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在法學本科課程實施路徑》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PBL在法學本科課程實施路徑(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PBL在法學本科課程實施路徑
摘要:法學是一門思辨的學科,法學學生應具有思辨的能力。然而,傳統(tǒng)授課方式更傾向于知識的傳授,對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仍留有較大的開拓空間。PBL的引入可以極大地促進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基于法學本科的教學目標,尋找路徑融入PBL是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PBL;法學本科課程;路徑
一、PBL在法學本科課程中實施的必要性
PBL最初用于醫(yī)學教育,通常以問題作為出發(fā)點,強調小組合作,小組項目用課程支撐項目合作—小組成員、指導老師、外部合作伙伴典范,強調學生的學習職責。但它并非總是以問題作為基礎,有時也會以案例為基礎(如醫(yī)學)。而在法學
2、本科課程中采用PBL,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法學本科學習主要是使學生掌握法學的基礎知識,重點是培養(yǎng)從法律的角度分析問題,形成法律人基本的思維模式。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意味著在法學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邏輯、法學分析能力。而PBL則在這個過程中有著不可代替的推動作用。(一)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胺伤季S”的基本含義是“根據(jù)法律的思考”。法律思維要求用基本的法理和邏輯去解釋遇到的問題。畢竟法律文本是抽象性的規(guī)定,因此,需要運用法律思維進行分析、實踐。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學生即使全神貫注地聽課,也只是被動接收法學基礎知識,法律思維的培養(yǎng)目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xiàn)。更何況,根據(jù)相關
3、調查學生在上課時,難以在一節(jié)課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通過PBL這種授課方法使學生在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法律思維模式。教師在課上也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具體存在什么問題,對專業(yè)技能的掌握情況等。以往基本依賴學生在課后討論甚至是工作實踐中自發(fā)形成法律思維的這種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內得到改變。(二)有益于提高學生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2018年司法考試改革塵埃落定,在主觀試卷作答中可查閱法條這樣的新規(guī)定,說明運用法學理論去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是衡量是否具有司法從業(yè)資格的主要標準。法學作為一門應用的學科,所培養(yǎng)本科生一般應具有解決法律問題的實際能力。傳統(tǒng)以講授為主,輔以案例講解的教
4、學方法,雖然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法學專業(yè)能力,但相對于所要達到的目標而言,其所發(fā)揮的功效則顯得杯水車薪。簡單的案例教學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發(fā)掘其分析案例的能力。但是,這對案例的選取有著較高的要求,既要能囊括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點,又要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從現(xiàn)實的案件中,一般會選取指導性案例,但是數(shù)量有限,學生一般會喜歡分析有趣味性的案例,在經過篩選后,可用的案例數(shù)量不多。自行改編的案件雖然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但也存在無法編制卷宗的問題。PBL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問題,通過對所要掌握的知識的凝練,提出核心問題,圍繞核心問題由教師提供或學生自發(fā)尋找相關資料(包括案件),幾名學生組成小
5、組,分工協(xié)作,并就問題或案件的爭議點、法律焦點進行分析、探討,在討論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會有所裨益。在某科教學的試驗中,這種教學效果得到證實。(三)有益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學學習習慣。在自學模式中,學習的質量是由學生如何去學決定的。學習環(huán)境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而通過PBL教學法進行的法學教學與傳統(tǒng)的授課法相比,法科學生可以有效養(yǎng)成良好的法學學習習慣。即使是一門科目采用PBL授課,意味著學生在一個學期約3個月內,會較為集中地搜集這門課程的核心資料,思考并與同學探討問題,在不斷實踐、完善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基本的法律思維。這種方式使學生由最初的不得不學,到后期的主動學習,既是習慣的養(yǎng)成,也
6、是學習態(tài)度、學習中角色的轉變。而這無疑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利。①
二、PBL在法學本科課程中實施的可行性
