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PPT課件.ppt
蘇軾 石 鐘 山 石鐘山 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 界文化景觀。她像一座玲瓏剔透的天然美景聳立在鄱 陽湖與長江交匯的江西九江市湖口縣雙鐘鎮(zhèn)。 自古有上下石鐘山之分,其南臨匡廬,北鎮(zhèn)長江, 俯瞰鄱陽湖,煙波浩淼;眺望長江,白浪滔滔,江湖 交匯,水分兩色,天然匯成了一幅壯觀奇妙的 涇渭 圖 ,天工造化,嘆為觀止。 現(xiàn)開放的下石鐘山,海拔 57米,全山面積為九萬 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巖,第四紀(jì)冰川遺跡,控江扼湖, 為“八省通衢”集亭、臺、樓、閣、塔、榭、舫、廊 等 20多種古典建筑為一體,是典型的江南園林。聯(lián)合 國專家稱石鐘山集風(fēng)光、古跡、名勝、園林于一身, 堪稱世界之最。 石鐘山在歷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 家的道場。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 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鐘山 寶鐘寺修持多 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學(xué)名流 陶淵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 蘇軾、蘇轍、黃庭堅(jiān)、陸 游、朱熹、文天 祥、王守仁等曾登臨覽勝,或提詩、攥文, 以記勝抒懷。 文人騷客和石鐘山 作者簡介 蘇軾 (1036-1101)北宋文學(xué)家、 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 唐 宋八大家 ” 之一。蘇洵子。 蠡( l) 酈( l) 磬 (qng) 聆 (lng) 桴( f) 鏗( kn) 硿( kng) 莫( m)棲鶻 (qh) 磔磔( zhzh) 鸛鶴 (gunh) 噌吰( chnhn) 罅( xi) 窾坎( kunkn) 鏜鞳( tnt) 識( zh) 無射( wy) 正音 譯文: 水經(jīng) 上說: “ 鄱陽湖的出口處 有座石鐘山。 ” 酈道元認(rèn)為(這座山)的 下面緊挨著深水潭,微風(fēng)鼓動波浪,水和 石頭互相碰撞,發(fā)出的聲音像大鐘一樣。 水經(jīng) 云: “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 焉 。 ” 酈元 以為下 臨 深潭,微風(fēng) 鼓 浪,水石相 搏 ,聲如 洪 鐘。 焉: 語氣助詞 臨: 靠近。 鼓: 振動 洪: 大 搏: 撞擊 是 說也,人常疑之。今 以 鐘磬 置 水中, 雖 大 風(fēng)浪不能 鳴 也,而況石乎! 譯文: 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鐘和 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風(fēng)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 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 是: 這 以: 把 置: 放 鳴: 使 發(fā)出聲音 雖: 即使 譯文: 到了唐朝李渤才開始尋訪它的遺留 下來的蹤跡,在水潭邊上找到兩塊山石, 敲一敲,聽聽它們的聲音,南邊的那塊山 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那塊山石聲音 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 (還在繼續(xù))傳播,余音慢慢消失。 至唐李渤 始訪 其遺蹤, 得 雙石于潭上, 扣而聆 之, 南聲 函胡 ,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 徐 歇。 始: 才 訪: 尋訪 得: 找到 扣: 敲打 而: 連詞表承接 聆: 仔細(xì)聽 函胡: 通“含糊” 徐: 慢 譯文: 李渤自認(rèn)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 原因了。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它。 山石(被敲打時(shí))發(fā)出聲音,到處都是 這樣。可是惟獨(dú)這座山用鐘來命名,為 什么呢? 自以為得 之 矣。 然是 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 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 獨(dú)以 鐘 名 ,何哉? 之: 石鐘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然: 但是 是: 這 始: 惟獨(dú) 以: 用 名: 命名 石 有聲者: 定后句 譯文: 元豐元年六月初九日,我從齊安乘 船出發(fā)到臨汝去,(我的)大兒子蘇邁將 要去就任饒州府德興縣的縣尉,(我)送 他到湖口縣,因而能夠看一看人們所說的 (名叫)石鐘的山。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 自 齊安 舟 行 適 臨汝,而 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 因得 觀 所謂石鐘者。 自: 從 舟: 用船。名為狀 適: 到 去 因: 因而,于是。 得: 能夠 寺僧 使 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 其 一二扣之,硿 硿 焉 ,余 固 笑 而 不信也。至 莫 夜月明, 獨(dú) 與邁 乘小舟,至絕壁下。 譯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個小孩拿著斧頭, 在雜亂的石頭中間選擇其中一兩處敲擊它, 發(fā)出硿硿的聲音,我仍舊笑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dú)自和蘇邁乘 著小船,劃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使: 派 其: 其中的 焉: 形容詞尾 固: 仍舊,還是 而: 連詞表修飾 莫:通“ 暮”,晚上 獨(dú): 單獨(dú) 大石 側(cè) 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 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 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譯文: 巨大的石頭在旁邊聳立著,高 達(dá)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 陰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撲過來(似)的;而 山上棲息的老鷹,聽到人的聲音也受驚飛 起來,喋喋地在高空中鳴叫;還有像老人 在山谷中邊咳邊笑(似的)聲音,有人說 這是鸛鶴鳥。 