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劃槳開大船》教學設計及案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眾人劃槳開大船》教學設計及案例(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眾人劃槳開大船》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設計及案例
甘溪初中 宋宗玉
一、 教材簡析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 《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是以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成長需要來組織和編寫的。
本框題是對第一單元第一課前兩節(jié)教學內容的延伸、提煉與升華,是本單元教學的核心內容。教材對創(chuàng)建班集體的目標及其必要性做了簡要介紹,其目的在于給教師更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因班制宜,使教學具有更大的實效性。本框題的實際應用價值很高,學生對這個問題也極感興趣,教師在教學時,應在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力求結合各班實際而有所突破?! ?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是處于12-14歲的青少年群體,面對新
2、的學校、新的同學和老師,易產生孤獨、不適應和缺乏歸屬感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學生渴望結識新同學并盡快地融入到新的班級中。同時,學生對新集體的創(chuàng)建過程都有實際的經歷和體驗。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對融入優(yōu)秀集體的內在需要及學生思維的特點,組織靈活多樣的活動,通過師生語言的交流,觀點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從而產生創(chuàng)建優(yōu)秀班集體的共識。
三、教學目標
1.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創(chuàng)建班集體,嘗試讓學生提出合理建議,并盡可能預知在創(chuàng)建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激發(fā)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通過對優(yōu)秀班集體的討論,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讓學生在良好的班
3、集體的氛圍中健康地成長。
2. 能力目標:
讓學生用比較和聯系的方法,概括分析出心目中優(yōu)秀班集體的模型;培養(yǎng)學生主動構建班集體的積極性,初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通過小組的討論與交流,提高學生與新同學交往、溝通、合作的能力。
3. 知識目標:
通過感知學習,讓學生知道如何創(chuàng)建班集體及優(yōu)秀班集體成立的要素。
四、教學資源
VCD《眾人劃槳開大船》;每人一份授課班級名單;多媒體課件;課堂小卷?! ?
五、教學設計理念
首先,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重在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與新知識進行互動和建構,從而生成新的知識、情感和覺悟。同時,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努力
4、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其次,提升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陶冶情操,發(fā)展能力,提高覺悟。最后,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實踐證明,學生的互動合作有利于他們相互啟發(fā)和感染,有利于促進他們的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fā)展?! ?
六、教學重點
1. 創(chuàng)建新集體。
怎樣創(chuàng)建優(yōu)秀的班集體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也是初一新生急需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故確定此框為重點。
2. 由于學生初入校園,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老師、同學也不熟悉,因此,“創(chuàng)建新集體”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創(chuàng)建新集體的過程。
明白這點對學生而言有難度,但也正是這個框題設立的價值體現?! ?
七、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5、新課
1. 教師播放歌曲 《眾人劃槳開大船》
2、多媒體課件顯示一則佛教傳說。
材料:相傳,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弟子回答不上來,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大海里?!?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通過歌曲和事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給我們以什么樣的啟示?為導課作準備。
2. 歸納學生的發(fā)言,引入事例,導入新課。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作如下歸納:
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捆成團,歌詞表達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獨木橋難行走,眾人捧柴火焰高。集體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只有個人融入集體中,才會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你添一把友誼“柴”,我燒一把關心“火”,集體才會更溫暖
6、。
通過教師概括,引出課題:創(chuàng)建新集體 (板書)。
(二)、活動貫穿,體驗感悟
