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文化分析研究藝術(shù)學專業(yè)
《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文化分析研究藝術(shù)學專業(y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文化分析研究藝術(shù)學專業(yè)(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目 錄 一、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概況 1 (一)懸棺葬概況 1 (二)僰人懸棺葬概況 2 (三)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葬概況 2 二、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文化初探
2、 3 (一)“僰人懸棺”文化由來 3 1、“對祖先的尊敬與地位的懸殊而建造 3 2、僰人對于生與死的觀念 3 (二)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歷史文化 4 1、豆沙關(guān)僰人的由來及豆沙關(guān)的歷史文化意義 3 2、實施懸棺的原因、意義及影響
3、 3 3、僰人的葬儀方法 3 4、懸棺葬與僰人民族文化的關(guān)系 3 三、對“僰人懸棺”神秘葬儀方式推斷 5 (一)置葬方式、懸棺的材料與文化背景推斷 5 (二)葬儀方式及葬制
4、 7 四、結(jié)論 5 參考文獻 10 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文化初探 摘要:位于今昭通地區(qū)鹽津縣豆沙關(guān)的古僰人懸棺葬源于祖先崇拜的信仰,其獨特的喪葬方式——“掛巖子”在形式的采用上始終令人難解。人類固有的天性總是試圖去破解謎題,這種孜孜不倦的探索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關(guān)鍵詞:豆沙關(guān),
5、“僰人懸棺”,文化初探 Abstract: Hanging coffin buried is a way of burial in ancient ethnic minorities, bean paste off "differential hanging coffins" funeral way using unique singular - "hang YanZi". It is with the celestial burial, burial, water cremation, cremation and urn burial died in a way. There is n
6、o difference in essence, are all derived from primitive religion of a kind of old custom, is its use in the form of a refractory. Inherent in human nature is always trying to decode the puzzle; the tireless exploration has positive meaning and value. This article is in absorbs the predecessor of "b
7、ean paste closed differential hanging coffins" cultural roots, hanging coffins and differential peopl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anging coffins cultural connotation, to advocate people to take care of the ancient culture. Keywords: DouSha
8、 Guan, Boren Hanging coffin, Cultural Investigation 引言 近幾年來,盡管對“僰人懸棺”的研究比較多,但研究的視角或領(lǐng)域各不相同,例如周遠清的《千古懸念懸棺葬》主要是從僰人建造懸棺的大智慧引出僰人歷史和懸棺的結(jié)構(gòu),以及對當?shù)芈糜挝幕挠绊?。張學明的《解讀僰人懸棺》認為懸棺葬可分為物質(zhì)類的和非物質(zhì)類進行解讀,物質(zhì)類包括宗葬地、葬具、葬式的選擇,非物質(zhì)類包括宗教觀念、習俗傳承。 一、古代中國南方的懸棺葬 懸棺葬是把已故人放入船形的棺木中,將棺木懸置于起臨水的懸崖峭壁上,任由尸體自然風干的喪葬方式。古代江南山區(qū)里多用此種方式。至今在長
9、江三峽、武夷山等風景區(qū)的崖壁上還能看到懸棺。實際上,懸棺葬在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都能見到,其置棺方式、葬儀形制、葬具等各有不同。 就置棺方式來看主要有三種: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托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巖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巖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隨葬品置腳下兩側(cè),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其中麻織品最多,有少量的絲織品。 葬儀方式主要有六種:第一種是木樁架壑式。棺木架置于天然崖洞或在巖石裂隙所打的木樁之上,此種形式多見于福建武夷山、湖南、四川等地,在湘