譯文: 我正心驚害怕想要回去(的時(shí) 候),卻(聽到)巨大的聲音從水面 上傳來,噌吰噌吰地響著像(擊)鐘 (敲)鼓一樣連續(xù)不斷。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 如鐘鼓不絕。 譯文: 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 觀察它,原來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縫, 不知道它們有多深,細(xì)小的波浪涌進(jìn) 洞穴和裂縫,波浪激蕩便產(chǎn)生這種聲 音。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 此也。 譯文: 小船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jìn)入 港口,有一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心, (上面大約)能坐一百來人,中間是 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fēng)浪吞進(jìn) 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窽坎鏜鞳的聲音, 同先前的噌吰聲音相互應(yīng)和,好像音 樂演奏一樣。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 有窽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 樂作焉。 譯文: 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 “ 你記 得這些(典故)嗎? ” 那噌吰的響聲,是 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窽坎鏜鞳的聲音, 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時(shí)的人(稱這座 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 王之無射也,窽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 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譯文: 凡事不是親眼看到 ,親耳聽到 ,卻 憑主觀猜測來判斷的存在或不存在 ,可 以嗎 ? 酈道元看到的 ,大概和我一樣 ,但 是說得不夠詳細(xì)。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 元之所見聞,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詳;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 下,故莫能知! 譯文: (那些)讀書做官的人終究不 愿駕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 面,所以沒有人能夠了解(石鐘山得 名的真正原因); 譯文: (至于那些)漁夫(和)船工,即 使知道(這些)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dá)。 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 名由來)的緣故。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 不傳也。 譯文: 可是(那些)知識淺薄的人,竟用 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 得名的)原因,(還)自以為弄清了事情 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概嘆酈道元 (說法)的簡略,并且嘲笑李渤(見識) 的淺陋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 實(shí)。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 渤之陋也。 古今異義 1、 余自齊安舟行 適 臨汝 2、 空中 而多竅 3、 自以為得 其實(shí) 古:往,到。今:適合,舒服。 古:中間是空的。今:天空中。 古:兩個詞連用。其,那,指示代詞。 實(shí),事情真相,名詞。今:一個詞。義 為“實(shí)質(zhì)上”。 詞類活用 微風(fēng) 鼓 浪:鼓,吹起,名詞作動詞 余自臨安 舟 行適臨汝:舟,乘船,名詞 作狀語 事不 目 見 耳 聞而臆斷其有無:目,親眼; 耳,親耳,名詞作狀語 雖大風(fēng)浪不能 鳴 也:鳴,使 .鳴,動 詞的使動用法 一詞多義 自 自以為得之矣 余自齊安 舟行適臨汝 焉 崆崆焉 微波入焉 (自己。代詞) (從。介詞) ( 相當(dāng)于 “ 然 ” 。 形容詞詞尾 ) (兼詞,“于是” 即“到那里”) 搏 水石相搏 森然欲搏人 莫 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 得 得雙石于潭上 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鼓 如鐘鼓不絕 微風(fēng) 鼓 浪 (擊,打。動詞) ( 抓 , 撲 。 動詞 ) ( 通 “ 暮 ” , 名詞 ) ( 不 。 否定性副詞 ) ( 發(fā)現(xiàn) , 找到 。 動詞 ) ( 能夠 。 助動詞 ) ( 一種樂器 。 名詞 ) ( 拍 。 名詞作動詞 ) 始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 始舍于其址 是 是說也 , 人常疑之 所在皆是也 遺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 蹤 使人遺趙王書 ( 才 。 副詞 ) ( 當(dāng)初 。 副詞 ) ( 這 。 代詞 ) ( 這樣 。 代詞 ) (遺留。動詞) (送給。動詞) 通假字 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至莫夜月明: 汝識之乎: 函胡 =含糊,重濁而模糊 扣 =叩,敲擊 莫 =暮,晚上 識 =志,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