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力批判》讀后感》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判斷力批判》讀后感(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精品文檔,僅供學習與交流,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網(wǎng)站刪除
周口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課程論文
《判斷力批判》讀后感
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
班級:12級
學號:201202010001
姓名:張麗鳳
《判斷力批判》讀后感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與柏拉圖、奧古斯丁并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康德的研究涉及倫理學、神學、宇宙哲學、美學、邏輯學、和知識理論等廣泛領域,其中,三大批判著作───《純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是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改變了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fā)展的方向和進程?!叭笈小狈謩e探討“知”、“意”、“情”三種基本能力,
2、而這三種能力對應的目標是“真”、“善”、“美”三大領域,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斷力,而判斷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間,可以把兩者聯(lián)系起來了于是就要對判斷力加以批判研究。
判斷力,就是在認識能力中一個居于知性和理性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又是一種先天的立法能力。將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能力即為一般判斷力,假如給予了特殊,判斷力只能去尋求普遍了,此時,判斷力就是反思性的。審美判斷力就是反思性的。判斷力在自己的主觀思考中有自己的一個對于自然可能性的先天原則,它不是借此向自然頒布規(guī)律,而是反思自然,從而為自己頒布規(guī)律,就是說,并不是我們規(guī)定自然是什么樣的,而是規(guī)定我們自己心中的自然
3、是什么樣的。反思性判斷只能作為規(guī)律自己給自己,不能從別人那兒拿來,也不能頒布給自然。接下來講審美判斷力,它的特殊性在于是按照規(guī)則而非概念對某物做出判斷。當我們看某一客觀物時,當對象的表象也就是其外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樣子的同時能直接與我們愉快的情感相結(jié)合時,這個表象本身就是審美對象。就是說,觀察客體的表象后,我們給出了自己先天的看法、判斷,這些看法判斷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愉快的感受,那么這個判斷就是對客體的審美判斷。這時,我們就稱該對象為美,稱憑借這樣一種愉快而做出的判斷的能力為鑒賞。我們分辨某物是美是丑,是通過想象力把一個表象與他的主體包括我們當時的情感(無論是愉快還是不愉快)聯(lián)系起來,而我們談的
4、審美判斷就是一種感性,通過感性來審美,而不是通過認識能力來審美。就是說,你看到一個物體時,不是將它看成什么,而是從它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樣子看,是否愉悅了你的心情,若是你愉快了,那么這個物體就是美的。
《判斷力批判》認為,人的情感在本質(zhì)上是想像力、知性、和表現(xiàn)力和諧的產(chǎn)物。情感的對象既不是現(xiàn)象,也不是本體,而是美。美的形態(tài)是現(xiàn)象的,卻不是認識。美的本質(zhì)是本體的,但不是道德、信仰。情感與美完全獨立。作為主體功能的理性,在現(xiàn)象界中呈現(xiàn)為認識過程中的價值判斷,在本體界中還原為人的實踐行為的文化自由本質(zhì),而在審美界中,理性則表現(xiàn)為以自由為本質(zhì)、以現(xiàn)象為形態(tài)并基于想像力的理念。康德說:“想像力的這一類表象
5、叫理念,部分是由于它們至少追求超越經(jīng)驗界限的某些事物去尋求接近理性概念的表象,給予這些理性概念以客觀現(xiàn)實性的外貌,另一方面,并且主要的是因為對于它們作為內(nèi)在的諸直觀沒有概念能完全切合著它們?!边@就是說,在審美中,理念以自由為本質(zhì),使審美成為一種主體的文化活動。
《判斷力批判》認為,審美是具體的,一般可分為“優(yōu)美感”和“崇高感”二類,并且審美意識還以藝術作品的方式過得物化。這樣理念在不同的審美形式中有著相對獨特的具體功能。康德把主體“情感”對客體純形式的觀照稱為“優(yōu)美感”。“優(yōu)美感”集中表現(xiàn)了康德對審美的四大規(guī)定,即審美四契機:第一契機是鑒賞判斷按照至來看的契機,鑒賞是憑借完全無厲害觀念的愉快
