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機械》教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
機械
【教學課題】
機械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 理解機器的特征;
? 理解機構、構件、零件之間的區(qū)別及聯(lián)系;
? 會判斷機器的組成;
? 會區(qū)別機器和機構。
2、 過程與方法
會分析生活實例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
【教學安排】
90分鐘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機器的組成。
難點:機械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中有著什么樣的作用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練法、歸納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內容】
一、 機器的組成
1、按功能分析機
2、器的組成:
(1)動力部分
指原動機及其相應的配套裝置。
作用:是將非機械能轉換為機械能并為機器提供動力。
動力機有一次和二次之分,一次動力機是將自然界的能源直接轉化為機械能,如內燃機;二次動力機是將二次能源(如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如電動機。
常用的動力機有內燃機和電動機。
電動機分為交流電動機和直流電動機。交流電動機分為三相交流異步交流電動機和同步交流電動機。
(2)傳動部分
作用:將原動機提供的機械能以動力和運動的形式傳遞給工作部分。
(3)工作部分(執(zhí)行部分)
作用:完成機器預定功能的部分。如車床的刀架、飛
3、機的客、貨倉等。
動力部分、傳動部分和控制部分參數都應根據工作部分的功能要求、運動和動力參數的合理范圍為依據進行設計。
機器其動力部分、傳動部分大致相同而工作部分不同,則用途、性能不同便成為不同的機器。如汽車、拖拉機、輪船等。工作部分是機器直接進行生產的部分,是機器設備區(qū)分和分類的依據。
(4)控制部分
為減輕勞動強調,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而設置的控制器。
按結構分析機器的組成:
2、機器和機構
機器——三個共同特征
機構——具有機器的前面兩個特征
機器和機構統(tǒng)稱為機械。
機器與機構的區(qū)別:機器可轉化為能量,機構只
4、能改變運動形式,不能轉化能量。
二、 機械使用與人類社會發(fā)展
人類成為“現代人”的標志就是制造工具。石器時代的各種石斧、石錘和木質、皮質的簡單粗糙的工具是后來出現的機械的先驅。從制造簡單工具演進到制造由多個零件、部件組成的現代機械,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在1750-1900年這一近代歷史時期內,機械工程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飛速的發(fā)展,并獲得了廣泛的應用。1847年,在英國伯明翰成立了機械工程師學會,機械工程作為工程技術的一個分支得到了正式的承認。后來在世界其他國家也陸續(xù)成立了機械工程的行業(yè)組織。
在這一歷史時期內,世界上發(fā)生了引起社會生產巨大變革的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首先在英國掀起
5、,后來逐步波及其他各國,前后延續(xù)了一個多世紀。工業(yè)革命是從出現機器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在工業(yè)革命中最主要的變革是:
1) 用生產能力大和產品質量高的大機器取代手工工具和簡陋機械。
2) 用蒸汽機和內燃機等無生命動力取代人和牲畜的肌肉動力。
3) 用大型的集中的工廠生產系統(tǒng)取代分散的手工業(yè)作坊。在這期間,動力機械、生產機械和機械工程理論都獲得了飛速發(fā)展。
機械工程的發(fā)展,在工業(yè)革命的進程中起著主干作用。如18世紀中葉以后,英國紡織機械的出現和使用,使紡紗和織布的生產技術迅速提高。蒸汽機的出現和推廣使用,不僅促進了當時煤產量的迅速增長,并且使煉鐵爐、鼓風機有了機器動力而使鐵產量成倍增長,煤和
6、鐵的生產發(fā)展又推動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蒸汽機用于交通運輸,出現了蒸汽機車、蒸汽輪船等,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煤、鐵工業(yè)和其他工業(yè)的發(fā)展。汽輪機、內燃機和各種機床相繼出現。
