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高考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第七章 :第五節(jié)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突破熱點題型
《新編高考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第七章 :第五節(jié)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突破熱點題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新編高考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第七章 :第五節(jié)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突破熱點題型(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新編高考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資料 第五節(jié)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 高頻考點[來源:數(shù)理化網(wǎng)] 考點一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 1.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內(nèi)容,題型多為解答題,難度適中,屬中檔題. 2.高考對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的考查常有以下幾個命題角度: (1)同真假命題的判斷相結(jié)合考查; (2)以多面體為載體,證明線面垂直問題; (3)以多面體為載體,考查與線面垂直有關(guān)的探索性問題. [例1] (1)(2013·浙江高考)設(shè)m,n是兩條不同的直線,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 ) A.若m∥α,n∥α
2、,則m∥n B.若m∥α,m∥β,則α∥β C.若m∥n,m⊥α,則n⊥α D.若m∥α,α⊥β,則m⊥β[來源:] (2)(2013·廣東高考)如圖1,在邊長為1的等邊三角形ABC中,D,E分別是AB,AC上的點,AD=AE,F(xiàn)是BC的中點,AF與DE交于點G.將△ABF沿AF折起,得到如圖2所示的三棱錐A-BCF,其中BC=. ①證明:DE∥平面BCF; ②證明:CF⊥平面ABF; ③當(dāng)AD=時,求三棱錐F-DEG的體積VF-DEG. [自主解答] (1)設(shè)直線a?α,b?α,a∩b=A, ∵m⊥α,∴m⊥a,m⊥b. 又n∥m,∴n⊥a,n⊥b, ∴n⊥α.
3、 (2)①證明:在等邊三角形ABC中,AB=AC. ∵AD=AE,∴=,∴DE∥BC, ∴DG∥BF,又BF?平面BCF,DG?平面BCF, ∴DG∥平面BCF. 同理可證GE∥平面BCF. ∵DG∩GE=G, ∴平面GDE∥平面BCF, 又DE?平面GDE, ∴DE∥平面BCF. ②證明:在等邊三角形ABC中,F(xiàn)是BC的中點, ∴AF⊥CF, ∴BF=FC=BC=. 在圖2中,∵BC=,∴BC2=BF2+FC2, ∴∠BFC=90°, ∴CF⊥BF. ∵BF∩AF=F,BF?平面ABF,AF?平面ABF, ∴CF⊥平面ABF. ③∵AD=,∴BD=,AD∶
4、DB=2∶1, 在圖2中,AF⊥FC,AF⊥BF,又BF∩FC=F,∴AF⊥平面BCF, 由①知平面GDE∥平面BCF,∴AF⊥平面GDE. 在等邊三角形ABC中,AF=AB=, ∴FG=AF=,DG=BF=×==GE, ∴S△DGE=DG·EG=, ∴VF-DGE=S△DGE·FG=. [答案] (1)C 線面垂直問題的常見類型及解題策略 (1)與命題真假判斷有關(guān)的問題.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是結(jié)合圖形進行推理,或者依據(jù)條件舉出反例否定. (2)線面垂直的證明.證明線面垂直的核心是證線線垂直,而證明線線垂直則需借助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因此,判定定理與性質(zhì)定理的合理轉(zhuǎn)化是證明線
5、面垂直的基本思想. (3)線面垂直的探索性問題.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同“線面平行的探索性問題”的求解方法(見本章第四節(jié)的[通關(guān)錦囊]). 如圖1所示,在Rt△ABC中,∠C=90°,D,E分別為AC,AB的中點,點F為線段CD上的一點,將△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圖2所示. (1)求證:DE∥平面A1CB; (2)求證:A1F⊥BE; (3)線段A1B上是否存在點Q,使A1C⊥平面DEQ?說明理由.[來源:] 解:(1)證明:因為D,E分別為AC,AB的中點, 所以DE∥BC. 又因為DE?平面A1CB,BC?平面A1CB, 所以DE∥平面