10、西沅水兩岸和川東長江三峽地區(qū)尤為常見;第二種是崖洞式,即利用臨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壘筑、填平)置棺其內(nèi),這種形式在各地懸棺葬中均有發(fā)現(xiàn);第三種是橫穴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長方式橫龕,大小寬窄以容一具長約2米,高、寬約為0.5米左右的棺木為限,棺側(cè)外露,這種置棺方式見于川南、川東長江三峽等地;第四種方穴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寬約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內(nèi),此種形式在川東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見;第五種是懸崖木樁式,在臨江絕壁上開鑿小方孔,打入木樁,然后架棺其上,這種形式多見于川南、湘西等地;最后一種是崖緣式。在海邊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狹窄崖緣形成天然平臺
11、,棺木置放上面,此種形式在臺灣和東南亞海島地區(qū)較為常見。 根據(jù)已掌握的資料,我國南方各地的懸棺葬具絕大多數(shù)為整木刳空而成,按棺木的外形大體上可區(qū)分為兩種:一是船形棺,這種棺頭尾上翹,形狀同于現(xiàn)今江河濱海所使用的小木船,主要見于福建武夷山,據(jù)實地考察,川東長江三峽地區(qū)至今未發(fā)現(xiàn)船形棺;二是圓筒形棺和方形棺,這兩種棺木在我國懸棺葬中最為普遍,它們分圓筒形和長方體形,而且絕大多數(shù)棺的棺蓋,棺身系同一段整木剖開,挖空而成,子母口閉合,迄今為止木板拼合式棺在我國懸棺葬中極為罕見。根據(jù)川東長江三峽所見某些殘棺板推測,可能有木板拼合式棺。 在我國,無論東南地區(qū)還是西南地區(qū)的懸棺葬中幾乎所有的葬具均
12、為整木鑿成。整木刳空而成的棺與獨木舟相似,可以認為是一切船類的祖型。大量的科學資料表明,船與行懸棺葬的民族有著密切關(guān)系。從我國和東南亞的懸棺葬和船棺葬大都分布在江河沿岸和濱海地區(qū)來看,這兩種葬俗都起源于近水而居的民族之中,是海洋民族的文化特征。近水而居,善于造船和用船是我國古代南方近水民族的特點。船在他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死后以船為棺,繼續(xù)享用,完全符合這一人們共同體的心理素質(zhì)。 二、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概況 (一)懸棺葬與僰人懸棺葬 懸棺葬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葬式之一。所謂懸棺葬是在人死后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棺材置于崖洞中、崖縫內(nèi),或在懸崖上鑿數(shù)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亦或?qū)⒐?/p>
13、木一頭置于崖穴中,另一頭架于絕壁所釘木樁上使其半懸于崖外,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放置懸棺之處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皯夜住币辉~,來源于梁陳間顧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shù)千”(《太平御覽》卷47引)一語。 各地發(fā)現(xiàn)的懸棺葬,葬具與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區(qū)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屬春秋、戰(zhàn)國之物。這一地區(qū)白崖懸棺的隨葬品有龜狀木盤及大麻、苧麻、絲、棉紡織品殘片、殘竹席等。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長方形棺,其上為人字坡蓋,屬元、明時期之物。珙縣洛表懸棺的隨葬品以衣服為主,其上裝飾繁縟,隨葬的竹筷上寫有漢字。 “僰人懸棺
14、”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境內(nèi),珙縣、興文、筠連等縣以及云南昭通境內(nèi)均有分布。珙縣是世界上懸棺分布規(guī)模最大最為集中的地區(qū),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珙縣僰人懸棺遍布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共40余處,但現(xiàn)在最多和最集中處,當首推珙縣洛表鎮(zhèn)的麻塘壩和曹營鄉(xiāng)的蘇麻灣,現(xiàn)尚存懸棺265具,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數(shù)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區(qū)。 (二)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葬概況 鹽津縣豆沙關(guān)自古以來都是“關(guān)津樞紐”、“南滇鎖鑰”,這里的山崖嵌有奇特的棺材,世稱豆沙關(guān)懸棺。豆沙關(guān)懸棺在鹽津縣豆沙鄉(xiāng)石門村關(guān)河南岸的絕壁上。關(guān)河北岸,有“五尺道”遺跡、石門關(guān)古城堡、袁滋題記摩崖;關(guān)河南岸,壁立千仞、參
