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方略 課時作業(yè)18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 人民版
-
資源ID:105268863
資源大?。?span id="mjhzwtv" class="font-tahoma">59.50KB
全文頁數:8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22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方略 課時作業(yè)18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 人民版
課時作業(yè)18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18·合肥高三階段檢測)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政策,統(tǒng)購價格由中央規(guī)定,對城市人民和農村缺糧人民實行糧食計劃供應,嚴禁私商自行經營糧食。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A國家經濟困難的應對B國家全面建設的需要C國家工業(yè)建設的需要D解決人民溫飽的需要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在時間上,材料給出的時間是1953年,這個時間是建國初期,“一五”計劃開始,一切要為工業(yè)化服務,所以本題選擇C項。A選項時期錯誤;B選項錯誤,全面建設時期是在中共八大之后;D選項與此無關。答案:C2(2018·武漢高三聯(lián)考)下表是“一五”期間部分經濟數據統(tǒng)計表。此表可以用來說明當時()項目1953年1957年國家計委統(tǒng)配的物資數量112種231種中央各部門管理的物資數量115種301種A.生產企業(yè)和產品種類大幅增加B公有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C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成效突出D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解析: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國家管理的物資數量自19531957年呈現增長趨勢,說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加大,體現出計劃經濟的特點,再結合所學,可以得出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建立,故D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家統(tǒng)配和管理的物資數量呈現增長趨勢,不能直接得出生產企業(yè)和產品種類大幅增加,故A項排除。材料中沒有涉及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從圖中不能直接得出公有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成效突出,故B、C兩項錯誤。答案:D3(2018·唐山高三摸底)1955年1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指示,嚴厲批評了有些地方黨組織不重視政協(xié)工作、忽視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愛好“清一色”的傾向。這一文件旨在()A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工業(yè)化建設B團結私營工商業(yè)恢復發(fā)展國民經濟C推動立法工作鞏固三大改造的成果D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方針解析:1955年正處于我國實施“一五”計劃的時候,這一時期我國的工業(yè)化開始起步,題干所述的重視統(tǒng)戰(zhàn)工作實際上是為了調動各階層參與建設的積極性,故選A;這一時期私營工商業(yè)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而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已經在1952年底完成,故B不符合題意;三大改造正在進行中,中共中央的這一指示不屬于立法工作的結果,故排除C;“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是在1956年才提出的,故D不符合題干所述的時間。答案:A4(2018·信陽高三質檢)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報告提出:“以重工業(yè)為中心的工業(yè)建設,是不能夠也不應該孤立進行的,它必須有各個方面的配合。特別是農業(yè)的配合,農業(yè)是工業(yè)發(fā)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边@段報告的意義是()A糾正了重工業(yè)比重過大的現象B表明經濟建設重心由重工業(yè)轉向農業(yè)C開始了農村所有制性質的改造D是具有中國特色建設道路的成功探索解析:1956年蘇共二十大暴露出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弊端,而中國之前的經濟建設完全照搬蘇聯(lián)模式。所以,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以及中共八大開始獨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故D項正確;“左”傾錯誤尚未凸顯、經濟工作中心仍為工業(yè)建設、主張農輕重并重而并非以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為重心,可判斷A、B、C三項錯誤。答案:D5(2018·黃岡高三段考)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現了“出工一條龍,干活一窩蜂,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景象。這本質上反映了()A農業(yè)生產力得到提高B生產關系脫離了實際C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D社會公平基本上實現解析:人民公社強調“一大二公”,一味追求公有化水平越高越好,導致生產關系嚴重脫離實際,從而出現上述現象。故答案為B項。其他三項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A、C、D項。答案:B6(2018·蘭州高三基礎調研)1960年11月,中共中央發(fā)出指示:加強生產隊的基本所有制;實行生產小隊的小部分所有制;允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小規(guī)模的家庭副業(yè)。這一政策在當時()A取消了農村的人民公社B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恢復C清算了“左”傾錯誤影響D改變了農村所有制性質解析:材料中的措施實際上是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左”傾錯誤,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恢復,為扭轉當時農村嚴重形勢起了重要作用,B項正確;人民公社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間沒有改變農村所有制性質,A、D兩項錯誤;當時糾“左”傾錯誤僅停留在經濟層面,C項錯誤。