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13章DNA的生物合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13章DNA的生物合成(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13章 DNA的生物合成
一、DNA復制的基本規(guī)律:
1.半保留復制*:DNA生物合成時,母鏈DNA解開為兩股單鏈,各自作為模板按堿基配對規(guī)律,合成與模板互補的子鏈。子代細胞的DNA,一股單鏈從親代完整地接受過來,另一股單鏈則完全重新合成。這種復制方式稱為半保留復制。
2.半不連續(xù)復制:由于兩條親代DNA鏈以逆向平行的方式存在,而DNA聚合酶又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鏈,因此以3'→5'方向的親代DNA鏈作模板的子代鏈在聚合時基本上是連續(xù)進行的,這一條鏈被稱為領(lǐng)頭鏈(leading strand)。而以5'→3'方向的親代DNA鏈為模板的子代鏈在聚合時則是不連續(xù)的,這條
2、鏈被稱為隨從鏈(lagging strand)。DNA在復制時,由隨從鏈所形成的一些子代DNA短鏈稱為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3.雙向復制:DNA復制時,以復制起始點為中心,向兩個方向進行復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進行單向復制。
4.復制的高保真性:為了保證遺傳的穩(wěn)定,DNA的復制必須具有高保真性。DNA復制時的保真性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guān):①遵守嚴格的堿基配對規(guī)律;②在復制時對堿基的正確選擇;③對復制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進行校正。
二、參與DNA復制的主要酶類:
1.DNA聚合酶(DNA 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DDDP):
在原核生
3、物中,DNA聚合酶有三種,分別為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Ⅱ、DNA聚合酶Ⅲ。pol Ⅰ具有5'→3'聚合酶活性、3'→5'外切酶活性和5'→3'外切酶的活性;其功能主要是去除引物、填補缺口以及修復損傷。DNA聚合酶Ⅲ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活性,是原核生物中參與DNA復制的主要酶。
在真核生物中,目前發(fā)現(xiàn)的DNA聚合酶有五種。其中,參與染色體DNA復制的是pol α和pol δ,參與線粒體DNA復制的是pol γ,polε與DNA損傷修復、校讀和填補缺口有關(guān),pol β只在其他聚合酶無活性時才發(fā)揮作用。
DNA聚合酶催化的反應特點*:
(1) 以單鏈DNA為模板;
4、
(2) 以dNTP為原料;
(3) 需要引物提供3′-OH;
(4) 聚合方向(新鏈的延長)只能為5′→3′;
(5) 遵守堿基互補規(guī)律;
(6) 需要Mg2+。
2.解旋、解鏈酶類:
(1)解螺旋酶:利用ATP供能,作用于氫鍵,使DNA雙鏈解開成為兩條單鏈。
(2)單鏈DNA結(jié)合蛋白(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 SSB):是能夠與單鏈DNA結(jié)合的蛋白質(zhì)因子。其作用為:①穩(wěn)定單鏈DNA,便于以其為模板復制子代DNA;② 保護單鏈DNA,避免核酸酶的降解。
(3)拓撲異構(gòu)酶:拓撲異構(gòu)酶可將DNA雙鏈中的一條鏈或兩條鏈切斷,松開超螺旋后再將DNA
5、鏈連接起來,從而避免出現(xiàn)DNA鏈的纏繞、打結(jié)。
3.引物酶:是一種依賴DNA的RNA聚合酶(DDRP),為DNA-pol發(fā)揮作用提供的3'-OH。
4.DNA連接酶(DNA ligase):DNA連接酶可催化雙鏈DNA分子中單鏈片段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從而使DNA片段連接起來。
三、參與DNA復制的物質(zhì):
1.底物:以四種脫氧核糖核酸為底物,即dATP,dGTP,dCTP,dTTP。
2.模板:以親代DNA的兩股鏈解開后,分別作為模板進行復制。
3.需要引物:DNA聚合酶必須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羥基(3'-OH)的RNA作為引物,才能開始聚合子代DNA鏈。
4.各種酶和蛋
6、白因子:DNA聚合酶、拓撲異構(gòu)酶、解螺旋酶、單鏈DNA結(jié)合蛋白、引物酶、連接酶。其中DNA聚合酶是DNA復制最主要的酶。
四、DNA生物合成過程:
DNA在復制時,需在特定的位點起始,在原核生物中,復制起始點通常為一個,而在真核生物中則為多個。
1.復制的起始:由拓撲異構(gòu)酶和解鏈酶作用,使局部DNA的超螺旋及雙螺旋結(jié)構(gòu)解開,形成兩條單鏈DNA,單鏈DNA結(jié)合蛋白(SSB)結(jié)合在單鏈DNA上,形成復制叉;在引物酶的催化下,合成一段短的RNA引物。
2.復制的延長:催化合成領(lǐng)頭鏈和隨從鏈。
3.復制的終止:去除引物,填補缺口,在DNA連接酶的催化下,將岡崎片段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DNA長
7、鏈。
五、DNA的損傷:
由自發(fā)的或環(huán)境的因素引起DNA一級結(jié)構(gòu)的任何異常改變均稱為DNA的損傷突變。
引起DNA損傷的因素有:1.自發(fā)因素;2.物理因素;3.化學因素。4.生物因素
六、DNA突變的常見類型:點突變、插入、缺失、重排
七、基因突變的后果*
(一)僅改變基因型,不改變表型
(二)導致遺傳性疾病的發(fā)生
(三)致死性突變
(四)突變是進化、分化的分子基礎(chǔ)
八、DNA損傷的修復:
DNA損傷的修復方式有光復活、切除修復、重組修復和SOS修復,后二者屬于有差錯傾向修復。
切除修復*:是細胞內(nèi)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復機制,可適用于多種DNA損傷的修復。主要由DNA-polⅠ和連接酶完成。
修復的大概過程:①特異性的核酸內(nèi)切酶(如原核中的UvrA、UvrB和UvrC)或DNA糖苷酶識別DNA受損傷的部位,并在該部位的5'端作一切口;②由核酸外切酶(或DNA聚合酶Ⅰ)從5'→3'端逐一切除損傷的單鏈;③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互補鏈為模板,合成新的單鏈片段以填補缺口;④由DNA連接酶催化連接片段,封閉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