15、天而起,高達四五百米,懸棺就存放于絕壁半腰一方形巖龕內(nèi)。20世紀30年代調(diào)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墜落入關(guān)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測者破壞,今仍存有11具。 僰人是中國西南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之一,曾聚居川、滇、黔接壤的一帶。他們創(chuàng)造了璀璨奪目、底蘊豐厚的僰人文化,在西南民族的歷史舞臺上名震一時。如天幕般掛于石門關(guān)對面巨型石壁的石縫中貯存的9具僰人棺木可以說是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謎,創(chuàng)造的文化杰作。置身于唐碑亭前,目光越過寬約二三十丈的峽谷,就會看到一條石縫呈“一”字狀,鑲嵌于石壁中部。石壁高達四五百米、寬千米有余,呈灰黑色,都完整無損,只有這條石縫很扎眼,成了一處傷痕。唯一留存下來,能讓今人對僰人產(chǎn)生
16、想象和了解的就是石縫中久經(jīng)風雨的懸棺了。1932年,幾位昭通籍的學人曾對豆沙關(guān)懸棺進行考察,據(jù)當時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內(nèi)尸骸的頭顱骨較今人碩大,手足骨亦較粗壯,也較長,推測身高在1.8-1.9米間。棺木用整根原木鑿空成形,長約2米,高約50厘米,寬約41厘米,棺蓋厚約41厘米。按木質(zhì)紋理,似為杉木,形制古樸。 三、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文化初探 (一)“僰人懸棺”文化由來 人類社會的宗教觀念產(chǎn)生以后,人們便根據(jù)鬼魂到另一世界去生活的幻想,將人的現(xiàn)實生活附加給鬼魂世界。因此許多民族的喪葬習俗都具有事死如事生的特點。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生活與江河湖海息息相關(guān),基于這樣一種宗教觀
17、念,他們便將懸棺葬地選在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人的生命雖已結(jié)束,然而死者的鬼魂與原先的社會群體尚繼續(xù)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在冥冥之中他依然與他的親人在以前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中生活。 懸棺葬反映的宗教觀念主要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家庭、私有制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人們迷信祖先的靈魂具有佑護子孫后代的神秘力量,盡管鬼魂是人們恐懼的對象,但對死去的祖先卻極為崇敬。人死后,人們想盡一切辦法來安撫死者,以取悅祖先的靈魂,并祈求得到祖先靈魂的保護。尸骸是靈魂的寄居之所,毀壞尸骸會使祖先的靈魂失去依托。為使祖先靈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因此在葬法上要盡量避免野獸和其他人為等因素的傷害。懸棺葬的宗
18、教目的蓋源于此。一方面懸棺葬濱水而葬,祖先的鬼魂在陰間仍與親人們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棺木懸棺葬于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人跡罕至,野獸亦難侵害,正符合人們的期望。他們在陡峭的懸崖絕壁選擇置棺之所,認為棺穴挖鑿得越高越好,并堅信尸骸在空中保存的時間越長越加吉利,死者的靈魂就越容易步人另一個世界,子孫后代便會受到祖先靈魂的長久佑護。于是人們不惜傾家蕩產(chǎn),不僅將殮尸棺木懸葬在險峻的峭壁之上,而且爭相放置得極高。滇僰古道上有很多懸棺, 被稱作“僰人懸棺”。 (二)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歷史文化 1、僰人的由來 僰人是一個很重要的族群。由于受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經(jīng)濟十分落后,是眾多民族中的弱勢群體。
