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案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案例(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一課教學案例
姓名:李彩花
案例背景
面對新課程,又是質量月。為落實問題案,踐行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人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一課為例,整理出教學個案。《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一課在世界現(xiàn)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啟下的革命運動。是俄國歷史上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模式;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學好本課,將為學生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與教的過程
本課課標要求:概述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史實,認識第一
2、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重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與訓練,在此前提下,以新教材做為素材,對重要的內容展開較深層次的探究。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扎實的解題和應變能力,讓他們在學與教的過程中感悟歷史、親近歷史。
操作簡況:
1、由簡評十月革命詩詞,巧妙設問導入新課。
2、通過多媒體明確本課教學目標:
1)概述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實,認識其特點。
2)歸納十月革命爆發(fā)(勝利)的原因。
3)知道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3、多媒體顯示問題設計:
1)概述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總結十月革命的特點。
2)從主客觀條件的角度歸納當時俄國具備了哪些革命的因
3、素?
3)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4.展示問題一: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列四組圖片及相關文字并結合課本第二目內容概述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總結十月革命的特點。采取小組選題,分組討論,代表解答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借此培養(yǎng)學生識圖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5、展示問題二:請學生閱讀課本第一目,從主客觀條件的角度歸納當時俄國具備了哪些革命的因素?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團隊精神。
6、展示問題三:請學生閱讀課本第三目,探究學習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的歷史意義。
師生共同學習、暢所欲言,突出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功績。
7、課堂小結:讓學生來完成,由此檢驗其
4、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8、借目標檢測的三個選擇題和一個簡答題檢測展示落實情況。
9、課后拓展:列表比較巴黎公社與十月革命的異同。
以上是我經過鉆研教材、查找資料、權衡學生現(xiàn)狀的教學設計。通過課堂和課后學生反饋,比較好地落實了問題教學法。
反思和分析
1、對教與學過程的反思
1)成功之處:
本節(jié)課目標明確,問題到位,貫徹了教學的新理念,對問題化教學模式進行了有效探索。把有效教學定位在對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發(fā)展上,較充分地踐行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理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經過課堂和課后學生反饋,良好地完成了新課標任務。
2)意想不到之處:
然
5、綜觀這節(jié)課,存在兩個意想不到之處:其一:已經開始上課,有學生推門走進教室。如何做到教學有序進行,這是對教師的挑戰(zhàn)。其二:原來設想“通過分組比賽的方式比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異同”由于落實學生“對十月革命”主要史實的理解和概述,采取小組討論,分組提問,個別解答方法的環(huán)節(jié)上,遇到學生卡殼,教師進行誘導用時較多沒能按計劃進行,因為如果打斷學生的提問和解答會挫傷其學習的積極性,更因為這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得以解決問題、提升能力的一個很好鍥機。所以適時調整教法,把“比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異同”,而放到課后知識探究來完成,這也是作業(yè)待定的一個因素。
3)失誤之處:
①、其一:俄國名稱的變化
6、時其中 沙俄:應為 (1547年-1917年),多媒體顯示為沙俄: (1574年-1917年)出現(xiàn)時間錯誤,說明教學還需精益求精。
②、在借助于多媒體的同時忽視了板書的作用。
2、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從整體看,課程目標明確,問題鮮明,氣氛活躍,學生活動較多,教學效果良好,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個別學生不敢提問,不會提問。這說明教學方法還有待改進。
2)有的學生答非所問。這說明課程內容還沒有全部落實到位。
面對活的教學課堂,有思維的學生個體,難免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突發(fā)事件。怎么辦?…由此,我想到了目前的歷史教學:
教師備課側重在備教學過程的設計,善于“一言堂”,雖引進多媒體設備,但容易由“人灌”變?yōu)椤半姽唷?,而不給學生留有自由的空間。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很可能變成僵化的工具,只會機械地記或寫而缺乏創(chuàng)新。所以教師在備課編寫教案時,要留一點空間,給學生思考、談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要根據課堂情景如學生的反應、突發(fā)事件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在新課程理念實施的探索階段,我們不妨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在重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與訓練的前提下,以新教材做為素材,對重要的內容展開較深層次的探究。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扎實的解題和應變能力,讓他們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感悟歷史、親近歷史。從而把有效教學定位在對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發(fā)展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