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傾聽諸子華章 18《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2)新人教版.doc
-
資源ID:3293316
資源大?。?span id="bl7omsp" class="font-tahoma">31.50KB
全文頁數(shù):7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傾聽諸子華章 18《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2)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五單元 傾聽諸子華章 18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2)新人教版一、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淺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3)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及通假字現(xiàn)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親戚”等字詞的含義。2過程與方法:(1)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反復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3)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二、教學重點:1、掌握重要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掌握文章的論述特點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三、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運用所學議論文知識分析文章。四、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讀法,體驗法,說學法(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五、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一) 導入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一個成語吧!這個成語是比喻違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學們知道這是哪個成語嗎?對,是拔苗助長,那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成語出自哪本書?這個成語出自孟子一書。其實,有很多我們常見的成語,如成仁取義,出爾反爾,始作俑者等等都來自這本書,那這又是怎樣的一本書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篇關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二)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1)解釋題目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題目的意思:“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幫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違背道義請一位同學來翻譯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學生翻譯)師:這位同學翻譯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2)作者簡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書。孟子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與民同樂”的思想,他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主張施行“仁政”。(三)整體感知初讀課文、疏通文意(1)在學習課文之前,請全體同學先有感情地大聲地來朗讀一下課文,初步體會文章的大意,讀的時候請同學們拿起你們手中的筆,把你們不會讀的字詞畫出來,待會我們一起解決,好,現(xiàn)在由老師來開個頭,“天時不如地利”預備讀,(學生朗讀)。師:同學們讀得都很好,但是,有兩個字,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同學都讀錯了,請同學們看到課文的第三句“夫環(huán)而攻之”, 夫在這里讀,而不是讀f,再看到課文倒數(shù)的第三句,親戚q畔之,這個字讀q不是q。(板書:夫,戚q)好,這是老師從同學們剛才的朗讀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同學們還有什么字詞的讀音是你們不會的,有的話就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沒有的話,老師就要考考你們了,同學們看到課文的第四句,是“米栗(l)非不多也”,還是“米粟(s)非不多”,對是“米粟(s)非不多也”。再看下一句是“什么民不以封疆之界”對,是“域”讀y,( 板書:粟s、域y),師:看來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還是很到位的,但是,要朗讀好一篇文章,除了讀音準確還是不夠的,我們還有注意一下文章的節(jié)奏,現(xiàn)在就由老師來給同學們示范一下,同學們聽的時候要注意一下老師朗讀時的重音、停頓和節(jié)奏。(老師范讀)(2)好,現(xiàn)在請全體同學跟著老師剛才的提示,再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朗讀一下課文。(四)精讀品味同學們讀得都很好,現(xiàn)在,讓我們開始進入文章的學習:(1) 首先,請同學們看一下第一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保ò鍟禾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暗乩笔怯欣谧鲬?zhàn)的地理形勢?!安蝗纭笔潜炔簧稀?“人和”是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這句話很短,請個同學來給我們翻譯一下(學生翻譯)師:這位同學翻譯得非常好。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好,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句話的意思了,那這句話主要講了什么呢?(學生回答)師:對,這句話主要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間的比較,那哪個更為重要呢?對,“人和”比較重要。那又為什么呢?我們接下去看。(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這句話,同學們有那個字詞是不會翻譯的嗎?沒有的話,老師就來考一下你們了: “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對,三里是周圍,方圓的意思;城,是指內城,郭,是個古今異詞,古義:外城,今義:姓氏;那“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的“環(huán)”又是什么意思呢,對,“環(huán)”名詞作狀語,是圍的意思。第一個而,表順接;第二個表轉折,是“卻”的意思。 (板書:郭,古義:外城,今義:姓氏;環(huán):圍;而,表順接,表轉折)好,現(xiàn)在請一個同學來翻譯一下這句話(學生翻譯)師:翻譯得很好。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我們接下去看,請一位同學給我們朗讀一下這句話:“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保▽W生朗讀)師:朗讀得很好?!胺颉笔俏难园l(fā)語詞,可以不譯?!碍h(huán)”我們上句已經說了,是包圍的意思?!