19、由于僰人長期處于封閉狀態(tài),僰人文化特征保留的還相對完整。僰人的認定是解釋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民族移動、漢藏語演變、滇僰古道和茶馬古道形成的關(guān)鍵問題之一。在四川和云南之間存在一條滇僰古道, 始于僰道(宜賓), 經(jīng)昭通、曲靖到滇池, 是古代連接四川和云南的第一通道。其形成不晚于殷商時期。蜀身毒道最重要的必經(jīng)之路和古代中國溝通東南亞的重要路段, 也是茶馬古道早期形態(tài)的一條主干道,一直繁榮到近代。我們之所以把這條古道稱為滇僰古道, 是因為這條古道和古代僰人的活動分不開。僰人在明末清初的時候,遭到了明朝官府的殺戮,并且對幸存下來的僰人進行強行教化。僰人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并且他們逃亡到的地方也沒有條件讓他們
20、舉行懸棺葬,而改為了靈魂葬,就是把代表先祖靈魂的碎片(好像是銅板)放到一個金屬筒里,再把這個筒放到崖縫里。而且僰人的后裔身份證上寫的是彝族。我們已經(jīng)論證了西漢以前到西漢, 僰人曾在四川的雅安、岷江西部、宜賓和滇池一帶出現(xiàn)過, 這種分布代表了僰人的移動路線, 也代表了一條古老的民族走廊。因為, 在漢武帝派張騫南下探路以前, 從雅安、岷江西部、宜賓到滇池, 已經(jīng)有僰人走廊存在。 2、豆沙關(guān)的歷史 位于滇東北滇川交界處的鹽津縣豆沙關(guān)是四川進入云南的交通要道,也是秦、漢“五尺道”的要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guān)天塹。因其對岸壁立千仞的石巖,被關(guān)河一劈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門,
21、鎖住了古代滇川要道,故又稱“石門關(guān)”。石門關(guān)的關(guān)隘建筑始建于隋朝,以前有一尺二厚的兩扇門,門一關(guān),門杠一頂,中原和邊疆就隔絕了。古時除關(guān)門有人值守外,樓上也駐有重兵,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唐朝天寶年間戰(zhàn)爭爆發(fā),南詔叛唐后,石門關(guān)就關(guān)閉了,一關(guān)就是40多年。直到袁滋受命赴南詔去冊封異牟尋才重新打開了石門關(guān)。如今,豆沙關(guān)城門上題刻的仍然是古時的“石門關(guān)”三字。 3、僰人的葬儀方法 把棺木懸掛起來有很強的實用性, 比如防止棺木被敵人破壞等。丘北僰人歷史上死人不用棺木,不看墳地,不擇吉日,在2-3天內(nèi),由村里人相幫,以木架送往野外實行土葬,不筑墳堆。而對于60歲以上死者要用銅片作靈魂化身
22、,實行靈魂洞穴葬,近代實行棺木土葬。靈魂洞穴葬的程序有取靈、入祖棺、祭祖棺等。當死者停止呼吸后,族長依據(jù)死者的臉型,用薄銅片(有的村寨用薄鐵片,各家可形狀不一,有的制成三角形,有的制成長方形,有的制成人像形)迅速剪一張死者的半身側(cè)像,這個過程即為“取靈”。半身側(cè)像即代表死者的“靈魂”,俗稱“靈魂片”。為了表明死者與后代血緣相傳的關(guān)系,“靈魂片”要醮染孝子的指血?!办`魂片”由孝子妥善保管,待到祭祖時交給族長入祖,實行洞穴葬。至于死者的尸體,僰人認為他(她)的“靈魂”已被取去,不再重要,于死后的2—3天內(nèi)抬到野外土葬,不再祭掃。祖棺由家庭中比較有威望的族長專人負責管理,存放祖棺的地點也只能是族長一
23、人知道的高級“機密”,就算是家庭中人,也不可能隨意打聽存放祖棺的洞穴。存放祖棺的地點是天然的崖穴,離地面越高越好,洞口越隱蔽越好。存放祖棺之前,崖穴內(nèi)土壤要全部掏干凈,安放好祖棺后,洞口要封好,以免被外人發(fā)現(xiàn)和破壞。祖棺還不能遭雨淋日曬,不能接觸土壤和大地,丘北僰人認為:祖先的靈魂只有不遭雨淋日曬,才能安寧。祖先的靈魂只有脫離大地和土壤,才能順利地進入天堂。 5、懸棺葬與僰人民族文化的關(guān)系 懸棺的主人,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僰人人,故稱“僰人懸棺”。不過僰人在明末清初的時候,遭到了明朝官府的殺戮,并且對幸存下來的僰人進行強行教化。僰人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并且他們逃
24、亡到的地方也沒有條件讓他們舉行懸棺葬,而改為了靈魂葬,就是把代表先祖靈魂的碎片(好像是銅板)放到一個金屬筒里,再把這個筒放到崖縫里。而且僰人的后裔身份證上寫的是彝族。 (三)“僰人懸棺” 安放方法的推測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于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于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尸棺置入龕內(nèi);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巖溝、巖墩。僰人是用什么方法將幾百斤乃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在距地面幾十到一百多米的懸崖上
25、的呢?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大膽的推測,歸納起來主要有垂索說、升置說、扎廂說、棧道說、天梯說、壘土說和水位說等等,而認同者較多的有三種。 第一,垂索說。選定葬址后,由置棺人員腰纏藤索,從峭壁頂部懸吊而下,附于峭壁上,再從下往上鑿孔、加樁,然后將空棺木垂吊至選好的位置,放在釘奸的木樁上,然后如法炮制,從頂部垂吊尸體、陪葬品及保護尸體不被侵蝕的沙子等,最后蓋上棺材蓋,完成安葬。第二種是升置說,一部分人在山頂上握住藤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懸崖,先將人工拉至預先選好的地點鑿好孔,然后將殮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人工在棺孔上釘上棺樁,隨后便將棺材緩緩擱置在棺樁上。第三種是扎廂說。用竹木從懸崖底部開始逐層捆
