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璧山縣青杠初級中學校八年級語文下冊 1 藤野先生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重慶市璧山縣青杠初級中學校八年級語文下冊 1 藤野先生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 藤野先生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線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zhì)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討論什么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聯(lián)系現(xiàn)實,關(guān)心時事。
4.品析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反語的運用。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理思路,找線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zhì)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難點: 1.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的理解及反語的運用。
2.對真正“愛國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關(guān)系中當前面臨的問題。
【學法指導】
1.
2、本文篇幅較長,是用早期白話寫成的,又有很多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求學生課前要做好預習,要多讀課文。課上時間不可能通讀,只能是有重點地朗讀。
2.為了增加閱讀量,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前要求學生多讀魯迅的作品,其中魯迅簡歷、《〈吶喊〉自序》、關(guān)于藤野先生的資料、魯迅留學時的國內(nèi)國際背景等為必讀內(nèi)容。這也是符合新課標語文學習要向課外延伸的要求的。當然,教師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關(guān)的資料,并在適當?shù)臅r機展示,師生共同補充資料,互相討論,體現(xiàn)了師生雙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語文學習的延伸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們今天學習《藤野先生》和十年前應該有很大的
3、不同。十年來中日關(guān)系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把“愛國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對比時,在分析那些人的“愛國”性及其思想根源時,很自然地會涉及到日本的國民性問題,很自然地會聯(lián)系到當前日本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右傾化問題,通過學習本文應該引起學生對當前中日困難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和思考。我們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如何正確地對待其他民族。要學會和其他國家民族和平友好相處,提高對日本嚴重右傾化的警惕。
4.本課的廣度體現(xiàn)在對課文內(nèi)容的大量補充及對當前中日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上;深度體現(xiàn)在對“愛國青年”的“愛國”性的分析上及對“真正的愛國主義”的討論上。
5.本文知識點眾多,學習時不求面面俱到,但重點是必須完成的,
4、難點是必須要突破的,通過研討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情感上有觸動、思想上有收獲、語文能力上有提高。
【知識鏈接】
“魯迅”筆名的由來
魯迅,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里時,恰巧張之洞來訪,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后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
5、
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后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這里來準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fā)表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于天下。
許壽裳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
6、愚魯而迅速之意?!?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學生課前完成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在閱讀時:
1.做到借助課文注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了解,為研習課文內(nèi)容掃清障礙。
2.考慮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么,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贊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zhì),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教師巡回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規(guī)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導入新課 展示目標】
魯迅是大家所熟悉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
7、難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師是誰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來解開這個疑問。
【自主學習】
1.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注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xiāng)或同業(yè)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shè)立的寄寓和機構(gòu)。
(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jù)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8、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3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6)發(fā)髻(jì):挽束在頭頂或腦后的頭發(fā)。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發(fā)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臺;③“我”離開仙臺后。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
9、典型事例,贊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志。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zhuǎn)到仙臺求學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臺結(jié)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贊揚先生的崇高品質(zhì),以及“我”棄醫(yī)學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合作探究】
一、研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請一學生
10、朗讀,同學們看書并考慮:作者是怎樣抓住主要特征來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語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么?“無非”、“實在”對表達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板書段意:寫“我”在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
二、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次的內(nèi)容。
學生默讀第4、5兩段,思考下列問題:從東京到仙臺途中,要寫的內(nèi)容是很多的,作者為什么只寫“日暮里”和“水戶”兩個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對表達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魯迅到仙臺后,受到了哪些優(yōu)待?這能說明什么問題?“居然”對表達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板書第一層次層意:寫“我”到仙臺途中的所見和在仙臺受到的優(yōu)
11、待,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三、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層次內(nèi)容。
學生快速誦讀課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問題;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來描寫藤野先生?這些描寫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質(zhì)?作者著得寫了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這些事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zhì)?
板書第二層次層意:記與藤野先生相識和相處中的幾件事,贊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zhì)。
四、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次內(nèi)容。
指導學生結(jié)合文中有關(guān)注釋,閱讀課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問題:這一層次寫了幾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為什么又要離開仙臺,并棄醫(yī)學文?
12、
板書第三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臺,棄醫(y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思想。
五、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四層次內(nèi)容。
學生閱讀32—35段,考慮作者是怎樣描寫“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
板書第四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臺時,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
總結(jié):課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的意思,同學們可根據(jù)研習各個層次的內(nèi)容及層意來進行歸納。
六、請學生郎讀36—38段,思考下列問題:
這部分的三段,各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怎樣寫的?說明了些什么?
【訓練提升】
(一)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
13、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對下文有什么作用?
2.“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的“也”是承什么而說的?“無非”是什么意思?“這樣”指的是什么?
3.這段主要是寫( )
A.東京櫻花爛漫的景象
B.我與“清國留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
C.我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反感。
D.我對東京的失望情緒。
(二)
中國是弱國,所
14、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shù)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解釋下列加橫線詞語在文中
15、的意思。
(1)也無怪他們疑惑:__________
(2)“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__________
(3)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_
2.第一段中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第三段中作者寫道:“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弊髡哂X得“特別聽得刺耳”的原因是( )
A.叫聲特別響,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B.叫聲違反了課堂紀律,影響了聽課。
C.是日本學生發(fā)出的叫聲,而作者是中國人。
D.日本青年的叫聲極大地刺傷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 第三段中作者寫道:“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薄澳菚r那地”是指什么時候,什么地
16、方?“意見卻變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5.用一句話概括(二)選文內(nèi)容準確的是( )
A.作者對日本“愛國青年”的反感。
B.日本“愛國青年”的軍國主義思想。
C.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原因。
D.電影演的是日本槍斃中國人。
(三)
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jīng)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nèi)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場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1.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抑揚頓挫
(2)深惡痛疾
2.結(jié)合課文的內(nèi)容,指出文中詞語的含義。
(1)似乎
(2)良心發(fā)現(xiàn)
(3)增加勇氣
(4)繼續(xù)寫
3.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nèi)容。
【一課一得】學生總結(jié)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收獲了些什么?(學生交流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