6、A1CB. (2)證明:由已知得AC⊥BC且DE∥BC, 所以DE⊥AC. 所以DE⊥A1D,DE⊥CD. 又A1D∩CD=D,A1D?平面A1DC,CD?平面A1DC, 所以DE⊥平面A1DC. 因為A1F?平面A1DC,所以DE⊥A1F. 又因為A1F⊥CD,CD∩DE=D,CD?平面BCDE,DE?平面BCDE,所以A1F⊥平面BCDE, 又BE?平面BCDE, 所以A1F⊥BE. (3)線段A1B上存在點Q,使A1C⊥平面DEQ. 理由如下: 如圖所示,分別取A1C,A1B的中點P,Q,則PQ∥BC. 又因為DE∥BC,所以DE∥PQ. 所以平面DE
7、Q即為平面DEP. 由(2)知,DE⊥平面A1DC, 所以DE⊥A1C. 又因為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邊A1C的中點, 所以A1C⊥DP. 又DP∩DE=D,DP?平面DEP,DE?平面DEP, 所以A1C⊥平面DEP. 從而A1C⊥平面DEQ. 故線段A1B上存在點Q,使得A1C⊥平面DEQ. 考點二 面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 [例2] (2014·濟南模擬) 如圖,四棱錐P-ABCD中,AB⊥AC,AB⊥PA,AB∥CD,AB=2CD,E,F(xiàn),G,M,N分別為PB,AB,BC,PD,PC的中點.求證: (1)CE∥平面PAD; (2)平面EFG
8、⊥平面EMN. [自主解答] (1)法一: 取PA的中點H,連接EH,DH. 因為E為PB的中點, 所以EH∥AB,EH=AB. 又AB∥CD,CD=AB, 所以EH∥CD,EH=CD, 因此四邊形DCEH是平行四邊形. 所以CE∥DH. 又DH?平面PAD,CE?平面PAD, 所以CE∥平面PAD. 法二:連接CF. 因為F為AB的中點, 所以AF=AB. 又CD=AB, 所以AF=CD. 又AF∥CD, 所以四邊形AFCD為平行四邊形. 因此CF∥AD. 又CF?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CF∥平面PAD. 因為E,F(xiàn)分別為PB,
9、AB的中點, 所以EF∥PA. 又EF?平面PAD,PA?平面PAD, 所以EF∥平面PAD. 因為CF∩EF=F, 故平面CEF∥平面PAD. 又CE?平面CEF, 所以CE∥平面PAD. (2)因為E,F(xiàn)分別為PB,AB的中點, 所以EF∥PA. 又AB⊥PA,所以AB⊥EF. 同理可證AB⊥FG. 又EF∩FG=F,EF?平面EFG,F(xiàn)G?平面EFG, 因此AB⊥平面EFG. 又M,N分別為PD,PC的中點, 所以MN∥CD. 又AB∥CD, 所以MN∥AB, 所以MN⊥平面EFG. 又MN?平面EMN, 所以平面EFG⊥平面EMN. 【互動探究
10、】 在本例條件下,證明:平面EMN⊥平面PAC. 證明:因為AB⊥PA,AB⊥AC,且PA∩AC=A, 所以AB⊥平面PAC. 又MN∥CD,CD∥AB, 所以MN∥AB, 所以MN⊥平面PAC. 又MN?平面EMN, 所以平面EMN⊥平面PAC. 【方法規(guī)律】 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應(yīng)用技巧 (1)兩平面垂直,在一個平面內(nèi)垂直于交線的直線必垂直于另一個平面.這是把面面垂直轉(zhuǎn)化為線面垂直的依據(jù),運用時要注意“平面內(nèi)的直線”. (2)兩個相交平面同時垂直于第三個平面,那么它們的交線也垂直于第三個平面,此性質(zhì)是在課本習(xí)題中出現(xiàn)的,在不是很復(fù)雜的題目中,要對此進行證明.
11、 如圖所示,三棱柱ABC-A1B1C1中, 側(cè)棱A1A⊥底面ABC,且各棱長均相等,D,E,F(xiàn)分別為棱AB,BC,A1C1的中點.求證: (1)EF∥平面A1CD; (2)平面A1CD⊥平面A1ABB1. 證明:(1)如圖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 AC∥A1C1,且AC=A1C1,連接ED, 在△ABC中,因為D,E分別為AB,BC的中點, 所以DE=AC,且DE∥AC. 又F為A1C1的中點,所以A1F=A1C=AC,且A1F∥A1C1∥AC,所以A1F=DE,且A1F∥DE, 即四邊形A1DEF為平行四邊形,所以EF∥DA1. 又EF?平面A1C
12、D,DA1?平面A1CD,所以EF∥平面A1CD. (2)由于底面ABC是正三角形,D為AB的中點,[來源: 故CD⊥AB,又側(cè)棱A1A⊥底面ABC,CD?平面ABC, 所以AA1⊥CD, 又AA1∩AB=A,因此CD⊥平面A1ABB1, 而CD?平面A1CD,所以平面A1CD⊥平面A1ABB1. 考點三 垂直關(guān)系的綜合應(yīng)用 [例3] 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AB⊥平面PAD,AB∥CD,PD=AD,E是PB的中點,F(xiàn)是DC上的點且DF=AB,PH為△PAD中AD邊上的高. (1)證明:PH⊥平面ABCD; (2)若PH=1,AD=,F(xiàn)C=1,求三
