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經濟生活》第三單元 7.1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政治 《經濟生活》第三單元 7.1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全課概述
第二單元分析了“投資與創(chuàng)業(yè)”,解決了“誰來生產” 的問題,與此銜接,生產的財富如何進行分配。本課“個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分配中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原則。
本課分為2個框題
一、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
新課標基本要求
闡述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新課程學習
7.1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1、識記按勞分配
2、、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含義。
2、理解現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的客觀必然性;堅持按勞分配原則的意義;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
3、聯系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初步認識我國目前存在的多種分配方式,并確認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看問題,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和社會生產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難點
1、 按勞分配是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主體
2、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教學方法
3、引入實例法、自學閱讀-講授法、教師啟發(fā)、引導,課上討論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形式。
7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2頁“南嶺村”的例子,提出問題:這個村子是怎樣分配個人收入的,引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通過教師引導與討論,得出結論——按勞分配,導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二、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按勞分配為主體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62-63頁內容,說明什么是按勞分配?我國為什么實行按勞分配?它在我國的分配制度中處于什么地位?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討論,發(fā)表見解,回答問題
(1) 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在
4、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教師點撥:在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必須而且只能是按勞分配,同時這種勞動是社會勞動。
教師活動:我國在公有制經濟中為什么實行按勞分配?
(2)堅持按勞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產關系的重要方面,一個社會的分配制度直接取決于生產關系,取決于基本經濟制度,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結構的主體,因此決定了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實行按勞分配。
第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產品采取什么
5、樣的分配方式同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直接聯系,現階段我國生產力沒有實現高度發(fā)達,勞動產品沒有達到極大豐富,還不能實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當前的生產力狀況下,我國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存在明顯的差別,勞動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因此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必須體現人們勞動的差距。
教師活動:請大家想一想,在我們個人消費品的分配中如果實行平均分配會出現什么后果?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討論,回答問題:如果實行平均分配,必然導致“懶漢”的出現,勞動者的積極性不能很好地調動起來,干和不干一個樣,干多和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必然緩慢,最終導
6、致共同貧窮。
教師活動:可見,社會主義階段,實行按勞分配既是客觀經濟條件的要求,在實行按勞分配的同時,也體現了優(yōu)越性。
(3)堅持按勞分配的意義
教師總結:實行按勞分配,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會激發(fā)勞動者的積極性,推動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也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就是活動:既然按勞分配有這樣重要的意義,它在我國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樣的地位?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總結,得出結論
教師總結:
(4)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現實表現
按勞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體地位。首先,從整個社會收入
7、分配結構看,雖然存在多種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所以按勞分配必然是主體;同時,勞動者中在公有制經濟中就業(yè)的占多數,所以按勞分配方式必然是主體。其次,從公有制企業(yè)中勞動者收入結構看,盡管目前公有制企業(yè)個人收入來源逐漸多樣化,但在各種報酬中,按勞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較大比重。最后,從按勞分配對其他收入方式的影響看,公有制企業(yè)勞動者按勞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經濟活動中勞動者收入水平的參照標準。
2、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3頁材料,并思考所提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認真總結,發(fā)表見解
教師引導:在我國,個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勞分配之外還存在多種分配方
8、式,到底還有哪些?他們各有什么特點和作用?為什么在我國存在多種分配方式?這些問題,我們將通過下面內容的學習來了解。
(1)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觀必然性
教師活動:為什么我國所有制結構和我國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為主,多種并存?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內在聯系?
學生活動:分小組討論,推薦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
這種分配方式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決定分配方式。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低、發(fā)展不平衡和多層次的狀況,不可能實行單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種分配方式。
這種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
9、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公有制是主體,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實行按勞分配。但在其他多種非公有制經濟中,就不能按勞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勞分配方式。
這種分配方式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2) 多種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 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個體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勞動成果扣除成本和稅收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從而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在這里勞動者充當了什么角色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發(fā)表見解: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不僅付出勞動、謀劃發(fā)展,還要承擔經營風險。
第二、 按生
10、產要素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受益分配。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4頁漫畫與材料,并思考所提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認真總結,發(fā)表見解
教師點評:參與受益分配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種分配屬于哪種要素的收入。
教師活動:在我國為什么允許這些要素參與分配?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認真總結,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
(3)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
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
11、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chuàng)造的尊重。有利于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課堂總結、點評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具有客觀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義。
(四)實例探究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據此回答例1——例4
[例1] 下列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所得的是( )
A. 經營風險收入
B. 國有企業(yè)職工的獎金和津貼
C. 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所得
12、
D. 外資企業(yè)職工的工資收入
答案:B
[例2]實行按勞分配之所以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是因為
A. 它把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與自己付出的勞動數量、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
B. 它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
C. 它消除了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
D. 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社會地位
答案:A
[例3]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直接原因是( )
A.生產力水平 B.所有制結構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D.我國存在多種所有制經
13、濟成分
答案:B
[例4]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有人通過向企業(yè) 或個人提供技術和信息資料取得一定的收入,這種收入屬于 ( )
A. 按勞分配
B. 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C.按生產要素分配
D.從社會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答案:C
★課余作業(yè)
組織學生撰寫社會調查報告,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況,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勞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勞分配收入,并進一步分析現在的收入形式與以前相比有哪些變化,這種變化給家庭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教學體會
本節(jié)內容是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內容,在學習中應該多引入日常生產、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實例,讓學生去深刻理解這些知識,并能夠從自己的實踐中理解、把握我國分配政策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