其中動力機械技術的突破,促進了各技術領域的突飛猛進。第一臺有實用意義的蒸汽動力裝置是英國的T.鈕科門于1705年制成的大氣式蒸汽機,曾在英國的煤礦和金屬礦中使用。1712年制成的鈕科門蒸汽機,它的蒸汽氣缸和抽水缸是分開的。蒸汽通入氣缸后在內部噴水使它冷凝,造成氣缸內部真空,氣缸外的大氣壓力推動活塞做功,再通過杠桿、鏈條等機構帶動水泵活塞運動。1765年瓦特制作了一臺試驗性的有分離冷凝器的小型蒸汽機,1781年他又取得雙作用式蒸汽機的
7、專利。1776年瓦特與M.博爾頓合作制造的兩臺蒸汽機開始運轉。到1804年,英國的棉紡織業(yè)已普遍采用蒸汽機作為生產動力。
19世紀中期,內燃機問世。第一臺在工廠中實際使用的內燃機是1860年法國的勒努瓦制造的無壓縮過程的煤氣機,其基本結構與當時的蒸汽機相差不多。1862年,法國A.E.B.的羅沙提出四沖程循環(huán)的基本原理。1876年,德國N.A. 奧托制成四沖程往復活塞式單缸臥式煤氣機,比勒努瓦的煤氣機效率更高,功率更大。1878年,英國D. 克拉克制成二沖程作出了重要貢獻。1897年他制成第一臺壓縮式點火式內燃機(柴油機),使用液體燃料,按四沖程原理工作,熱效率高于當時其他任何內燃機。早期的
8、壓縮式內燃機的轉速比較低,進入20世紀后內燃機的轉速大幅度提高。
隨著發(fā)電機和電動機的發(fā)明,世界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中心發(fā)電站迅速興起,大功率的高速汽輪機應運而生。
1873年,電動機成為機床的動力,開始了電力取代蒸汽動力的時代。最初,電動機安裝在機床以外的一定距離處,通過帶傳動。后來把電動機直接安置在機床本身內部。19世紀末,已有少數機床使用兩臺或多臺電動機,分別驅動主軸和進給機構等。至此,被稱為“機械工業(yè)的心臟”的機床工業(yè)已初具規(guī)模。進入20世紀后,迅速發(fā)展的汽車工業(yè)和后來的飛機工業(yè),又促進了機械制造技術向高精度、大型化、專用化和自動化的方向繼續(xù)發(fā)展。
20世紀以來,世界機械工程的發(fā)展
9、遠遠超過了上個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由于科學技術工作從個人活動走向社會化,科學技術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電子技術、核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與機械技術的結合,大大促進了機械工程的發(fā)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40年,機械工程發(fā)展的主要特點是: 繼承19世紀延續(xù)下來的傳統(tǒng)技術,并不斷改進、提高和擴大其應用范圍。例如,農業(yè)和采礦業(yè)的機械化程度有了顯著的提高,動力機械功率增大,效率進一步提高,內燃機的應用普及到幾乎所有的移動機械。隨著工作母機設計水平的提高及新型工具材料和機械式自動化技術的發(fā)展,機械制造工藝的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美國人F.W.泰勒首創(chuàng)的科學管理制度,在20世紀初開始在一些國家廣泛推進,
10、對機械工程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的30年間,機械工程的發(fā)展特點是:除原有技術的改進和擴大應用外,與其他科技領域的廣泛結合和相互滲透明確加深,形成了機械工程的許多新的分支,機械工程的領域空前擴大,發(fā)展速度加快。這個時期,核技術、電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迅速發(fā)展。生產和科研工作的系統(tǒng)性、成套性、綜合性大大增強。機器的應用幾乎遍及所有的生產部門和科研部門,并深入到生活和服務部門。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機械工程與電工、電子、冶金、化學、物理和激光等技術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使機械產品精密化、高效化和制造過程的自動化。
【課程小結】
1、 機器的組成:
2、機器和機構統(tǒng)稱為機械
3、機器與機構的區(qū)別:機器可轉化為能量,機構只能改變運動形式,不能轉化能量。
【板書設計】
專心---專注---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