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歷史專題復習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doc
-
資源ID:3183536
資源大?。?span id="yadkwyv" class="font-tahoma">17.50KB
全文頁數: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高三歷史專題復習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doc
2019-2020年高三歷史專題復習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考試大綱*商周時期的政治*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考點梳理】一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目的:鞏固周王朝統(tǒng)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2、含義:又稱封幫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貴族、功臣分派各地,廣建子國的封國制度。3、特點:規(guī)定了周王與諸侯間的權利和義務,“土地和人民”“義務”是聯(lián)系周天子和諸侯的紐帶;受封的諸侯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分封對象多元化;層層分封。4、作用:通過分封制,周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各封國與周王室的臣屬關系更加明確,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貴州集團形成了周王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級序列。5、遭到破壞: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勢力的衰微和諸侯爭霸局面的出現,分封制名存實亡;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逐步被縣制取代。宗法制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統(tǒng)治階級內部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主要特點: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為大宗,擁有繼承權;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表現為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的結合;大宗與小宗之間既是家族等級關系,又是政治隸屬關系。作用:宗法制度通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封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團結與穩(wěn)定,強化王權,從而實現國和家一體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甚至延續(xù)到今天。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度權力高度集中2、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最終使軍車大權操縱于皇帝一人之手太尉:協(xié)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三公 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jiān)察百官,輔佐丞相處理事務3、地方實行郡縣制:秦統(tǒng)一后,廢分封,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都由皇帝任免。4、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對秦朝的影響: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及形成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tǒng)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對后世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三、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1、漢武帝時期的中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設中朝,原來的三公九卿成為執(zhí)行機構外朝地方: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設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監(jiān)察諸侯和地方高官;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影響: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過于集權導致東漢時期宦官外戚專權,政局長期動蕩。2、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特點:三省指中書(負責起草詔令),門下(負責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都對皇帝負責作用: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有利于加強皇權;三省六部的確立和完善,使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3、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措施:削實權 (“權”) 削弱藩鎮(zhèn);文臣出任州郡長官;設二府削弱宰相權力;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制錢谷(“錢”)地方各路設轉運使,各州郡賦稅均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設三司,三司使總管國家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收精兵(“兵”)設三衙,統(tǒng)領禁軍,彼此互不統(tǒng)屬;發(fā)兵之權歸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實現了統(tǒng)兵權和調兵權的分離。影響:積極: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分裂局面。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發(fā)展。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積貧積弱的后患。4、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另設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qū);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強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四、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1、君主專制的新高度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六部分權,后設殿閣大學士作為顧問,無決策權;地方廢行中書省,設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jiān)察,合稱“三司”。 明成祖在文淵閣設立內閣,此后內閣大臣的權力越來越大,可以“票擬”。評價: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影響:丞相制度被廢除,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高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加強2、君主專制的頂峰清朝設立背景:清初重要的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康熙時設南書房;到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的緊急軍務,設立軍機處,皇帝挑選親信官員擔任軍機大臣。影響:軍機處的設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軍機處完全聽命于皇帝,軍機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頂峰的重要標志。軍機處的最大特點:“簡、速、密”。作用是跪奏筆錄、上傳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