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七單元 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語文必修上冊(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一城秋夏 情思悠遠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lián)讀
教學設計
中心思想:
遵循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創(chuàng)新的要求,本節(jié)課充分將語文教學內(nèi)容進行融合,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以學生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學媒體:PPT,視頻素材,希沃白板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材分析:本課選自統(tǒng)編版必修上第七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是寫景抒情散文,要展開想象,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品描述的美景,進入一種審美境界。通過反復朗讀分析,增強散文鑒賞能力。課上要大膽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賞
2、析秋夏美景,體悟作者寓于景物的深沉情感。(重點)
2.以讀促寫,選取校園一景,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創(chuàng)作文段。(難點)
教學過程:
(一)情境設置 配樂朗誦
?這節(jié)課,我想帶大家去看北京,去看北京的秋。
那牽牛的花海/槐樹的落蕊/勾起我綿綿的思念/檐下的寒蟬/也為我惆悵/淚眼蒙蒙的秋雨/化作沁人的微涼
去看北京的夏,冷月荷紅共繾綣/塘邊纖柳/輕煙淺霧郁難暢/剪一段/溫婉時光/一縷薄紗/一絲微風/一段荷香/還有/寧謐的月光
一城秋夏,情思悠遠。我們看的不只是北京,我們更要品故都北京景致里蘊含的文人心心念念千回百轉的情。
(二)學習任務一 一城秋夏 濾鏡之美
為更深入地感悟“故都
3、北京”的秋夏之美,請同學們選擇文中你喜歡的經(jīng)典畫面,從景物選取、景物特點等角度,探討作者選取了哪種濾鏡效果。
這里為大家提供了六種參考濾鏡,大家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體驗選擇其他濾鏡,也可以疊加使用濾鏡。
先來看老師錄制的示范賞析。(老師錄制的視頻示例)
小組合作探究
請從《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任選一幅畫面,從景物選取、景物特點等角度,探討作者選取了哪種濾鏡效果。
參考句式:作者在這幅圖中用了( )的濾鏡,描繪了( )的畫面,營造了( )的意境。
展示要求:
1.有感情地誦讀畫面對應文本,語速適中,語音清晰;(聲臨其境組成員)
2.結合景物特點
4、明確濾鏡效果,賞析畫面,思路清晰;(小組發(fā)言人)
品讀文字,令人心向往之。朱自清先生的學生島輝,就因向往先生筆下的荷塘,去清華園尋覓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
(三)學習任務二 主觀預設 情思之美
補充材料1:
8月15日,“中午做人力車返寓,熱極;比之青島,北平究竟要熱一點?!?
8月16日,“今天是雙星節(jié),但天上卻布滿了灰云,晨起上廁所,從槐樹陰中看見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確是北平的新秋?!印度碎g世》社快信,王余杞來信,都系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還約定明日來坐索(守候索?。!?
8月17日,“晨起,為王余杞寫了二千字,題名《故都的秋》。”
——《達夫日記》(19
5、34)
補充材料2:就是這個荷花池,走去一看,原來不過是一灣死水,幾樹垂楊,敗葉殘花,潦倒其間。塘中央還有座小島,島上雜樹叢生,荊棘遍地,偶爾還從斜刺里跑出一兩只野兔來,人稱荒島。 ——島輝《懷念朱自清先生》
島輝看到的荷塘,完全沒有我們剛才賞析的唯美、朦朧、夢幻之美?!哆_夫日記》里的北平,也和催稿之下的急就章《故都的秋》中并不一樣。
請大家思考,作者筆下的秋夏美景與材料中的景象為何差異如此之大?能不能從課文里找一找答案?這半數(shù)同學找《故都的秋》,另外一半同學找《荷塘月色》,同桌之間可以小范圍進行交
6、流。
宋代范晞文說:“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化景物為情思?!苯Y合文中的抒情語句,從知人論世的角度思考:加了濾鏡的美景,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深沉情感?
《故都的秋》里這句話可以解釋: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我以為、最好、教”,這些詞都是主觀的想法。
《荷塘月色》第2段,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說這句話的時候作者還沒有到荷塘,總該另有,說明他期望荷塘有他想要的樣子。
美景寄情思。
文人筆下的景,絕不僅僅是對自然的簡單復制,文學也不是對現(xiàn)實的刻板再現(xiàn)。作者心中有情,筆下才有
7、景。他們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為我們營造了風格各異的審美意境。
北京在兩位作者筆下風物各異,其中寄寓的悠遠情思也各具魅力。這種差異,與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個性氣質以及所處時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預習時已經(jīng)要求同學們畫出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詞句,從知人論世的角度思考:加了濾鏡的美景,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深沉情感?
因為作者當下的不如意,作者把這片自然之景當成自己心靈的棲息地。
家國難安,郁達夫帶著郁結和感傷,將自己深沉的家國之思寄寓在秋景的悲涼美中,借這一曲頌秋的贊歌,暫時尋求陶醉。
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現(xiàn)實世界讓朱自清感到壓抑和窒息,只能在荷香月色的美好世界里受用一會兒,哪怕只是暫時的超脫,哪
8、怕最終還是要回到現(xiàn)實。
憂郁的郁達夫、苦悶的朱自清,他們用自己的才情創(chuàng)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絕美世界,暫時安放或撫慰脆弱的心靈。
文學的“濾鏡”,是用審美的方式,將自然之景作為作者心靈的棲息地。千載而下,從蘇軾、姚鼐,到郁達夫、朱自清、史鐵生,本單元選文的作者無一不傳承著這種“從自然中尋找共鳴,用審美的方式化解苦難”的文人雅士的特質。
(四)學習任務三 如是我寫 校園之美
身處校園,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有美景相伴,請同學帶上你的濾鏡,選取校園一景。寫一段1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語言優(yōu)美,情景交融。
提示:1.選取觀景點,描繪典型景物,突出景物特點。
2.表達內(nèi)心情感,突出自我情致。
(五)布置作業(yè)
細讀《我與地壇(節(jié)選)》,用今天學習的方法梳理情景關系,完成《我與地壇》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