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 《失根的蘭花》教案 魯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六年級語文下冊 《失根的蘭花》教案 魯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此資料由網(wǎng)絡(luò)收集而來,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上傳者立即刪除。資料共分享,我們負責傳遞知識。
《失根的蘭花》教案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蘭花”為題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愛國情感。
2、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
二、學習重點、難點:
1、了解本文題目的深刻含義,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品味文章的語言,朗讀重點句子體會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3、仿造比喻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準備:預(yù)習課文,朗讀,掌握字詞。
四、教學
2、輔助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方法:讀書指導(dǎo)、討論、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聽一聽,激情導(dǎo)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
同學們,對于離鄉(xiāng)背井的人們來說,剪不斷、理還亂的,無疑是那悠悠的鄉(xiāng)思和綿綿的鄉(xiāng)愁。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不著一個“愁”字,卻道出了寫不盡的鄉(xiāng)愁;臺灣詩人余光中以《鄉(xiāng)愁》為題,反復(fù)詠唱,直抒胸臆,也還是那化不開的兩個字:鄉(xiāng)愁。
臺灣作家陳之藩在《失根的蘭花》中就表現(xiàn)了這種刻骨銘心的思鄉(xiāng)愛國的情感,讀來令人動容。 (蘭花為背景,多媒體出示題目)
(二)讀一讀,整體感知
1、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語調(diào)舒緩、沉郁)。
2、讀讀寫寫
屏幕出示以
3、下字詞,注意一下字詞的形、音、義。
tān tā jiáo zhuì wěi zhà huá zhuó hè
坍 塌 嚼 菜根 點 綴 枯萎 柵欄 喧 嘩 拙 重 群山萬壑
àng líng xī jǚ jué chuò chuò chù
詩意盎然 飄 零 晨曦 ( 咀 嚼 輟 學 啜 泣 相形見絀 )
學生讀讀寫寫,并辨析生字。屏幕出示答案。
3、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出示
4、問題: 文章主要表達了什么主題?
(只要能抓住主要內(nèi)容——思鄉(xiāng)愛國,語句較完整,就應(yīng)予以肯定。)
教師評價總結(jié):(屏幕出示:文章通過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對自己經(jīng)歷的回顧,抒寫了自己漂泊異鄉(xiāng)之苦,表達了作者深沉真摯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
請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這種感情的段落——結(jié)尾一段,齊讀。
4、自己挑選幾個段落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指名學生朗讀,評價。
(三)議一議,題目含義
過渡:陳之藩為了他所獻身的事業(yè)半生漂泊奔波于異域他鄉(xiāng),但“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國的牽念,又怎能釋懷!那種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思鄉(xiāng)之情,滲透在字里行間
5、,躍然于紙上,感情如此強烈真摯,怎不令人感動!同學們,讓我們蕩起理解的雙槳,一起進入作者思鄉(xiāng)愛國的情感之河!
1、快速讀課文,多媒體大屏幕展示思考問題:
①作者少年離家時與到美國后的感受有何不同?
②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請從文中找到一個字,圍繞這個字來概括)
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后,與同桌交流、討論。
2、提問,評析。出示參考答案:
①作者十幾歲離開家,從未因見到與故鄉(xiāng)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而想起過家,從未感覺傷感:“到處可以為家”;自至美國,情感突然變了。在白天的生活中,不愛看與家鄉(xiāng)不同的東西,而又不敢看與故鄉(xiāng)相同的東西:“到處均不可以為家”。
②這個字是“根”。未出國門是“有根”,離
6、開國門即成了“失根的蘭花”了。
3、學生讀課文第⑾段,
①多媒體出示:鄭思肖簡介及其所畫的連根帶葉飄于空中的蘭花。
②文章至此點題,多媒體出示:“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教師補充有關(guān)蘭花的資料:(多媒體展示)
氣若蘭兮長不改,志若蘭兮終不移。 —— 孔 子
為草當作蘭,幽蘭香飄遠。 —— 李 白
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 —— 張學良
幽蘭在深谷,本自無人識。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陳毅
蘭花詞匯:蘭友——良友 蘭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賢淑。
蘭芳石堅——喻高風
7、亮節(jié)。芝蘭玉樹——喻才貌出眾、資質(zhì)純美之人。
③大屏幕出示:
請思考:題目“失根的蘭花”中“蘭花”指什么?“失根的蘭花”又是什么意思?