6、感和不愉快感對某一對象或是表現(xiàn)方法的一種判斷力。第二契機是鑒賞判斷按照量來看的契機,美是無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東西。第三契機是鑒賞判斷按照在它們里面觀察到的目的的關系來看的契機,美是一個對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這形式是沒有一個目的的表象而在對象身上被知覺到的話。第四契機是鑒賞判斷按照對對象的愉悅的模態(tài)來看的契機,美是那不依賴概念而被認為做一個必然的愉快的對象。在優(yōu)美感中,理念起著一種質(zhì)的規(guī)范作用?!皟?yōu)美感“本質(zhì)上是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審視,是對人作為主體建構(gòu)自然對象、展示“存在”意義的確證。審美判斷力的合目的性、想像力、由特殊找尋普遍及其只與對象形式聯(lián)系的特征使其在展開的判斷中生成了審美過程。而
7、美的本質(zhì)就居于審美過程之中??档抡窃谧鳛槊赖母穿ぉぉ徝琅袛嗔ι傻膶徝肋^程從質(zhì)、量、關系、模態(tài)、四個方面厘定美的本質(zhì):
1.判斷的質(zhì)方面
美是一個主體的情感過程。但這個過程的情感性質(zhì)既不同于具體欲望滿足所產(chǎn)生的純感性愉快,也不同于道德行為引起的純理性愉快。純感性愉快和純理性愉快都與對象的實存有關,關涉對象的具體內(nèi)容。這兩種愉快都在各自同化對象、使對象失去獨立存在意義中實現(xiàn)。換個角度看,情感關涉內(nèi)容必受到內(nèi)容的限制,因而純感性和純理性的愉快都具有功利成分,也都是有限的,不自由的。而在美中,判斷只涉及判斷對象的形式,這形式又契合著判斷的目的,所引起的情感愉悅始終觀照著形式
8、自身,對象形式在鑒賞過程中處于自足的位置上,擁有獨立的價值。由于只涉及對象形式而遠離內(nèi)容,美產(chǎn)生的情感自然不會受到實存的影響、內(nèi)容的限定。所以這種情感是自由的。
2.判斷的量方面
美作為判斷功能的實現(xiàn),其判斷是單稱的。判斷客體與判斷主體的關聯(lián)不以概念為中介卻孕納著普遍性。這是因為一般單稱判斷的對象是先于判斷的實存,只有主體在同化它時引起主體反應后才能對它的性質(zhì)下判斷。顯然在一般單稱判斷過程中,主體反應在前,判斷在后,判斷結(jié)果僅對判斷個體有效。美則是先有了判斷,然后才在判斷過程中生成了被判斷的對象───形式和主體反應───情感。美的判斷在先,快感在后,對象與情感的單稱性蘊寓著判斷的
9、先驗性,表達著判斷力在想象力作用下產(chǎn)生的形式符合由想像力與知性能力之間的和諧所建構(gòu)的普遍性。
3.判斷的關系方面
在一般的判斷過程中,判斷對主體的滿足總具有直接而明確的目的。但美既與實用、欲望、倫理、實踐無關,又無明晰的概念邏輯,從而也就無任何特定目的無涉,僅僅是想像力與知性能力趨于一定的和諧自由才使美具有了某種合目的的性質(zhì)。這種合目的性是“沒有目的的目的性,只要我們并不把這個形式的原因歸于意志,而只有通過溯源到意志,使它的可能性的解釋對我們是可理解的,并且我們對于它的可能性并不總是要從理性的觀點去認定它。我們至少可以依據(jù)形式,察覺到一種合目的性,而并不去把它歸諸某種目的”。
10、 4.判斷的模態(tài)方面
美體現(xiàn)著合目的性,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所以美不僅是感性現(xiàn)實的,也是本體必然的。康德認為,審美判斷所產(chǎn)生的愉快是必然的,但這種必然性不是一個理論的客觀的必然性,而是一種主觀的必然性。因為審美判斷的必然性不是從一定的概念引伸出來的,而是“一切人對于一個判斷的贊同的必然性”??档轮赋?審美判斷的必然性是以先天的“共通感”為前提和條件的。共通感是“一種情感的普遍傳達性”,它是我們設想的一種理想規(guī)范,否則人與人之間就不能產(chǎn)生共同的美感,審美判斷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通過以上四個主體契機方面的考察,康德確信:①美不涉及對象的內(nèi)容并與功利性質(zhì)無關。美不是實踐。
11、②美是單稱判斷,不涉及概念。美不是認識。③美不涉及明確概念和目的,卻使對象的形式暗合著主體的心意活動。美無目的而又合目的。④美是一種具有合目的普遍性和傳達有效性的觀照過程。
總之,在康德看來,美的特征就是:美是無功利關系的愉悅,無概念的普遍性,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無概念的必然性的對象。所以,審美判斷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既是經(jīng)驗的又是先驗的,是想象力的自由與知性規(guī)律的和諧一致。在康德那里,審美判斷及其對象審美,是一系列矛盾的統(tǒng)一,是組成其哲學體系的中介環(huán)節(jié),也是繼承和綜合經(jīng)驗派和理性派的思索成果,因而康德美學在美學發(fā)展史上是一個轉(zhuǎn)折點,具有繼往開來的作用,為后代美學留下了很多的啟發(fā)??档碌拿缹W思想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在西方美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精品文檔】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