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講 反侵略、求解放的斗爭(含歷次對外戰(zhàn)爭)試題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講 反侵略、求解放的斗爭(含歷次對外戰(zhàn)爭)試題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歷史試題(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一講 反侵略、求解放的斗爭(含歷次對外戰(zhàn)爭)
一、 單項選擇題
1. (2019·河南中原名校聯(lián)考)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又被英國稱“通商戰(zhàn)爭”,英國人如此看待這場戰(zhàn)爭是為了 ( )
A. 肯定戰(zhàn)爭的正義性 B. 強調戰(zhàn)爭爆發(fā)原因
C. 粉飾侵略戰(zhàn)爭性質 D. 紀念這次戰(zhàn)爭影響
2. (2018·河南八市測評)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構成這段文字的是 ( )
A. 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 B. 歷史觀點和歷史解釋
C. 歷史敘述和歷史解釋 D. 歷史解釋和歷史結論
3. (2018
2、·河北邢臺質檢)《上海縣志》記載:“當時劃定此界,系允許外人于此界內可以隨便寄居,非即將此界交于外人管理,則當時所謂開埠者,尚未至喧賓奪主,而‘租借’二字之名詞亦未成立也。”這表明租界設立之初 ( )
A. 英國人在租界受到完全限制
B. 英國人已經(jīng)獲得領事裁判權
C. 租界主權仍在中國手中
D. 上海尚未成為通商口岸
4. (2018·福建莆田3月質檢)1842年9月,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兩江總督牛鑒聯(lián)名向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發(fā)出照會。照會第8條規(guī)定“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案件,應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國自理,內民由內地懲辦”。這說明當時 ( )
A. 外國已攫取在華領
3、事裁判權
B. 涉外司法訴訟以商貿糾紛為主
C. 中國的涉外法律較西方先進
D. 統(tǒng)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權觀念
5. (2018·湖南懷化三模)《中英天津條約》第十六款規(guī)定:“英國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國懲辦。中國人欺凌擾害英民,皆由中國地方官自行懲辦。兩國交涉事件,彼此均須會同公平審斷,以昭允當。”這一規(guī)定表明 ( )
A. 被告人適用英國法律 B. 被告人由中國政府管轄
C. 案件由中英兩國會審 D. 治外法權的進一步強化
6. (2018·河南鄭州一模)清朝立國之初,中央設有禮部和理藩院。負責接待藩邦、屬國或外國的貢使,處理一切“夷務”。1861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管各
4、種“洋務”。1901年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這反映了 ( )
A. 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B. 天朝上國觀念逐步瓦解
C. 近代外交的理念漸趨成熟
D. 學習西方逐漸成為共識
7. (2018·山東濟寧一模)關于豐島海戰(zhàn)的發(fā)生時間,據(jù)日本海軍司令部編寫的《二十七八年海戰(zhàn)史》載:“七時五十二分……濟遠首先向我發(fā)炮,旗艦吉野立即應戰(zhàn)?!蔽覈穼W研究者根據(jù)中文記載,尤其是《濟遠航海日志》,考定:首先發(fā)炮的是吉野,時間為七時四十五分,濟遠發(fā)炮時間確是七時五十二分,卻是為了自衛(wèi)還擊。史學界的這一考定 ( )
A. 揭示了日本蓄謀已久的侵華企圖
B. 說明了日本是甲午戰(zhàn)爭的
5、真正挑起者
C. 反映出中國是甲午戰(zhàn)爭的受害者
D. 論證了日本在海戰(zhàn)中占據(jù)優(yōu)勢的原因
8. (2018·福建泉州質檢)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前,舉國上下都相當樂觀。清政府的士大夫看來,日本的海軍跟北洋水師比起來不值一提,日本的陸軍也根本不是湘軍、淮軍的對手。清政府把臨時招來的新兵調往前線。這種情況表明,中國 ( )
A. 近代化努力收效巨大 B. 清軍訓練有素
C. 自信輕敵的樂觀情緒 D. 民族意識覺醒
9. (2019·河北廊坊示范高中聯(lián)考)日本帝國主義割占臺灣初期一直由武官實施軍事統(tǒng)治。1898年,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罰令》,把反日的臺灣民眾一律當作土匪來處置。這在一
6、定程度上說明 ( )
A. 清政府喪失維護統(tǒng)治的能力
B. 日本侵略臺灣蓄謀已久
C. 臺灣人民具有強烈的反殖民精神
D. 日本實行依法治臺策略
10. (2018·河南鄭州一模)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在中國實行商業(yè)機會均等的主張,1900年又補充了保持中國領土和行政權力完整的條款?!伴T戶開放”只是一項原則宣言,美國既不打、也沒有力量強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這項政策后,其他各國瓜分中國的趨勢確實緩和了下來。對此較為合理的解釋是 ( )
A. 清政府對義和團由扶持到絞殺
B. 美國的軍事威懾迫使各國讓步
C. 列強希望清政府平穩(wěn)地推行改革
D. 列
7、強在華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
11. (2018·河南中原名校二模)下表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兵力統(tǒng)計表。此表說明 ( )