學生獨立思考后討論。提問,回答。
屏幕出示答案:
明確:作者托物言志,以歷史故事破題,表現(xiàn)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素質(zhì)。在這里巧妙地運用了鄭思肖畫蘭的歷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蘭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蘭花”比喻身處異國的炎黃子孫及其悲哀的處境。
(四)品一品,語言意蘊
1、師講述:到現(xiàn)在,我們已進入文章的核心,經(jīng)過剛才的合作探究,觸摸到了文章的脈搏;但我們還不能完全清晰的窺見文章精神的全貌。下面,請同學們把句子作為研究對象,看看有哪些句子你還不甚
8、明白?劃出來, 同桌討論。
2、學生可能會劃的句子:(多媒體出示)
①因為背景變了,花的顏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淚,不知為什么流下來。
②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愛看與家鄉(xiāng)不同的東西,而又不敢看與故鄉(xiāng)相同的東西。
③在沁涼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才顯得星光晶亮;在群山萬壑中,有竹籬茅舍,才顯得詩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顯得純樸可愛。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肅靜墓廬,把它點綴得美麗了。
④不是有人說,“頭可斷,血可流,身不可辱”嗎?我覺得應(yīng)該是:“身可辱,家可破,國不可亡”。
(講課可根據(jù)實際情況
9、,靈活掌握學生提出的問題)
(多媒體出示)第③句。
教師引導(dǎo)體會:從作者聯(lián)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該怎樣表達?同學們在學校住宿生活中,離開親人會怎樣想、怎樣做,如何表現(xiàn)對家的思念?!昂R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家鄉(xiāng)的山水草木、悲歡離合的家史、父母親情的愛、鄰里鄉(xiāng)情的故事都是可以憑借的對象,作者把思念祖國的感情寄情于具體的事物,是一種“借景抒情”的手法。
“美不美、故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贝酥星槲叮x故土越遠,就體會越深。再引用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宋之問《渡漢江》:“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我們就進一步感受那份纏綿的思鄉(xiāng)情。從而使學生明白將對家鄉(xiāng)的思
10、念寄情在山水草木,傳承于詩歌傳說,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才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其中的意蘊。
(五)練一練,拓展提高
1、 仿造比喻句。
例句:①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 ② 人生如絮,飄零在此萬紫千紅的春天。
教師指導(dǎo):仿句要變抽象為具體,用客觀事物為喻體,化無形為有形,課文的例句側(cè)重于漂泊,以個人的經(jīng)歷為意象的基礎(chǔ)。對人生充滿美好向往的少年,該怎樣描繪自己的人生之路,抒發(fā)自己的感知體驗?zāi)?,請大家仔細思考。同時注意用詞的得當,如“漂流”“飄零”分別與“萍”“絮”的搭配。
教師:人生如茶,留清香在人間。
學生:人生如 , 。
11、
2、欣賞歌曲《鄉(xiāng)愁四韻》(余光中詞、羅大佑曲并演唱),閱讀短文,解答問題。
《剪不斷的鄉(xiāng)愁》
瓊瑤
去年年底,“開放大陸探親”的消息公布了。
這消息像一股溫泉,乍然間從我心靈深處涌現(xiàn),然后竄升到我四肢百脈,竄升到我的眼眶。我簡直無法描述那一瞬間的感動。我心底有個聲音在喊著:“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年積壓了多少鄉(xiāng)愁,如今,可以把這些鄉(xiāng)愁都給勾銷了嗎?”(A)
不敢相信這是事實,但是,陸陸續(xù)續(xù)有人回鄉(xiāng)探親了!這居然成了事實!我太興奮了,和鑫濤計劃著,我們也該去大陸探親了,鑫濤去紅十字會辦了手續(xù),回來說:“需要填三等親的親人名字和
12、地址!”