教師設計如下過渡語: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學校和班級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在這里,我們可以獲得知識,增長能力,開闊視野,培養(yǎng)性格。良好的班集體對我們的成長有著許多積極的影響,我們每個人如果都能把自己的智慧和熱情貢獻給班集體,集體就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展現出迷人的色彩。
活動一:我心目中的班集體
1. 感同身受,明理知行。
教師先組織學生介紹他們在小學時經歷過的或是看到過的優(yōu)秀班集體,并說出他們期望的班集體是什么樣子的,這樣的集體對學生自身的成長有什么好處。
在組織學生發(fā)言后,請學生完成教材第七頁的第一個
7、問題,再請同學把填寫的內容大聲讀出來。教師在學生討論結束后,請同學歸納出優(yōu)秀集體有何特點。
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總結出如果沒有共同的期望,各想各的,各做各的,班級就會像一盤散沙,不可能成為一個我們?yōu)橹院赖募w。而當我們有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就擁有了團結奮斗的不懈動力,即:共同的目標,前進的動力。(板書)
2. 互動交流,合作共進。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制定班級的奮斗目標,經小組討論后,選出小組公認的奮斗目標。各個小組選派代表上臺說明確定奮斗目標的依據,最后,經全班同學舉手表決,確定新集體的奮斗目標。
活動二:我為集體添光彩
教師組織學生說出自己身上有何優(yōu)點,并打算如何為創(chuàng)建班集體做
8、貢獻。在活動中踴躍地發(fā)言,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建班集體的熱情,并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調動起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請同學表揚一下自己所知道的班級中的 “無名英雄”,意在引導學生互相發(fā)現優(yōu)點,說出那些為班級默默地做著貢獻的同學的事跡,使學生能切身感覺到來自集體的溫暖和關愛。
3. 友情互遞。
教師在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出的情境中總結出:集體的成功,確實凝結著許多個人的心血,為了我們心中的班集體,讓我們各盡所能,發(fā)揮所長。(板書)BB霜排名推薦收細毛孔的面膜推薦如何消除黑眼圈洗面男士面部護理哪個好毛孔什么漱口水好用
4. 連接熱點,各抒己見。
教師播放本屆奧運會中國男籃進入八強的錄像片段,引導學生分析成
9、功的原因;大屏幕展示出中國老女排的一則材料,組織學生討論郎平的話對創(chuàng)建班集體有何啟示。請學生講述自己參加團體比賽的親身經歷和體驗。
材料:一次亞運會上,中國女排的主攻手郎平連連扣球,使對方手忙腳亂,敗下陣去。郎平下場后,人們向她豎起大拇指,她微笑著對大家說:“取得勝利的不是我,而是全體隊員,如果沒有全體隊員的密切配合,只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教師歸納學生的發(fā)言,得出創(chuàng)建班集體的重要因素:
團結協助,互助前行。(板書)
教師在教學內容完成后,以課堂書面訓練的方式,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
課堂訓練題目:如何凝聚集體的力量呢?請設計增強班級凝聚力的一次文體活動,重點考查學生對教學內容
10、的活學活用。
(三)、應用發(fā)展,歸納小結
活動三:全班聯名繪詩篇
教師將本班名單發(fā)給每個學生,請大家將全班同學的姓名的最后一個字聯成一首詩。
通過此活動,使學生之間加強了交流與合作,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友誼,為創(chuàng)建班集件創(chuàng)造了人文條件。
最后請同學對今天這節(jié)課小結。一方面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另一方面,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概括總結能力。
本課教學在師生合唱《眾人劃槳開大船》中結束?! ?
八、課堂檢測
1、參與平臺
請你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自身體驗,完成下列表格。
班級理想 (目標)
班級特色
班級優(yōu)勢
班級劣勢
我的建議
2、自主選擇
11、
曾經有人問聞名世界的指揮家卡拉揚:“你是如何指揮世界著名的交響樂團的?”卡拉揚說:“我只強調三個音,從而使我的樂隊變成團隊。首先強調‘起音’,起音不齊,樂隊曲就亂。第二個音是個人的‘專業(yè)音’,不管是吹喇叭的還是打鼓的,都要表現出自己在專業(yè)上是最好的、最高段的音。第三個音是‘團隊音’,當你打出自己的‘專業(yè)音’之后,還要考慮整體,是不是會成為干擾別人的音?!?
如果把我們的班級比作一支樂隊,那么“起音” ,“專業(yè)音”是
“團隊音”是 。
A.共同的集體目標 ?。?發(fā)揮每個人的才能
C.團結奮斗 D.共同的學習生活
九、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教材文本,精
12、心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本節(jié)課上的小組合作的學習的方法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是教與學的全過程。
我們必須要: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據文本設計問題;第二、密切聯系實際,認真分析解決。教師必須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分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教師要注意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把學生學習、生活的“小環(huán)境”與社會的“大環(huán)境”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客觀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析原因,探求解決途徑和辦法。
課堂上,教師必須做到:第一、深入淺出,引經據典,問題互動,讓學生充分理解文本;第二、不失時機,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實踐,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內化教學內容,深刻領會文本,瀆懂文本;第三、及時提供時間、空間,趁熱打鐵,讓學生盡快記憶、背誦,將文本納入心中;第四、課堂教學中注意的幾個問題教師千差萬別,學生千差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