26、綁搭架,人工抬棺沿廂架而上,放置棺木至目的地。這種做法似乎簡單,但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則工程量太大,如果搭一次架長期使用,則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這種推測也有勉強之處。 依山傍水是古人選擇棲息地的基本原則;滿山遍野的大樹、葛藤、毛竹都是懸棺可用的材料;攀到絕壁的用古人把存放棺木的位置選好,打好木樁或鑿好放棺木的洞穴后,用藤或用繩,把棺木部件一件吊上絕壁進行組裝,再把尸體吊上放入內(nèi),蓋棺,懸棺葬就這樣完成了。 四、結(jié)論 僰人懸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價值,是古老僰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具有巨大的研究潛力。通過對“豆沙關(guān)僰人懸棺”文化溯源,豆沙關(guān)僰人的由來,豆沙關(guān)的歷史文化意
27、義,懸棺構(gòu)建,僰人歷史文化,及對“僰人懸棺”神秘葬儀方式的分析的基礎上,并對懸棺文化內(nèi)涵的分析,從而倡導人們愛護古文化。 五、參考文獻 [1]曾中懋.僰人懸棺的維修和加固[J].四川文物,1996(6). [2]林向.云南鹽津“僰人懸棺”考察記--兼別川滇間“僰人懸棺”的族屬[J].四川文物,2010(1). [3]劉振垠.四川珙縣懸棺族屬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6) [4]彭華. 百仞高崖之上的千古奇觀──中國懸棺葬管窺[J].貴州文史叢刊.1999(2) [5]高申蘭,陸敬嚴. 關(guān)于懸棺升置方法的模型實驗研究[J]. 南方文物. 1991(0
28、1) [6]曾文瓊. 試論懸棺葬的族屬及性質(zhì)[A]. 民族學研究第四輯[C]. 1982. [7]陳明芳. 奇異的僰人懸棺葬[N]. 中國民族報. 2003-02-18 [8]蒙默. 《僰人懸棺》序[J]. 文史雜志. 2003(04) [9]楊全新. 初揭川南懸棺之謎[J]. 世紀行. 1997(07) [10]周明.昭通文學[J].文化旅游散文專號.2010 [11]邱運勝 云南文山州丘北僰人研究回顧與展望 [期刊論文] -文山學院學報2010(2) [12]陳保亞.楊海潮.汪鋒.彭玉娟.周玲 滇僰古道上的僰人(孤人)調(diào)查研究 [期刊論文]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9、版)2009(2) [13]顧頡剛. 論巴蜀與中原的關(guān)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4]李紹明. 為川南"僰人懸棺"正名[A].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15]楊海潮,彭玉娟. 論僰人源流與懸棺主人族屬的研究[A].上海:華夏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6. [16]陳明芳. 中國懸棺葬[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17]石宏,李易,羅虹. 云南僰人源流的父系和母系遺傳研究[J].動物學研究,2006,(10). [18]邱運勝 云南文山州丘北僰人研究回顧與展望 [期刊論文] -文山學院學報2010(2) [19]曾向水. 懸棺與巖畫[M].成都: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2003.5. [20]黃華良,李詩文. 懸崖上的民族--僰人及其懸棺[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成都:巴蜀書社,2006.4.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市教育局冬季運動會安全工作預案
- 2024年秋季《思想道德與法治》大作業(yè)及答案3套試卷
- 2024年教師年度考核表個人工作總結(jié)(可編輯)
- 2024年xx村兩委涉案資金退還保證書
- 2024年憲法宣傳周活動總結(jié)+在機關(guān)“弘揚憲法精神推動發(fā)改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專題宣講報告會上的講話
- 2024年XX村合作社年報總結(jié)
-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學期初中歷史上冊教研組工作總結(jié)
- 2024年小學高級教師年終工作總結(jié)匯報
-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學期初中物理上冊教研組工作總結(jié)
- 2024年xx鎮(zhèn)交通年度總結(jié)
- 2024-2025年秋季第一學期小學語文教師工作總結(jié)
- 2024年XX村陳規(guī)陋習整治報告
- 2025年學校元旦迎新盛典活動策劃方案
- 2024年學校周邊安全隱患自查報告
- 2024年XX鎮(zhèn)農(nóng)村規(guī)劃管控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