國家
兵力
日軍
8 000人
俄軍
4 800人
英軍
3 000人
美軍
2 100人
法軍
800人
奧地利軍
58人
意大利軍
53人
A. 當時日本是侵華的主謀
B. 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C. 列強侵華達成利益一致
D. 清政府成為列強代理人
12. (2018·山西太原期末)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不平等條約多以割地、賠款、開埠通商為基本內容,而《辛丑條約》卻不再有割地、開埠等,雖有賠款,也并非列強的主要目的所在。這一變化 (
8、 )
A. 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 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的轉變
C. 說明中國已被列強瓜分完畢
D.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
二、 非選擇題
13. (2018·福建廈門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古代王朝的對外政策,服從于“以德?lián)徇h”的政治目標,希望建構一個以中國古代王朝為中心,具有共同道義和文化基礎的穩(wěn)定的國際體系。漢代外交“臨西海而望大秦”,使節(jié)出使各國,“遠人賓服”。唐代時,要求選派的對外使節(jié),“到彼宜闡揚經(jīng)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都城長安各國使節(jié)云集。明初朝廷四處宣諭,“有貢必封”。清初,順治曾詔諭:“南海諸國,有能傾心向化、稱臣入貢者,與
9、朝鮮一體優(yōu)待?!睆闹袊糯鷮ν怅P系的成功經(jīng)驗來看,建構東亞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進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術,使得周鄰國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輸入移植。中國古代王朝對外政策的基本點是和平的文化影響,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領土的擴張;是國際體系的領導者和維護者,而非統(tǒng)治者和掠奪者。
——摘編自韓昇《中國古代的外交實踐及其基本原則》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嚴詞拒絕英國遣使進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準外國公使進京常駐,但對遣使駐外無意執(zhí)行。1864年,總理衙門將系統(tǒng)介紹國際法的譯作《萬國公法》分發(fā)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使英。甲午慘敗,清廷被迫承認朝鮮為自主之
10、國。庚子國變后,清廷廣興新式學堂,鼓勵有志青年留學西洋,新式人才逐漸成為駐外使臣來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務部職能趨于簡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護僑人傭客,以慎邦交”。
——摘編自何新華《中國外交史(從夏至清)》
(1) 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外交的特點。
(2) 根據(jù)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臨的挑戰(zhàn),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晚清政府的應對舉措。
14. (2018·河北考前沖刺)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整個歷史上
11、,每逢較弱的社會受到較強的、好戰(zhàn)的社會威脅時,就會產(chǎn)生兩種相反的反應:第一種是割斷同入侵勢力的一切聯(lián)系,撤回到與世隔絕的境地中,在傳統(tǒng)的信念和習慣中尋求安慰;第二種卻是力圖采納外國社會的許多特別吸引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人們以平等的地位對付外國社會、從而有效抵抗外國社會所必須的。第一種反應表現(xiàn)為退卻和逃避;第二種反應則體現(xiàn)為調整和適應。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一講 反侵略、求解放的斗爭
12、
(含歷次對外戰(zhàn)爭)
1. C 【解析】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zhàn)爭是英國發(fā)動的對中國的一場侵略戰(zhàn)爭,而英國人卻稱為“通商戰(zhàn)爭”,這主要是為了掩蓋侵略戰(zhàn)爭的本質,來粉飾侵略戰(zhàn)爭性質,C項正確;材料是否定戰(zhàn)爭的侵略性質,A項錯誤;B項不是材料強調的主旨;紀念戰(zhàn)爭表述明顯錯誤,排除。故選C。
2. C 【解析】 歷史觀點不僅要對歷史人物或事件做出準確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帶有強烈的主觀評判色彩,前半句帶有歷史敘述,A項錯誤;歷史解釋必須對歷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較準確的功能性定位,后半句符合,但沒有講到歷史敘述,B項錯誤;歷史事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不帶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
13、前半句就是歷史敘述,后半句屬于歷史解釋,C項正確;D項沒提到歷史敘述,D項錯誤。