故答案為B項。答案:B7(2018·遼寧高三十校聯(lián)考)1958年到1961年,國家財政連年出現大量赤字。與之相伴隨,出現了貨幣發(fā)行過多,市場不穩(wěn)定的現象。為了消滅財政赤字,并穩(wěn)定市場,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的有:一是努力增產日用工業(yè)品,扭轉企業(yè)虧損,以增加商品供應,增加財政收入。二是大幅度壓縮基本建設投資,以及其他各項事業(yè)費和國防費用,以減少財政支出。三是在保持生活必需品價格基本穩(wěn)定的同時,對針織品、自行車、鐘表、茶葉、酒類及某些糖果、糕點等消費品實行高價政策,以回籠貨幣。這種做法()A實質是中央對“左”傾錯誤的糾正B說明中共停止了“大躍進”運動C表明政府利用市場調節(jié)作用恢復經濟D中共放棄了計劃經濟體制解析:“1958年到1961年,國家財政連年出現大量赤字”實際屬于三年經濟困難在財政方面的表現,“為了消滅財政赤字,并穩(wěn)定市場,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指調整國民經濟在財政方面的措施,實質是中央對“左”傾錯誤的糾正,A正確;B材料無法體現,排除;“努力增產日用工業(yè)品,扭轉企業(yè)虧損,以增加商品供應,增加財政收入”“實行高價政策”表明政府仍然大規(guī)模干預經濟,仍然是計劃經濟,并非利用市場調節(jié)作用恢復經濟,C、D錯誤。答案:A8(2018·滁州高三質監(jiān))1959年中央在關于組織農村集市貿易的指示中提出,允許社員有“小自由”,1960年再次強調“有領導有計劃地恢復農村集市,活躍農村經濟”。此規(guī)定的提出()A旨在促進工業(yè)化建設速度B有利于緩解農村經濟困難C開始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D加強了人民公社管理體制解析:根據材料的時間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農村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材料中的規(guī)定體現了“活躍農村經濟”,這有利于緩解農村的經濟困難,B正確;A與材料主旨不符;改革開放后開始了市場經濟體制,C時間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中的“小自由”說明對管理有所放寬,D錯誤。答案:B9(2018·邯鄲高三摸底)1961年冬季,湖南省將數百萬畝冬閑田借給農民(大體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種植冬菜或冬種春收作物,收入全歸社員,這一舉措()A加劇了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B有利于緩解農村中“左”的政策危害C改變了當時土地所有權的歸屬D表明當時已推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解析:根據題干可知,該舉措的實行是為了生產自救,緩解經濟困難,這有助于緩解農村中實現人民公社化帶來的問題,B項正確。題干信息沒有體現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排除A。該舉措沒有改變土地所有權,土地所有權仍然屬于國家,排除C。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選B。答案:B10(2018·通化高三統(tǒng)考)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作關于壓縮城市人口的報告。他說,解決糧食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從城市壓縮人口下鄉(xiāng),就是人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據統(tǒng)計,全國在大精簡中精簡下來的近2000萬職工中,有67%的職工回到了農村。這一現象表明()A國家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的大力推進B國民經濟結構面臨重大調整C初步探索農村經濟體制改革D工業(yè)建設以農業(yè)發(fā)展為基礎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國民經濟的調整。材料“解決糧食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從城市壓縮人口下鄉(xiāng),就是人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說明糧食供應出現了問題,城市化進程被迫中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及三年自然災害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為此,中央開始糾正農村經濟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實行“八字”調整方針。故A、C與題意無關,D與題意主旨不符,B項符合題意。答案:B11(2018·大慶高三段考)19611963年我國大規(guī)模精簡職工,減少城鎮(zhèn)人口。據史料記載,19611962年兩年我國共減少職工1887萬人,全國吃商品糧的城鎮(zhèn)人口,從1961年到1963年6月共減少2800萬人。關于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分析最合適的是()A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B由于三年自然災害導致城市糧食供應緊張C國民經濟發(fā)展嚴重受挫D險惡的國際環(huán)境迫使我們轉移城市人口解析:據材料“19611963年我國大規(guī)模精簡職工,減少城鎮(zhèn)人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超越了歷史發(fā)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面對嚴重經濟困難,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材料的現象源自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故A項正確;“三年自然災害導致城市糧食供應緊張”過于強調自然災害的原因,沒有突出政策原因,故B項錯誤;國民經濟發(fā)展嚴重受挫也不是轉移城市人口的直接原因,故C項錯誤;險惡的國際環(huán)境與轉移城市人口之間也沒有因果關系,故D項錯誤。故選A。答案:A12(2018·德州高三期末)1975年四屆人大閉幕后,鄧小平主持國務院和黨中央的日常工作。他強調:“把鋼鐵生產搞上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堅決同派性作斗爭,認真落實政策,建立必要的規(guī)章制度?!边@一舉措反映出()A“左”傾錯誤對經濟建設的干擾依然存在B鄧小平恢復了中共八大確立的經濟建設方針C鄧小平吹響了全面整頓國民經濟的號角D至此“文化大革命”客觀上宣布破產解析:題干信息“建立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堅決同派性作斗爭,認真落實政策,建立必要的規(guī)章制度”表明,“文革”后期,由于“左”傾思想的影響,國民經濟的規(guī)章制度仍未恢復,“四人幫”對國民經濟發(fā)展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因而鄧小平上臺之后,著手整頓國民經濟,故A項符合題干要求。