一時間,我們兩個都弄不清“三等親”包括哪些人,以及我們是否有這項“資格”。激動中,我沖口而出:“故國的山,故國的水,故國的大地泥土,和我們是幾等親?我們要探的親,不只是‘人’呀?。˙)”
不過,我畢竟不需擔憂,因為我和鑫濤分別都有舅舅姨媽在大陸,所以,我們很順利地辦了探親手續(xù)。拿到手續(xù)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腦子里奔流著黃河,奔流著長江。不只長江黃河,還聳立著五岳和長城!鑫濤見我如此興奮,忍不往提醒我說:“聽說大陸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親人,經(jīng)過39年的隔閡,可能已經(jīng)相見不相識,這些,你都考慮過吧?”考慮?我實在沒有認真去考慮過。我只覺得鄉(xiāng)愁像一張大網(wǎng),已
13、把我牢牢地網(wǎng)住。而且,當行期越來越近,我的鄉(xiāng)愁就越來越深。我總認為,鄉(xiāng)愁對于游子,就像一切人類的基本感情一樣,是與生俱來的。(C)不過,有的人來得烈,有的人比較淡。我,大概生來就屬于感情強烈的一型。連我的“鄉(xiāng)愁”也比別人多幾分!
計劃回大陸行程時,鑫濤問我:“你要去哪些地方?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鄉(xiāng)湖南?”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個多災(zāi)多難的時代,是個顛沛流離的時代,童年的足跡,曾跋涉過大陸許多省份。如今,再整理我這份千頭萬緒的鄉(xiāng)愁時,竟不知那愁緒的頂端究竟在何處?是湖南?是四川?是長江?是黃河?是絲綢之路,還是故宮北海?沉吟中,這才明白,我的鄉(xiāng)愁不在大陸的任何一點上,而在大陸那整片的土
14、地上!(D)
“可是,你沒有時間走遍大陸整片的土地??!”鑫濤說,“我們排來排去,只能去40天!”
將近40年的鄉(xiāng)愁,卻要用40天來彌補。可能嗎?不可能的!我們必須放棄許多地方。湖南,湖南的親人多已離家,家園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對的,竟是故鄉(xiāng)湖南,這才了解古人“近鄉(xiāng)情更怯”的感覺。當我把這感覺告訴鑫濤時,他脫口而出地說:“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們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兒是我父母相識相戀的地方;那兒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兒,是我歷史課本上一再重復(fù)的地方;那兒,也是我在小說中、故事中所熟讀的地方!那兒有“故都春夢”,有“京華煙云”!還有我
15、……
于是,我們動身;經(jīng)香港,去北京。 (1988年11月)
2、生快速默讀文章。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 鄉(xiāng)愁 。
(2)文中反復(fù)強調(diào)“39年”“將近40年”是為了表明什么?(不超過10個字)
與祖國分離得時間久遠。
(3)瓊瑤夫婦為何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據(jù)課文所述,概述其原因(20字以內(nèi))。
北京是祖輩生活過的地方,是故都京華。
16、
(4)下列表述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 D )(3分)
A.本文著力表現(xiàn)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B.作者用“鄉(xiāng)愁”而不用“鄉(xiāng)思”、“鄉(xiāng)戀”作標題,則更深切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懷念家鄉(xiāng)的憂傷心情。
C.“剪不斷”一詞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詞句來表明離開祖國的“鄉(xiāng)愁”是無法剪斷的。
D.文中的“乍然”和“不敢相信這是事實”,都說明了作者對回鄉(xiāng)探親這件事壓根兒就沒有心理準備,激動的感情純屬意外產(chǎn)生的。
(5)文中四處畫波浪線的句子(A)(B)(C)(D)里,最能直接表達作者心聲而又最確切地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17、是 D 。 (只填序號)
(六)、講述并小結(jié):從文中瓊瑤夫婦來大陸探親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了身在臺灣的炎黃子孫有著強烈的尋根意識、追求兩岸統(tǒng)一的愿望。他們無論身在何方,都“情系中華”,有“根重于一切”的歸根之心。面對著海外赤子的熾熱情懷,我們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未來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更有責任努力學習、報效國家,使海峽兩岸人民不再隔海相望,使海外赤子不再有失根之痛
板書設(shè)計:
失根的蘭花
陳之藩
觀花草 訴深情
借景抒情
道經(jīng)歷 引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