(一)法學師資滿足PBL所需要的指導性條件。根據(jù)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現(xiàn)任法學本科教師(吉林省)的學歷結構現(xiàn)狀較優(yōu),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達到99.8%,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所占比例達到93.2%。從學歷層次的角度看,可以滿足PBL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從法學教師的知識結構來講,對本學科或所講科目的體系、問題、重點等比較了解,為PBL的實施提供了一定的學科基礎。(二)法學學生具備PBL所要求的基本素質。向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不加以評論,鼓勵學生總結前面同學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結
7、果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同學經過自己的思考,在他們的答案中能找到要點,甚至有時會有意外收獲。這個過程雖然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PBL方式,但與傳統(tǒng)講授的效果有霄壤之別。PBL要求學生在團隊中分享包括集體設計、決策分析和反思,須達成合作共識,學生有充分的自由選擇項目內容。教師從學術內容、學術方法和學術分析方法等方面給學生提供支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批判性的評估。只要切入得當,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課堂中也能有效運用PBL。PBL對學生的要求簡單來講就是配合,只要學生配合就可以完成教學對學生所要求的任務。個人認為學生只要具有一定的搜集資料、閱讀、思考特別是反思的能力,有較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可達到法學教學中
8、運用PBL對學生的要求。事實上,學生經過高考,能夠進入到法學專業(yè)學習,基本上都具有這樣的素質。因此,法學學生符合實施PBL對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
三、PBL在法學本科課程中實施之路
(一)對教師開展PBL系列培訓。以高校法學專業(yè)教師(吉林省主要高校)為對象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教師對PBL的使用能力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在課堂上運用PBL的法學教師不超過30%,而采用的頻率全部是偶爾,55.56%的法學教師表示并沒有聽過PBL,33.33%的教師雖然聽過但不太了解,約11%的教師表示了解,雖然這個數(shù)據(jù)可能是受教師自謙的因素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的法學教師需要PBL培
9、訓。特別是在認為PBL有益于法學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百分比達到約90%,希望采用PBL教學的教師比例超過50%的背景下,進行相關培訓的需求更為緊迫。PBL的培訓可以圍繞PBL學習理論、學術方法、尋找問題、項目管理、處理矛盾及合作學習的方法、溝通技巧等依次展開,進行系列化培訓。(二)融合PBL與網絡。PBL并非總是以問題作為基礎,有時也會以案例為基礎?!皢栴}”是法科學生學習的出發(fā)點,包括理論、實際、社會性、技術性、文化象征性或科學性問題。問題的來源應當是法科學生在法學學習環(huán)境中產生的疑惑。問題要有一定的真實性即要與社會相關(學術問題除外),要有科學依據(jù)且具有綜合性,必要時需要跨學科分析和解決。傳統(tǒng)的P
10、BL并沒有與網絡有較多的交集,但在目前的大環(huán)境中,PBL與網絡相融合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學生的角度分析,運用PBL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團隊中會分享包括集體設計、決策分析和反思,最后,須達成合作共識。學生有充分的自由選擇項目內容。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批判性的評估,這些要求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法科學生經過多年的學習,通過高考的激烈競爭,得以進入法學專業(yè)學習,一般都可以滿足自主學習的要求。但是,這種自主學習不意味著是積極的自主學習,有可能是消極的自主學習。如為了分數(shù)而完成學習任務,屬于消極的自主學習;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進而完成學習任務屬于積極的學習。盡管二者都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但這個過
11、程、結果并不僅體現(xiàn)在分數(shù)上,更多的是對于學生整體知識水平、研究水平的影響。所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影響PBL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網絡則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網絡對PBL效果的促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首先,網絡的趣味性較高,可以使PBL更為靈活。在網絡+PBL的模式下,可以借助網絡查看各小組的情況,小組的成員也可以就某個案例或問題更為明晰、便捷地展開討論,這個過程可以直接記錄、存儲在網絡空間,而不需要費時去整理、記錄。其次,契合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當代法科學生基本依賴于網絡,PBL與網絡結合更符合學生的習慣,學生會更容易從心理上接受PBL,在學習中減少沖突與不適,更快融入PBL的過程中。最后,網絡+PBL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料與選擇。一所高校的圖書資源是有限的,但通過網絡可以獲取世界各主要高校的海量資源,同時,社會上的熱點法律問題也可以被及時地獲取,法科學生甚至可以利用相關工具,更迅速地搜集資料,找到法律爭議點或問題的關鍵,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
參考文獻:
[1]劉宇.基于慕課平臺的PBL法律教學模式初探[J].蘭州教育學院學,2015(10).
[2]王彤.應用型大學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2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