鄧小平在當時并未恢復八大的方針,排除B項;C項表述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文革”結束于1976年,晚于題干時間,排除D項。故選A。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6分,第14題26分,共52分)13(2018·汕頭高三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司馬炎(晉武帝,265年建立西晉,280年統(tǒng)一全國,290年病逝)對人口增殖,頗為重視。女子年十七,父母不給出嫁,由官吏代擇配偶。一家有五個女兒(獎勵養(yǎng)女兒,因為民間保留戰(zhàn)國以來生女不育的惡俗),得免役。又發(fā)遣鄴城官奴婢屯田,代田兵(兵士種田)種稻,奴婢各五十人為一屯,讓奴婢配成夫婦。當時戶口的確很快發(fā)展起來,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戶有2 459 840,口有16 163 863(其中包括復業(yè)的流亡戶口)。三國以來,這是最高的記錄。摘編自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上) 材料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全面展開以后,國家于1953年10月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采取了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即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 隨著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的開始,出現了全國糧食供銷矛盾嚴重的問題。由于城鎮(zhèn)和工礦區(qū)人口猛增,1953年城鎮(zhèn)人口達7 826萬,比1949年增加2 061萬人,致使城鄉(xiāng)糧食供應面迅速擴大,對商品糧食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但是,分散的小農經濟增加生產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農余糧戶又有待價惜售心理,加之東北等產糧地區(qū)受災,造成1953年國家糧食收購量減少。當時是收購的少,完不成計劃;銷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計劃,情況十分嚴重,不少地方開始出現混亂。特別是當時的糧食市場是自由市場,糧食形勢一吃緊,私商同國家爭奪糧源的斗爭十分尖銳,大批糧販子活動于城鄉(xiāng)之間。 當時主持財經工作的陳云指出:糧食紊亂時間要提早到來,范圍也要擴大,從鄉(xiāng)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結果是物價必然波動起來并使國家建設受到影響,使人心不安。 摘編自何沁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二版)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司馬炎對人口增殖重視的原因及作用。(10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實施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在當時的成效。(10分) (3)在今天來考量歷史上的這兩大政策,對我們實現中國夢有何借鑒?(6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可以結合魏晉時期的時代背景回答;第二小問,可以從經濟增長、人口增加和國家財政收入增加回答。第(2)問,結合1953年的時代背景,再結合材料二中第二段話的最后兩句和第三段話分析概括答案。第(3)問,材料一反映了司馬炎重視人口增長的政策,材料二反映了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兩大政策都關注民生、都重視改革,共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答案:(1)原因:長期戰(zhàn)亂,社會經濟遭到極為慘重的破壞,人口大減;西晉政治上趨于安定,但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艱苦;司馬炎關注民生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作用:經濟恢復發(fā)展,國家賦稅收入逐年充裕,人口增長。(2)成效:緩解了糧食等重要物資的供需矛盾,保持了市場物價的穩(wěn)定,促進了社會安定,保證了“一五”期間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促進了對個體農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3)借鑒:改革,關注民生,推動社會進步。(每點表達相應意思即可)14(2018·十堰高三診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歷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材料一19531960年蘇聯(lián)的糧食產量(單位:百萬噸) 年份糧食總產量年份糧食總產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單位:百萬噸) 年份糧食總產量年份糧食總產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年鑒(19531964)編制 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煉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兩個階段中國和蘇聯(lián)在農業(yè)生產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原因。(26分)解析:由材料可知,1953年至1956年,中國和蘇聯(lián)的糧食產量都出現了快速增長,1957年至1960年,蘇聯(lián)的糧食產量出現起伏,中國出現下降。結合兩個國家不同時期的國內背景和經濟政策分析原因。答案:示例:1953年至1956年:蘇聯(lián)糧食產量增長迅速。中國糧食產量增長迅速。說明:蘇聯(lián)是由于赫魯曉夫改革,重點放在農業(yè)生產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國是由于“一五”計劃的實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開始,計劃經濟體制的實行。1957年至1960年:蘇聯(lián)糧食產量時有起伏。中國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說明:蘇聯(lián)是赫魯曉夫改革沒有擺脫斯大林體制和改革脫離實際等因素影響,導致墾荒地區(qū)上交的糧食減少。中國主要是由于決策失誤,“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因素的影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