志肌的作用。通過觀察肩部肌的排列特點并借助肩關節(jié)標本理解肌腱袖的形成和作用,結合三邊孔、四邊孔穿行的動脈及其吻合,理解肩胛動脈網的形成及其側副循環(huán)作用。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
61、容。 第六節(jié) 臂、前臂后區(qū)和手背 [教學目標] 了解: 1.伸肌支持帶與伸肌腱滑膜鞘。 2.指背腱膜的形成和作用。指甲結構。 3.前臂后群肌的起止。 4.腕背動脈網的形成。 5.臂、前臂的橫斷面結構(自學)。 理解: 1.肱骨肌管的形成。 2.前臂后群肌的作用和神經支配。 3.鼻煙窩的應用解剖。 4.橈神經受損的功能障礙分析。 5.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triceps brachii;radial nerve;snuff box. 掌握: 1.肱三頭肌的起止、作用及神經支配。 2.前臂后群肌的層次排列。 3.橈神經的行程、支配及伴行動脈
62、。 4.鼻煙窩的境界和內容。 [重點難點] 重點:肱三頭肌、橈神經、鼻煙窩。 難點:肱骨肌管的形成。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 3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分組解剖、觀察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通過分工協(xié)作、模擬手術的方式,實地解剖標本,并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上肢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臂、前臂后區(qū)和手背的肌、血管和神經進行系統(tǒng)總結,對重要局部結構進行歸納,并聯系臨床應用進行引導式闡述。 [學習策
63、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可借助大體解剖網絡教學解剖操作視頻提前預習)。在學習中首先借助標本解剖熟悉重要標志肌,如肱三頭肌、肱橈肌和旋后肌,以此作為參照物,辨識并總結穿行的血管神經,結合肌群起點的共性,探尋肌排列的規(guī)律、層次特點。借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和拇腕掌關節(jié)標本,認識和理解肌群的作用。進一步復習總結作用于拇腕掌關節(jié)的肌及其作用規(guī)律。借助肱骨標本并結合觀察肱三頭肌內、外側頭的起點,認識和理解本節(jié)難點內容。課后當天及時借助圖譜或利用實驗室復習鞏固要求掌握的內容。 第六章 胸部 第一節(jié) 軀干骨及連結 [教學目標] 了解: 1.特殊頸椎的形態(tài)結構。尾骨的形態(tài)結構。 2.第1肋、
64、浮肋的形態(tài)結構。 3.椎間關節(jié)、寰枕關節(jié)、寰樞關節(jié)的結構和運動。鉤椎關節(jié)的結構。 4.肋椎關節(jié)、胸肋關節(jié)的結構和運動。 5.胸廓的形態(tài)。 6.背部深層肌(自學)。 7.腰上、下三角的定義。枕下肌(自學)。枕下三角(自學)。 理解: 1.脊柱生理彎曲的形成。脊柱的運動。 2.棘突間穿刺、鉤椎關節(jié)的應用解剖。 3.胸廓的運動。 4.能夠閱讀理解下列專業(yè)英語詞匯:sternum; rib; vertebrae; jugular notch; xiphoid process; costal groove; vertebral body/arch; cervical/thoracic
65、/lumbar vertebrae; sacrum; promontory; sacral canal; sacral hiatus/cornu; coccyx; intervertebral disc; longitudinal ligament; ligamentum flava; vertebral column; thoracic cage; intercostal space;intervertebral foramen;vertebral canal;sternal angle;costal arch. 掌握: 1.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各部椎骨的主要特點。骶骨的形態(tài)結構。
66、 2.胸骨的分部及形態(tài)結構。 3.肋骨的一般形態(tài)。肋的分類及相關概念。 4.椎間盤的位置、結構及作用。前、后縱韌帶、黃韌帶的位置、特點及作用。 5.軀干骨重要體表標志。 [重點難點] 重點: 1.椎骨、肋骨、胸骨形態(tài)結構。 2.軀干骨重要體表標志。 3.椎間盤,前縱韌帶,后縱韌帶,黃韌帶。 4.肋的分類概念。 難點:黃韌帶的位置和作用。鉤椎關節(jié) [學時分配] 0.5學時(理論), 3學時(實訓) [實施方法] 在實驗室通過“三段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即課前提示→學員自主學習與教員巡回指導→課后小結。學員主要借助示教標本和掛圖觀察、學習、討論。在教員的引導下探討相關臨床應用解剖問題。理論課講授安排在胸部實訓課結束后,主要通過圖文、動畫、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對軀干骨進行概要復習,對重要連結結合應用進行歸納總結。 [學習策略] 課前預習本節(jié)重點內容。在學習中必須緊密結合標本觀察,先熟悉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再分辨出各部椎骨并歸納總結其各自的特點;胸骨和肋的觀察要結合胸廓的構成及體表標志的辨識。學習軀干骨的連結,要借助示教標本,結合其作用認識其結構特點。應結合日常生活中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