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整理】【部編版】一年級上冊:期末復習考試卷 瑞安市小學一年級上語文期末學業(yè)過關測評卷》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名師整理】【部編版】一年級上冊:期末復習考試卷 瑞安市小學一年級上語文期末學業(yè)過關測評卷(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精品文檔
◇◇◇◇小學語文部編版·名師整理資料◇◇◇◇
瑞安市小學一年級(上)語文期末學業(yè)過關測評卷
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 姓名 班級___________ 座位號
………………………裝…………訂…………線…………內(nèi)…………不…………要…………答…………題………………………
題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總分
得分
2、
請仔細看題,細心答題,相信你會有出色的表現(xiàn)!
書寫平臺。要求:字體端正、美觀。(5分)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一、我?guī)匆魧殞氉疖?。?分)
sh o ri p yi ong
聲母(mǔ) 韻(yùn)母(mǔ)
整(zhěnɡ)體認(rèn)讀音(yīn)節(jié)(jié)
二、我會讀拼音,寫筆畫。(
3、3分)
shù tí( ) héng piě( ) piě zhé( )
三、拼一拼,連一連。(4分)
kǒnɡ què lǎo hǔ chánɡ jǐnɡ lù shī zi
四、我會照樣子變一變。(4分)
1.例:十——(土) 日——( ) 了——( )
2.例:禾——(木) 中——( )
4、 去——( )
5、 我會讀拼音寫詞語。(8分)
dōngxī niú yáng wěi bɑ xià yǔ
shuǐ shǒu jǐ gè zì jǐ tóng xué
6、 我會照樣子連一連。(9分)
一群 杏子 外 無 青青的 星星
兩堆 鳥兒
5、 長 里 閃閃的 草地
三只 木橋 遠 短 高高的 馬路
一座 小狗 有 近 寬寬的 樓房
7、 我會比一比,再組詞。(8分)
田( ) 山( ) 雨( ) 兒( )
電( ) 出( ) 兩( ) 幾( )
八、我會讀句子,用
6、“○”圈出合適的字。(6分)
1.平平會搭積木,(他 她 它)搭了很多房子。
2.我把桃子送給奶奶,(他 她 它)很開心。
3.小狗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歡(他 她 它)。
9、 我會排排隊。(寫序號)(4分)
1.①什么時候 ②天亮 ③才 ④到底 ⑤呢
2.①漸漸 ②的 ③瓶子里 ④升高 ⑤水
7、
10、 我會背課文,還會寫一寫呢。(10分)
1.草牙尖尖,他對 說:“我是春 ?!?
2. 影子在 ,影子在 ,影子常常陪著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3.誰知 餐,粒粒 辛苦。
4.千里之 ,始于 下。
11、 《雪地里的小畫家》(12分)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
8、 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
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
不用顏料不用筆,
幾步就成一幅畫。
青蛙為什么沒參加?
他在洞里睡著啦。
1.誰是雪地里的小畫家?在文中用“○”圈出來。(4分)
2.我會連一連。(4分)
小雞 小狗 小馬 小鴨
月牙 楓葉 竹葉 梅花
3.選一選,把序號填在括號
9、里。(4分)
(1)雪地里的畫是動物們用( )畫的。
①畫筆 ②腳?。╦iǎo yìn)
(2)青蛙為什么不在雪地里畫畫?( )
①青蛙不想畫 ②青蛙在洞里睡覺
12、 《看花》(8分)
公園里的菊花好看極(jí)了。黃的,白的,淡(dàn)綠的,紫(zǐ)紅的,一朵朵,一叢(cónɡ)叢,一片片,它們正迎(yínɡ)著深秋的寒(hán)風開放呢。人們邊看邊走,邊走邊看,舍(shě)不得離(lí)去。
1.這段話共有( )句話
10、。(2分)
2.讀讀文中畫“——”的句子,用“○”圈出表示菊花顏(yán)色的詞語。(4分)
3.選一選:菊花是在( )開放的。(填序號)(2分)
①春天 ②深秋
13、 看圖寫話。(13分)
仔細看圖,想一想:圖上有誰?它們在干什么?請你用一兩句話寫一寫。(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
11、
參考答案
一、聲母:sh p 韻母:o ong 整體認讀音節(jié):ri yi
二、shù tí() héng piě() piě zhé()
四、1.目子 2.口云
五、東西 牛羊 尾巴 下雨 水手 幾個 自己 同學
六、兩堆杏子 三只小狗 一座木橋 長—短 遠—近 有—無 閃閃的星星
高高的樓房 寬寬的馬路
七、農(nóng)田 小山 下雨 花兒 雷電 進出 兩個 幾個
八、1.他 2.她 3.它
九、1.④ ① ③ ② ⑤ 2.③ ② ⑤ ① ④
十、1.小鳥 天 2.左 右 3.盤中 皆 4.行 足
十一、1.小雞 小狗 小鴨 小馬 2.小雞—竹葉 小狗—梅花 小馬—月牙
小鴨—楓葉 3.(1)② (2)②
十二、1.3 2.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 3.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