3. C 【解析】 據(jù)材料可知,英國人在租界并未受到完全限制,A項錯誤;材料只是體現(xiàn)租界的所有權問題,并未體現(xiàn)領事裁判權的問題,B項錯誤;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當時租界主權等仍然由中國管理,C項正確;1842年《南京條約》開放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D項錯誤。
4. D 【解析】 結合材料“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案件,應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國自理,內民由內地懲辦”可知統(tǒng)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權觀念,故選D;領事裁判權在19世紀50年代后獲得,排除A;此題與涉外司法訴訟商貿糾紛無關,排除B;中國的涉外法律較西方先
14、進說法有誤,排除C。
5. D 【解析】 材料表明司法主權的喪失,A項錯誤;據(jù)材料可知中國政府無法管理,B項錯誤;材料反映了無需中國會審,無視中國主權,C項錯誤;治外法權從鴉片戰(zhàn)爭后一直在強化,D項正確。
6. B 【解析】 根據(jù)史實近代中國由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1901年已經(jīng)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不斷下降,A項錯誤;據(jù)材料可以得出傳統(tǒng)的貴華夏而賤夷狄的禮藩外交體系逐步瓦解,近代化的外交觀念逐漸發(fā)展,從外交層面體現(xiàn)了天朝上國觀念逐步瓦解,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禮藩外交的瓦解和近代外交觀念的興起發(fā)展,得出近代外交理念仍在發(fā)展完善階段,而非成熟,C項錯誤;材料僅從外
15、交方面闡述近代化的進程,無法得出向西方學習成為共識這一宏觀結論,D項錯誤。
7. B 【解析】 根據(jù)題目中“關于豐島海戰(zhàn)的發(fā)生時間”,并未體現(xiàn)出日本的蓄謀已久,故A項錯誤;根據(jù)題目中“首先發(fā)炮的是吉野,時間為七時四十五分,濟遠發(fā)炮時間確是七時五十二分”得出日本是甲午戰(zhàn)爭的真正挑起者,故B項正確;題目中牽涉的是關于豐島海戰(zhàn)的發(fā)生時間,并未牽涉受害的問題,故C項錯誤;D項表述與題目中“關于豐島海戰(zhàn)的發(fā)生時間”不相符,故D項錯誤。
8. C 【解析】 材料反映舉國“樂觀”情緒,A項錯誤;“清政府把臨時招來的新兵調往前線”是使用新兵,B項錯誤;材料中對海軍、陸軍的認識和使用新兵集中反映盲目樂觀,C
16、項正確;樂觀情緒不能體現(xiàn)民族意識覺醒,D項錯誤。
9. C 【解析】 由材料“把反日的臺灣民眾一律當作土匪來處置”說明臺灣人民不甘心做亡國奴,具有強烈的反殖民精神,故選C;材料沒有反映清政府的統(tǒng)治狀況,排除A;材料反映日本已經(jīng)將臺灣變?yōu)槠渲趁竦?排除B;材料表明日本對臺灣野蠻的殖民統(tǒng)治,排除D。
10. D 【解析】 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各國瓜分中國的趨勢緩和與義和團運動無關,A項錯誤;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傳統(tǒng)政治軍事優(yōu)勢還在以英法為首的西歐手中,不存在所謂的讓步情況,B項錯誤;1899年和1900年戊戌變法運動已經(jīng)失敗,清末新政尚未啟動,故各國瓜分中國的趨勢緩和與清政府的改革無關,C項錯誤;材
17、料反映符合各方利益,為各國所接受,“門戶開放”政策實質上是西方列強形成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所以瓜分中國的趨勢得以緩和,D項正確。
11. B 【解析】 從統(tǒng)計表來看,八國聯(lián)軍一共兩萬人不到,清政府卻戰(zhàn)敗投降,簽訂不平等條約,說明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故答案為B項。日軍最多并不能說明當時日本是侵華的主謀,排除A項;C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成為列強的代理人,排除D項。
12. B 【解析】 《辛丑條約》卻不再有割地、開埠等并不意味著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強這時把清政府當作了自己的工具,不必直接進行侵略,而是靠清政府進行侵略了,即由之前直接的侵略變?yōu)椤耙匀A治華”,故
18、排除A而選B;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列強已經(jīng)意識到“瓜分一事,實為下策”,故C項不是列強的主要意圖和結果,排除C;這一變化是列強侵華策略的變化,起不到打擊列強在華勢力的作用,是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故排除D。
13. (1)居于中心領導地位(形成朝貢體制);以和平交往為主;注重思想與文化影響;以周鄰國家為主要交往對象;是國內政治體制和政治理念的國外延伸。
(2) 挑戰(zhàn):西方列強侵略,新式國際關系理論與外交原則強制輸入。
評述:從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駐外使節(jié),培養(yǎng)新式外交人才,設立近代外交機構,精簡職能。推動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與國際社會的接軌,一定程度上為民國外交奠定了基礎;具有一定的被動性與保守性,未能真正實現(xiàn)對國家主權的維護。
14. 示例:
觀點:中國近代化在傳統(tǒng)與變革中曲折發(fā)展。
論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維護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頑固派堅持盲目排外固守中國傳統(tǒng)。
甲午戰(zhàn)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以農(nóng)民階級為主體的義和團運動,高舉“扶清滅洋”口號排斥一切西方文明。
因此,中國近代化是在傳統(tǒng)與變革中曲折發(fā)展的。