13、棱錐E-BCF的體積; (3)證明:EF⊥平面PAB. [自主解答] (1)證明:由于AB⊥平面PAD,PH?平面PAD,故AB⊥PH. 又∵PH為△PAD中AD邊上的高,∴AD⊥PH. ∵AB∩AD=A,AB?平面ABCD,AD?平面ABCD, ∴PH⊥平面ABCD. (2)由于PH⊥平面ABCD,E為PB的中點,PH=1,故E到平面ABCD的距離h=PH=. 又∵AB∥CD,AB⊥AD,∴AD⊥CD, 故S△BCF=·FC·AD=×1×=. 因此VE-BCF=S△BCF·h=××=. (3)證明: 過E作EG∥AB交PA于G,連接DG. 由于E為PB的中點,所以
14、G為PA的中點. ∵AD=PD, ∴DG⊥PA. ∵AB⊥平面PAD,DG?平面PAD, ∴AB⊥DG. 又∵AB∩PA=A,AB?平面PAB,PA?平面PAB, ∴DG⊥平面PAB. 又∵GE∥AB,GE=AB,DF∥AB,DF=AB ∴GE∥DF. GE=DF. ∴四邊形DFEG為平行四邊形,故DG∥EF. ∴EF⊥平面PAB. 【方法規(guī)律】 垂直關(guān)系綜合題的類型及解法 (1)三種垂直的綜合問題.一般通過作輔助線進行線線、線面、面面垂直間的轉(zhuǎn)化. (2)垂直與平行結(jié)合問題.求解時應(yīng)注意平行、垂直的性質(zhì)及判定的綜合應(yīng)用. (3)垂直與體積結(jié)合問題.在求體積時,可
15、根據(jù)線面垂直得到表示高的線段,進而求得體積. 如圖所示,在直三棱柱ABC -A1B1C1中(側(cè)棱垂直于底面的三棱柱叫直三棱柱),AB=BB1,AC1⊥平面A1BD,D為AC的中點.求證: (1)B1C∥平面A1BD; (2)B1C1⊥平面ABB1A1. 證明: (1)如圖所示,連接AB1,交A1B于點O, 則O為AB1的中點.連接OD, ∵D為AC的中點, ∴在△ACB1中,有OD∥B1C. 又∵OD?平面A1BD,B1C?平面A1BD. ∴B1C∥平面A1BD. (2)∵AB=B1B,三棱柱ABC-A1B1C1為直三棱柱, ∴四邊形ABB1A1為正方形.
16、 ∴A1B⊥AB1. 又∵AC1⊥平面A1BD,A1B?平面A1BD, ∴AC1⊥A1B. 又∵AC1?平面AB1C1,AB1?平面AB1C1,AC1∩AB1=A, ∴A1B⊥平面AB1C1. 又∵B1C1?平面AB1C1, ∴A1B⊥B1C1. 又∵A1A⊥平面A1B1C1,B1C1?平面A1B1C1, ∴A1A⊥B1C1. 又∵A1A?平面ABB1A1,A1B?平面ABB1A1,A1A∩A1B=A1, ∴B1C1⊥平面ABB1A1. 考點四 線面角、二面角的求法 [例4] (2014·杭州模擬)在幾何體中,AA1⊥平面ABC,AB⊥BC,C
17、C1∥AA1,AB=BC=AA1=2,CC1=1,D,E分別是AB,AA1的中點. (1)求證:BC1∥平面CDE; (2)求二面角E-DC-A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自主解答] (1)證明:連接AC1交EC于點F,連接EC1,由題意知四邊形ACC1E是矩形,則F是AC1的中點,連接DF, ∵D是AB的中點, ∴DF是△ABC1的中位線, ∴BC1∥DF, ∵BC1?平面CDE,DF?平面CDE, ∴BC1∥平面CDE. (2)過點A作AH⊥直線CD,垂足為H,連接HE, ∵AA1⊥平面ABC,∴AA1⊥CD, 又AH∩AA1=A,AH,AA1?平面AHE, ∴
18、CD⊥平面AHE, ∴CD⊥EH, ∴∠AHE是二面角E-DC-A的平面角. ∵D是AB的中點, ∴AH等于點B到CD的距離, 在△BCD中,求得點B到CD的距離為,則AH=. 在△AEH中,tan ∠AHE==, 即所求二面角的正切值為. 【方法規(guī)律】 1.求斜線與平面所成的角的步驟 (1)作圖:作(或找)出斜線在平面上的射影,將空間角(斜線與平面所成的角)轉(zhuǎn)化為平面角(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銳角),作射影要過斜線上一點作平面的垂線,再過垂足和斜足(有時可以是兩垂足)作直線,注意斜線上點的選取以及垂足的位置要與問題中已知量有關(guān),才能便于計算. (2)證明:證明某平面角就是斜
19、線與平面所成的角. (3)計算:通常在垂線段、斜線和射影所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計算. 2.求二面角的步驟 (1)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2)證明該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3)計算該角的大?。? 以上3步簡記為作、證、算. 3.作二面角平面角的方法 法一:(定義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特殊點,在兩個半平面內(nèi)分別作垂直于棱的射線. 如圖①,∠AOB為二面角α-a-β的平面角. 法二:(垂面法)過棱上一點作棱的垂直平面,該平面與二面角的兩個半平面產(chǎn)生交線,這兩條交線所成的角,即為二面角的平面角. 如圖②,∠AOB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 法三:(垂線法)過二面角的一個