岸北硇揎棧敲础氨亍庇质鞘裁匆馑寄??對,“必”是一定的意思。(板書:“夫”,文言發(fā)語詞)好,請一個同學給我們翻譯這句話(學生翻譯)師:很好。這句話的意思是: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F(xiàn)在老師想請一個同學來給我們讀一下這一句話和前面的一句(三里之城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學生朗讀),老師還想請一個同學給我們翻譯這兩句話的意思(學生翻譯)師:很好:看來同學們都很認真地聽課。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那這兩句話又講了些什么呢?(學生自由發(fā)言)師:大家講得都很有道理?!叭镏?,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是“天時不如地利”,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說明“天時不如地利”。 有 “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板書:進攻-失利-天時不如地利)(3)我們再接下去看,首先,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這句話,“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學生朗讀) “城”是城墻的意思,那么“池”是什么意思呢?對,“池”是指護城河。池在這里是古今異義詞,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灰甲;堅利,是指堅固鋒利。 米粟,是指糧食。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對,委是放棄的意思,那么“去”,又怎么解釋呢,對,去是指離開,去也是古今異義詞,今義:往,到。 (板書:古今:池:指護城河,今指水塘。去:離開,今指往,到。委:放棄,)好,還是請一位同學給我們翻譯一下這句話(學生翻譯)師:翻譯得很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zhàn)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這句話主要說了什么呢?(學生回答)師:對,“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 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說明“地利不如人和”。(板書:防御-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學們看看這句話有什么特點呢?對,是雙重否定句,同學們想一下,為什么用雙重否定句呢,用它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回答)師:同學們答得都很有道理,雙重否定句意思最肯定。充分鋪寫防守一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然后陡然一轉,說出失敗的結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有了更強的說服力。(4)好,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讀完后面的幾句話,“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 師:讀得很好,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來是名詞,但是,在這里卻用作動詞,這是詞類的一種活用,域在這里是使動用法,使居住,定居。(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的意思)。以是憑,靠的意思。 固國,鞏固國防,固,也是使動用法,使鞏固。 威,也是使動用法,可以翻譯為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請一個同學來翻譯一下這句話(學生翻譯)師:翻譯得很好。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我們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薄肮阎痢钡摹爸笔莿釉~,到的意思?!爸痢笔侵笜O點;親戚,是古今異詞,古義:內親外戚親戚畔之,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順,歸順,服從。(板書:之:到。至:極點;親戚,古義:內親外戚親戚畔之,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畔:通“叛”,背叛。) 請一個同學給我們翻譯一下這句話(學生翻譯)師:翻譯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 我們再看下一句,“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以是用,拿的意思;所是指歸附的力量;第二個所指的是眾叛親離者。君子是指對統(tǒng)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稱 必是一定的意思。(板書:以:用,拿)好,還是找一個同學來翻譯一下(學生翻譯)師:很好,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好,老師想找一個同學來朗讀一下文章的最后三句話,朗讀完后,老師還想找一個同學給我們翻譯一下。(學生朗讀,學生翻譯)師:看來同學們都有認真地在聽課。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這幾句話我們理解大意,那他們又都說了些什么呢?(學生回答)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這幾句話,進一步深入說明“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5)課文的大意我們已經分析完了,現(xiàn)在,請全體同學們再有感情地大聲地一起來朗讀這篇課文,加深對課文的了解。(五)討論交流有句話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各自帶著問題有感情地朗讀一下這篇課文。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 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 地利 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2、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設例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3、本篇主要是談戰(zhàn)爭呢,還是談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是借戰(zhàn)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 4、現(xiàn)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合你的生活,談談對“道”的理解。(1)以國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國家間和平共處、互不侵犯;(2)以國家內部而言,“道”指愛民,為老百姓著想;(3)以個人而言,“道”指與人為善,仁義道德。(六)總結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然后擺事實、講道理逐層深入地進行論證?!叭撕汀?,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團結協(xié)作精神的重要性。(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2整理課堂內容,寫一篇讀后感。(八)板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戰(zhàn)爭事例論證: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結論: 得道多助天下順之 治國道理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