20、面內(nèi)一點作另一個平面的垂線,過垂足作棱的垂線,利用線面垂直可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補角. 如圖③,∠AFE為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 (2012·廣東高考)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 -ABCD中,底面ABCD為矩形,PA⊥平面ABCD,點E在線段PC上,PC⊥平面BDE. (1)證明:BD⊥平面PAC; (2)若PA=1,AD=2,求二面角B -PC-A的正切值. 解:(1)證明:∵PA⊥平面ABCD,BD?平面ABCD, ∴PA⊥BD.同理由PC⊥平面BDE可證得PC⊥BD. 又∵PA∩PC=P,PA、PC?平面PAC, ∴BD⊥平面PAC. (2)如圖,設(shè)BD與
21、AC交于點O,連接OE. ∵PC⊥平面BDE,BE、OE?平面BDE, ∴PC⊥BE,PC⊥OE. ∴∠BEO即為二面角B-PC-A的平面角. 由(1)知BD⊥平面PAC. 又∵OE、AC?平面PAC, ∴BD⊥OE,BD⊥AC. 故矩形ABCD為正方形, ∴BD=AC=2, BO=BD=. 由PA⊥平面ABCD,BC?平面ABCD,得PA⊥BC. 又∵BC⊥AB,PA∩AB=A,PA,AB?平面PAB, ∴BC⊥平面PAB. 而PB?平面PAB,∴BC⊥PB. 在Rt△PAB中,PB==, 在Rt△PAC中,PC==3, 在Rt△PBC中,由PB·BC
22、=PC·BE,得BE=. 在Rt△BOE中,OE==. ∴tan ∠BEO==3, 即二面角B-PC-A的正切值為3. ———————————[課堂歸納——通法領(lǐng)悟]———————————————— 1個轉(zhuǎn)化——三種垂直關(guān)系的轉(zhuǎn)化 在證明兩平面垂直時一般先從現(xiàn)有的直線中尋找平面的垂線,若圖中不存在這樣的直線,則可通過作輔助線來解決.如有平面垂直時,一般要用性質(zhì)定理,在一個平面內(nèi)作交線的垂線,使之轉(zhuǎn)化為線面垂直,然后進一步轉(zhuǎn)化為線線垂直. 3種方法——三種垂直關(guān)系的證明[來源:] (1)判定線線垂直的方法 ①定義:兩條直線所成的角為90°; ②平面幾何中證明線線垂直的方法; ③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a⊥α,b?α?a⊥b; ④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a⊥α,b∥α?a⊥b. (2)判定線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利用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②利用“兩平行線中的一條與平面垂直,則另一條也與這個平面垂直”; ③利用“一條直線垂直于兩平行平面中的一個,則與另一個也垂直”; ④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 (3)判定面面垂直的方法 ①利用定義:兩個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②判定定理:a?α,a⊥β?α⊥β.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物業(yè)管理制度:常見突發(fā)緊急事件應(yīng)急處置程序和方法
- 某物業(yè)公司冬季除雪工作應(yīng)急預(yù)案范文
- 物業(yè)管理制度:小區(qū)日常巡查工作規(guī)程
- 物業(yè)管理制度:設(shè)備設(shè)施故障應(yīng)急預(yù)案
- 某物業(yè)公司小區(qū)地下停車場管理制度
- 某物業(yè)公司巡查、檢查工作內(nèi)容、方法和要求
- 物業(yè)管理制度:安全防范十大應(yīng)急處理預(yù)案
- 物業(yè)公司巡查、檢查工作內(nèi)容、方法和要求
- 某物業(yè)公司保潔部門領(lǐng)班總結(jié)
- 某公司安全生產(chǎn)舉報獎勵制度
- 物業(yè)管理:火情火災(zāi)應(yīng)急預(yù)案
- 某物業(yè)安保崗位職責(zé)
- 物業(yè)管理制度:節(jié)前工作重點總結(jié)
- 物業(yè)管理:某小區(qū)消防演習(xí)方案
- 某物業(yè)公司客服部工作職責(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